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变样---魏县.doc_第1页
三年大变样---魏县.doc_第2页
三年大变样---魏县.doc_第3页
三年大变样---魏县.doc_第4页
三年大变样---魏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大变样-魏县聚集“梨”“水”灵秀 建设生态之城在推进三年大变样工作中,魏县依托“中国鸭梨之乡”、邯郸市东部生态水网建设重点县和“引黄入邯”最大受益县的优势,以生态理念打造梨乡水城魏都,聚集“梨”、“水”灵秀,建设生态之城,越来越彰显出独特的个性魅力。千年梨园展新姿魏县鸭梨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史记货殖列传载:“其人与千户侯河济之间千树荻”,荻就是梨。全县拥有20多万亩梨园,年产量20多万吨。2001年,魏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2007年9月,“魏县鸭梨”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全省仅有的15个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魏县在梨乡水城魏都建设中,突出做好梨树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在县城周边划分了6个梨园保护区,对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梨树登记造册,挂牌保护,明确规定在城建、新民居建设过程中一律不准破坏梨园。同时,重点规划、建设县城以西4公里处、面积8985亩核心梨园区域,着力打造“万顷花海观赏园”;沿民有河十公里的“梨花水韵”观光带和县城生态公园等景点,重点规划打造和完善了梨花旅游区、梨园度假村、环县城28公里生态旅游带;将已有1300年历史、年单产曾达到2000公斤的一棵古梨树命名为“千年梨王”,大力发展集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体验和生态水网浏览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努力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梨乡水城魏都”建设,让千年梨园展现新的迷人风姿。碧水绕城添灵韵魏县境内漳河、卫河、漳河湾等自然河流以及民有渠、东风渠、魏大馆排水渠等人工渠道交织纵横。由于这些水利设施长期废弃或闲置,造成这些河渠污水横流、垃圾拥塞、边坡不整、杂草丛生,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梨乡水城魏都建设以来,该县聘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水系规划机构,对建设河湖水系景观节点进行高标准规划。按照规划,扩挖、整修民有渠、东风渠、魏大馆排水渠、漳河故道,分别建成了民有河、兴源河、益民河、漳河湾;结合城区道路建设,开挖建成了长安河、玉泉河;利用多年废弃的坑塘,建设了占地500亩的民有湖,对县标北侧的200亩污水排放区进行清污改造,建设了景观湖,在定魏线与民有河交汇处,利用原有坑塘,建设了300亩生态水面的勤政源,在河渠交汇处,顺势开挖了金龟湖、墨池湖等;在河湖之间,建设了36座造型别致、各具特色的景观桥、交通桥和生产桥,形成了以“五河一湾、五湖一源、36桥景观”为主要内容,河湖相连、碧水萦回的北方水城。 2008年5月份以来,该县共开挖整修、疏浚清淤县城周围河渠共7条53.6公里,开挖整修大小湖泊共6个,累计动土1026万立方米。目前,全县通水河道长186公里(除30公里的漳河外),河湖水面达到9019亩,总蓄水量3000余万立方米,水利工程功能得以恢复,地上水系灌溉面积达到6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0%。在今年,全国遭遇50年一遇大旱的情况下,该县用地上水灌溉农田面积达到116万亩次,节约灌溉资金2300万元。特别是,通过河湖水系建设,该县地下水位平均上升1.8米,广大群众成为梨乡水城魏都建设最大受益者。造林建园增绿色魏县开展了机关大院规范化建设活动,对城区内县委政府机关大院、教育局、四中等临街单位实施“拆墙透绿、退栅让绿”工程,把沿主次干道的机关大院实体围墙拆除,栅栏墙退后,还绿于民,让绿于民。把原来分属各单位的园林绿化融入到整个城区的环境景观当中,实现局部景观与公共绿化融合,拓展城市绿地空间,打造“开放式”城区,拉近市民与景观的距离。截至目前,已累计拆除围墙8200余米,涉及企事业单位70余家。在城区主干道交叉口、道路边坡等见缝插绿搞绿化;在拆迁完的地方,栽植花草树木搞绿化。先后在益民河、兴源河、金龟湖等处依河傍水,栽植垂柳、国槐,点缀竹子、芦苇,在新建神龟驮城文化公园、益民山公园等公园种植大型银杏、松柏、梨树,进行高标准绿化。对城区新建街道两旁进行推坡造型,花草树相间,沿路组团绿化、立体绿化,打造了长安大道10公里绿化长廊,在长安大道与礼贤街、魏都大街、开元路等所有新建街道路口设置街景游园。2008年以来,已建成了神龟驮城文化公园、孔融让梨文化公园、益民山公园等10个公园、游园和长安大道10公里景观带。按照城郊森林化、城市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河渠绿荫化的“四化”标准和建设“天然氧吧”和“绿色银行”的要求,大力实施“266”绿化工程。即环城区、环县界建设2圈环形防护林带,沿邯大线、新定魏线、魏峰线等6条干线公路建设50米宽以上的林带,在全县打造600个100亩以上的小片林。同时,在主城区周边无梨区和所有道路、河渠沿岸建设景观林、生态林、经济林等小园林,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园林景观。目前,城区新增绿化面积6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全县已发展林地面积21万亩,农田林网65万亩,绿化河堤120多公里,绿化道路220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3%,2009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之城魏县坚持把建设梨乡水城魏都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强城市管理,改善民生,以城带乡,加快新民居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功能大提升 实施以“六纵通北环、六横达西环、建好两环城、新建拓宽两干线、扮靓六个口”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道路“66226”工程,提高城市交通功能。其中,“六纵通北环”,即以城北新建长9.8公里、宽50米、双向四车道的长安大道为北环,将城区龙乡大街、望远街、魏都大街、礼贤街、梨乡大街、兴源大街6条街道北延到北环路;“六横达西环”,即以城西新建10公里长、双向六车道、河带路宽136米的玉泉街为西环,将长安大道、开元路、魏州路、东壁路、洹水大道、天安大道6条街道西延到西环路;“建好两环城”,即建好一圈环城水带和一圈环城生态观光路;“新建拓宽两干线”,即新建大广高速(大庆-广州)连接线,以结束魏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以新建南北长20公里、双向六车道、宽60米的新定魏线县城段作东环,畅通南北交通主动脉;“扮靓六个口”即扮靓邯大公路西口、东口,定魏公路北口、南口,魏峰公路西口、大广高速东口等6个出入县城的交通干线路口。其中,魏都大街、礼贤街、望远街北延已穿过北环路,魏州路、洹水大道西延已穿过西环路。2008年以来,共修建城区道路96公里,整修城区便道42万平方米。 建设了总投资4890万元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和总投资5763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市排污、净化功能。在魏都大街等城区主街道,排水管线一律采用排污水和排雨水“双管线”,实现“雨污”分流,雨水流入河湖水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实施“三线”入地,提高城市建设品位。将魏州路等主要街道强弱电线、有线电视、通讯线路全部改造入地,主要街道安装中华灯,打造样板街道。使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高。城市管理上水平健全了规划委员会制度,加大了规划执法巡查和规划违法处理力度,提高了规划的指导性和刚性约束。开展了“城区街道容貌集中整治月”、“小区物业管理年”等活动,实施了“穿靴戴帽”和临街建筑亮化工程,规范了城区建筑施工,加大了对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倒以及城市“牛皮癣”的整治力度,改善了小区物业状况,对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进行了集中整治和景观改造、亮化改造,统一了县城白墙灰瓦主色调。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新建步行小吃一条街、文化用品一条街,取缔马路市场、游走商贩、“店外店”等占道经营行为,积极推进“进场入市”;在城区主要道路安装了交通指挥信号灯,交警上岗执勤,规范了县城交通秩序。民生事业大发展 魏县在梨乡水城魏都建设中,努力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教育中心建设上,投资6460万元,建成了县第三完小;正在积极筹建县第六中学,城区内谋划新建万人中学生聚集区。在建设医疗服务中心上,投资9200万元,对县医院进行了高标准改造;投资1.2亿元,完成了县中医院搬迁主体工程;投资2900万元的新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已开工建设。在建设金融中心上,大力发展金融业,鼓励各金融部门在魏县设立分支机构,并向镇村延伸,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城乡统筹见成效 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同时,魏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建设,聘请河北天宇城市规划设计院制定了魏县2010-2030年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将全县561个村规划为122个中心社区和1个环梨乡水城魏都示范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耕地10万亩。当前结合梨乡水城魏都建设,在县城东南规划建设了水上新民居,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十里秦淮”。同时,依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因村制宜,积极推行滚动发展、旧村改造、城郊对接融合、搬迁重建、村庄合并扩建、村企共建等“六种模式”,集中打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新民居。重点打造双井、牙里、张二庄、车往、回隆、北皋6个环境优美的中心小城镇;以人口聚集村为核心,重点建设双井、回隆、张二庄等8个万人中心社区。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魏县运用“细算五笔账、推行六种模式、坚持三个原则、用好六个渠道、建立督办机制、培育一项产业”工作法,有效破解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加快了新民居建设进度,走出了一条符合农民意愿、体现地方特色的科学创建新路子。魏县破解六个难题,加快新民居建设的做法得到省长陈全国等省市领导的肯定,70多个市、县慕名而来,相继到魏县学习参观该县的新民居建设经验。强化产业支撑 建设财富之城魏县坚持以强化产业支撑为基础,以城市繁荣为目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了和谐发展。“低碳”工业“兴”起来规划建设了占地9平方公里的魏都工业园区和回隆糖果加工、张二庄再生物资加工和双井农产品加工三个全民创业聚集区,为项目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四个园区已累计入驻项目达140多个,2009年实现总产值36.2亿元。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上见成效,一方面,坚持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一个不上。近年来,先后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1亿元的河北风云服装有限公司品牌服装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康帝森建筑垃圾制砖项目等一大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节能环保循环的新型工业项目。其中,总投资1.1亿元的康帝森建筑垃圾制砖项目,主要利用建筑垃圾、水泥、粉煤灰、矿渣等原料,生产各种规格的建筑用砖,引领了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大了治污减排力度。对小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律取缔,并加大监管力度,防止反弹。先后投资1097万元配套建设了冀南化工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综合治理环保工程,投资803万元配套建设了河北亿通糖业淀粉污水处理系统,投资615万元配套建设了永丰果蔬汁污水处理站,使这些企业达到了“零排放”。2009年,全县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7%、15.6%,均达到了省、市要求。现代农业“壮”起来一方面以梨乡水城魏都为依托,以公路、水网为纽带,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带和农产品加工经济隆起带。沿县境内邯大、新定魏、魏峰等6条干线公路建设了现代农业观光带和农产品加工经济隆起带,围绕培育强壮精品鸭梨种植加工、设施蔬菜种植加工、优质粮食种植加工、林木种植加工、养殖加工等6大农业产业链条,建设了6大生产基地和10大精品园区,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引黄入邯”、“引黄入冀”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水循环,让更多的群众看到水、用到水,扩大生态效益;加快军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恢复灌溉面积8.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500亩;抓好基本农田整理和土地综合治理项目,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商贸物流“活”起来累计投入3.86亿元,加快建设繁荣了天仙果菜、天龙建材、飞天干菜、飞翔机车、天民粮油、天宝物资、天艺鞋类、服装布匹、回隆糖果等专业市场。其中,天仙果菜批发交易市场占地面积243亩,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市场以南北瓜果、农资交易为主,有先进的保鲜气调库,可满足一年四季果菜保鲜需求,年交易额达30亿元,是央视信息报价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河北省重点示范市场,位居全国百强干鲜果品批发交易市场第三名。依托专业市场,发展特色加工专业乡5个、专业村108个,建成市场基地28个。同时,按照民营化、企业化、实体化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专业市场改制,引导天仙果菜、天龙建材等专业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创优经营环境,加强市场合作,推进集团化发展,打造物流品牌市场,扩大辐射带动能力,魏县已逐步成为冀东南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生态旅游“火”起来梨乡水城魏都的建成,带动了魏县生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成为魏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1年起,成功举办了9届“梨花观赏周”,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90多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今年4月7日-4月13日,魏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魏县第十届梨花节,共设三条观光线路、20个景点,集中展示了梨乡水城魏都建设成就。梨花节期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126万人,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近1个亿。目前,该县已经列入河北省乡村游精品线路,旅游业正从季节性向常年性转变。彰显“魏都”神韵建设文化之城魏县依托“千年古县”、“华夏魏都”两大历史文化名片,在城市建设中打出“文化牌”,确立了“文化兴城”理念。挖掘特色文化再现“千年古县”神韵 魏县素有“三魏重镇”、“晋齐咽喉”、“燕赵吴楚孔道”之称。春秋时,被称为“中国之要枢”;战国时,魏文侯、魏武侯励精图治、变法图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苏秦定六国之纵于魏域,投尺书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不知“魏”名。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魏郡,置魏县。三国时期曹魏、南北朝时期北魏以此为基,雄霸一方,问鼎中原。西汉时期有位列三公、德比屈原的司隶校尉盖宽饶,盛唐有屡建奇功的郯国公张公瑾,宋代有开国名将潘美,清代有古史考辨学家崔东壁等。2009年,魏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为“千年古县”。依据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魏县狠抓了魏文化、梨文化、龙文化、现代文化的挖掘、开发和整理,成立了“魏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了魏文化研究期刊,拍摄了话说魏州大型系列宣传片,申请注册了“华夏魏都”、“梨乡水城”、“中州州中”、“魏州梨花节”等商标,已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受理。建设标志性工程体现“华夏魏都”风采 以“件件是精品,个个是亮点,处处有文化”的建设理念,谋划建设了魏祠博物馆、勤政源、礼贤台墨池、神龟驮城文化公园、孔融让梨文化广场、益民山公园、日晷文化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在勤政源东区西门两侧建设的六个文化柱,用浮雕的形式记载了魏县历史上成绩显著的6位县令,每个文化柱都记载着一段勤政廉政历史,演绎着源远流长的魏文化精髓。雕塑设计立意鲜明,意寓深刻,图文并茂,深刻展示了魏县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历届治理魏县勤政廉政人物的美德。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提升文化软实力 为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去年,魏县举办了全国性的书法赛事 首届梨乡水城杯全国书法大赛,大赛书体以魏碑为主,涵盖了楷、行、草、隶、篆各种书体,书写内容为反映魏县历史文化的“诗、词、歌、赋、联”等,集中展示了魏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通过书法大赛,魏县将征集到的一大批海内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书法艺术珍品,作为刻制碑林的内容,直接促进了魏祠博物馆建设,并且丰富了城市建设内涵,赋予了梨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