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对联称谓.doc_第1页
1-2对联称谓.doc_第2页
1-2对联称谓.doc_第3页
1-2对联称谓.doc_第4页
1-2对联称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联知识篇之二对联称谓对联是一种成对比偶、珠联璧合的双配式文体;换言之,就是由形式上能够独立存在的上下两联组成,且字数相等,词性相近,音韵相对,平仄协调,联在一起能够完整地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意境的最短小精干的文学艺术品。对联,简称对,俗名对子,后来因为大多贴在相互对称的楹(即柱子)上,又叫做楹联或楹帖。楹帖又分为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者新闻叫则。含“成双成对”的意思,人们习惯地称对联叫一副,因为它是由两个单体(上联和下联)组成一个整体,如同一副手套、一副球拍一样,二者规格一致,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联分上联和下联。其上句(长联不止一句)即上联,下句即下联,上下联既对又联-在形式上对仗,在内容上关联。对联前一部分叫上联、出句或上比,又叫出边、对公、对头;后一部分叫下联、对句或下比,又叫对边、对母、对尾。上下联合称全联。例如春联:“春光回大地;喜气满人间。”其中的“春江回大地”,叫上联、出句或上比;“喜气满人音”叫下联、对句或下比。上联为被地句,下联为对句,所以应说“喜气满人间”对“春光回大地”,或说“春光回大地”对以“喜气满人间”。对联的字数同传统诗相似,以“言”称之,如五言绝句,“五言”是指这种诗的形式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对联字数是上下联字数的总和,其总和的一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如明代文学家田汝成联:“凭栏霄月近;倚杖海云迥。”是十字,五言联。如山海关题联:“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十四字,七言联。一般来讲,七言以上的对联,尤其长联,只说字数,而不管其多少“言”了。如清代滇中名士孙髯翁拟撰昆明大观楼联,则通称为180字长联,而不称其“九十言联”。附录对联称谓种种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对其称谓,中国对联谭概一书认为有对联、对子、楹联、楹帖、应对、对对子、联语等几种常用或通用称谓。其实,应对、对对子只能算作联法,并非对联的别称。对联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其称谓可说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对联、对子、楹联、楹帖、联语几种常见名称外,尚有许多称谓。 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对对联的简称。如俗语集对、巧对录、四书对等书中的对,即指对联。 对子这是俗称。 对语取上下语句相对之意。如缪艮、吴梅村都有四书对语。陆以湉冷庐杂识:对语不难,难在敏捷,非有夙慧者不能。 联对联的简称。如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等书中的联,均指对联。 联句这与古人作诗方法的联句名同实异,是对联别称。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联对对联的倒语。如蔡郕的联对作法、王文儒的联对大全等书。语出梁章钜楹联续话:严问樵官山左时,寅好是联对多出其手。 联偶联语上下骈偶,故称。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联语对联别称。如王壬秋湘绮楼联语。 连语当为联语的别写。近人章太炎有联书名菿汉大师连语。 楹联这是雅称,本指楹柱联,后泛指对联。楹,即房柱或门柱。辞海: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楹语为楹联的变称。如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江峰青有里居楹语录,近人徐鋆有澹庐楹语,郑丰稔有楹语享帚等。 楹句犹楹语、联句。如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有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楹帖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 帖子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俪语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顾曾烜有方宦俪语等。 俪言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偶句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应对对联的口头形式,一人出上句,另一人对下句。 小品陈方镛楹联新话:薛慰农所撰联语小品,亦脍炙人口。 小道庄俞应用对联粹编:联语,小道也。 除以上这些称谓外,集合性的称呼尚有对锦、对类、偶语、楹镜等。而且小类中尚有一些别称。如集句对,称集联、集对、辑对,集字也称集言,又可据所集内容冠以集或联,如集陶潜诗句的称集陶,集陆游诗句的称集陆,集经书的称联经,集庄子的称联庄等等。亦可不用集、联字而另创名称,如清吕佩芬集唐诗的联书称采唐集,何栻集苏轼诗的联书称纳苏集。再如挽联,也称挽词、挽句、挽言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联书的名称,根据其性质,更是各式各样。如似诗话的称联话、联趣;存本、汇集本称联存、联录、联辑、联选、联集以至于联萃、联海等等;美称更有联瑜、联璧、联珠、联锦、联粹等等。 对联术语作者:中国对联大辞典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出句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出对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对公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 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对对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全联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半联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 单联即半联(上联,或下联)。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支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比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 副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次要的。符合,相称。 言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字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 扁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 颜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 额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幛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应世文件作法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