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教案.doc_第1页
《马说》复习教案.doc_第2页
《马说》复习教案.doc_第3页
《马说》复习教案.doc_第4页
《马说》复习教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页城关镇中学“五环-探构”自主学习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教师_党喆璇 _协作教师 _王红钰 陈红霞 张康霞 领导签字 课题 马说复习课 (第 1 课时)导学重难点: 教具使用:多媒体导学卡导 学 设 计( )一、目标导学:(一)课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及重要的文言虚词,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2) 复习目标:(有了目标,学习才能有的放矢)1.背诵默写课文,解释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3学习知识构建,建立完善的复习体系。(3) 重点难点:1. 背诵默写课文,解释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二、自主复习:(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相信你会很棒的!)任务一:作者回顾1.韩愈,字 ,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他的著作收在_里。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任务二:文体复习2.“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 。“马说”即谈马、论马。常用 的手法。任务三:字词归纳3、给划线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祗( ) 食马者( ) 一食( ) 石( )4.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2)食马者(3)其真无马邪?(4)尽其材(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古今异义(1)虽有名马(2)是马也(3)或尽粟一石(4)等不可得(5)安求6.词类活用(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3)策之不以其道(4)食之不能尽其材(5)虽有千里之能7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 )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 食执策而临之(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之千里者(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之 其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虽有千里之能( )任务四:逐字逐句翻译全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任务五: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1) 第1段中的哪句话可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它说明了什么?(2)第1段中的哪些句子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3)第1段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用哪些句子使笔锋转到反面展开议论?任务六:阅读课文第2、3段,回答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说说文中的伯乐、千里马以及食马者和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3)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疑惑:3、 合作探究:解疑释惑:(解决自学共性疑惑)探究一: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探究二:2.课文是怎样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探究疑惑:四、复习检测(“练”和“清”可以分开也可以合二为一):(该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要相信自己!)(1) 基础题(80分):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才美不外见 _通_ 含义:_食之不能尽其材_通_含义:_ _ 通_ 含义:_ 其真无马邪 _通_ 含义:_3、翻译下面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食不饱,力不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5、理解性默写。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2) 提升题(20分)6、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7、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3) 拓展题(20分):8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9.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应用疑惑:5、 课堂小结和反思(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谈收获和不足):(一) 导入新课:龚自珍曾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真正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就像被埋没的千里马一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说。(二)展示目标。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