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变生活.doc_第1页
教育改变生活.doc_第2页
教育改变生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改变生活,知识成就未来生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生活的本身。生活的实质是复杂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它就会向你展示它的那一面。在这两个承前启后的大时代,知识青年纷纷通过思想文化改变了命运,基本过上了想过的生活。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是教育改变了命运。其实,改变他们命运的,是教育赋予他们的智识与能力,而非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本身。当年沈从文小学都没有念完,凭什么执掌北大文学教席?凭的不是小学文凭,乃是鼎鼎有名的小说创作。知识可以影响命运,这是毫无疑问的,“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转而说“知识改变命运”,勉强也成立。教育传授的就是文化智识,因此“教育改变命运”,听起来似乎就有几分道理。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学习,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永不贬值的财富。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不是口袋里装了多少钱,而是脑袋里装了多少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每个人都希望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无论想取得何种造就,只有透过学习才能实现。一个人学习得越多,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生命的内涵就越丰沛,人生的意义就越厚重,成功的机率就越高。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喷涌的时代,信息化和高科技以极其迅猛之势席卷全球,显示出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知识的重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拥有更多的知识。知识以它无可争议的中心地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面对一日千里的知识经济,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各种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流程、最佳的效果,时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资料统计显示,近5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是过去所有知识产量的总和。新旧知识交替如此之快,从古至今前所未有。有些知识还没来得及掌握,更新的知识又扑面而来。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时刻以一种知识的匮乏感和本领的恐慌感,以一种战战兢兢的态度,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来促使自己争分夺秒地学习,掌握先进的知识,强化竞争能力,才能在知识爆炸的社会立足。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任何人都不可能凭原有的知识适应越来越变化的社会和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想要不被时代淘汰,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自觉地把学习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也就是要把学习当作工作的乐趣。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干什么就要学什么,要在工作中发现知识欠缺,明确努力方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带着问题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加以解决,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学有目标,学有成效。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学贵有恒,不必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纳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具有百折不挠的恒心,哪怕每天学习一点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 概念经过这几重转换,内涵与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不同的时代,教育与文化智识的内涵,既有叠合,更有错位和背离。如果某些教育,有违人类身体和思想的自由生长,与文化的规律相背离,如法西斯或具邪教特征的教育,不仅不能积极改变命运,还会毁掉一个人。教育决不是孤立的事业,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最终一定要通过社会化来完成。文革后一代与清末民初,教育资源极其紧缺,人才供不应求。今天,国家不再包分配,人才市场供求倒挂,仅靠受教育而改变命运已不可能。若无真才实学,“海归”就能变“海带”(待)。更多北京受访者不认可教育改变命运,正说明北京的市场化程度比其他地区更高。如果在教育与社会之间划一道分割线,就能清晰看到,教育提供出来的人才有多优秀属于教育问题,如何评价并有序使用人才,这属于社会问题。在民初与“文革”后一代,教育与社会机制为毕业生提供了无缝对接。把目光拉长一点,回到科举制的朝代,书院再有名、山长再有学问,不见得能改变学生什么命运,一旦科考失败,改变命运还得另找出路。郑板桥被舞弊案牵连科举无望,靠的是书画风雅在社会立足,这类似于今日的自由职业,和韩寒一样,是他们的独特品质和大时代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视野继续往前推,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真正靠老师推荐(相当于文凭+导师推荐信)当上大官建功立业的,亦极有限,且七十二贤者仅占孔子门生的2.4%,教育改变不了命运。今天的情况其实仍和科举时代相类似。文凭这张纸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变得比计划经济时代寡淡了,尽管从客观看仍颇不淡。公务员考试是新科举,一个岗位动辄数千人报考,全日制本科及名校文凭被设定为起跑线,在尚未考试的情况下,教育已经对毕业生的命运施加了积极影响。从时代大势看,市场竞争体制全面接管了对人才命运的整体安排。但在操作细节上,文凭区隔仍是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选录人才的总纲领。它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既简洁省力,又粗暴少恩。尽管屡被诟病,但巨大的惯性一时还难以动摇。它保留并迎合了“教育改变命运”的群众期待,尽管这期待既过时又荒谬。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却不足以改变命运。暂撇开不可知论,命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