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什么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地里却另一套?文:刘才昕|授权转载自公众号Anonymous被动型攻击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要和具有“被动型攻击(passive-aggressive)”行为的人相处,这是一个让人为难的问题。本文将带你了解这种令人恼火的人格特质,以及如何处理这种隐晦、间接的被动型攻击行为。与具有被动型攻击行为的人相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社交情景。这一行为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些人的表现形式相当隐晦、微妙,让人难以捉摸。被动型攻击是一种通过典型性静默,表面上无动于衷却间接地表达敌意的消极行为。具体的表现从日常社交和工作任务消极的抵抗(例如:不积极、拖延、故意降低效率、故意忘记事情等)到倔强、怨恨的表现,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行为举止(例如:表面上很热心,但却有意的添乱),你能在各种情形下感受到它,我们都很熟悉这种感觉。美国心理学会(APA)已经不再将被动型攻击人格视为一种正式的人格障碍来看待,但无论是发生在我们身上,还是我们如此对待别人,这种行为依然是我们生活中的麻烦。尽管我们不会将每一种使我们不舒适、威胁或恼怒的行为都当作病态表现来看,但当被动型攻击发生时我们还是要有能力认清它,并尝试以最有效的方式应对它。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先回顾一下,我们如今称之为被动型攻击的这个东西,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离奇的发展历程。被动型攻击历史被动型攻击行为最早记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被用于描述拒绝执行长官命令的士兵。在一份1945年的美国陆军部备忘录上,记载了这些通过被动型攻击行为来逃避责任的士兵。这些士兵并不敢公开大胆的违背命令,但是他们通过消极的举止(例如:噘嘴绷脸、倔强、拖延,低效等方式)表达他们的反抗。陆军部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成熟的,是一种对“军队压力”的反应。在这之后的数十年间,被动型攻击这个术语一直出现在军事医疗的记录中,并在之后广泛地流传于美国心理学界。正如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Christopher Lane记载的:在了解了这些服役人员的怪异模式后,心理治疗专家们很快开始将这个现象原封未动的套用在普通百姓身上。正如1952出版的第一版心理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中所描述的,美国心理学会直接从军队备忘录中借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事实上,Ta们依此标准诊疗了大量行为和疾病个例,陆军部的这次挫折无意间为大众长期的病理学建立了基础。美国心理学会还将被动型攻击这个概念应用在工作和家庭的冲突解释中,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士兵的不服从这一问题上。心理学家们开始以这个概念去分析工作场合和家庭情境下的类似问题。而这带来的影响远超出人们最开始的想象。美国心理学会将这种常见的行为列入正式的人格障碍;许多冲突被定义为“病态”特质,从而进一步被评估为病理性的。Lane解释道:心理学会很快宣称,具有被动型攻击人格的商人或家庭主妇有病理性的“不稳定特质”。他们的行为表现明显偏离常态,而那是一种在未经治疗的前提下可能随时复发的症状。美国心理学会并不是简单的过度夸大日常行为,而是将它们重新定义为生理或神经学上的失常现象。而这正是当时整个美国心理治疗界的热门趋向。依据1968年版的第二版心理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美国心里学会对心理疾病的定义忽视了人格特质的因素,认定这些表现需按照终生适应不良症状进行干预治疗。诊断手册中新增的两条诊断标准严重增加了误诊的可能:被动型攻击行为反应了个体所感知到的,却不敢公开的敌意。当患者不能从他与过度依赖的某个人或组织的关系中得到满足时,这种怨恨往往藉此行为表现出来(APA, 1968, 第44页, 编码301.81)。用Lane的话来说,诊断手册的描述不仅将人们不高兴的表现刻画为不合理的行为,还将许多没有称心工作的人,置于人格障碍的模糊边缘(一个全家都有病的年代)。被动型攻击人格障碍(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曾被视为正式的疾病诊断标准,被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之久。最终,在1994年出版的第四版诊断手册中移除了这一标准。经历了漫长的争辩后,人们最终达成一致:将这种情形和行为模式置于严苛的诊断标准之下并将其视为是一种人格障碍,可能有些过分了。此外,美国心理学会并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其作为一种明显的人格障碍存在,而且被动型攻击中所包括的内容最终都能被其他人格障碍所解释。这种人格障碍后来被重命名为抗拒型人格障碍( Negativ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消弱了其强度并在附录表明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被动型攻击行为的存在,它给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麻烦。重新认识被动型攻击行为 美国心理学会认为,满足下面四点或更多即可被认作是被动型攻击行为:1)对正常社交与工作安排产生消极抵抗2)总是抱怨被人误解、不被大家欣赏3)总是绷着脸,带着和人争辩的情绪基础4)频繁地、无理由地批评权威5)嫉妒、怨恨那些显然比自己更幸运的人6)过分夸大、固执地抱怨自己的不幸7)在充满敌意的蔑视与懊悔间切换另外,被动型攻击人格与病态自恋者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包括过度的自我价值感觉,缺乏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共情无能,自以为是。人格成因和风险因素被动型攻击人格的形成尚未明确,但是它很可能是社会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001年,一项对学龄期双胞胎的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型攻击在双胞胎间的同时出现比率约为50%,这体现了遗传的作用(此结论极受争议)。因为它很可能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比如虐待孩子,严苛麻木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冷暴力。反直觉的一点在于,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也可能成长在备受关爱但要求苛刻的家庭中。美国犹他大学神经心理研究协会的Dr. Lorna Benjamin,对这一问题的成因是这么解释的:长子是家庭中最容易出现这种状况的人。当更年幼的兄弟姐妹出生之后,作为年长的孩子突然被期望去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超出Ta的能力范围。由于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对父母的要求产生恨意。这种带有恨意的共处,是被动型攻击产生的核心所在,在他成年以后,当老板、老师或伴侣对其有所期望的时候,这种模式就继承到面对这些权威的情形之中。这些带有被动型攻击行为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不被自己认可的冲突,饱含愤怒的善意,带有蔑视的顺从,还有精心掩饰下的行动方式。就风险因素而言,被动型攻击人格可能会增加抑郁、焦虑障碍、药物滥用等风险。它与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具有相同的特征,有趣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被认为与恐惧、决策过程相关。这两种人格都具有逃避特征。自恋型人格的逃避源于对负面、消极的自我经验的恐惧;而被动型攻击的逃避源于为了避免直接冲突所采取的敌意行为。神经生理学的角度上,这可能是发生在杏仁核中的问题。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探测情绪唤起和相关刺激的控制区域。这一过程可能还与前额叶有关,而额叶是负责控制我们以社会接纳的方式去行动的区域。大脑生理性的变化或受损可能会导致各样的社会行为模式。如何应对具有被动型攻击的人 Signe Whitson认为,七个原因促使人们采取被动攻击:1)发怒往往会受到舆论的谴责2)经过掩饰的敌意就不会引起注意3)采取被动型攻击远比培养自信容易得多,当然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4)被动型攻击行为总能找到合理化的借口5)用作报复手段简单易行:它既难以被当场揭露,又无法通过人事条例界定,使之成为工作关系中完美的侵害手段。6)被动型攻击不需通过肢体打斗就能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7)被动型攻击有明显效果,通过目标对象的反应使施害者的愤怒和沮丧得到宣泄。与具有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共同生活,工作或是打交道,都绝非易事。万幸的是,身处这种境况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应对。首先要及时辨认被动型攻击人格。由于它本质上具有间接性,所以很难直接的通过行为判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表现包括:极力避免争吵和冲突,自我代入“不可能成功”的境况,总是取悦别人来避免冲突,总是絮絮叨叨地抱怨“没人想知道我的感受”或“能不能理解我一下”等等。其次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并谨慎应对针对自己的被动攻击行为。评估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引起冲突,以及判断哪些行为会升级或缓解这种冲突尤为重要。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认为冲突后的感受可以作为判定采取策略的效果:如果感到无力,无助,愤怒或迷惘,就意味着应对机制存在问题。相反,如果自身感到平静,同时也使被动攻击者恢复理智并能够有所心得,甚至有所改善,那么这样的处理就卓有成效。这样就可以不断筛选出有效的方法来。另外,心平气和地面对挑衅,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能用被动攻击去还击。做些健康有益的事情有助于控制情绪。有可能的话,用诚恳的态度使他们放下戒备,将话题转移到重要事情上去。正如Trulia, Mallory Carra在博客中所写,应当马上开诚布公地沟通,而非愤然甩手或以牙还牙。她引用婚姻和家庭理疗师Lisa Bahar的话说,通常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给你的感受中隐含他试图沟通的信息,但千万不要因此陷入对言外之意的过度解读。交流的重点放在事情上,自信,就事论事,避免传递出打探,冷淡,轻蔑和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安全教育的文案标题
- 郑州管城初中考试题目及答案
- 安置房项目资源配置与调度方案
- 围合式建筑方案设计流程
- 离婚协议书(知识产权归属及使用协议)
- 农特产品仓储环境调控技术方案
- 离婚协议书中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范本解读
- 离婚协议书范本与婚姻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权转移合同
- 离婚协议书范本:精确财产评估与子女监护权分配协议
- 甲乙丙三方联合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产权转让协议
- 工模具点检管理制度
- 非营利组织纳税管理制度
-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物理真题含答案
- 数字健康行为干预-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核辐射探测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酒类小作坊管理制度
-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
- 党性主题教育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 T/CECS 10348-2023一体化净水设备
- 骨科与麻醉科加速康复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共识
- 打造卓越电信网络-优化技术引领业务增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