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致病菌细胞的近红外光谱法鉴别研究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荣宗有指导教师 刘建学摘要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检测技术之一,具有无损、快速、高效、方便和环保的特点。本文以对数生长期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等致病菌为研究对象,考察近红外光对致病菌细胞的作用,分析致病菌细胞的近红外光谱的图谱,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技术的投影判别分析对致病菌细胞的鉴别和检测限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预期结果。1.无菌操作,采用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和纯种细菌移种技术对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分离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含0.6%酵母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TSAYE)均能生长良好。2.采用光电比浊法,对沙门氏菌的对数生长期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图,研究其生长趋势,确定了沙门氏菌的对数生长期,最后选定16h为沙门氏菌的培养时间。3.根据不同浓度梯度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全细胞、细胞壁和细胞质的近红外光谱图谱,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技术的投影判别分析,研究两种菌的近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结果表明,不论是利用全细胞、细胞壁还是细胞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都可以将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区分开来。关 键 词:近红外光谱,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鉴别,检测限Research on the near-infrared spectrum detection limit of Pathogenic bacteria cellsCollege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Rong zong-youLiu Jian-xue ProfessorABSTRACT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detection technique is one of the fast developing technology,which is nondestructive, fast, efficient, conver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action mechanisms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s, analyses the near-infrared spectral of pathogenic bacteria cells, taking Salmonella and L.monocytogen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ich is in the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using projection discriminant analysis based on PCA to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bacteria cells ,as well as the examination limit for a study to get the expected result.1. Aseptic technique, Research the Growth situation of Salmonella and L.monocytogenes in both Nutrient agar culture medium and Including 0.6% yeast paste pancreas cream peptone soybean agar-agar culture medium(TSAYE). The results show that,Salmonella and L.monocytogenes are not high to the nutrition demand and Can grow well in both Nutrient agar culture medium and Including 0.6% yeast paste pancreas cream peptone soybean agar-agar culture medium(TSAYE).2. Carried out a research into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of Salmonella and L.monocytogenes, taking the use of photoelectric turbidimetry. In this study, the growth curves of Salmonella and L.monocytogenes is compared to they growth chart,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growth trend of Salmonella and L.monocytogenes so as to determinate the Salmonella and L.monocytogenes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At last, 16h was selected to the Salmonella culture time and 18h for the L.monocytogenes culture time.3. A study about the near-infrared on the distinction method of both pathogenic bacteria cells had been carried out, using the projection discriminant analysis which is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near infrared spectra of the Salmonella and L.monocytogenes entire cell、cell wall and cytoplasmic . The results show that,KEY WORDS: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almonella, L.monocytogenes, distinctionIII目 录目录第1章 绪论11.1沙门氏菌的概论11.1.1 沙门氏菌的病原学特性11.1.2 沙门氏菌的发病机理11.1.3 沙门氏菌导致的临床症状21.2 单增李斯特菌的简介21.3 有害致病菌检测技术的概述21.3.1 色谱技术31.3.2 化学比色法31.3.3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41.4 近红外光谱概论41.4.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41.4.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51.5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51.5.1 立题意义6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6第2章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分离培养的研究72.1 前言72.2 材料82.2.1 菌种82.2.2 试剂92.2.3培养基102.2.4试验仪器102.3 试验方法112.3.1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活化及分离培养122.3.2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观察计数132.4 结果与分析132.4.1 沙门氏菌的生长情况142.4.2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情况152.5 小结16第3章 沙门氏菌对数生长期的研究173.1 前言173.2 材料183.2.1 菌种183.2.2 试验仪器193.3 试验方法193.3.1 沙门氏菌的活化及分离纯化203.3.2 沙门氏菌种子液的制备203.3.3 比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213.4 结果与分析213.4.1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223.5 小结22第4章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细胞的近红外光谱研究224.1 前言224.1.1 菌种234.1.2 主要仪器234.1.3 主成分分析(PCA)方法介绍234.2 试验内容244.2.1 样品的制备244.2.2 光谱信息的采集244.3 结果与分析244.3.1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鉴别254.3.2 小结25第5章 总结和展望265.1 总结265.2 展望26参考文献27致谢27第1章 绪论第1章 绪论1.1 沙门氏菌的概论沙门氏菌属(Sallmonall)是一群形态和培养特性都类似的肠杆菌科中的一个大属,它包括2000多个血清型。病原学认为,沙门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和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英国、中国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美国居第二位1。食源性致病菌作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对致病性细菌的快速检测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2。1.1.1 沙门氏菌的病原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较为细长的杆菌,大小为(13m)(0.40.9m),不产生芽孢,一般无荚膜,但在黏液样变异时,可见菌体黏液层增厚。(2)培养特性沙门氏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温度为1042,最适温度为37。适宜pH为6.87.8。对营养要求不高,一般在普通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在培养集中若加入硫代硫酸钠、胱氨酸、血清、葡萄糖、淀粉、脑心浸液、胶体硫或甘油等,均有助于本菌的生长。普通琼脂培养基:培养24小时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或近似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普通肉汤培养基:生长良好,均等浑浊。(3)抗原构造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一般可分为4种,即菌体抗原,又称为O抗原;鞭毛抗原,又称为H抗原;表面抗原,又称为K抗原;以及菌毛抗原。(4)抵抗力沙门氏菌对热及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属于中等,60作用2030min即被杀死3。1.1.2 沙门氏菌的发病机理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时,需感染大量菌才能致病。沙门氏菌随食物进入消化道以后,在小肠和结肠里繁殖,附着于肠黏膜上皮并侵入粘膜下组织,使肠黏膜发炎,从而抑制了肠黏膜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并引起水肿、出血等。随后在通过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侵入粘膜固有层,在固有层内引起炎症。未被吞噬细胞杀灭的沙门氏菌,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而出现一时性菌血症,引起全身感染。同时活菌在肠道或血液内崩解出毒力较强的大量的菌体内毒素,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1.1.3 沙门氏菌的临床症状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是由活菌和内毒素的协同作用引起的,以急性胃肠炎型为最多,潜伏期一般1224h,有时可短至68h或长至2d,开始时症状为头痛、全身乏力、发冷和恶心等,以后出现呕吐、腹痛和全身酸痛。病人发热大都在3940,重病人出现寒战、抽搐和昏迷等。病程37d,一般愈后良好。但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如不及时进行急救处理,也可导致死亡,死亡率约为1%左右4。1.2 单增李斯特菌的简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本菌为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小杆菌,营养要求不高,无芽孢,耐碱不耐酸,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5。单增李斯特菌属细胞内寄生菌,不产内毒素,可产生一种溶血性的外毒素。T细胞在清除本菌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较易感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单增李斯特氏菌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发病,尤其免疫机能低下者和新生儿、孕妇、老年人等,病死率高达20%30%。1.3 有害致病菌检测技术的概述“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统计,全球每年腹泻病例15亿,造成300多万儿童死亡,其中70%是由于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所致。为此,食品检验日益显的重要,而微生物检验又是食品检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检测被称为“头号杀手”的食品中致病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首要任务。但是传统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包括反复增菌、菌落分离及多种生化和血清学鉴别实验,不仅步骤复杂,而且耗时费力,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食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因此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开发快速检测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方法非常重要。目前,人们在微生物快速灵敏检测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有色谱技术、化学比色法、阻抗技术、免疫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和生物学发光检测法。此外,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即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也应运而生。1.3.1 色谱技术原理是将微生物细胞经过水解、甲醇分解、提取以及硅烷化、甲基化等衍生化处理后,使之分离尽可能多的化学组分供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不同的微生物所得到的色谱图中,通常大多数的峰是共性的,只有少数的峰具有特征性,可被用来进行微生物鉴定,分析检测各种常见细菌、酵母菌、霉菌等。汤丹剑用全细胞水介皂化及甲醋法的方法,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了几株食品微生物细胞长链脂肪酸构成。结果表明在食品微生物领域中,利用细胞脂肪酸差异性进行菌种的快速鉴别是可行的,其鉴定结果与传统鉴别的结果相符。Newark微生物鉴定系统3就是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一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代谢物)的含量,达到鉴定微生物的目的。1.3.2 化学比色法常用的化学比色法包括各种检测试剂和试纸,两者都是利用迅速产生明显颜色的化学反应检测待测物质,可通过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进行目视定性或半定量分析,随着检测仪器的不断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微型检测仪器也相应出现。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美国3M公司的petrifilm TM Plate系列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霉菌和酵母计数6。1.3.3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FTIR技术以未损伤细胞的FTIR光谱的特殊指纹区为基础,光谱反映的是整个细胞组成分子的振动特征,也就是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特征,因此可以区分生化信息上的差别7。红外光谱法(FTIRS)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运用于区分不同的微生物8。1991年,Naumann等在Nature杂志中验证了FTIR具有判别、分类和鉴别微生物的能力,这篇论文及其后续的相关文章成为红外光谱法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经典参考文献9。Curk等用中红外进行了酵母菌的分类鉴别研究;Helm等对某些细菌的细胞组成用红外光谱方法进行了鉴别等10。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大分子不仅在中红外谱区有吸收,在近红外谱区也有吸收。Janie Dubois等人利用细菌细胞在不同波长范围(1000 -2350nm)的近红外吸收,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细菌进行了分类鉴定,从而揭开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微观世界应用的序幕11。此外,还有PCR技术、生物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生物学发光检测法等。1.4 近红外光谱概论近红外谱技术(NIR)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的现代分析技术,在分析化学领域里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已逐渐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和官方的认可。近红外区域按美国材料检测学会(ASTM)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波数为128203959cm-1范围内的电磁波12。习惯上人们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近红外光谱主要是含氢基团C-H、O-H、N-H、S-H、P-H等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的综合表现13。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基团,而不同基团或同一集团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近红外吸收波长与强度都有明显差别,所以近红外光谱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可以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载体,非常适合用于碳氢有机物质的组成性质测量。有机物分子对近红外光谱的各个波长的不同吸收率在光谱上表现出波峰和波谷,因此,近红外光谱主要用于有机物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14。1.4.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1.化学计量学尽管近红外光谱理论上非常适合用于碳氢有机物质的组成性质测量,但是在该区域内,含氢基团化学键振动的倍频与合频吸收强度很弱,灵敏度相对较低,吸收带较宽且重叠严重,因此,传统的定量分析比较复杂且困难。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这一复杂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数学基础。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综合使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学等方法,是一门从化学测量数据中提取信息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大量化学计量学方法被写成软件,并成为近红外光谱仪的重要组成部分15。2.工作原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利用被测物质在其近红外光谱区内的光学特性快色估测一项或多项化学成分含量16,17。被测样品的光谱特征是多种组分的反射光谱的综合表现,各组分含量的测定基于各组分最佳波长的选择,按照下式回归方程自动测定结果:组分含量=C0+C1(Dp)1+C2(Dp)2+Ck(Dp)k (1)式中:C0k为多元线性回归系数;(Dp)1k为各组分最佳波长的反射光密度值(D=lgp,p为反射比)。该方程准确的反映了定标范围内一系列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实验室常规测定法之间的标准偏差SE为:SE=(y-x)2/(n-1)1/2 (2)式中:x表示实验室馋鬼法测定值,y表示近红外光谱法测值,n为样品数。1.4.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诸多优点决定了它应用领域的广阔。在食品行业方面,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食品的品质分析,如研究农产品的新鲜度、检测水果坚实度和品质、检测水果糖度和酸度、控制烤制品的质量、检测酒类发酵过程中酒精及糖分含量变化、预测不同肉类特性、测定乳制品中营养成分、辨别食用油的真伪等等18-21。在林业方面,其应用更有着常规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无损检测木材密度和性质、木材品质育种和种质资源鉴定、林业种子质量的检测、森林掉落物分解检测22,23。在农业方面,可应用于作物的品质分析和评价、用于作物品种资源鉴定和品质育种、用于作物抗性指标分析24,25。在药学研究领域,可对药物原料的晶粒大小、晶型、洁净度、表观密度和旋光性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可对药物制剂进行分析,也可进行药物的在线监测控制26。在烟草行业,主要是应用于对烟草化学成分的检测、烟气分析、烟叶类型或产地判别、卷烟配方识别、卷烟真伪鉴别、卷烟材料分析、烟叶物理指标测定等方面。在其它领域如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工和基本有机化工、纺织工业等也都有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广泛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也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对象为细菌和酵母菌,少数为真菌和藻类。1.5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1.5.1 立题意义进入90年代,近红外分析技术逐步受到分析化学家的重视,应用逐步扩展到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烟草、纺织品等领域,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分析技术活跃在光谱分析领域。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NIR)分辨率高,不仅能提供分子基团特征的振动吸收谱带,而且能敏锐地探测分子基团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细胞的近红外光谱能够反映核酸、蛋白质、糖蛋白和生物膜等分子在细胞内的含量、构型、构象及其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建立其近红外光吸收模型,找到食品中稳定期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的近红外特征吸收光谱,使得不同致病菌能够区分开来。因此,通过不同浓度梯度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细胞的FTNIR谱来获得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近红外光谱信息,继而研究单增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的近红外光谱的鉴别方法,以及检测限,将有可能对有害微生物的鉴别测定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此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又可能为人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1. 研究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培养方法;2. 研究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曲线;3. 研究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鉴别方法,以及检测限;第2章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分离培养的研究2.1 前言细菌培养是一种用人工方法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技术。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数量大,种类多,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成为致病的原因。大多数细菌可用人工方法培养,即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使其生长繁殖。培养出来的细菌用于研究、鉴定和应用。细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因此,对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培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2 材料2.2.1 菌种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试管斜面 (河南科技大学微生物实验室)2.2.2 试剂牛肉膏 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蛋白胨 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琼脂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化钠 天津市津沽工商实业公司氢氧化钠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胰胨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多价胨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酵母膏 天津市津沽工商实业公司葡萄糖 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磷酸氢二钾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2.3 培养基(1)营养肉汤培养基 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加入1000mL水溶解,并调pH7.27.4,121高压灭菌15min。(2) 养琼脂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18g,加入1000mL水溶解,并调pH7.27.4,121高压灭菌15min。(3)含0.6%酵母膏的胰酪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YE)胰胨17g、多价胨3g、酵母膏6g、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钾2.5g、葡萄糖2.5g、蒸馏水1000mL,121高压灭菌15min。(4)含0.6%酵母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YE)胰胨17g、多价胨3g、酵母膏6g、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钾2.5g、葡萄糖2.5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121高压灭菌15min。2.2.4 试验仪器表2-1 主要仪器及生产商Table2-1 The main instruments type and manufactures仪器名称生产商高压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试验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常熟市意欧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培养箱海跃进医疗器械一厂恒温振荡培养箱上海福玛试验设备有限公司低温冰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2.3 实验步骤2.3.1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活化及分离培养(1)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活化从冰箱中取出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试管斜面,在超净工作台,用接种环各自取一环接入营养琼脂平板、含0.6%酵母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YE)平板中,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2)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取出活化后的平板,在超净工作台,分别挑取发育良好的孤立菌落,再各自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TSAYE)平板中培养24h。(3)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培养预先将50mL营养肉汤培养基装于250mL三角瓶,50mL含0.6%酵母膏的胰酪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YE)装于250mL三角瓶,放入超净工作台,打开紫外灯灭菌30min。取出沙门氏菌试管斜面、单增李斯特菌试管斜面,在超净工作台分别用接种环取一环沙门氏菌于营养肉汤培养基,取一环单增李斯特菌于(TSBYE)培养基。放于恒温振荡培养箱37下培养。24h后取出,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用移液枪各吸取0.1mL于三个营养琼脂平板、三个(TSAYE)平板,涂布法涂均匀,分别贴上标签(沙门氏菌0、0、0,特单增李斯特菌1、1、1)。所有平板放于恒温培养箱中37下倒置培养24h。2.3.2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观察计数培养24h后,从恒温培养箱中取出平板,观察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情况,以及进行菌落计数。必要的时候用放大镜观察和计数。2.4 结果与分析2.4.1 沙门氏菌的生长情况表2-2 沙门氏菌的生长情况Table2-2 The growth situation of Salmonella沙门氏菌营养琼脂平板计数编号000平均值计数153146142147生长情况形成中等大小,圆形或近似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可以看出,表2-2所示的数据基本符合沙门氏菌的典型培养特性。营养沙门氏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4.2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情况表2-3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情况Table2-3 The growth situ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单增李斯特菌TSAYE平板计数编号111平均值计数242236247241生长情况形成的菌落很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透明、边缘整齐,水滴样。可以看出,表2-2所示的数据基本符合单增李斯特菌的典型培养特性。单增李斯特菌在(TSAYE)培养基的生长情况良好。2.5 小结沙门氏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基本符合沙门氏菌的典型培养特性;单增李斯特菌在(TSAYE)培养基的生长情况也基本符合单增李斯特菌的典型培养特性。它们都能够良好的生长。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对营养的要求均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9河南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第3章 沙门氏菌对数生长期的研究3.1 前言沙门氏菌繁殖速度很快,根据其生长速率常数R,可把其生长周期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延滞期又叫调整期,是指把少量微生物接种到新培养液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细胞数目不增加的时期。对数期又叫指数期,指在生长曲线中,紧接着延滞期后的一段时期。此时菌体细胞生长的速率常数R最大,分裂快,细胞每分裂繁殖一次的增代时间短,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酶系活跃,代谢旺盛,菌体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群体的形态与生理特征最一致,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强。稳定期又叫最高生长期,此时生长速度逐渐趋向于零。衰亡期,稳定期后死亡率逐渐增加,出现了“负生长”。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随时间变化成倍增长,菌体生长代谢旺盛,繁殖力、抗不良环境和噬菌体的能力强,活力最佳,最适合进行试验研究。故本试验采用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沙门氏菌进行研究,通过测定沙门氏菌生长曲线的方法进行。3.2 材料3.2.1 菌种沙门氏菌试管斜面 (河南科技大学微生物实验室) 3.2.2 试验仪器 表3-1 主要仪器及生产商Table3-1 The main instruments type and manufactures仪器名称生产商电子天平常熟市意欧仪器仪表有限公司高压蒸汽灭菌锅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试验设备有限公司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一厂恒温磁力加热搅拌机郑州金育科贸有限公司恒温振荡培养箱上海福玛试验设备有限公司3.3 试验方法3.3.1 沙门氏菌的活化及分离纯化1菌种的活化:依照菌种说明,将沙门氏菌接入营养琼脂平板中,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2菌体的分离纯化:取出活化后的平板,挑取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24h。3.3.2 沙门氏菌种子液的制备挑取纯化培养后的沙门氏菌单个菌落,将其接种于装有50mL营养肉汤培养基的三角瓶中,37 210r/min振荡培养24h。3.3.3 比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取25支大试管,用记号笔标明培养时间,即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h。在超净工作台中,用移液枪准确吸取25mL培养24h后的沙门氏菌种子液,移于装有500mL营养肉汤培养基的大三角瓶中,快速摇匀。立即分装于已编号的25支大试管中,每支试管装15mL,将分装后的试管置于摇床上,37 210r/min振荡培养。分别在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h将编号为对应时间的试管取出,立即放冰箱中贮存,最后一同比浊测定光密度值。以未接种的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作空白对照,选用600nm波长进行光电比浊测定。按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进行测定。比浊法是在比浊计或比色计上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的数量。由于细菌悬液的浓度与光密度值成正比,因此可利用光密度值来推知菌液的浓度,并将测得的OD值与其对应的培养时间作图,即可绘出沙门氏菌在一定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曲线图。3.4 结果与分析3.4.1 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以未接种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作空白对照,选用600nm波长进行比浊测定,按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进行测定。沙门氏菌比浊测定结果表2-2。表3-2 沙门氏菌菌液OD值Table3-2 The value of optical density of Salmonella培养时间(h)光密度值(OD)空白对照0.04110.04120.04230.04240.04350.04460.04970.05480.05890.062100.066110.069120.071130.074140.075150.077160.079170.083180.084190.083200.084210.084220.084230.083240.082由表3-2沙门氏菌菌液OD值,以沙门氏菌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液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沙门氏菌生长曲线图3-1。图3-1 沙门氏菌生长曲线图Fig.3-1 The growth curve of Escherichia coli由图3-1可知,沙门氏菌在0-5h时特征表现为生长迟缓,5-16h时生长迅速、呈对数生长趋势,16h以后逐渐进入稳定期和衰亡期。此沙门氏菌生长曲线与典型生长曲线有所不同,对数期很长,长达11个小时,但基本符合典型生长曲线延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的划分。5-16h为沙门氏菌的对数生长期。3.5 小结比浊法测定的是活菌数和死菌数之和,所绘制的生长曲线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但这并不影响生长曲线所反映的沙门氏菌的生长情况。从图3-1沙门氏菌生长曲线可以看出,光电比浊法所测生长曲线基本符合典型的沙门氏菌生长曲线图。图3-1分析可知5-16h为沙门氏菌的对数生长期,本实验选择可选16h为沙门氏菌的培养时间,从而进行下步的试验。第4章 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细胞的近红外光谱研究4.1 前言传统的细菌分类、鉴别方法主要是显微镜法、生理生化相结合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准确度不是十分理想,而且操作复杂、费时费力,重要的是难以实现自动化及计算机化。近红外光谱法可提供细胞分子基团特征的振动吸收谱带,而且能探测细胞分子基团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测定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质、细胞壁的近红外谱图,采用分析软件OPUS 6.5中主成分识别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4.1.1 菌种沙门氏菌试管斜面、李斯特菌试管斜面 (河南科技大学微生物实验室)4.1.2 主要仪器超声破碎仪VECTOR-33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德国Bruker公司)4.1.3 主成分分析(PCA)方法介绍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多元统计中的一种数据压缩技术,该方法广泛用于化学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化学计量学中的基础方法27。PCA是对多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一种数据线性投影方法,它在尽可能保留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将高维空间中的样本映射到较低微的主成分空间中。通过分析原始数据的相互关系,采用坐标变换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正交变换,消除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具有分析多变量主次关系的功能。近红外光谱谱带严重重叠,可造成分析的困难,而PCA在不丢失主要光谱信息的前提下选择为数较少的新变量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 ,可有效解决光谱重叠的问题,从而提取所需的化学信息。4.2 试验内容4.2.1 样品的制备按照方法3.3.1进行沙门氏菌细胞的活化和分离纯化,由试验小结3.5中所得结论选择16h进行沙门氏菌种子液的制备,之后8000r/min离心分离湿菌体,以一定体积无菌水分三次洗涤沉淀部分,充分震荡摇匀使菌体分散开来,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菌落计数结果为80亿/mL。另用移液枪移取1mL菌液于大试管中,加入9mL无菌水,充分振荡摇匀形成10倍稀释菌悬液,然后逐级进行19次10倍稀释,制成一组20个浓度梯度的沙门氏菌全细胞悬液,浓度梯度值呈比差为10的等差序列,备用。用超声波破碎仪破碎沙门氏菌的全细胞,破碎参数选为400W、破碎5s、间隔5s、实际破碎总时间50min进行沙门氏菌细胞破碎,之后15000r/min离心分离,沉淀部分为细胞质、上清液为细胞质。将细胞质悬液充分震荡摇匀,用移液枪移取1mL菌液于大试管中,加入9mL无菌水,充分振匀形成10倍稀释菌悬液,然后逐级进行19次10倍稀释过程,制成一组浓度梯度的沙门氏菌细胞质悬液,20个浓度梯度值呈比差为10的等差序列,备用。一组20个浓度梯度的沙门氏菌细胞壁悬液的制备同细胞质悬液制备过程。单增李斯特氏菌样品的制备:对单增李斯特氏菌进行细胞的活化和分离纯化,选18h进行单增李斯特氏菌种子液的制备,之后8000r/min离心分离湿菌体,以一定体积无菌水分三次洗涤沉淀部分,充分震荡摇匀使菌体分散开来,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菌落计数结果为175亿/mL。选择超声波破碎参数为500W、破碎4s、间隔5s、实际破碎总时间50min进行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破碎,之后15000r/min离心分离,沉淀部分为细胞壁、上清液为细胞质。三组10倍稀释浓度梯度的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壁、细胞质悬液的制备同沙门氏菌。4.2.2 光谱信息的采集1. 试验参数选择(1)分辨率 仪器的分辨率影响近红外光谱的分析,而且对不同组分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光谱重叠严重的部分,提高分辨率有利于光谱的分析,但过高会大大增加试验和数据处理工作量。有研究表明,当分辨率大于4cm-1时,部分样品信息损失,较低的分辨率可以保证信噪比,综上本试验设分辨率为4cm-1。(2)扫描次数 扫描次数是在一次测量过程中对光谱的累加,累加后的光谱除以扫描次数即为每个样本的平均光谱。由于噪音在测量过程中是随机变化的,随着累加次数的增加,噪音相互抵消,影响变小,本实验设扫描次数为64 次。(3)重复测定次数 在测量过程中,同一样品的多次测定,光谱会出现细微变化(偶然误差影响),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取得样品的光谱信息,一般一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求平均光谱。2. 光谱采集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采用德国Bruker公司的VECTOR-33型近红外光谱仪,对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各组份进行近红外光谱进行透射扫描。为了获得较好的光谱图,整个试验的仪器分辨率、扫描次数等参数保持严格一致。设定仪器分辨率为4 cm-1,扫描次数为64次,扫描范围400012000 cm-1,环境温度控制在20左右,空气湿度70%左右,数据格式为Log(1/R),每个样品重复扫描3次,其平均值作为该样品的光谱数据,每张光谱包含2075个波长点的吸光度值。得到不同浓度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全细胞、细胞壁和细胞质的近红外光谱叠加图如图4-1、图4-2、图4-3、图4-4、图4-5、图4-6所示。图4-1 沙门氏菌全细胞的原始光谱Fig.4-1 NIR spectrum of Escherichia coli4-2 沙门氏菌细胞壁的原始光谱Fig.4-2 NIR spectrum of Escherichia coli4-3 沙门氏菌细胞质的原始光谱4-4 李斯特菌病全细胞的原始光谱4-5 李斯特菌病细胞壁的原始光谱4-6 李斯特菌病细胞质的原始光谱4.3 结果与分析4.3.1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的鉴别1.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壁的主成分投影判别分析图4-16是以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壁不同波数点下的吸光度值为特征值,进行多元散射预处理后进行PCA分析,选取前两个主成分拟合原数据的效果图,图中纵横坐标的标注分别是第一主分和第二主分的得分值。图4-16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壁主成分得分图Fig.4-16 The PCA score of E.coli and LM wall从图中可以看出,PCA分析可以良好的反映出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壁的差异性信息。沙门氏菌第一组分得分范围在-0.050.15之间,第二组分得分范围在-0.30.5之间;单增李斯特菌第一组分得分范围在00.1之间,第二组分得分范围在1.11.9之间。可见两种菌的第一主分得分范围有相似的地方,而第二主分得分范围完全不同。细菌的细胞壁都含有一定量的肽聚糖,此外,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还含有外膜这一特殊组分,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革兰氏阳性菌还含有大量特殊组分磷壁酸。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单增李斯特氏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其细胞壁组分不尽相同,不同的物质在经过近红外光照射后会在不同的波段产生红外特异性吸收,且有着不同的吸收谱段,因此可以通过近红外光谱法区分开来。 2.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质PCA结果图图4-17是以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质不同波数点下的吸光度值为特征值,进行多元散射预处理后进行PCA分析,选取前两个主成分拟合原数据的效果图,图中纵横坐标的标注分别是第一主分和第二主分的得分值。图4-17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质主成分得分图Fig.4-17 The PCA score of E.coli and LM cytoplasmic 从图中可以看出,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各有其相对集中的部分,但是也有部分交叉地方,PCA分析不能很好的反映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质的差异性信息。这是因为两种菌的细胞质组分有部分相似,细菌的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主要成分为核糖体、贮藏物、各种酶类、中间代谢物、质粒、各种营养物质和大分子的单体等,无论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其细胞质的构成基本如此。4.3.2 小结1.由于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全细胞、细胞壁和细胞质的组分不同,造成他们对近红外光的吸收不同,主成分投影判别分析法对其分析鉴别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2.采用矢量归一预处理方法,分别对不同浓度梯度下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全细胞、细胞壁和细胞质进行主成分投影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利用全细胞、细胞壁还是细胞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都可以将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区分开来。3.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类鉴别。25第5章 总结和展望5.1 总结1.采用液体培养基移种技术对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离培养,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含0.6%酵母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TSAYE)培养基均能生长良好,说明这两种致病菌对营养需求不高,对环境的适应强,对人类的危害比较大。2.采用比浊法对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进行研究,并绘制生长曲线图。了解它们在不同时间段的生长趋势。研究表明:沙门氏菌在5-16h为对数生长期。所以可选取液体培养16h沙门氏菌进行后续试验。3.根据不同浓度梯度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全细胞、细胞壁和细胞质的近红外光谱,通过矢量归一法处理方法,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技术的投影判别分析,研究两种菌的近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结果表明,不论是利用全细胞、细胞壁还是细胞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都可以将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区分开来。4.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进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类鉴别。5.2 展望本文结果表明不同致病菌细胞壁组分可对进红外光产生特异性吸收,因此近红外光谱法可以通过致病菌的近红外光谱区分不同细菌种类,为建立一种快速的致病菌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更多种类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我国已进入WTO,减员增效成为国内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节省大量人力。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最终近红外技术的应用也像发达国家的一样。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外各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厂家都看好中国市场,纷纷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争夺中国的巨大市场。就炼厂而言,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各种产品调和工艺,还有加氢和重整等工艺都非常需要在线NIR,每套装置至少需要一套在线近红外过程分析仪,按此预计我国石化需要几千套。同样,化工工业也有类似情况。而引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属部件清洗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行政管理操作指南工具
- 活动策划案项目策划及实施手册模板
- 产品研发与改进标准化流程工具
- 2025光纤桥架采购合同范本
- 合同审查标准流程与合同样本集
- 企业内审流程执行检查清单标准化模板
-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模板招聘规划辅助
- 2025建筑工程混凝土采购合同样本
- 综合办公文档排版格式规范模板
-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检查评估报告
- 50项护理基础操作评分标准
- 质量奖知识和信息管理
- 中药智慧药房系统建设方案
- 鸿星尔克公司管理现状
- (TCSEB 0011-2020)《露天爆破工程技术设计规范》
- 《讲师授课技巧》课件111
- 礼仪和服务培训
- 重难点31 立体几何压轴小题(轨迹与最值)十四大题型【2024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题型突破】(解析版)
- 2024年康复治疗学:专业与创新
- 草料库房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