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pdf_第1页
青海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pdf_第2页
青海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pdf_第3页
青海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pdf_第4页
青海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农技推广 2010年第1期 青海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 30 年回顾与展望 810000张优良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青海省农技推广体系始建于50年代初 经过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目前已建成了以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 龙头 州 地 市 县 市 区 农业技术推广中 心 站 为骨干 乡 镇 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技术员 科技示范户 为基础的五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网络 各级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推 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 实现农业增产 农民增 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做出 了积极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省农业技 术推广工作正逐步走上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 相结合 示范与推广相结合 物资供应与技术 推广相结合 科技培训与推广相结合的道路 1发展历程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 青海农技推广也 和全国农技推广发展历程一样 经过了恢复 发展 巩固发展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 1 1恢复发展阶段 1978年至20世纪80年 代末 1978年 全省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151个 其中县级机构20个 职工326人 内 有专业技术干部211人 乡级机构130个 职 工105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业 技术推广的对象由集体变为千家万户 农技 推广工作一度处于不适应状态 从1979年 起 由农业部 省与州 县联合投资在民和县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试点 把分散独 立的县农科所 县农技站和县农业技术培训 机构结合起来 通过加强领导 集中合理地使 用技术力量 配备仪器设备与试验基地等 使 农技推广中心成为统一领导 统一规划 统一 财务 统一人事的业务实体 到80年代末 先 后共投资687万元 农业部145万元 地方 542万元 新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2个 乡农技站本着 先配人 后建站 的原则 按 有房屋 有人员 有设备 有基地 的要求 1981 1988年 省财政投资355万元 建成乡 镇 农技站135个 同时 本着逐步做到 村 有农民技术员 社有科技示范户 的要求 注 意扶持发展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 到80年 代末 全省2977个农业村中 配备农民技术 员的村有2378个 技术人员2448人 有科技 示范户2 4万户 至此 综合作物栽培 植物 保护 土壤肥料一体 上下相通 专群结合的 农技推广网络基本形成 1 2巩固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进入90年代以来 全省各级政府 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完善农业社会 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工作来抓 落实了乡镇农 技推广站 三定 工作 以丰收计划和科技承 包为特征 组织实施了 3231 工程和 42517 工程 重点推广了旱作农业 优化配方施肥 推广论坛 16 青海农技推广 2010年第1期 丰产栽培和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日光 节能温室蔬菜生产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等 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1978年的30 提高到1998年的44 促进了农技推广体 系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 省政 府坚持巩固完善州县级 加快建设乡一级 积 极普及村一级的原则 制定建设规划 多方筹 措资金 加大投资力度 共投资建设县级农技 推广中心21个 到20世纪末 从 以工补农 发展粮食专项资金等渠道安排新建乡镇农技 站172个 中央及省 州县配套资金投资达到 1054万元 建筑面积达到18000平方米 1992年以来 先后为190个乡 镇 农技站配 套了常用仪器设备 总投资达到101 8万元 1996年 根据中共中央 1996 2号文件和农业 部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 按照 一乡一站 的 原则 重新核定机构数和编制数 省编委批准 乡 镇 农技站 包括水产站 事业编制1117 人 对乡 镇 农技站的定性 定编 定员问题作 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定 到20世纪末 全省 共有农技推广机构301个 其中省农技推广 总站1个 州 地 市 级农技站7个 除果洛 州 县 市 区 级农技推广中心31个 除玛沁 县 乡 镇 级农技站262个 占总乡镇数的 92 3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3万余户 近 2000个村配备了科技副村长或农民技术员 全省拥有农技推广人员1636人 其中专业技 术干部789人 其中省总站61人 州 地 市 级168人 县 市 区 级619人 乡 镇 级788 人 包括国家干部282人 合同制工人122 人 亦工亦农人员384人 有高级职称的29 人 中级130人 初级533人 大专学历以上 的302人 中专394人 1 3创新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 新 时期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开展推广方式 方法上的研究和创新 强化服务意识 拓宽服 务领域 转变服务方式 针对农业的转型 由 产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转变 立足种植业 结构调整 突出发展青海特色农业 在脱毒马 铃薯 双低杂交油菜 优质蚕豆 日光节能温 室蔬菜 中药材 花卉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上 积极引进 开发 推广新品种 新技术 开 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在做好产中技术指 导服务的同时 结合农技推广项目推行技物 结合的推广方式 开展化肥 农药 农膜 种苗 等农用生产资料方面的有偿经营服务 参与 农产品产后销售中介服务 推广订单农业 跑 市场 找渠道 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把推广 工作的服务领域拓宽到农业生产的产前 产 中 产后全过程 21世纪以来 根据中央 中办发 2002 2 号 文件提出的 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 系改革 逐步建立起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 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求 和国 发 2006 30号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精神 省政 府出台了 关于加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设的意见 和 关于促进乡镇站机构和人事 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遗 留下来的政 事 企不分 整体功能不强等突 出问题 在科学界定职能的前提下 有步骤地 加以改革调整 在机构设置上明确了行政执 法 社会公益及一般推广机构的性质 按公益 性 区域性 综合性 层次性的原则设置机构 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农技推广综合站或行业 站 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 技术展示的窗 口 技术培训的平台 从2002年以来 省财政 投资近1个亿 对全省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站 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仪器设备配套 使 全省农技推广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 推广论坛 17 青海农技推广 2010年第1期 强 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服务手段不断提高 到2008年 全省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69 个 其中省级1个 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 站 州 地 市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站 7个 县 市 区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站 31个 乡 镇 农 业技术推广站256个 共有农业技术推广人 员2184人 其中 省级63人 州 地 市 级 142人 县 市 区 级579人 乡 镇 级1979 人 其中 大学本科336人 占15 4 专科 480人 占22 中专749人 占34 3 有农 技推广研究员12人 高级农艺师148人 中 级职称622人 初级职称790人 技术员328 人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到72 已经形成 了较为完善的省 州 地 市 县 市 区 乡 镇 村五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2主要成效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 青海农技推广工 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农 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推广方式不断创新 重 大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依法监管能力不断增 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全省有13项农业 科技推广成果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其 中 二等奖5项 三等奖8项 有24项农业科 技推广成果获得青海省农业丰收奖 其中 一 等奖2项 二等奖10项 三等奖12项 获得 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推广引进技术奖15 项 其中 二等奖l项 三等奖14项 科技研 究成果奖5项 其中 二等奖2项 三等奖3 项 科技进步奖5 其中 二等奖2项 三等奖 3项 获得青海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证书40 多项 通过有为的工作 赢得了社会的地位和 政府的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科研 教育 一起构成青海科教兴农的三大支柱 2 1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 技术推广能力 不断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 青海农技推广 体系建设也是经历了一些起伏 但总体看 机 构队伍逐步健全 条件不断改善 技术推广能 力不断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通过各类重 大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 系统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 有力增强了农 业技术推广能力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通 过实施植保工程 建设了重大有害生物县级 监控区域站 通过实施沃土工程 完善了县级 土肥化验室 通过实施旱作节水农业项目 补 充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仪器设备 人 才队伍建设方面 大力推进了竟聘上岗 建立 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 开展了4个职业 的技能鉴定 2 2发展农业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根据 省 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 每年选 派数十名农技人员深入基层 农户和田间地 头 服务于发展农业生产 通过积极宣传和协 助落实党的支农 扶农和惠农政策 调动农民 种粮积极性 通过开展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 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通过配合关键生产季 节和粮食生产区农资市场专项整顿活动 保 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进入21世纪后 各级农 技推广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品 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 现 场指导和技术培训 实现了调整结构促增收 大力示范推广粮食 经济和园艺作物高产 优 质 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实现了增产提质促增 收 着力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地膜覆盖 精 少 量播种 设施园艺等轻简栽培和节本 增效技术 实现了节本降耗促增收 1986年 全省农牧业总产值只有10 83亿元 粮食产 量98 4万吨 油料产量10 5万吨 1997年 农牧业总产值31亿元 农牧业增加值24 41 亿元 粮食产量127 5万吨 油料产量18 36 万吨 农牧民人均收入1320 6元 到2007 推广论坛 18 青海农技推广 2010年第1期 年 全省农牧业产值达到121 3亿元 农牧业 增加值达到85 85亿元 粮食 油料总产量分 别达到94 12万吨 30 46万吨 农牧民人均 收入达到2683元 全省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 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农业科技推广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 2 3组织重大技术示范推广改革开放以 来到20世纪末 是以 丰收计划 和科技承包 为特征的大面积推广阶段 这一阶段重点推 广了旱作节水农业 优化配方施肥 丰产栽培 和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 进入80年代 后 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由田间示范 技术指 导 单项技术的推广 发展到以县 乡为单位 的大面积综合增产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1987年开始实施农业 丰收计划 开展政 技 物相结合的集团科技承包 大面积 大范 围推广综合配套的增产技术 八五 期间 组 织实施 3231 工程 即组织实施 丰收计划 300万亩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00万亩 建立 种子基地30万亩 间套复种10万亩 5年累 积推广1276 05万亩 增产粮油47 8万吨 九五 期间 组织实施了科教兴农 42517 工 程 即实施 丰收计划 400万亩 推广旱作农 业技术200万亩 间套复种50万亩 培训农 民技术骨干1万名 推广良种700万亩 累计 推广2300多万亩 进入21世纪后 全省农技 推广进入了以 一村一品 万千百亩 示范 区 科技入户 阳光工程 整村推进 设施 农业 现代农业为重点的重大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实施阶段 取得了显著成绩 有力促进了 全省农业稳定发展 一是为推进 一村一品 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6年以来 全省农 技推广部门围绕做大做强优质蚕豆 优质油 菜 脱毒马铃薯 冬小麦 优质青稞 双膜马铃 薯 无公害蔬菜 花卉 食用菌九大产业 积极 参与规划制定 着力组织展示示范 大力开展 技术培训 切实做好配套服务 提高关键技术 的到位率 充分发挥了农技推广系统的技术 优势和主力军作用 为全省农业发展 一村一 品 特色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8 年在全省六州 地 市 26个县 市 区 建立 一 村一品 特色产业村153个 实施面积12 9 万亩 二是加快了新品种示范推广步伐 近年 来 示范推广大西洋 青薯2号 费乌瑞它等 专用型和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 青杂2号 3 号 4号 5号 互丰010等双低杂交油菜品 种 青海10号 11号 12号等优质蚕豆新品 种 引进试验示范的蔬菜新品种达50多种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试验 示范和推广 改 变了青海品种单一的结构 提高了农产品的 品质和商品率 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大力示 范推广设施农业种植技术 随着全省设施农 业建设步伐加快 大力引进试验 示范和推广 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设施农业节水 灌溉 质基栽培 病虫害物理防治 营养块和 营养钵移苗 反光膜应用 新型日光温室建造 等技术 为全省设施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为特 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到 2007年全省温室8万多栋 面积4万多亩 四是加大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 力度 提升了种植业防灾减灾能力 各级农技 推广部门始终认真贯彻 预防为主 综合防 治 的植保方针 强化监测预报 推广科学防 治技术 采取有效防控模式 加大了农作物有 害生物的防控力度 到2008年 全省建立病 虫草鼠害监测点135个 年有效防治面积达 到800万亩次以上 挽回粮油损失在1亿公 斤以上 五是抓好科学施肥技术和耕地地力 评价 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提 供了技术支撑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依托 旱作 推广论坛 19 青海农技推广 2010年第1期 节水 沃土工程 测土配方施肥 等项目 的组织实施 根据各种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 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 制定施肥方案 使科学 施肥水平显著提高 2008年 在全省29个 县 2975个村的49 3万农户中实施部省级 其中部级22个 省级7个 测土配方施肥示 范项目 项目投资1730万元 实施面积693 2 万亩 其中高产示范田42 2万亩 项目区各 类作物总增产21 74万吨 总增收20815 2万 元 户均增收近400元 同时 提高化肥利用 率3个百分点 2 4抓好技术创新 为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 展提供技术支撑上取得新突破多年来 各 级农技推广部门坚持新技术的引进 试验 示 范推广与技术集成创新相结合 加快农业技 术创新步伐 一是坚持农艺节水 生物节水和 管理节水相配套的技术路线 创新干旱山区 农作物种植技术 重点探索和示范了集雨补 灌 地膜覆盖 抗旱保苗 灌溉施肥等旱作节 水技术模式 在历年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 的基础上 2005 2007年在乐都 湟源 互助 平安四县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区模式 通过技 术组装配套 增产效益明显 粮食平均亩增产 35kg 二是加快马铃薯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 推广应用 近年来 以优势种植业区域产业带 为单元 以优质专用为目标 以优势脱毒马铃 薯为主线 集成关键技术 形成技术模式与技 术体系 大力推进了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 术 使全省马铃薯种植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 台阶 2007年 全省特色马铃薯推广面积达 到122 8万亩 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占 80 2 5参与重大科技活动与执法管理各级 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入户工作 围绕年度重点技术推广项目 通过开展现场 指导和主体培训 为科技示范户提供全程 系 列的技术服务 每年举办技术骨干培训班 培 训县 乡农技人员5000人 次 以上 培训农民 50万人 次 以上 近年来 举办沼气 农技员 农艺工 农资营销员四个工种技能鉴定培训 班100余期 培训鉴定5000多人 其中获取 资格证书4500人 执法管理方面 完成了全 省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 建立了全 省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数据库 修订了 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单 质量监控方面 健全 了全省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完善了土壤肥料 质量监测体系 对县级土壤肥料化验室的仪 器设备进行了补充 综合服务方面 推进了农 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 加强了土壤墒情 旱情 监测与预报 建立了国家级农田墒情与旱情 标准监测站2个 加快了文字信息发布 由省 总站主办的 青海农技推广 增强了针对性和 可读性 得到了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 评价 3前景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 中全会以后 中央 农业部和青海省出台了一 系列的方针政策 给青海农技推广带来了空 前的发展机遇 展望2010年 青海农技推广 将在集成创新能力 执法监管能力 指导服务 能力 推广应用能力和和谐发展能力等5个 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集成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集成创新 能力主要是指因地制宜将先进实用技术本土 化的能力 当前 我省正通过推广 万千百亩 示范区 一村一品 建设 粮食高产创建活 动 整村推进 设施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建 设等重大科技工程 大力集成创新丰产增收 轻型高效 防灾减灾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等 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 使我省农技推广集成 推广论坛 20 青海农技推广 2010年第1期 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执法监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执法监管 能力主要是指为农业执法和农业投入品质量 监管提供技术保障的能力 通过加强执法监 管体系 设施条件等方面的硬件建设和加强 人员队伍素质及其依法办事能力等方而的软 件建设 未来10年 我省农技推广在植物检 疫管理 品种管理 耕地质量管理 以及农业 投入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技术执法与管理能 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指导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指导服务 能力主要是指农技推广机构为服务区域内的 农业生产者和农技推广者提供技术指导和综 合服务的能力 未来10年 青海农技推广 一 方面通过实施项目和构建合作推广机制加强 业务指导与信息服务 增强体系的内聚力和 整体合力 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另外 通过 建立全方位 多层次的新品种 新技术 新成 果展示示范网络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与咨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