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闲话中医伤科 之一 林两传中医伤科是一种完全靠手操作的学问,藉手触摸,诊断,改变,还原。如果手摸不清楚,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儿子今年暑假到加拿大的一所森林学院修课,他说期末考时,所有学生一起到森林里去考试。除了认树还有计算该森林的固碳量外,还发一些盒子,要去找特定的菌类,土壤,植被,或种子吧!甚至还要蒙住眼睛,去摸、闻一颗树,判断是什么树种。这给我一些有趣的联想,我完全不记得当年学校伤科上了什么东西,不过如果我来教伤科,期末考可以这样考。我会找五个人,要所有学生上去做各种触诊检查,完全不能问,发现什么写什么。比如说,这个人有没有什么受伤历史的可能,又可能会有什么什么疼痛(头痛,胸闷,心悸,颈痛腰酸,肩臂痛,经痛,脚痛),这个人有没有运动的习惯,常做那类的运动,平常生活作息常用姿势,惯用那只手,可能从事什么职业类别,甚至包括睡眠习惯等等。发现或推理出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程度应该很容易分出来,也可以改变整个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态度。中医的学习,最缺的就是诊断这一环,知识一堆,碰到病人一片茫然,除了嘴巴问,完全没有办法用眼睛和手去知道病人的生理状况,如神经兴奋度(睡眠,压力,交感副交感神经的拮抗状况),饮食起居状况,表卫之气及气血的盛衰盈亏,脾胃消化功能等等。如果手眼已经得到很多讯息,就不会嘴巴乱问睡的好不好,大便硬不硬,平常紧不紧张,喜欢喝热的冷的之类,像无头苍蝇。到底是学院所教的知识系统有问题,还是老师有问题?如果我去教,会不会被学生评鉴轰下台闲话中医伤科 之二 肩关节脱臼李晔医师在我的动态时报上,po了篇文,叙述她治疗了一个肩关节脱臼的病人,107公斤,用我退肱骨的办法托着肱骨,然后手肘绕啊绕的(其实我看不太懂李医师写的),肩关节就归位了,一点也不痛。不论过程如何,就结果来看,是了不起的,因为病人没有受到什么折磨就好了。不过就我治疗了许多肩关节脱臼的经验来看,这位重量级病人,应该是习惯性脱臼,此次脱臼时并未受到什么伤害,也没有太剧烈疼痛,因此没有剧烈的肌肉痉挛,所以肌肉方向对上就自己归位了!文中李医师讲到了一个很关键的动作,就是把肱骨托出卡住的关节臼,足蹬法就是如此。肩关节脱臼,我一直用的是父亲教我的办法,如下面照片一般。右手脱臼,不论前脱后脱都一样,医者左手托出肱骨头,右手微微牵引患者右手下端,重点有几个,第一,患者的低头和弯身的曲度,要使胸大肌和肩胛骨上肌群处在最松状态,因肱骨前脱后脱而有不同。肱骨要托顶出卡住的地方,是要一点力量的,托的指腹要定住肱骨头不动,力量由下面的脚上升,由足弓出力,力量才会稳定均衡。牵引的右手,略出力,微微引动,有拉住整只手的感觉即可。轻轻旋动患者右手,只要下臂筋膜对上肱骨、肩部肌群,肱骨自己会被肌群带回关节臼内,会自己跳回去。其实和足蹬法是相同的,只是可以很精准的对位,很清楚看见肌群的转动,肱骨将回未回的临界状况,还有肱骨回去时的路。过程几乎不痛,只有肱骨要跳回的瞬间,病人会有点反应,但通常还来不及痛就已经好了。用手托也比用足跟蹬让病人安心,而且病人很痛时,要躺下也是一个不小困难。尤其是习惯性脱臼,常常一牵引还没对位,自己已经归位了。这种脱臼以前接过很多次,记得似乎刚好都有学生在场,但近几年不接未预约的病患(我发现脸书上很多道德警察,不用问我有没有道德不安问题,因为我诊所100公尺外就一间骨科诊所,500公尺外就一间区域医院),所以好几年没有再遇到肩关节脱臼的病人了。只有去年一个老病患,肩关节又再脱臼,跑到我旧诊所去,发现我搬家了,想说是小问题,就进去隔壁的国术馆,搞了半天没接好,去掉半条命,千辛万苦找到我新诊所来,痛的冷汗直流,全身发抖。我想老病人嘛,顺手拉一下就好,没想到一下手才知道惨了,刚刚不知道那位师傅怎么搞的,病人痛到下臂肌群整个挛缩,尺挠骨错位,除下臂肌群无法摊开拉顺外,肩部肌群也整个痉挛,肱骨托不出来。原本这时是可以用足蹬法硬转顶旋回去,不过病人的肩部肌群肯定会受伤,只好慢慢解开尺挠骨,摇松胸椎,解开肋骨,才顺利托回肱骨,花了半个小时。病人痛的要命,一边发抖流汗,还一边问我这次为什么要弄这么久,拼命抱怨,我不想害那位师傅,还来不及解释,病人又骂我为什么要搬家!闲话中医伤科 之三 触诊伤科治疗阶段分为触诊及治疗的操作。治疗的操作过程中,须要一种动中静的定力,如此才能在操作中,持续看清手下肌肉骨头筋膜的变化,一直在持续清明的掌握中。触诊分为两种,一种静态触诊,一种是动态触诊。静态触诊是完全不动病人,只静静触摸感知病人身体结构中,中轴与横轴的关系,肋骨排列状况,腹背之间,及微细的关节对位,所有过程,手中所触需要在脑中呈象,有点观想的意味。另外一种动态触诊,须轻重不同的摇动转动病人,推动脊柱,抬手提脚,旋动关节,推移肌肉,挪移不同层次筋膜,目的是要弄清楚系统可动性,筋膜滑移的方向,锁住结构的肌肉层次,牵引病灶的张力来源。这两种触诊各有难度,静态触诊难在思维架构,须有身体结构互动间的各种细腻推演,形成思维观,才能在短暂手触探索中清楚观想出整个体象,而观想出的体象,在治疗上属于战略层次。而动态触诊难在手感的训练,须在轻重不同的挪移推动中,感知不同肌肉层的收缩状态及偏移,不同筋膜层的阻滞和牵引状况,手下须出现微观世界的立体形貌,从而找出须处理治疗的各个症结点,在治疗上是属于战术层次。体象决定症结治疗的次第,症结治疗重塑新的体象,当新旧体象对比,疑惑就产生,会启动再次动态触诊,寻找思维漏洞或手感不足之处,医者的清明就在其中增长。闲话中医伤科 之四 手感的训练手感,就是用手感知病人身体的微细变化。当然首先要具备基本组织解剖的知识,知道手下有什么东西,层次结构,相对位置。而要感知病人肌肉筋膜的微细变化,这可以这么练习。可以用针的医师,在针刺时,一手下针行针,另外一手放离针远处(最好是在病人的近心端,变化丰富些),轻触皮肤,静静感知行针时,筋膜的滑移,及筋膜滑移时肌肉被带着还原的过程,从硬而软,边界从清楚到模糊,从突出到下沉淹没。还可以感知行针时,依针刺不同深度,传导的层次也不同。可以试着快速入针深些,然后在中、深层行针,此时浅层未解,看看深层的肌肉筋膜如何变化,再回头行针浅层,看看浅层解开后,深层肌肉筋膜跟着如何变化。另外也要感知,直接针刺入肌肉筋结,和针刺筋膜之间尽量躲开肌肉,肌肉筋膜变化的方式的不同,这可作为以后远程和近处取穴的依据。手可放更远些,看看刺深层和浅层,筋膜变化的扩散方式有什么不同,横向的扩散可以到多远。行针时要病人吸气和咳嗽,筋膜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当能够静心摸清楚这些变化,手感也就有基本功夫了!至于不能用针的医者,可藉远处的动态牵扯,手放不同部位,感受筋膜牵扯滑移的变化。可以要病人吸气,咳嗽,张合颞颚关节,吐缩舌头,发声,叩齿,旋转脖子,手放病人背部腹部,感受其不同变化,所得虽不如针刺细腻,也可以有基本功夫。这是日积月累来的,非一蹴可及,但不下苦工,终究难成上等功夫。20140828补充:闲话中医伤科 之五 开穴-当年跟通宵师父学时,师父的治疗会始于一个动作,叫做“开穴”!师父的治疗,使用一种实心铁棒,原子笔长,拇指粗细,一头大一头小些,两头内各安装一个可以滑动的铁珠子,可以在病人身上画动,而珠子会跟着滑动,有点类似刮痧。治疗棒也可以用来敲击,垂直点击病人,小一点那头点在病人身上,由于每个珠子和铁棒间有点空隙,因此会产生震动感,所以点击基本上是一种震动,点在肌肉上,会使肌肉收缩,不过度用力敲,病人是不会受伤的。开穴,是先用治疗棒,点击病人没有着衣服的肩胛骨内,背肌上,一般俗称的膏肓附近,左边点七下,右边点七下。然后再用治疗棒,由左边肩胛骨内,沿着肩胛骨边缘,滑画到左边胁肋处,忘记画几次了(好像也是七次?),再画右边,次数相同,开穴完毕。当年问师父开穴有什么作用,师父讲的不清不楚,只说这样才能打开穴道,这样才能开始做,这样才会有效。很多年后,回想师父的治疗手法,很多都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极为敏锐和高明的境界才能明了,只是我们没有师父的觉受,而师父没有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因此听不懂师父在说什么。很多年后,当我针灸的手法,足以非常微细的改变病人筋膜及气机的流动,才彷佛知道师父的开穴意味着什么,我尝试说说看,不过即使当年同在师父门下的师兄弟很多,我想,也不会有人确切知道师父想的是什么了!我为病人扎针,通常是基于伤科的理由,也就是为了改变结构,消除疼痛,恢复功能。这种结构的还原,都是全身性的,极少单独处理一个部位。所以我扎针都是病人趴着,从脚针起,再到臀背部。因为足弓没有恢复,骨盘是无法做彻底改变的。有时会遇到一种病人,整只脚绷的紧紧的,皮肤几乎没有起伏皱折,只有膝窝一条浅浅横纹。这种病人,触摸小腿肌肉,即使按压推挪,也摸不清肌肉收缩出槽的状况,这时候,无论下针何处,都会很痛,因为所有神经末梢和感觉接受器,都处于频临诱发状态。不仅很痛,而且针一刺入就被组织黏住,无法顺利行针,筋膜要松解,肌肉要跳开还原,都有困难。这是因为长程表浅筋膜绷紧,使其下方短程深处筋膜及肌肉处于被挤压状态。即使摸出隐约筋结之处,下针肌肉虽会滚动,可是因为周遭都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不会有什么改善。这时应该要先解除长程的筋膜张力,要松解必须行针,唯一可以下针处,只有横纹上,皱折起伏最大处,那里筋膜才有转折变化的空间,才能使筋膜张力发生改变而传递扩散,如果针在小腿上,会像戳破硬硬塑料膜,针处张力没有变化,无法传递改变。当然下一针,表层筋膜虽会松解一些,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这些改变,足以制造出一些新的可以下针处。通常在横纹上或横纹下方一下,总要有皱折松软处,才能行针,改变系统张力,逐步还原。等长程筋膜松解后,其下的肌肉变化才能摸清楚,肌肉间有足够的挪移空间可以松解还原,也就是解表层之后,才能解深层的。有了这些认识,回头重想师父的开穴,就会有些想法。师父用治疗棒先敲击震动背部长肌,肌肉会快速收缩放松几次,再用治疗棒画动表层筋膜,整个背部的肌肉有松动过,表层筋膜会松解,跟针解有类似效果。所以师父说,没有开穴,治疗会有问题,可能也就是表层筋膜未松,治疗深层肌肉或调动骨位,都只是借其他地方的长程筋膜来用,很快系统就会跳回原状了。师父依着他对身体深刻领会的直觉,设计了一些治疗次第,后面弟子不能领会师父用意,又没有师父的深刻直觉,常常只是依样画葫芦的照做,不仅无效,还会弄出很多问题。难怪以前师父常常说:“不对!”“我这样教你的吗?”问题在,那时很多根本无法领会师父所教东西。闲话中医伤科之六手法和心法 林两传医师有马来西亚中医师在我脸书上留言,转述了一些其他医师的话:“ 听说林家的伤科手法很难,我一定学不会。等我先学习容易、简单的其他门派手法,以后有时间、能力增加了再去学习林家伤科手法。”当年一群人跟着通宵师父学了一段时间,带我入门的医科学长兼师兄,说道:“师父这手法大概只有师父一个人会啦”!那时也觉困难重重,如坠浓雾中,完全看不到前方的路。师父一直要求的轻柔缓松,照着做,自己没感觉,病人也一样没感觉。一年后,我再跟另外一位老师黄家豪医师,学习美式整脊的治疗方式。那时候美式整脊才刚刚在社会流行不久,最大的推动者是茍亚博,民间理疗工作者,一半以上出自他门下。我也去旁听过他一堂课,但很不喜欢他上课的风格,直到遇见家豪学长(伤科,我只有两个老师,通宵师父黄云溪先生,跟我学长黄家豪,该叫老师,但是称学长惯了,还是照称依旧,老师似乎也不介意)。学长教我整套肌肉系统的知识,并在跟诊时常常出一拳踢一脚,问我这要使用到什么肌肉。那段时间,解剖书一直抱着不敢放。学长还教我脊椎骨盘移位的知识及触摸诊断的细节,我仍保留着当年他画的简图。由于家父开的就是国术馆,因此来求医的都是这里伤那里痛的,整脊的手法简单迅速,效果立竿见影。因为很少医师亲自操作,那时健保很好做,诊所不多,病人量大,都是推拿师代劳,医师盖章赚钱都来不及,哪有空自己动手。我这自己动手操做的医师,很快就变名医了,每夜要看到很晚很晚,甚至凌晨。问题立刻就来了,一堆病人都抱怨,在诊所好好的,离开诊所就又痛了!更糟糕的是自己一身伤,晚上睡觉比自己看的病人还痛。还有一次惊魂事件,一个老先生脖子紧痛,我扳了他的脖子后,脖子立刻下垂,失去意识近十秒,真是吓出一身冷汗。于是我认真重新检讨治疗方式,或许通宵师父的那学不会搞不清的手法,才是自己长命百岁的出路。由于有了肌肉系统的知识(这是我最感谢家豪老师的地方),开始用系统的想法去理解师父所谓单一关节的调整,才慢慢清楚师父手法中,没有讲述,却时时观照着整体互动的心法,终于在第四年看见骨头,明白了师父所谓整骨的意涵。在重学师父的手法中,困难至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习性的问题,学习整脊的手法,下手刚猛,务求一瞬间将摆定位的结构改变,那会造成一种要求手下组织结构,必须照着医者的要求归定位的习性,一种不耐等待的冲动,结构就差那么一点,扳一下,扭一下,压一下就好了。就是那种冲动和欲望,使得手下瞬间失去清明,要将这种习性化解,直到我看见骨头,看见肌肉,还没有丢掉,花了十几年才几乎清理干净。难怪教我练拳的士林师父,收徒弟前一定会先弄清楚学过没有,如果学过就不收,因为习性难改。第二个困难是,认知的问题。一种手法,会如此操作,跟他对结构变化的原因,和还原方式的认知有关, 学习一派手法,意味着接受了其背后对于身体认知的想法。而此种认知,会形成知识障,会变成一种不自觉的背景知识。常常我在教学生时,学生会问,老师你这样挪,我这样一拉,不是一样归位吗?这就是知识障,因为他已经形成了对结构就是如此的基本观念,因此那样处理也是可以的,因为这不过是不同门派不同手法,对结构的处理不同而已。如果这些知识障形成了,就不会有耐性,细细的透过手法所给与的法门,去看见这门学问背后看见的世界,看见结构下那错综复杂的细节,看见细节变化的原则。当没有看见这些世界和细节,手法必须如此的理由就不存在,因此认为这些独特的手法也就是众多手法中的一种,只不过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可以先学简单的,再学复杂的。殊不知这种想法,就错过了看见这种世界的可能。因为这两种深刻的理由,使得我的转换,经历了很多很多的痛苦,也真正明了习医习心的意义,习心,是学一种新的心,不是原有的心加上一些新色彩。这些深刻的理由,也给一些习性抛不掉的学生,好好想想。闲话中医伤科 之七 学习的心-林两传医师谈了手法与心法之后,有学生问了下面这个问题:“ 请问老师,当初你是怎么让自己耐着性子继续下去的呢?或是说,你是怎么相信自己终究会看见?我一直觉得是自己修养不够好或是身体不够好,定不下来就学不会,越学不会就越烦躁定不住,恶性循环.难道要持咒吗 XD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曾经有这样的留言:学医对我而言,近乎游戏,我只做我觉得有趣的事,做我明白,看清的事,做我可以掌控的事,疗效对我而言并不在乎,不会为了使病人好,而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没医好,病人自己会换医生的,可是胡乱尝试自己不明白其背后理由的治疗,即使病人好了,医生的清明也不见了。做为一个应该视病犹亲的医者,这种心态可能是不对的,但这却是我进步最重要的原因。这种游戏的心,使我时时思索反省着自己思维内的问题,清楚的逐步扩建自己的思维体系,一个合理而自己清楚明白所有细节的思维体系,不是拥有一个拼装车,或许快速巨大无比,但是一坏了,自己没有办法修。这种拼装车最大的问题,在于所有的增长,都要靠外部提供零组件,没有办法有机生长,都要靠到处上课,努力看书,找寻更新的治疗法,拼装上这个拼装车,使他更巨大。基本上,我算不太读书的,都在胡思乱想,然后想办法证实。不太在乎别的医生会什么,也不太在乎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我有基本该具足的知识,中医系毕业,中医该有的基本知识,我认为应该都够了(唯一憾恨的是伤寒金柜没有背熟,老了,有点记不起来),西医的基本素养,也该够了,当年盖统生理学,我从头到尾读过三遍,于是行医的生涯,绝大多数都在胡思乱想,在合理的范围内胡乱尝试。据我偷偷和一般好学的医生比较,差别在于,其他正常好学的医生,一直汲汲于追求最新知识,服膺医生治疗病人的方法越多越好之说,认为一法之不知,医者之耻。于是整个学医行医过程,都是一个个目的地的到达,永远慌乱的搜寻新目标,唯恐错过了什么最新知识,吃一夹二想三。我则永远沉浸于自己的探索,没有预定目的,四处游荡闲晃,时时充满发现的乐趣,享受自己手下看见的世界。所以上面问问题的学生,就是有明确目标,未达成就是没有收获,失去了悠游自在,时时欣赏的心,才会焦虑,急躁。我学医基本的心,就是如此,提供你参考。闲话中医伤科 之八 整脊的弹响声-林两传医师很多病人问我,为什么调骨头都没有像别人一样,发出“咔”的声音?这其实不容易回答,只好反问他,你折指头也会咔一声,就归位了吗?就这个问题,最有名最离谱的是“医行天下”里的描述,作者萧宏慈,在他那无比神奇的伤科伤科治疗中,一再说道,听到(关节发出)咔一声,代表关节基本归位。 (讲个小故事:这位先生自己书上说的,学了三天针灸就变神针,什么疑难杂症都会治,学了三天伤科就变疼痛治疗专家。当年他正红还没被卫生署赶出去前,郑村棋先生曾邀我去电台跟他对谈,我拒绝了,问他有三天成神医的吗?不是骗子是是什么?郑先生反问我,相不相信宿世慧根?我想他书里成功的塑造了这种感觉,但当年华佗也没这么神吧?)中医执照考试的参考书,伤科的圣经,医宗金鉴里的“正骨心法”,里面也说说到,关节调整“入骱有声”,所以一般对调整骨头的概念,认为对位、归位一定会发出声响。但是就一般日常生活经验里,身体也常常会发出一些声响,如折指头,用力旋转上身来扭转腰部,用力甩动脖子,都会发出声响,还有一些人坐久一点站起来,膝盖也会发出声响。这种声音和一般调整腰椎、颈椎发出的声音,我认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只是肌腱硬滑过关节的声音。这声音,听说是关节里关节液储存有小气泡,拗手指时,气泡弄破,发出的爆裂声。问过西医的整脊医学会理事长,正宗医学博士,给我的也是类似答案,还告诉我根据研究,释放的气体,二氧化碳占大部分。面对这种“科学答案”,老实说,我是一点也不信。就折指头来说,一般是往下(腹面)折,发出一个声响后,要很久才能再折出声音。似乎是颇合乎上面说法。表示要一段时间气囊才会再充满。先不说组织学上是否能找到这种“气囊”(当然一定又会有人说活体大体不同之类的话),即便有也不多吧!我训练自己的手指,在近端指节(PIPJ)处,向左向右,各折一次,一个关节可以发出两次声音,这是我手指关节内二氧化碳积存量比较多吗?我的右脚顶住左脚脚跟让跟骨不动,只转动左脚踝,会持续的发出很类似折指头的声音,当然最大的差别在于脚跟的声音可以持续不断重复,而折指头(扭腰甩脖子也一样)的声音要一段时间才能再出现。可是依我敏锐的感觉,明明是同一回事的啊!后来想通了,的确是同一回事,脚踝可以持续发出声音,是因为滑过骨头的肌腱被固定在同一个位置,所以可以一直有声音,而一般的折指头扭腰转脖子,肌腱是没有固定,当用力一转,第一次时肌腱有足够的张力发出弹响声,而转过之后,对侧筋膜从远处借来空间,因此张力变小,无法再滑卡出声音,需要一段时间,等筋膜张力恢复,才能再产生足够张力。这也是折过指头,转腰扭脖子后,会觉得很舒服的理由。因为筋膜变松了。而一阵子当你又想转过脖子扭腰折指头,并不是里面二氧化碳堆积到你不舒服,而是筋膜张力恢复又变大,没有纾解一下不行。因此,调骨头发出声音后,是对侧筋膜张力因借用而变小,使得关节可动空间变大,跟骨头是不是归位根本是两件事。一般骨头没有办法归位,都是系统张力过大,依着中轴有旋转的力量(这是骨架结构和肌肉系统的收缩方向造成的,以后我会慢慢谈清楚),旋转的张力超过关节的中心线太大,关节面支撑不住,就产生错缝(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关节容易错缝脱位,有些不容易的理由,和关节面的结构有关)。因此,一个用力对关节的扭旋扳转动作,希望关节朝着对的方向行进,并发出弹响声音,通常会有舒服感或所谓的治疗效果,因为卡住关节的对侧筋膜(也是张力来源侧)变松了。要摸清楚关节须往那个方向调整很容易,难在知不知道这一扭旋,筋膜张力从那里借来的,这样借要不要还,还回去后是否关节还定的住。就像指头一段时间要折一下,腰脖子一段时间要扭一下,整脊一段时间要去扳腰开胸椎一下,这算治疗吗?至于真正的归位,是关节系统有足够的空间供骨头挪移(不够就借,骨头归位后会多出错位时的空间,借用的筋膜自己会归还)。骨头对位,是该关节上所有肌肉一起瞬间跟着旋正,因此会有轻微的震动或滑动感,有时很轻微几乎感觉不到,这才是入“骨介”有声的真正意思,而不是把关节扳出声音。整脊之所以那么在乎有没有扳出声音,是因为如果没有声音,第一,没有治疗成功的快感及认知;第二,没有借够筋膜,不够松,症状不易改善。所以治疗中,如果关节发出响声,就是没有看清筋膜张力方向,没有看清肌肉走向,手下清明不够,才弄出来的。闲话中医伤科 之九 引动及疏通针刺,对我而言在引动及疏通。针刺,引动有层次,须先解表层而后深层。表层疏通后,其下肌肉条条分明,收缩纠结相互牵扯清清楚楚,未疏通开,则糊糊不清,很难下手。表层未疏通,下层肌肉只能变软,不能还原。还是会出槽,旋转。疏通主要须针刺引动,引动会有方向,先规划筋膜还原方向才叫引动,不然只是“搅动”。浅层筋膜的引,在轻挪皮肤,控制筋膜还原方向。深层的引,在转动骨头使轴线中正,针刺入唤醒筋膜觉知,自己旋正对回骨头上。真正疏通,在层层筋膜间,有缓冲空间可供挪动,气液流通顺畅。闲话中医伤科 之十 脚踝扭伤-林两传医师脚踝扭伤,是打篮球及穿高跟鞋最常见的伤害。西医因着受伤韧带的部位和严重度分级,中医则只管胫骨、距骨、跟骨、骰骨是否脱位。没有脱位,韧带受伤自己会长好,脱位了,韧带再怎么固定休养也长不好。骨头脱位,附着在它上面的韧带会产生旋扭,受损的韧带就无法完成细腻修复,会产生很多增生纤维去“糊住”韧带伤口,因此一段时间基本消肿后,关节处会鼓鼓硬硬的,好像肿没有消一般。刚受伤,最需要的是归位,而不是冰敷。骨头归位了,韧带伤口平整,筋膜扭曲张力消失,微血管不会继续出血,很快消肿。如果冰敷,韧带激烈收缩,微细筋膜扭曲更厉害,反而妨碍以后的复原修补。脚踝扭伤,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在外踝尖及第五跖骨基部,如果该处明显肿胀,一定要照片子确定。受伤肿胀的脚踝,骨缝摸不清楚,很难对位,但是至少要拖(牵引)开跟骨距骨,再以旋动脚掌来对位小腿筋膜。方法是轻轻平顺拉着跟骨往小腿中轴延伸,三度空间小幅度转动脚掌,直到小腿肌肉没有旋转不平。只要不扭动脚踝两侧韧带是不太会有什么痛感,也不会加重韧带伤害。调好的脚踝要能站着略垂直受力,如果完全不能踩地,表示跟骨距骨胫骨三者没有调好,才会不能受力。一定要调好,否则韧带开始修补,扭曲的韧带上会产生很多增生纤维组织,以后要调整会麻烦很多。调好关节未必精准对位,但是基本对位已经足以很快消肿,一周复诊,通常已经基本消肿,再精准对位。精准对位基本动作和上述一样,只是要摸清楚胫距关节和跟距关节面,对位完,要能蹲,且蹲着膝盖下压挤动跟骨距骨胫骨要能不痛。还有的是脚掌外侧痛,通常是骰骨脱位,调整法是略弯曲足弓,找到下沉的骰骨角从脚底往上顶,顶平骰骨使足弓下缘归顺即可。不能从脚背下压凸出的骰骨,这和足弓的结构是弓状有关。很多脚踝扭伤后,肿不消或是反复扭伤,或运动便酸痛,或是不能穿高跟鞋,都是因为没有完全归位,归位否的检查就是蹲着下压膝盖要完全不痛。有一类很难调的脚踝,怎么调都没办法承受蹲压的动作,通常都是骨盘歪斜,股骨旋转,两侧髂胫束拉歪腓骨,以致胫腓骨关节面不平,距骨无法完全归位,触摸胫腓骨,可以摸到明显外翻的腓骨棱线。这时需先调好肠荐关节,使尾椎下缘两边肌肉张力均等,才有办法调好脚踝。还有一类严重扭伤,脚踝两侧韧带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僵硬,活动度很小,这时无法用手调整,拖不开关节面,需先用针围刺增生组织,使增生组织再吸收,使关节松动,然后才能归位。闲话中医伤科 之十一 心法-林两传医师(中西医)从前通宵师父常说一句话: “假传一本册,真传一页书(台语)”当年伤科学习和实务操作了近四年,依然感觉犹坠五里雾中,师父一直在强调心法的重要,但是什么是心法,师父却从来没说过。问师父一些相类似的问题,师父就抓起我的手脚做一些手法,然后说: “已经做这么清楚让你看了,还不明白?”很羞愧的躲一边去,想破头还是无法明白师父特殊的“拈花微笑”教法,笨吗?还是没有做这行的命?这期间也偶尔去问师父最喜爱和某种程度认可的师兄阿旺,可恶的是他不是要我们去问师父,就是学师父随便比划一下说: “这就是师父的心法!”这也是只有偶尔去问一下的原因,不想碰一鼻子灰。有一天,又厚脸皮去问师父尺骨怎么调,或许累积够了吧,那次如触电般的,彷佛看见师父的“心法”,原来师父调骨头,并没有真正抓住骨头,可是骨头却清清楚楚的跟着他的手动。再几天,农历新年,一群师兄弟在泰山师父家喝春酒,阿旺师兄喝得微醺,我越挫越勇的继续问师兄调骨心法,加上泰山师父敲边鼓,终于师兄趁着酒兴,慢慢抓着我的手,反复的做了好几个手法,那时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什么是心法。(所以阿旺师兄的临门一脚,算我半个师父,虽然以前有诸多腹诽,希望师兄看不懂这两个字,但终究是很感激的)原来自古以来所谓的印心,是一种超越语言文字的经验相传,这种经验内容是以前所没有的,所以不是原先所使用的语言系统所能推演描述的。因此佛道祖师都用密语不肯说破,一旦用语言文字道断,听者就用原先的经验世界内容去想象,不是认为不过如此,不肯下功夫,就是随口毁谤。所以禅宗祖师不肯说破,就是怕人谤佛。那次大悟,才明白师父为什么永远只说: “轻一点,再轻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心法就在里面,不够轻不够慢,就看不见,看不见骨头的动态,看不见骨头的归位。依着这个心法,我慢慢看见骨头,肌肉,筋膜,气机的流动。逐渐归纳出伤科调整时,筋骨处理的原则,只是把不可动的筋骨膜变可动,把势不顺的筋骨膜翻正而已。(不可动的弄动,不顺的翻正)很多近两三年看过我治疗或上过我课的学生,应该都能知道上面两个心法原则,也该明白我说的:“ 我只有心法,没有手法 ”的意思。师父当年没有把心法诉诸文字,而我却清楚归纳,不知道这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心法通常都很简单,但这个心法背后的经验内容却可能是很复杂的,虽然师父说“假传一本册,真传一页书”,珍贵的是那一页书,没有那一本册,一页书终究是个空壳。但是得着了那一页书,一本册就可以丢掉了!得鱼忘筌就是这个意思吧!依着这个学习的经验,知道那些是技法(应用层面的),也就是一本册,那些是心法(理),也就是一页书。理或心法是清明直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设备采购合同
- 2025关于合资企业的合作协议
- 物权法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基孔肯雅热知识测试试卷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同范本
- 2025年统编版五升六语文暑假专项提升:扩句与缩句(有答案)
- 2025餐饮后厨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年卫星数据采集系统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氯金酸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漏洞扫描技术安全漏洞检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 2025公需课《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题及答案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知情同意书汇编
- 体育社会学(绪论)卢元镇第四版课件
- 语言学纲要(新)课件
- 档案管理员述职报告9篇
- 舞台灯光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 φ108管棚施工作业指导书
- 牙体牙髓病最全课件
- 脑卒中的功能锻炼课件
- 护理质控简报
- JJG 700 -2016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