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学案1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学案1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学案1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学案1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 诗五首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tn字词的读音和写法。东篱(l) 投箸(zh) 怒号(ho) 布衾(qn) 突兀(w) 浩瀚(hn) 己亥(hi) 金樽(zn) 歧路(q) 挂罥(jun) 大庇(b) 风掣(ch) 岑参(cn shn)(二)了解诗人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及文学家龚自珍。除查资料,看注释外,请了解下面材料.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隐之路。李白写行路难(其一)之前曾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他只好离开长安。龚自珍(17921841年),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己亥年,48岁的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课堂活动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饮酒的作者 ,是 时期著名诗人。前面我们已学过他的 。 (2)行路难的作者是 , 朝伟大诗人,有“ ”之称。 (3)龚自珍, 代 家、 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二)研习课文 1品读饮酒 (1)朗读感知 听录音一遍,听清字音、诗句的节奏及重音之处,纠正自己朗读上的错误。 边听第二遍录音,边小声地跟读,然后自己模仿课文录音朗读12遍课文。 (2)句子品读最能体现诗人隐居生活悠闲自得情趣的名句是: , 。借飞鸟归林喻指自己弃官归隐的句子是: , 。点明全诗主旨的两句是: ,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心远地自偏”是什么意思?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3)朗读课文,加深理解。2品读行路难(其一)(1)朗读感知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听录音一遍,听清字音、诗句的节奏及重音之处等等,纠正自己朗读上的错误。(2)字词句过关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a玉盘珍羞直万钱。 ( ) b停杯投箸不能食。 ( )c今安在。( ) d直挂云帆济沧海。 ( ) (3)句子品读在诗的前四句,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抑郁和愤懑的情感?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试联系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借用典故表达自己虽然退隐,但终会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 。相信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会实现的两句是: , 。3品读己亥杂诗(1)朗读感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个人模仿朗读,全班齐读。(2)句子品读联系写作背景品味语言。这首诗写了几种心境?挑出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说说它好在哪里。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4探究质疑比较阅读 第一节:描述了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比较饮酒与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感情的不同。 两位诗人各自所抒发的感情是: 各人产生不同感情的社会背景是: (三)诗句理解与运用 1、陶渊明的饮酒诗中“ , 。”一句蕴涵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器”之感。2、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用过河、登山来比喻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诗句是: , 。3、面对人生的坎坷与不幸,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要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 , 。4、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这种奉献精神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称道的: , 。(四)布置作业 背诵饮酒行路难和己亥杂诗。提示: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1、杜甫,字子美, 代著名诗人。其诗被称为“ ”, 他被称为“ ”。代表作有“ ”“ ”等。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 , 代 诗人。(二)研习课文1品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先模仿录音读,自由读,然后齐读一遍课文。 (3)细读诗文,思考并填空。第一节:描述了 的情形,用了 “ 、 ”等动词写出了风的迅猛。抒发了诗人的 心情。 第二节:描述了 的情形及自己的 的心情。 第三节:描述 的情形。其中“ , 。”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未断绝”与“ ”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 又盼 的迫切心情。 第四节:由叙事转为抒情,强烈地呼喊出诗人的愿望“ , ”,表现了诗人 。2、品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朗读感知 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师生朗读,明确节奏,想像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2)品味鉴赏这首诗前十句重在 ,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诗中描写雪景最为生动形象的千古名句是 , 。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先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后尝试背诵。3探究质疑 完成课后练习二。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的异同。并填写下表: 篇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同点句式不同叙事点抒情(三)诗句理解与运用1杜甫身处漏雨茅屋,仍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 。” 的呼喊。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的一句是: , 。3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讲究“画中有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最能揭示送别意境的两句诗是: ,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诗人送别友人后依依不舍和无限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 。(四)布置作业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第一课时 (一)(1)陶渊明 东晋桃花源记 (2)李白唐 诗仙 (3)清思想文学 (二)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意为:只要心远离尘俗,就自然会觉得所居之地偏僻幽静。蕴含的哲理是:精神上的自由境界,不在于居所是不荒远。或只要没有求名求利的思想,即使居住在喧闹的地方,也会觉得幽深僻静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 2(2)a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b箸,筷子 c安,哪里 d济,渡(3)作者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在诗中不是写实。当时作者受诏人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2)这首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示以后要所作为)(略) 4见教师教学用书第278页的练习说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1唐诗史诗圣 三吏三别 2岑参唐边塞 (二)1(3)第一节:风破茅屋 怒号 卷 焦灼和怨愤第二节:群童抱茅人竹无可奈何第三常:天雨屋漏、彻夜难眠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暗淡悲惨 何由彻 雨停 天亮 第四节:安得广厦千万问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伟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2(2)咏雪送别 忽如一夜春风来 干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作用:写军营将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