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件30 岳麓版必修1.ppt_第1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件30 岳麓版必修1.ppt_第2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件30 岳麓版必修1.ppt_第3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件30 岳麓版必修1.ppt_第4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件30 岳麓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故知新 1 中共成立 背景 标志 意义 2 国民革命 时间 高潮 失败教训 3 工农武装割据 探索过程 内容 意义 4 红军长征 原因 时间 重大事件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二 课程标准 1 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 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第三篇章国共十年对峙 1927 1937 阶段特征 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主要矛盾 从阶级矛盾为主到民族矛盾 1 工农武装割据 问题探究 结合教材以及下面图片 分析 大革命失败后 中共通过哪些革命实践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意义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一 南昌起义 八七 会议会址 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内容 意义 根本原因 结合地理知识思考 各红色根据地的分布特点 建立在这些地区的原因 原因 远离大城市 相对的独立 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也便于发动群众 北伐的影响 群众基础好 1928到1930年先后建立十几个根据地 分布在十多个省 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分布特点 南方 两省或几省交界处 农村地区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 揭开序幕 点燃星火 星火燎原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 城市 农村 革命重心转移 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小结 攘外必先安内 的反动手令 指挥围剿红军时的蒋介石 2 红军长征 1 直接原因 2 根本原因 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败 王明 左倾 路线的影响 3 时间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4 结果 长征的胜利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 1935 1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 10 渡过湘江 放弃去湘西改道贵州 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 飞夺泸定桥 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 10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延安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七律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通过红军长征 你能总结出哪些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 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1936年10月 三大主力红军吴起镇会师 1935年1月 红军长征途中 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了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 内容 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 2 作用 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 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中国革命 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幼稚走向成熟 九一八 事变元凶板垣征四郎 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勿忘国耻 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攘外必先安内 的反动手令 指挥围剿红军时的蒋介石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即 八一宣言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西安事变 1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2 原因 根本原因 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西安事变为何能和平解决 又有何意义 原因 中共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 极力联合国民政府抗日 探究 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的关系开始从内战走向缓和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3 结果 和平解决 原因是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确定了逼蒋抗日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 意义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第四篇章抗日战争 1937 7 7 1945 8 15 阶段特征 国共合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进行全民族抗战 主要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 1935年 八一宣言 提出主张 2 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奠定基础 3 1937年9月22 合作宣言 发表 4 9月23日 蒋介石发表讲话 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标志着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共合作抗日 1937 1945 1 卢沟桥事变及南京大屠杀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 抗战阶段 防御 相持 反攻 4 抗日战争的胜利 1 日本的全面侵华 抗战爆发的标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的中国守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5年华北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日军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战火遍及近半个中国 给中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日军侵华过程 300000人 1937 12 13 南京大屠杀 松井石根 上图是2003年被日本遗留在齐齐哈尔的化学武器 芥子气中毒致死的河南民工李贵珍 暴行 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用活人进行实验在二十多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抗战初 中期 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 进入相持阶段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抗日战场 八路军 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战役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等 2 国共合作抗日 党外合作 1 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 2 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相互配合 地雷战 地道战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百团大战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5年9月2日 在日本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的日本签降仪式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英 南京条约 签字仪式 辛丑条约 签订 根据所给图片思考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是中国人民在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假如没有中国 假如中国被打垮 你想一想 有多少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战场来作战 他们 一直冲向中东 和德国配合起来 美国 罗斯福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4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的反对外来侵略战争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收回了宝岛台湾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探究 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根本原因 国共合作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国际因素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第五篇章解放战争时期 1945 1949 阶段特征 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斗争 争取建立和平 民主 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与美帝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抗战胜利前后 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建设国家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两种命运 民主与专制 和平与内战 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 1 重庆谈判 1945年10月 签订 双十协定 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李闻二烈士纪念委员编印 人民英烈 李公仆 闻一多先生遇刺纪实 1946年 蒋介石重庆谈判是假和谈 真内战 原因是内战准备不充分 为准备内战赢取时间 美国援助国民党政府打内战的各种军事装备 爆发 1946年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 战略防御阶段 粉碎敌人的全面与重点进攻 重点进攻的地区 陕北与山东解放区中共方针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山东临沂 毛泽东转战陕北 三军配合 两翼牵制 战略决战 基本歼灭国民党主力 晋冀鲁豫解放军 陈谢兵团 刘邓大军 华东解放军 陈粟大军 大别山 豫皖苏 2 战略反攻 西北解放军 陕北 胶东 豫陕鄂 三军配合 两翼牵制 3 战略决战 基本歼灭国民党主力 1949年1月21日 蒋介石被迫下野 李宗仁任代理总统 国共和谈 1949年1月 破裂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 刘伯承 邓小平在进行渡江战役的部署 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4 南京解放 1949年4月23日 南京总统府 蒋介石办公桌上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日 1927 1949 爆发 1946年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进程 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哪些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粉碎全面重点进攻敌强我弱 刘 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敌人兵力不足 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歼灭敌人主力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 2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工作重心的第二次转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 开辟了新的道路 小结 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1 历程 中共 二大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教训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对道路的实践 2 成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灵活对待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2 简述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及阶段特征是什么 1924 1927年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1927 1937年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 1937 1945年中日民族矛盾 1945 1949年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3 不同时期国共关系是什么 合作 分裂对峙到合作 合作 分裂 4 概况影响两党关系的因素 从两党关系中得到什么认识 影响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两党阶级性质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认识 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灵活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