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林权改革的政策效果分析基于一阶差分模型.doc_第1页
福建省永安市林权改革的政策效果分析基于一阶差分模型.doc_第2页
福建省永安市林权改革的政策效果分析基于一阶差分模型.doc_第3页
福建省永安市林权改革的政策效果分析基于一阶差分模型.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永安市林权改革的政策效果分析:基于一阶差分模型的估计 【摘要】福建省永安市从2002年起进行林权改革,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改革。本文以调查的部分数据为依据,利用一阶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林改后农户竹笋销售量的增长变化对林改的政策效果进行初步分析。【关键词】林权改革;竹笋销售增长;一阶差分估计The Policy Effect of Forest Right Reform in Yong An County Fu Jian Province:A First-Differenced EstimationAbstract:Yong An county of Fu Jian province began the forest right reform in 2002,and almost completed it at the end of 2005.This paper counts a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the first-differenced estimation mothod with some of the invstgation data ,and take on the superficial policy effect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crement of farmers bamboo shoot sale after the forest right reform Key words:forest right reform ;increment of bamboo shoot;first-difference estimation一、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先后实行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和林业“三定”工作,结果是:土地家庭承包、立竿见影地解决了农民长期盼望的“吃粮难”问题,肚子饱了,而林业“三定”则见效甚微,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乱砍滥伐歪风、木材经营、走私贩运木材等现象。林业经济收入一直停滞不前,问题的关键就是产权问题,土地家庭承包一开始就赋于农民有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而林业“三定”虽然划分了自留山、责任山、但普遍存在界址不清,山证不符、责权利不落实等状况,一切经营活动皆为村干部说了算,林产品处置权也由村集体把持,经济收入大部分作为集体开支,作为集体山林主人的农民,没有经营自主权,也得不到多少实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生产关系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一方面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另一方面作为村集体仅靠少数干部也无法管,不少村集体每年林业经济收益还不够发放护林工资和补贴,导致产生集体山林集体管不住,林农不想管,乱砍滥伐难制止,扑救森林火灾难动员,造林育林资金难筹措,生产劳力难投入的境地,制约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从2003年开始福建开始进行林权改革,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产权改革、产权流通和综合配套三个环节,促进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全面落实,实现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的目标。这次林权改革会给农户吃下定心丸,增加农户收益,也被众多的学者、政府官员寄予很大的期望。永安市的林权改走在了福建省林权改革的前列。(一)永安市基本情况永安,别名“燕城”,位于闽中偏西。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设县,抗战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七年半之久,为当时东南文化名城。1984年撤县设市,现辖4个街道、7个镇、4个乡。土地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4万多人。现城市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17万,城镇化水平达53.9%。永安素有“金山银水”之称。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林地面积382.5万亩,森林资源集存量大,森林覆盖率83.2%,木材蓄积量2126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竹林面积82.3万亩,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占有4.5亩,居全国第一位,是中国笋竹之乡和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林业资源是永安市最具优势的资源,也是永安市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除林业资源外,永安市其它各类资源也比较丰富。(二)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情况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前,永安市382.4万亩的林地中,集体林经营面积达266.2万亩,国有林面积116.2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86.8万亩,分别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69.61%、30.39%、22.69%。在266.2万亩集体林中,由村集体林或林业股东会经营管护的面积219.2万亩,由村民直接经营管护面积29.6万亩,由乡村林场经营的面积17.4万亩,分别占集体林地面积的82.3%、11.1%、6.6%。从2003年8月开始,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永安市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2004年5月中旬,永安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林权改革与林权发换证工作任务。截止目前,林权发(换)证登记面积占任务数的97.3%,共核发林权证24026本。去年9月,永安市林改工作在全省第一个通过省、三明市的联合检查验收。改革步骤:第一步,明晰产权。主要是通过分林到户、确权发证,着重落实林地、林木所有权、经营权。第二步,产权流通。主要是通过构建林权登记流转平台,赋予林农处置权,落实收益权。第三步,配套改革。1、建设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林改后林农市场化经营水平。2、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林业经营组织化程度。3、构建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创新林区保护管理机制。4、探索新型林业管理体制,优化林业发展环境。5、完善林区社会保障,建设新型和谐农村。二、 数据描述本文运用的数据包括了2005年12月份的103份调查数据,涉及福建省永安市的上坪、小陶、洪田和西洋4个乡镇,荆坪、铜盘、下湖口、小陶、长川、洪田、领头、林田和银坑等9个村。作为我们关心的变量“竹笋销售增长量”是由2005年的鲜笋和笋干的销售量之和减去林改前一年的鲜笋和笋干销售量之和所得,它衡量了林改之后农民仅仅是由竹笋的产量增长状况,当然福建永安林权改革不仅指涉及竹林的改革,还涉及用材林的改革,仅仅使用竹笋销售增长量作为因变量主要是基于调查数据的获得和林改成效的实际情况,调查数据中涉及林改前后对比的数据只有鲜笋和笋干销售数量,鲜笋可制成笋干,10-20斤鲜笋可制1斤左右的笋干,本文将调查的数据中鲜笋和笋干的数据,按16:1得比例统一换算成笋干的数量,这样可以缩小数据差距 。同时林改在竹材和木材的短时间体现上较弱,由于永安的林改基本在2003年之后,竹子和树木成材需要10年左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经济价值,但竹笋的生产年限较短,用上肥料后在一两年之内就有效果,就可以卖鲜笋和笋干了。“面积”是指2005年与林权改革前一年面积之差;“肥料”是指2005年与林权改革前一年施用肥料的变化; “雇工”是指2005年与林权改革前一年雇工施用量的变化;“自家投工”是指2005年与林权改革前一年农户自身竹林投工的变化。这四个变量是影响竹笋产量变化的人为变量,其他因素如土地的好坏、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都影响竹笋的产量,但均不是人为可控制的,在几年内除了大的自然灾害基本不会变化,将其视为不变因素,在作差分模型时可将其影响消除。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描述见表1。表1 主要变量描述变量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竹笋销售增长量1032584.3455208.989-166.01630187.5面积1034.56124.331-110135肥料1031390.3985697.984-180050000雇工1033.85424.632-80150自家投工1037.61146.381-200200三、模型设计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使得政策实施区的群体受到了影响,政策实施后比实施前应有较大的变化。如果一项公共政策可被视为自然实验,那么通过比较受到政策影响的社会群体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了解该项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但不一定是有效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制度确定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通过制度的确立,人们共同遵守行为准则,减少了其他不确定性带来的磨擦力,使得人们行为更简单,更专注于自己的所从事的工作,产出增加,效益增加。理论假设:林权改革作为一项制度,它为福建省永安市的林农提供了林业生产的准则,为林农从事林业生产和经营提供了行为指南,同时发放林权证制度使得林农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益,发证确权使得永安林农更大胆、更放心的进行林业生产活动,增加林业生产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产品的产量,提高自身经济收入。本文遵循新古典经济学所依赖的行为假定:农户是预期效用最大化的行动者,农户在稳定的制度下,通过精密的个人计算,所有的投入在未来可获得最大的收益,农户原为将来的收入进行最大的投资。假定y是我们关心的结果“竹笋销售增长量”,自变量代表“面积”, 自变量代表“肥料”,自变量代表“雇工”,自变量代表“自家投工” ,为其他影响竹笋产量的项目,假定其不随时间变换,u为随机误差项。同时假定以变量y 与、之间是线性关系,设定模型为y=+ +u (1)取林权改革前后两年间的数据作差分可估计出方程(2) (2)四、计量结果与分析表2 OLS结果因变量:竹笋销售增长量自变量面积-91.141*(24.61615)肥料0.224*(0.1022156)雇工52.429*(27.94531)自家投工-29.914*(12.13256)观测次数103R-平方0.1895注:估计值下面括号内的量为标准误,10%、5%和1% 的显著性水平分别用*、*、*表示。多元差分回归方程可写为 表2报告了方程(2)的OLS参数估计值。“面积”被发现对永安林权改革农民的竹笋收入有-91.1407的贡献,这好像与林权制度改革的作用相违背,增加1亩竹林面积反而收入减少91.1407斤,但考虑到100斤的产量占1亩竹林竹笋的产量比重很小,所以林改面积对农户的竹笋产量增加很小,同时考虑到随着林改、均山到户,农户的竹林面积增加了,规模增加了,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超过了农户的管理能力的竹林面积反而影响了农户的产品产量。 “肥料”被发现对永安林权改革农民的竹笋收入有0.224的贡献一,说明林改后农户对竹林地的肥料用正的影响 ,增加1斤肥料可增加0.224斤的产量,农户对竹林地的投入增加,主产品的产量就会增加不少。 “雇工” 被发现对永安林权改革农民的竹笋收入有52.429的贡献一,说明林改后农户雇工经营林地可明显增加竹笋的产量,增加1个工科增加52.429斤的竹笋产量,随着林改,农户的竹林地面积增加,就需要更多的雇工。 “自家投工”被发现对永安林权改革农民的竹笋收入有-29.914的贡献一,贡献为负,说明林改后,自家投工对竹笋的产量有负的影响,自家增加一个工反而减少29.914斤的竹笋产量,可以考虑到林改增加了农户的竹林地面积,农户更应该从事宏观管理,减少自家的投工量,更多的是增加雇工量。五、总结 林改对福建永安林农竹笋销售量产生了一定影响,自变量“面积”和“自家投工”对竹笋销售量有负的影响,自变量“肥料”和“雇工”对因变量“竹笋销售增长量”有正的影响,说明林改后农户竹笋销售量的增加是由林改坚定了农户的信心增加肥料和雇工得来的,而面积和自家投工的增加都会削弱竹笋的销售增量,这对永安的林农来说应该减少竹林地的面积和自家的投工量,增加肥料的投入和雇用更多的劳动力来经营竹林地,以增加林改后的竹笋产品销售量,增加自身收入。本文也有欠缺的地方,福建省的林权改革不光涉及竹林地改革,还涉及林木改革,是否其他方面对竹笋产量也有影响,也未可知之,单纯的竹笋销售量是反映永安林权改革的效果一个小侧面,还不能完全反映林权改革的政策效果,同时任何政策的影响都有滞后性,永安的林改在各乡镇、各村实施的方法不一样,实施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基本是在2003 年、2004年,竹、木产品都是多年生植物,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就显出林改的政策效果有点牵强,而且福建林改涉及流通体制改革、经营体制改革等方方面面,要想整体衡量这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