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工作井与接收井沉井施工方案(888).doc

收藏

预览图
编号:4475599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3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1-25 上传人:8** IP属地:广东
13
积分
关 键 词:
工作 接收 沉井 施工 方案 888
资源描述:
目 录 一、编制依据……………………………………………………………2 二、工程概况……………………………………………………………4 三、地质概况……………………………………………………………6 四、项目管理机构………………………………………………………8 五、施工总体安排如下…………………………………………………9 六、主要施工工艺技术方法……………………………………………9 七、施工前期工作………………………………………………………20 八、工程质量保证措施…………………………………………………21 九、施工安全保证措施…………………………………………………24 十、施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9 十一、危险性分析………………………………………………………29 十二、现场机构设置……………………………………………………29 十三、现场机构职责说明………………………………………………30 十四、突发意外事故应急处理方法……………………………………31 十五、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措施……………………………32 十六、触电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34 十七、物体打击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措施……………………………39 顶管工作井与接收井沉井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等; 2、本合同段招标文件,设计施工图,其它详见设计说明; 3、业主、总监办、驻地监理的有关文件、规定等; 4、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5、我公司投入本项目的施工机械、上场人员等; 6、本工程地质情况详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12): 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0、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114-2014) 1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64-2005) 12、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范(JGJ/T10-2011) 1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12) 14、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T50214-2013) 15、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2014) 16、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 17、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18、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10) 1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20、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附条文说明(JGJ52-2006) 21、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190-2010) 2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0204-2016) 25、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26、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2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16) 28、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47-2004) 29、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13) 3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T 50300-2013) 3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 3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3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1) 34、《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 77-2010) 35、《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12) 36、《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160-2008) 37、《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 50194-2014) 3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 3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 (JGJ59-2011) 40、《沉井与气沉箱施规范》 (GB/T-51130-2016)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范围的机械顶管工作井与接收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 大道与文清大道连接线交叉口W1~W2=55米,工作井1座、接收井1座); 文清大道连接线桥头1W1~W2-1~1W8=360米,工作井3座、接收井5座; 清澜市场3W1~3W2=47.32米,工作井1座、接收井1座); 本工程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均为沉井施工,根据图纸设计井室深度6~9米,工作井采用工作井III(直径Φ7米,壁厚0.45米),接收井采用接收井III(直径Φ4米,壁厚0.45米,)。井壁C30混凝土、底板采用C25混凝土,垫层C15混凝土,封底C20毛石混凝土, 井主体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本工程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 污水管道采用“F”型钢承口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管材执行标准《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管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50,抗渗等级不低于P8。 各施工段各井位参数见下表: 各井位参数一览表 序号 井号 类型 尺寸: (内径壁厚) 距离 m 管材 管径mm (一)大道与文清大道连接线交叉口 1 W1 接收井Ⅲ 参照 PS-6-14 PS-6-15 PS-6-16 55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2 W2 工作井Ⅲ 参照 PS-6-09 PS-6-10 PS-6-11 PS-6-12 55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二)文清大道连接线桥头 1 1W1 接收井Ⅲ 参照 PS-6-14 PS-6-15 PS-6-16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2 1W2 工作井Ⅲ 参照 PS-6-09 PS-6-10 PS-6-11 PS-6-12 34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3 1W3 接收井Ⅲ 参照 PS-6-14 PS-6-15 PS-6-16 45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4 1W4 工作井Ⅲ 参照 PS-6-09 PS-6-10 PS-6-11 PS-6-12 60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5 1W5 接收井Ⅲ 参照 PS-6-14 PS-6-15 PS-6-16 60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6 1W6 工作井Ⅲ 参照 PS-6-09 PS-6-10 PS-6-11 PS-6-12 58.4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7 1W7-1 接收井Ⅲ 参照 PS-6-14 PS-6-15 PS-6-16 93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三)清澜市场 1 3W1 工作井Ⅲ 参照 PS-6-09 PS-6-10 PS-6-11 PS-6-12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2 3W2 接收井Ⅲ 参照 PS-6-14 PS-6-15 PS-6-16 48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材 800 三、地质概况 本项目地块位于主干道主要交通道路上,车辆行使较多。 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 本次勘察查明,在勘探深度20.10m范围内,场地地层为素填土(Qml)、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土(Q4m)、淤泥质粘土(Q4m),白垩纪砂岩风化(Qel),根据地层岩性特征从上而下划分为①、②、③、④共4层,地下水位埋深1.00~2.20m,水位标高0.82~5.02m,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Qml): 管道沿线均分布,灰色、褐色,稍湿,松散状,主要填料为细砂、碎石等,堆填时间小于10年。层顶标高1.82~7.22m,平均值4.16m;层顶埋深0.50~2.10m,平均值0.94m,层厚0.50~2.10m,平均值0.94m。 ① 层细砂(Q4m); 管道沿线均分布,灰色、灰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状,石英质,以细砂粒为主、次为粉粒和中砂粒,次圆状3~8%。层顶标高-0.25~6.52m,平均值3.22m;层底埋深4.20~18.10m,平均值8.62m;层厚3.5016.60m,平均值3.50m。承载力特征值建议120 k P a。 ③层淤泥质粘土(Q4m); 管道沿线均分布,CK1~CK6孔有揭露, 深灰色,软塑,含有机质,略且泥嗅味,以粘粒为主,含少量石英细砂粒,稍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顶标高-7.25~-1.04m,平均值-0.52m;层底埋深8.50~13.50m,平均值10.0m;层厚3.50~4.90m,平均值4.18m。承载力特征值建议60kPa。 ④层粉质粘土(Qel): 管道沿线均分布,紫红色、可塑~硬塑状,属砂岩风化残积土,含较多中砂粒,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层顶标高-16.28~2.79m,平均值-7.25m;该层未揭穿,揭露层厚2.00~4.40m,平均值2.86m。承载力特征值建议180kPa。 四、项目管理机构 1、施工组织机构框架 项目经理 王洪翔 项目技术负责人 崔长龙 质 检 员 檀思福 施 工 员 张明才 安 全 员 任宝泉 测 量 员 冯 勇 材 料员 许 辰 机 械 员 许 郑勇 试验员 许大鹏 资料 员 王 辉 机 械 班 土 方 班 钢 筋 混 凝 土 班 木 工 班 五、施工总体安排如下: (1)、进场后搭建围挡平整施工场地,在沉井开挖作业面两侧修建临时通道,接通电源、水源,按沉井施工平面布置进行现场布置。 (2)、测量放线,确定工作井、接收井井位、开挖基坑、土方外运弃放。 (3)、沉井制作(包括原材料报验、制作过程分序报验及质量控制、沉井养护)。 (4)、沉井下沉及沉井封底施工。 (5)、顶管设备进场及顶管管材进场报验。 (6)、沉井下沉到位封底结束后,进行顶管设备系统的安装、调试。 (7)、顶管测量入洞,顶进施工。 (8)、顶管监控测量出洞。 (9)、检查井溜槽砌筑、盖板安装、井筒砌筑,回填基坑内土方至原地面。 六、 主要施工工艺技术方法 沉井施工 1、概述 本工程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均为沉井施工,工作井主要采用设计图纸的工作井Ⅲ,接收井主要采用Ⅲ,工作井及接收井布置见施工平面布置图。 本方案以工作井,其平面最大外包尺寸直径为7.9m,刃脚至顶板高度为h=6~9.8m。本方案接收井外直径为4.9m,刃脚至顶板高度为h=6~9m。工作井和接收井施工分二次井壁制作,第一节施工韧脚部分,第二节施工以上井筒部分,最后一次下沉。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结合设计要求、工期及下卧层承载力,沉井下沉采用挖掘机取土配合人工陶土下沉,由于沉井下沉量较大,终沉阶段长臂挖掘机可能无法顺利掘土,终沉阶段采用人工挖土配合长臂 挖掘机取土下沉施工。 2、沉井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 平整场地、搭建围挡 测量放线、标注沉井位置 水、电设施及线路完成 基坑开挖 基坑挖土 合理布置堆土区 砂、石料、水泥、钢筋、模板、架杆等进场 主材报验 铺设20CM厚素混凝土垫层 搭设钢管内架、立内膜、报验 沉井制作 绑扎钢筋、报验 立外膜、报验 混凝土浇注、报验 混凝土保养 拆模 沉井下沉 拆除垫层 长臂挖掘机挖土下沉 观测、纠偏 终沉阶段人工配合机械下沉 终沉测量观察至标高 沉井封底 浇注C20混凝土封底 绑扎底板钢筋、浇注混凝土 3、施工准备 ①土质环境勘查 施工前对沉井施工现场进行土质详查(包括土的特征、地下管线、供水管道等)。 ②确定具体施工方案。 ③沉井制作场地的地基处理。 地基要平整,确保井筒竖直,避免井筒倾斜。地基允许承偏力必须满足:p=G/A,G--沉井的自重力(KN)、A--沉井刃脚的接触面积, 且刃脚踏面的P值要均匀一致。 ④根据设计部门或业主移交的方向桩和高程桩以及基坑底面几何尺寸、开挖深度及边坡定出基坑开挖边线。 调查沉井周围管线走向,确定周围没有管线后方可进行开挖施工,若沉井施工位置有其他管线,及时与业主单位及设计单位沟通,改迁有影响的管线或者调整沉井位置。 依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划出占场边线。在井工作面周围布置2米高的蓝色铁皮瓦围挡。 铺设临时水、电管线,修筑施工便道 平整场地后根据设计图纸上的沉井中心坐标定出沉井中心桩以及纵横轴线控制桩,并测设控制桩的辅助桩作为沉井制作及下沉过程的控制桩。 以上施工放样完毕后经现场监理工程师复核无误后方可开工。 4、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前,先有人工沿沉井边线开挖宽1.2米深2米的探坑,然后每条边框取若干个探测点,用洛阳铲探明地下是否有管线。 基坑开挖深度: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分层开挖,根据每个基坑所处位置的土质、水文条件、现场允许程度等因素具体确定。一般控制在2.5m左右。 基坑地基处理:对基坑地基进行平整夯实(或加固),使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并在沉井施工前,在基础上铺设20CM厚的C20素混凝土,以做垫层施工,以免沉井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以致倾斜甚至井壁开裂。混凝土垫层厚度计算: h=1/2(g/p沙—b) 式中h----砂垫层厚度 p沙----100KN/m3 g----井筒单位长度自重力(KN) b----韧脚踏面宽度(m) 计算结果值为20 土方外运:采用后八轮配合挖掘机土方外运。 5、沉井制作 (1)模板的施工 本工程沉井为二次制作一次下沉,模板均采用18mm厚胶合板模,所有模板表面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围檩立筋采用Φ48钢管,拉杆螺栓采用Φ16mm圆钢,拉杆螺栓设置水平间距50cm,垂直间距60cm。为防止浇砼时爆模,在水平加固模板用的2Φ25钢筋两端接头处上点焊,所有拼缝及模板接缝处要逐个检查嵌实,防止漏浆,模板架立好后应请业主、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验收重点是平面尺寸和断面尺寸,平整度、穿墙洞等项目。 内外模板立模顺序。先立内模,后立外模。模板与钢筋安装应相互配合进行,若妨碍绑扎钢筋的模板、应待钢筋安装完毕后再立模。 (2)钢筋绑扎 本工程的钢筋规格、种类繁多,对进场钢筋要进行验收,按规格分批挂牌堆放在有衬垫的钢筋堆场上,防止底层钢筋锈蚀。对进场钢筋应按批按规格抽样试验,严格遵守“先试验、后使用”的原则。 制作成型钢筋,按其规格,绑扎先后,分别挂牌堆放,对其成型的具体尺寸,规格有工地质量员抽样检验把关,同一截面的钢筋接头要求严格按施工操作规程要求执行。 钢筋绑扎要结实,井壁的内外层钢筋之间要设定位撑。在钢筋绑扎后,采用同结配砂浆垫块,控制保护层,保证钢筋在砼中有效截面。 1)钢筋进场必须要有质保书,进场、后对原材料按规范要求进行试验,无证或试验不合格的钢筋严禁使用,需要替代其他规格品种的钢筋必须要设计单位认可及符合规范有关规定。 2)钢筋的表面应洁净,使用前将表面油渍、鳞锈等清理干净;钢筋应平直,无局部弯折,成盘的钢筋均应调直;焊接按照有关规定抽样送检;钢筋接头应互相错开,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现场钢筋绑扎时,其交叉点应用21#铁丝绑扎结实。钢筋规格、尺寸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和规定,绑扎钢筋时应采用撑件将二层钢筋位置固定,保证钢筋设计间距。为了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应在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同强度标号的水泥砂浆垫块,垫块应与钢筋扎紧并互相措开。 钢筋绑扎完成后,应上报监理工程师进行隐蔽验收。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立外模。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受力筋10mm,箍筋 5mm,钢筋折弯点位置偏差20mm (3)立外模和支架 钢筋绑扎验收后,应进行架立外模和支架。井壁内外模用串心螺丝固定,串心螺丝采用Ф16的圆钢,中间设置止水片,两端设置铁片控制井壁厚度尺寸,圆钢两端头上铰成螺纹,用定制钢螺帽固定,拆模时拆去钢螺帽,割去外露部分,再用同标号防水砂浆二度抹平,确保不渗水。外模支架必须稳、牢、强,保证在浇捣混凝土时,模板不变形,不跑模。 (4)浇捣混凝土 本工程砼采用C30商品砼。砼浇筑时浇筑的自由高度不应大于2m。砼浇筑时应对称平衡进行,采用分层平铺法,分层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振捣时防止漏振,欠振和过振现象,以确保砼的质量。 在浇筑过程中,加强沉井平面高差、下沉量的观测,随着砼浇筑总量有增大,测量密度相应增大,如出现意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沉井施工安全。 每次浇筑砼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每次浇砼根据规范做好坍落度抗渗、抗压的试验工作。钢筋、模板及各类预埋件经隐蔽验收合格。 模板和支架工序完成后砼开浇前,必须经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并全面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并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各班组分工、分区情况,砼入仓前清除仓内各种垃圾并浇水湿润,验收合格后方可浇注砼。 施工中严格控制初凝时间层差,表面混凝土质量,特别注意混凝土塌落度,流动及离析等问题,杜绝冷缝出现,砼振捣时振捣器应插入下层砼10cm左右,注意不漏振、过振,钢筋密集处加强振捣,分区分界交接处要延伸振捣1.5m左右,确保砼外光内实,钢筋工、木工加强值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正常施工,交接班时交清情况后才能离岗。 砼浇注完毕后,须覆盖土工布,当砼达到一定强度才能拆除模板,一般需养护72小时,承重模板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 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棒插入时应离开钢筋,但应防止混凝土振捣不匀和振捣过密而产生的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发生。混凝土在捣振时应注意和随时检查模板受力和钢筋受力的情况,防止模板因混凝土振捣的原因而跑模。 井身浇捣混凝土分二段施工: 工作井——总高度为9米,分两次浇捣完成,一次下沉。第一次浇捣刃脚部分,高度7米。第二次浇捣高度2米,采用分段浇捣混凝土时,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施工缝。施工缝做成凸缝,并在后浇时将连接处的混凝土凿毛,并用水清洗干净,浇捣时先用12%的UEA砂浆座浆,然后轻倒第一层混凝土并振捣密实,以免形成蜂窝,影响沉井的质量。 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还应做好混凝土的试块工作,保证质保资料的完善。 (5)养护及拆模 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应及时养护,在养护过程中,对混凝土表面需浇水湿润,严禁用水泵喷射而破坏混凝土。拆模时砼表面湿度与环境湿度差不得大于15%,否则会出现裂缝。是养护时应确保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期内,不得在混凝土表面加压、冲击及污染。 当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以上时,可拆除井壁模板,在拆模时,应注意时间和顺序。拆模时间控制在混凝土浇捣后的5-6天内进行,过早或过晚的拆模对混凝土的养护都是不利的;拆模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小心谨慎,以免对混凝土表面造成破坏。对于分段浇捣混凝土部位,应保留最后一排模板,利于向上接模。 (6)封砌预留孔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设置和封砌各种预留孔,并保证在沉井下沉过程中,预留孔内不渗水。 6、沉井下沉 (1)凿除垫层、挖土下沉 沉井下沉需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开始挖土下沉。下沉时,应先凿除刃脚下的混凝土垫层及内模。 沉井下沉时,主要是通过从井筒除土,清除刃脚上正面阻力及沉井内壁阻力、依靠沉井自重下沉。下沉过程中,应随时掌握土层情况,做好下沉观测记录,分析和检验土的阻力与沉井重力的关系,选择最优下沉方案。正常下沉时,应自沉井中间刃脚处对称除土。沉井下沉时应随时注意观测,保持沉井竖直下沉。 沉井挖土连续作业,中途不停顿,确保沉井连续、安全地下沉就位。当刃脚距离设计标高在1.5米时,沉井下沉速度应逐渐放缓,挖土高差控制在50cm内,当沉井接近标高时,应预先做好防止下沉措施。 (2)沉井助沉措施 沉井下沉时,为防止对周围土体产生较大的扰动和沉井的顺利下沉,沉井采用增加配重的方法或机械辅助下压助沉。 (3)沉降观察 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必须随时测定沉井标高,确保均匀下沉,并做好沉井下沉记录。当沉井在12小时内的累计下沉量不大于10mm时,方可浇捣底板碎石垫层。 (4)下沉纠偏 在沉井下沉过程做到,刃脚标高每2小时至少测量一次,轴线位移每天测一次,当沉井每次下沉稳定后进行高差和中心位移测量。 沉井初沉阶段每小时至少测量一次,必要时连续观测,及时纠偏,终沉阶段每小时至少测量一次,当沉井下沉接近设计标高时增加观测密度。 尤其是本工程中沉井开始时的下沉系数较大,在施工时必须慎重,特别要控制好初沉,尽量在深度不深的情况下纠偏,符合要求后方可继续下沉。下沉初始阶段是沉井易发生偏差的时候,同时也较易纠正,这时应以纠偏为主,次数可增多,以使沉井形成一个良好的下沉趋势。 下沉过程中,应做到均匀,对称出土,严格控制泥面高差,当出现平面位置和四角高差出现偏差时应及时纠正,纠偏时不可大起大落,避免沉井偏离轴线,同时应注意纠偏幅度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高。 沉井在终沉阶段应以纠偏为主,应在沉井下沉至距设计标高1m以上时基本纠正好,纠正后应谨慎下沉,在沉井刃脚接近设计标高30cm以内时,必须不再有超出容许范围的位置及方向偏差,否则难于纠正。 (5)纠偏方法 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发生倾斜偏转时,应根据沉井产生倾斜偏转的原因,可以用下述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进行纠偏。确保沉井的偏差在容许的范围以内。 1)偏除土纠偏 沉井在入土较浅时,容易产生倾斜,但也比较容易纠正。纠正倾斜时,一般可在刃脚高的一侧抓土,必要时可由人工配合在刃脚下除土。随着沉井的下沉,在沉井高的一侧减少刃脚下正面阻力,在沉井低的一侧增加刃脚下的正面阻力,使沉井的偏差在下沉过程逐渐纠正,这种方法简单,效果较好。 纠偏位移时,可以预先使沉井向偏位方向倾斜。然后沿倾斜方向下沉,直至沉井底面中轴线与设计中轴线的位置相重合或接近时,再将倾斜纠正或纠至稍微向相反方向倾斜一些,最后调正至使倾斜和位移都在容许范围以内为止。 2)压重纠偏 在沉井高的一侧压重,这时沉井高的一侧刃脚下土的应力大于低的一侧刃脚下土的应力,使沉井高的一侧下沉量大些,亦可起到纠正沉井倾斜的作用。这种纠偏方法可根据现场条件进行选用。 3)沉井位置扭转时的纠正 沉井位置如发生扭转,可在沉井偏位的二角偏出土,另外二角偏填土,借助于刃脚下不相等的土压力所形成的扭矩,使下沉过程中逐步纠正其位 4)沉井施工监测管理 监测系统包括沉井自身状态监测,沉井自身状态监测包括:井筒自身位置(深度、中心偏离)姿态(倾斜)监测及井筒受力状态监测。 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包括:附近构筑物沉降及位移。 7、沉井封底 沉井下沉到位后,应进行8小时的连续观察,如下沉量小于10mm,可进行封底。 绑扎底板钢筋、浇捣底板混凝土 在素混凝土垫层完成后,就可在其上绑扎底板钢筋。钢筋在绑扎时,应保证刃脚钢筋与底板钢筋的连接、上下两层钢筋的间距,并将刃脚混凝土的表面凿毛露出石子,便于刃脚混凝土与底板混凝土的结合。底板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应及时养护,确保其表面不露白,并应防止阳光及温差的剧烈变化,以免底板出现收缩裂缝,影响沉井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 七、施工前期工作 现场三通一平 本项目场地四周为已建或规划道路,交通较为便利。施工用水在各施工段市政供水管口提供一个管径为DN65施工用水接驳口,在用水接驳口未完善前,我司使用运输车辆自行解决。场地三通一平已完成。 本工程场地为道路主干道,在现施工阶段,所能提供布置临设和材料的场地只有另外租赁土地。 (1)调查本基坑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应先进行迁改,并与原管线接通; (2)本基坑施工范围内的原路面应先进行凿除、平整,并设置排水系统,以便于施工。 (3)组织劳动力工种进场,调配主要机具设备进场,及早运料进场。 (4)成立以技术负责人为组长,组长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质控小组,负责施工的质量监督和技术控制工作。 (5)施工前,质控小组长全面、详细地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6)组织对施工图纸会审,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及签认手续。 (7)施工测量 ①复核业主提供的勘测基线控制点(网)、水准点; ②测设施工基线及施工水准点; ③根据本工程现场施工条件,在现场适宜的地方测设3个平面控制点,以形成测量基线控制网,利用该网加密施工控制点,对本基坑的施工 用前方交会法进行全过程控制。施工水准点由业主提供的基点直接引测至施工现场。基点用砼墩做成,点位用钢十字标示,并有明显的保护标志,且要定期进行复测校核。施工基线和施工水准点测设完成后,绘制施工基线测量平面图,控制桩的保护措施以及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临时水准点的测量成果符合要求后,报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才可正式施工。 八、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A.认真学习和领会图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使施工人员掌握施工图的内容、要求和特点。同时审查和发现施工图中待完善的问题,以便正确无误地施工。 B.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在总的施工布置原则指导下,依据施工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好、快、省、安全、优质、高速、低耗地完成。 C.把好原材料、辅助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检验,组织材料计划进场,并做好保管工作。材料分类归放整齐,水泥、钢材、成品、半成品须有出厂合格证书和检验报告单,过期水泥及原材料不合格的不得使用。所有材料必须严格执行材料进场报验手续,经监理及建设单位认可后方可使用。 E.施工机具设备投入使用前应检修完善。并坚持制度性的保养、检修,确保其正常,不得因机械故障影响工程质量,测量仪器、预应力张拉设备须经有关部门年检合格。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A.做好施工技术交底,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及其他施工规范规程进行施工,除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外,应认真履行技术交底程序,将设计意图、设计变更、操作规程、施工工艺、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和质量标准向各工种及各级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讲解交底,让作业人员真正做到心领神会,施工时准确无误。 B.质量保证技术措施:严格按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和设计图纸要求施工,减少和避免返工现象。 C.对开挖边线及高程控制点及时进行校对复核,设立观测点对基坑边坡和周围建筑物的变形实施严格监控;在重点且其基础和地质条件较差的建筑物周围,进行超前钻,确实探明建筑物的地质情况,有针对性预先设置竖向或斜向注浆花管,对基础下软弱土体进行高压注浆加固,有必要时,待加固完后,可再进行一次地质钻探,取得新的地质资料后,再复核设计方案,确保基坑边坡以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 D.明确工程验收程序,当上一道隐蔽工程工序结束,须经自检,互检、专检合格后,通知监理及业主验收,办理隐蔽验收手续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E. .施工过程如发生严重的质量缺陷和事故,应及时上报,不得随意自行处理。 F严格坚持施工中高标准,严要求,不合格的必须返工重来,决不迁就。坚持施工规范、规程操作。克服管理和操作上的自由化。杜绝打乱仗现象。 G. 每日开工前,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都要向操作手进行技术交底,对挖土的区位、深度、宽度以及与支护作业的协调进行详细的布置和安排。对现场区域不明确的市政管线及其它重要设施,必须探明方可进行施工。严禁擅自超前开挖,同时对已挖出的作业面用人工修平。 H. 严格按施工规程和设计图纸进行作业,同时应针对现场的情况,随时与设计方案对照,加强信息反馈,做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管理实行工序管理;专人负责材料试验、工序监控和施工记录签证工作。 I. 严格按设计方案和监测规范实施监测,每天组织有关人员分析监测结果,及时绘制各监测点的时间~位移曲线,并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调整和修改设计方案,确保工程安全。 (3)施工质量的动态控制 本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从作业班组入手,组织建立班组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并将此管理工作贯穿施工全过程。本工程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均有明确、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进行严密的动态跟踪。 A.本工程所有分部、分项工程和各检查项目均要符合设计要求。 B.各施工班组均应建立和完善班组内部的自检制度,做到工程质量在班组内有控制、有检查、有记录。 C.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定及进行各分项工程检查验收工作。 D.坚持质量检查制度,坚持每月一大检,每周一小检,项目组每天进行一次分部分项工程的跟踪检验和验收,对不合格的坚决推倒重来。 九、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认真贯彻关于安全施工生产等有关规定,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并结合本工程施工人员多、技术复杂、工期短、施工难度大、要求高等具体情况,建立严密的安全制度,以保证施工安全,促进工程顺利进行。 (1)机械安全措施 A.所有机械均应符合《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B.机械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经过专门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或驾驶证,方可上岗操作。 C.机械管理人员对在用机械要定期保养维修。 D.现场施工负责人布置任务同时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E.操作人员在作业时,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严禁酒后操作。 F.两班以上工作的机械设备均须执行交接班制,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 G.机械在动转过程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维修,严禁机械带病作业。 H.严禁在作业中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或调整等工作。 (2)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A.施工用电严格执行建设部JGJ46—200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B.每班用电作业必须要有持证电工跟班,并严格遵守现场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C.本工地施行三相五线制供电,施工现场适宜接地保护,并须采用三相五线制统一规划保护接地供电系统TN—S(TT系统)专用保护接地线,必须在线路的首端(总配电房)、中端(各第二级配电箱)和末端(固定用电机具)接地,而每一处接地电阻总配电房、中端和末端均不得大于4Ω。 D.现场电工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安装规程”。维修电器设备时,应切断电源,验明线路无电并挂“严禁合闸,有人工作“的标示牌。其分配电箱和用电机具电箱开关安装好后应立即做好电箱同开关的编号标识工作。所有用电机具操作开关必须按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安装,并严禁用四芯电缆外加一条作五芯线使用,而其中的黄绿色双线只作机具的保护线使用,任何情况下不得有工作电流流过。 E.一切用电机具运到现场后,必须由电工检测其绝缘电阻及检查电器附件是否完整无损,固定用电设备其绝缘电阻不小于0.5MΩ,I类手持电动机具不小于2MΩ,II类不小于7MΩ。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有可靠的接地保护,使用手持电动工具应穿戴安全用具。 F.运行中的漏电开关必须每天进行检查,作用中发生跳闸,必须查明原因,才能重新合闸送电。发现漏电开关损坏或失灵必须立即更换,严禁电工自行维修,严禁在漏电开关撤出或失灵状态下运行。 G.配电箱内的开关电器、近年电器、保护电器必须完好无损,可动部分灵活,箱内电器接线应加塑料护套保护线路进出位置。电箱下底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大于1.3m,小于1.5m。 H.线路两端严禁插头接连使用,电源线严禁搭接在保险丝上,线路不得挂搭杂物衣服,大功率1000W以上灯具下方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在施工现场配电房和主要分配电箱范围内应配备足够的电气防火器材。 I.供电线路架设采用电杆配以街码或沿建筑物外墙安装街码敷设。线路弧垂距地面一般4米,与通车道路横跨距地6米,电缆架设一般距地2.5米,与施工现场相邻的外电线路和设备必须订立防护措施或严密封闭。 J.施工照明设专用回路漏电开关,其金属外壳必须作接零保护,室内线路及灯具安装高度低于2.4米,使用36伏以下安全电压。人工挖孔桩和潮湿作业场所其照明电压为12伏。 (3)安全教育及交底工作 A.进入现场的施工人员均需经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并做好检查登记,使其熟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特殊作业工人经专业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B.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并设队组专职安全员,每周安全会不少于一次,并做好活动记录。 C.每一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由专业工长下达书面安全技术交底,班组履行签字手续后方能实施。 D.每月进行一次制度性安全大检查,现场质安组每天跟班巡回检查,检查重点围绕高空作业,电气线路、机械动力、文明施工、安全防火等方面进行,检查的问题和隐患,必须立即整改,确保安全施工并完善书面整改记录。 (4)安全保证措施 A.所有进入现场人员均需“三级”教育,并立案登记。 B.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不得赤脚、穿拖鞋。 C.登高作业人员不得穿硬底、带钉、高跟鞋,必须配戴安全帽。 D.注意施工防火,烧焊场所必须配备灭火器材,清理周围环境,防止焊渣漏到下一层引发火灾。抽烟人员要妥善处理烟头,在气割、气焊等易燃易爆场所严禁明火作业。 E.上班不得喝酒,禁止酒后上岗。 F.进入现场人员不得追逐戏耍,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G.拖地电源线要摆放整齐,防止压裂撞伤造成触电事故。 H.切割机和套丝机必须平行放置,并且距离5米以上。 I.所有设备都使用统一的铁制开关箱,一机一闸,并加装主漏电保护器,设备金属外壳要接地保护。 J.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每个人必须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特殊作业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K.做好安全防火工作,备足应有灭火器等工具,工作需要明火的地方应做好防火措施,做到火灭人走,严禁在易燃处用火,焊工要做好防护措施后方可施工作业。 十、施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报警中心:110 火警:119 急救中心:120 交通事故急救:122 文昌市人民医院电话 十一、危险性分析 本基坑工程具有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五大伤害,施工期间存在着事故危险性。 上述危险性存在着人员伤亡等严重事故的潜在危险。 (1)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本工程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等因素均存在,且均为重大危险源。 十二、现场机构设置 现场组成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王洪翔 副组长:崔长龙、任宝泉 组员:张明才、檀福、冯勇、许辰、郑挂森 十三、现场机构职责说明 A.组织指挥在场的救援力量,处理发生事故,实行统一指挥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控制事故蔓延和扩大。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及相关设备、设施。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 B.应急救援事故现场如上级或市指挥中心到场指挥,执行上级的决定,迅速组织力量、物料投入应急救援中。 C.负责对事故应急处理进行督察和指挥。 D.检查督促参加应急救援的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的工作。 E.参加应急救援的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后工作12小时应当轮换,以确保正常工作。 F.持续改进应急救援的启动程序及信息发布程序。 G.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所有成员,工程项目部、办公室人员要密切配合应急救援工作,服从指挥。当领导小组需要其他项目部或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参加与配合应急救援工作时,应无条件服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怠慢、请假。 H.一旦进入事故应急救援、抢险工作时,工程项目全体成员有责任听从指挥,迅速投入救援、抢险工作,并积极配合、协助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十四、突发意外事故应急处理方法 A.意外事故发生时应保持镇静,切勿惊慌,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再扩大发生。 B.事故发生后发现者立即上报项目负责人,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按启动程序落实职责及时赶赴现场参加救援工作。 C.项目负责人和事故现场抢险救援的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后,必须对事故现场进行危险辨识、评估,不能盲目指挥抢险救援。 D.负责人指挥抢险救援,首先考虑抢险救援人员的安全,重点保障抢险救援人员不受到伤害。 E.如事故涉及有关用电位置或设备、机械、机具,必须马上切断电源。设危险区域,派专人监护,设置醒目标的,告知参与的工作人员可能导致危险的情况。 F.护卫员(门卫)、综治员、维稳应急队伍成员,坚守岗位,不得随意让无关人员和妨碍抢险人员进出。 G.指挥疏散的负责人应对疏散方向路途进行辨识、评价,确认无危险的情况下指挥逃生的人员有序离开(撤离原则是先伤员,后其他人员)。 H.对使用的一切设备、设施、材料、物料,有专人检查,确认符合安全使用度才可使用。 I.应使用必备的车辆立刻进行抢救伤员(抢救原则是先抢救重伤,后抢救轻伤),如数量不足应使用现场的一切车辆,如现场车辆不足够,应请用社会上其他车辆或出租车协助抢救工作。 J.抢救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抢救人为主,伤员分重伤、轻伤先后抢救,并要立即送往附近医院抢救。 K.应急救援就是命令。有关人员、物资必须按启动程序立即组织到位,减少灾害扩大发展。 十五、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措施 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机械伤害事故的增加。机械伤害,起重吊装伤害已排在“四大伤害”之中,应引起安全、设备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机械伤害事故原因虽比较复杂,并采取相应措施,多方把关是可以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的。 A.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 (1)操作人员需体检合格(即无妨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同时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操作证方可持证上岗。 (2)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地点前,施工技术人员应向操作人员进行施工任务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操作人员应熟悉作业环境和施工条件,听从指挥,遵守现场安全规章制度。 (3)操作人员应遵守机械有关保养规定,认真及时做好各级的保养工作,经常保持机械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 (4)在工作中操作人员和配合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如:长发应束紧不得外露,高处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等。 (5)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机械出厂说明书规定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条件,正确操作和合理使用,严禁超负荷作业或任意扩大使用范围。 (6)机械上的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及监测、指示、仪表、报警等自动报警信号装置应完好齐全,有缺损时应及时停用并修复,安全防护装置不完整或已失效时的机械不得使用。 (7)机械不得带病运转,运转中发现不正常现象时,应先关闭电源,待排除故障后方可使用。 (8)新机或经过大修或技术改造的机械,必须按出厂使用说明书或改造后的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机械技术试验规程》(JGJ34)进行测试和试运转,并符合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方可投入使用。 (9)停用1个月以上或封存的机械应认真做好停用或封存前的保养工作,并做好预防风沙、雨淋、水泡、锈蚀等措施。 (10)机械集中停放的场所应有专人看管,应该设置消防器材:空气压缩机房、发电机房。易发生危险的场所应在危险区域介限设置围栅和警示标志,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得入内。挖掘机、起重机、打桩机等的重要作业区域,必须设置警示标志及按规定落实安全措施。 (11)各类型的机械机具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润滑部位的油路是否畅通,特别是液压系统,其压力表是否正常,密封环是否有效,刹车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2)带有切削功能的机械、机具必须控制刀具的间隙,应按需切削的工件的厚度来调整其间隙(按技术说明书的要求调整)。 (13)焊机设备必须有防护罩、二次降压保护开关、初级、次级的防护罩必须齐全有效;焊机导线要具有良好的绝缘,绝缘电阻不少于1MΩ。 (14)所有建筑施工机具(包括大型设备、金属加工设备)必须建立台帐,做好维修档案,自检记录档案,并造册备案。 B.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应急措施 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应立即切断动力电源。首先抢救伤员,观察伤员的伤害情况,如手前臂、小腿以下位置出血,应选用橡胶带或布带或止血纱布等进行绑扎止血。如断肢伤害,应取回断肢用冰粒、冰块装好断肢。运用最快交通工具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医院抢救。 十六、触电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触电事故和其他事故比较,其特点是事故的预料性不直观、不明显,而事故的危险性非常大。当流经人体电流小于10MA时,人体不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但当流经人体的电流大于10MA时,人体将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并随着电流的增大,时间的增大将会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乃至人体窒息(“假死”状态),在瞬间或两三分钟内就会夺去人的生命。因此,在保护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人体触电伤害事故是极易发生的。所以,施工中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发生触电事故时要正确处理,抢救作伤者。 A.防止触电伤害的基本安全要求 根据安全用电“装得安全、拆得彻底、用得正确、修复及时”的基本要求,为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在日常施工(生产)用电中要严格执行有关用电的安全要求。 (1)用电应制定独立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盖企业公章。必须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敷设,完成后办理验收手续。 (2)一切线路敷设必须按技术规程进行,按规范保持安全距离,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防护。 (3)非电工严禁接拆电气线路、插头、插座、电气设备、电灯等。 (4)根据不同环境,正确选用相应额定值的安全电压作为供电电压。安全电压必须由双绕组变压器降压获得。 (5)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之间,工作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隔离防护。 (6)在有触电危险的处所或容易产生误判断、误操作的地方,以及存在不安全因素的现场,设置醒目的文字或图形标志,提醒人们识别、警惕危险因素。 (7)采取适当的绝缘防护措施将带电导体封护或隔离起来,使电气设备及线路能正常工作,防止人身触电。 (8)采用适当的保护接地措施,将电气装置中平时不带电,但可能因绝缘损坏而带上危险的对地电压的外露导电部分(设备的金属外壳或金属结构)与大地作电气连接,减少触电的危险。 (9)施工现场供电必须采用TN-S或TT的三相五线的保护接零系统,把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区分开,通过保护接零作为防止间接触电的安全技术措施,同一工地不能同时存在TN-S或TT两个供电系统。注意事项有: (a)在同一台变压器供电的系统中,不得将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而将另一部设备做保护接地。 (b)采用保护接零的系统,总电房配电柜两侧做重复接地。配电箱(二级)及开关箱(三级)均应做重复接地。其工作接地装置必须可靠,接地电阻值≤4Ω。 (c)所有振动设备的重复接地必须有两个接地点。 (d)保护接零必须有灵敏可靠的短路保护装置配合。 (e)电动设备和机具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保护,严禁一闸多机,闸刀开关选用合格的熔丝,严禁用钢丝或铁丝代替保险熔丝。按规定选用合格的漏电保护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查。 (f)电源必须通过漏电开关,漏电开关后的电源线长度≤30m。 B.发生触电事故的应急措施 (1)触电急救的要点是动作迅速,救护得法,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要贯彻“迅速、就地、正确、坚持”的触电急救八字方针。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然后根据触电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施救。 (2)脱离电源的基本方法有: (a)将出事附近电源开关刀拉掉,或将电源插头拔掉,以切断电源。必要时可用绝缘工具(如带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木柄斧头以及锄头)切断电源线。 (b)用干燥的绝缘木棒、竹竿、布带等物将电源线从触电者身上拨离或者将触电者拨离电源。救护人可戴上手套或在手上包緾干燥的衣服、围巾、帽子等绝缘物品拖拽触电者,使之脱离电源。 (c)如果触电者由于痉挛手指紧握导线緾绕在身上,救护可先用干燥的木板塞进触电者身下使其与地绝缘来隔断入地电流,然后再采取其它办法把电源切断。 (d)如果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且尚未确定线路无电之前,救护人员不可进入断线落地点8~10米的范围内,以防止跨步电压触电。进入该范围的救护人员应穿上绝缘靴或双脚并拢跳跃地接近触电者。触电者脱离带电导线后应迅速将其带至8~10米以外立即开始触电急救。只有在确定线路已经无电,才可在触电者离开触电导线后就地急救。 C.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时应注意的事项: (1)未采取绝缘措施前,救护人不得直接触及触电者的皮肤和潮湿的衣服。 (2)严禁救护人直接用手推、拉和触摸触电者;救护人不得采用金属或其它绝缘性能差的物体(如潮湿木棒、布带等)作为救护工具。 (3)在拉拽触电者脱离电源过程中,救护人宜用单手操作,这样对救护人比较安全。 (4)当触电者位于高位时,应采取措施预防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坠地摔伤或摔死(电击二次伤害)。 (5)夜间发生触电事故时,应考虑切断电源后的临时照明问题,以利救护。 D.触电者未失去知觉的救护措施,应让触电者在比较干燥,通风暖和的地方静卧休息,并派人严密观察,同时请医生前来或送往医院诊治。 E.触电者已失去知觉但尚有心跳和呼吸的抢救措施:应使其舒适地平卧着,解开衣服以利呼吸,保持四周空气流通。冷天应注意保暖,同时立即请医生前来或送往医院诊治。若发现触电者呼吸困难或心跳失常,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挤压。 F.对“假死”者的急救措施:当判定触电者呼吸和心跳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法就地抢救。 十七、物体打击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措施 物体打击伤害是建筑行业常见事故四大伤害之一,特别是在施工周期短、劳动力、施工机具、物料投入较多、交叉作业时常有发生。这就要求在高处作业的人员在对机械运行、物料传接、工具存放过程中,防止物件坠落伤人的事故发生。 A.防止物体打击事故基本安全要求: (1)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佩戴安全帽。 (2)临时设施的盖顶不得使用石棉瓦作盖顶。 (3)边长小于或等于250mm的预留洞口必须用坚实的盖板封闭,用砂浆固定。所有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得放在临边或洞口附近,并且不可妨碍通行。 (4)作业过程一般常用工具必须放在工具袋内,物料传递不准往下或向上乱抛。所有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得放在临边或洞口附近,并且不可妨碍通行。 (5)吊运一切物料都必须由持有司索工上岗证人员进行绑码,砖块等散料应用吊篮装置好后才能吊运。 (6)拆除或拆卸作业要设置警戒区域,并且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进行。 (7)高处拆除作业时,对拆卸下的物料,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和运走,不得在走道上任意乱放或向下丢弃。 B.发生物体打击事故的应急措施: 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抢救重点放在对伤者颅脑损伤,胸部骨折和出血部位进行处理。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天津东方奥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28日 41 钻井相关%
内容简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顶管工作井与接收井沉井施工方案(888).doc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4475599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