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盖蒂_第二弦乐四重奏_中的节奏形态.pdf_第1页
里盖蒂_第二弦乐四重奏_中的节奏形态.pdf_第2页
里盖蒂_第二弦乐四重奏_中的节奏形态.pdf_第3页
里盖蒂_第二弦乐四重奏_中的节奏形态.pdf_第4页
里盖蒂_第二弦乐四重奏_中的节奏形态.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里盖蒂 第二弦乐四重奏 中的节奏形态 左延芳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北京 100031 摘要 里盖蒂的 第二弦乐四重奏 作为他成熟时期的一部作品 其音乐风格是鲜明而富有个性 的 而节奏作为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形成变化莫测 不同形态的织体 以及在形成音乐张力和 表现不同音乐内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里盖蒂 第二弦乐四重奏 节奏形态 精确 自由 中图分类号 J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2172 2009 04 0061 06 里盖蒂对节奏的创新是不言而喻的 并且对形成独特的 个人风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正是对他的 第二弦乐 四重奏 中的节奏形态进行初步分析以了解作曲家的特殊作 曲 技 法 这 部 作 品 是 里 盖 蒂 受 拉 萨 勒 四 重 奏 乐 团 LaSalle Quartett 的委约于 1968 年创作的 是他成熟时期 的代表作之一 共包括 5 个乐章 这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综合 体 作曲家对之前所使用技法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不同的乐 章包括了不同的内容和技法特征 通观总谱 可发现作曲家 在记谱方面是非常传统的 传统的拍号 小节线 但实际 上 拍号和小节线在这里已经完全获得了解放 失去了传统 音乐控制节奏律动的作用 在总谱之前作曲家对小节线的作 用进行了解释 作品中小节线以及小节内的再细分只是作 为一种定位的手段 只是便于记谱和演奏而已 它们没有任 何传统音乐中的功能 并不代表一种节拍或者有规则的运 动 强音只有在有标记的地方才被演奏出来 任何地方我们 都不会感觉到受到小节的限制 下面笔者就以网状织体中 多样的节奏形态 机械式节奏 节奏与速度的关系以及其它 节奏形态 4 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网状织体中多样的节奏形态 网状织体是里盖蒂具有标志性的音乐语言 作曲家通过 多种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使各声部相互交错与纠结 从而编 织出一张局部细节化而整体音响模糊的网 其目的是形成以 音色 为主的整体音响效果 网状思维在这部作品的每个 乐章都有体现 其中节奏的特殊处理对形成各异的网状织体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多重连音对位的运用 连音对位作为多声部的节奏组织手段 在传统音乐中就 很常见 体现了速度对位的原理 尤其在钢琴作品中 如 4 对 3 一拍四音对一拍三音的手法 5 对 6 7 对 8 等 但 常作为节奏上的装饰来使用 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而里盖 蒂把这一节奏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由多声部形成的多重连音 对位在作品中的运用非常突出 在形成高密度的微复调织 体 机械式节奏以及形成管风琴式的音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其横向运动的方式以及纵向组合方式也是丰富多样 的 1 固定模式的多重连音对位 固定模式的多重连音对位是指每一个声部横向上为循环 式的连音进行 而纵向上则是固定节奏对位 例 1 为第一乐 章的一个片段 23 27 小节上三声部运用固定模式的多重连 音对位形成了密集的网状织体 图示一为 3 个声部的节奏形 态 数字代表连音数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横 向的循环模式分别为 5 4 3 4 4 5 4 3 4 3 4 5 而 纵向上三个声部的对位也是固定的 如图示中所标 因此 这部分音乐在进行过程中其节奏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61 例 1 图示一 23 27 小节 固定模式 5434 5434 5434 543 4543 4543 4543 454 4345 4345 4345 434 这种形式同样体现在第四乐章 37 40 小节 其中第一小 提琴与中提琴为齐奏 横向为 4 3 的循环模式 而第二小提 琴与大提琴为齐奏 横向为 3 4 的循环模式 纵向两组形成 了 4 对 3 到 3 对 4 的固定模式 而第一乐章的 43 48 小节每 一声部横向的进行也遵循着一定的循环规律 而当四声部以 某种规律结合时呈现蠕动的整体音响 2 节奏卡农 传统卡农是指在音高与节奏方面都进行严格模仿的手 法 而节奏卡农只是在节奏方面进行模仿 在里盖蒂的这部 作品中 节奏卡农是把多重连音对位纳入到秩序化的一种有 效手段 在作品的第一 第三 第五乐章都运用过这种手 法 如例 2 60 小节的后半部分到 64 小节四个声部为严格 的多连音的节奏卡农 如图式二 节奏卡农的进入顺序为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因此四个声部 在纵向上形成错综复杂 相互交错 有微时差的节奏对位 为构成精密的 密集的网状织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 2 图式二 由于音乐发展的需要 节奏的模仿并不总是严格的 作 曲家有时在局部进行自由处理 如第一乐章的 72 79 小节 4 个声部为不严格的节奏卡农 并且横向上呈现越来越密集的 状态 速度表现为越来越快 而第五乐章 13 17 小节上三声 部为不严格的节奏卡农 声部由下向上进入 横向上呈现由 密到疏的形态 速度表现为越来越慢 固定模式的多重连音对位和节奏卡农都是把多声部节奏 对位纳入到一种秩序化的手法 除此之外 作品中也多次出 现无规律的多重连音对位 如第五乐章的 1 13 小节 其每 个声部连音数的排列并没有一定的规律 纵向四个声部的对 位也没有一定的规律 因此 无论是有规律的还是无规律的 多重连音对位 其纵向多声部的结合都以形成有微时差的 交错的节奏对位为原则 从而为构建高密度的网状织体服 务 二 多种节奏形态组合形成的无规则节奏 无规则节奏在里盖蒂这部作品中其特点为 各声部其节 奏形态没有一定的规律 在作曲家严格的控制下 更多表现 为一种自由随意的状态 加上其它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从 而创造出特殊的音响色彩 如第一乐章 1 14 小节作为作品的第一部分 在极弱的 力度和持续泛音的背景下 作曲家用微复调织体表现了一种 忽隐忽现 闪烁不定的音响效果 例 3 为开始的一个片段 可看出各声部的节奏形态是非常自由的 其组合形态是多样 的 包括连音的细分 持续长音 以及与休止符多样的组合 等 在拍号与小节线完全失去了其本身作用的情况下 其每 一个发音点以及每一个音符的长短都被作曲家牢牢控制 而 4 个声部纵向结合时以节奏的相互交错为原则 从而融合为 一种色彩独特的微复调织体 其音响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体 现了记谱精确性和音响即兴性的特点 并且这一部分节奏呈 现越来越密集的形态 形成了音乐发展的动力 例 3 例 4 为第二乐章开始的一个片段 可看出 每一个声部 在横向上 其节奏表现出无规则特点 其具体做法为 作曲 家用多种节奏形态相结合 包括连音节奏 三 五 六连 音 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等 跨小节连线 以 及与休止的多样的结合等等 但 4 个声部纵向结合时没有一 个发音点是重合的 而呈现出复杂无规律的交织与错位 在 错综复杂的节奏背后 其实作曲家的意图在于 在作曲家严 62 格控制下形成一种整体音响效果模糊的网状织体 其漂浮的 音色 持续不断而随意的音响与富有即兴特点而无明显节拍 特征的格里高利圣咏极为相似 例 4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 在里盖蒂这 部作品中对不同形态网状织体的形成以及对 网 的疏密程 度的控制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可以说所用材料以及编织手 法的不同所产生的 网 的形状会有很大的不同 如多重连 音对位会形成高密度的网状织体 而多种节奏形态的组合形 成的无规则节奏则会形成无秩序 疏密不同的网状织体 并 且会随着节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二 机械式节奏 里盖蒂一直着迷于一种不受约束 不受控制的自动化 他在 交响诗 中出色地描绘了像机器一样跑动的声音 其 具体做法为 作曲家把 100 个节拍器设定为不同的速度 同 时启动后 每个节拍器都按照自己的速度运动 多个发音点 交织在一起 整体上产生混乱的音响 随着速度的渐慢 100 个节拍器先后停止 作曲家吸收了这种思维方式 并用 弦乐四重奏的体裁把这种机械性表现地淋漓尽致 整个第三 乐章中都表现了机械式节奏的特点 其中包括持续密集的机 械式节奏以及多声部交错形成的机械式节奏 但是不同的 是 交响诗 是靠节拍器自动的摆动发出机器般的声音 速 度也是自动化的 从而形成渐变的过程 而在里盖蒂的这部 第二弦乐四重奏 中 其速度和发音点都是牢牢控制在作 曲家手里的 一 持续密集的机械式节奏 整个第三乐章都表现了机械式的节奏 在其它要素退居 次要地位的时候 如音高的重复和微变化 而整个乐章的音 色除了第 30 小节的中间为拉奏之外 其它都为拨奏和部分 的跳弓 节奏富有多样的变化就成为音乐发展的主要动力所 在 其中乐章的第 1 30 小节都为持续密集的机械式节奏 以多重连音对位为特点 作曲家在总谱的上面就标有 come un meccanismo 意思为 如同精确的机器运动 小节以及 小节的细分只是一种标记而已 都不产生强弱有规律的循 环 多连音的疏密控制着音乐速度的变化 节奏越密速度越 快 反之则越慢 例 5 为这一乐章开始的一个片段 可以看 出 4 个声部在横向上以越来越密集的连音形态 4 连音到 12 连音 向前运动 速度呈现越来越快的进行 而在纵向 上 4 个声部为同时进入的节奏卡农 其第一小提琴为主导 声部 第 4 小节 4 个声部纵向节奏开始变化 以有微音差的 节奏对位为原则 到第 9 小节 4 个声部为同节奏 第 10 小 节又开始变化 就这样 多连音在横向进行和纵向对位上的 变化构成了音乐的张力 一直到第 30 小节的音乐都是靠这 种机械式节奏的变化来推动音乐发展的 例 5 二 多声部交错形成的机械式节奏 多声部交错形成的机械式节奏是指每个声部在横向上音 符与休止符有规律或无规律的交替进行 而多声部在纵向结 合时 多个发音点形成复杂的交错 从而创造了一种富有立 体感的音响效果 1 有规律的交错 有规律的节奏交错表现在第三乐章的 34 36 小节 如例 6 从 34 小节的后半部分开始 每个声部在保持音高 演奏 法 力度不变的情况下 都按照自己的律动发出机械的声 音 如第一小提琴是在七连音内每隔一个八分音符出现一个 发音点 第二小提琴在四连音内每隔两个八分音符出现一个 发音点 中提琴在五连音内每隔三个十六分音符出现一个发 音点 而大提琴在三连音内每隔三个八分音符出现一个发音 点 也就是说每一个声部其发音点所间隔的时间都是一致 的 如同机器一般 纵向上 4 个声部发音点出现错综复杂 的交错 产生一种整体混乱的机械式节奏 例 6 2 无规律的交错 无规律的节奏交错表现在第三乐章的 30 小节的最后到 33 小节 每个声部其发音点 次数以及间隔的时间都是不 一致的 而具有一定的自由 如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是把一 63 个八分音符四等分 而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是把一个八分音 符三等分 其连续的发音点与休止交叉出现 但没有特定的 规律 当 4 个声部相结合时 其相互交错的复杂性是显而易 见的 从而构成了形态特殊的网状织体 例 7 研究节奏是绝不能与多声部的组合分开的 在里盖蒂的 音乐中 其多声部纵向结合 无论是多重连音对位 无规则 节奏 还是机械式节奏 都以节奏的微错位为原则 从而为 创造形态多样的织体服务 三 节奏与速度的关系 传统音乐中 一部作品速度的变化总是与不同的音乐内 容和情感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 多乐章套曲中乐章之 间速度的对比 单乐章作品中不同部分之间速度的对比 以 及由于情绪的变化而形成速度的变化都是不同音乐内容表现 的需要 里盖蒂这部作品中速度的变化不再是传统音乐中的 概念 而总是与节奏方面的创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 节奏在多变速度中的变化 里盖蒂在第四乐章中表现地最为明显 这个乐章创造了 一种野蛮 狂乱的音乐风格 以柱式的和弦为主 其强烈的 力度对比和节奏形态的对比成为音乐发展的动力 通观第四乐章可发现其节奏的记谱是非常简单的 以三 十二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 八分音符 四分音符以及简单的 三连音为主 而极为多变的速度 大多为一小节一变 使节 奏趋于复杂化 但是我们在听这部分音乐时 是听不出速度 的变化的 而只能听到一些长短不一的音符的组合 整个乐 章所使用的速度为 如例 8 为 乐章开始的一个部分 可以看出 在 5 小节内速度变化了 4 次 依次为 为了更直观的看到 相同音符在不同的速度内时值长短的差别 下面以速度 和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表示以为 单位 每 60 秒 演奏 160 次 那么一个的时间为 60 160 0 375 而 则表示以为单位 每 60 秒演奏 120 次 那么一个 的时间为 60 120 0 5 因此谱面上标记相同的在这两 种不同的速度内其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 它们相差了 0 125 产生音符的微时差 可以想象 十六分音符甚至是三十二分 音符在不同的速度内会产生更细微的时差 因此 在小节线 和节拍失去实质性作用的条件下 音值长短的不同组合给音 乐注入了即兴 随意的特性 例 8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第四乐章中速度的多变突破了传 统音乐中表现不同音乐内容 体裁以及情感起伏的作用 控 制音值长短微变化的手法不再是用节奏细分式 常见的是多 连音 的量化方式来实现 而是靠速度的变化来控制 二 自由的节奏 这部作品有些段落由于没有明确的速度而导致了节奏的 自由 如例 9 为第三乐章的一个片段 从第 29 小节开始速 度逐渐变得自由 并且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演奏 到第 30 小节 第一拍节奏在尽可能快的速度内获得了自由 具有一 定的偶然性 而上方的速度标记只不过是一种参照而已 例 9 第五乐章第 27 36 小节的节奏是非常有特点的 27 小 节出现在第一小提琴的华彩音型 记谱时它是不占时间的 要以尽快的速度演奏 其节奏具有一定的自由 之后这个华 彩音型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不同的声部 30 34 小节 4 个声 部因此产生了独立的小节 直到 36 小节那个华彩音型蔓延 到所有声部 各声部逐渐取消了速度 如例 10 其上方标 记为 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演奏 同时取消了小节线 作曲家 暂时失去对节奏精确的控制 演奏家要以尽快的速度演奏完 作曲家在总谱中写出的所有音符 因此各声部在演奏过程中 的对位以及在 37 小节结束的时间都是不确定的 带有一定 的偶然性 这给音乐增加了不少趣味性 在这里体现了音高 64 的确定性与节奏的不确定性特点 例 1 0 四 其它节奏形态 除了以上所述的节奏形态之外 作品中还出现了多种其 它的节奏形态 丰富了音乐内容 从而构成了音乐的张力 一 无律动持续长音 无律动持续长音是这部作品常见的节奏形态 除了第三 乐章 其它 4 个乐章都有出现 如例 11 为第一乐章的一个 片段 15 18 小节为多连音的节奏 形成了密集的 不断运 动的音块 音乐极富动力 而 19 22 小节 4 个声部节奏突然 变为持续长音 力度突然变弱 并且一直保持极弱的力度 每个声部进入的时间点都是精确限定的 但是给人一种随 意 难以察觉的感觉 而纵向 4 个声部形成 静态 密集的 音块 从而创造了一种漂浮 不受约束的音响 这部分由动 态密集的节奏到静态的持续长音节奏的突变形成了音乐发展 的动力 例 1 1 第四乐章其短促的柱式和弦与持续长音节奏相间出现 是形成音乐张力的节奏因素 如例 12 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第 49 55 小节 4 个声部都为持续长音 前两小节每个演奏家 要以尽可能强的力度演奏 这也是整个乐章力度最强的部 分 4 位演奏家换弓也非同时 而是自由的 作曲家在这里创 造了一种极为野蛮的 原始的 尖叫一般刺耳的声音 51 55 小节力度突然变弱 演奏法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此同 样的持续长音节奏 但是由于其它要素的表现作用 从而形 成了反差极大的音响 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例 1 2 二 多层次的节奏对位 第一乐章的节奏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而密集的多重连音 对位与无律动持续长音多样的组合 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 在不同的声部移动 使音乐的织体富于变化 而产生不断漂 移的音响 构成了音乐发展的动力 如例 11 为两种节奏形 态的横向交替 而例 13 则体现了它们的纵向结合 从而构 成了多层次的节奏对位 从第 39 小节开始 第一小提琴和 第二小提琴为持续长音节奏 而中提琴和大提琴为密集的多 连音节奏 形成蠕动的网状织体 纵向上两个层次的对比是 很鲜明的 例 1 3 再如例 14 第 49 52 小节是向新的织体形态转变的过 渡部分 多层次的节奏对位非常明显 其中第二小提琴 中 提琴 大提琴为持续密集音型 是对前一部分节奏的继承 而第一小提琴为多种节奏形态形成的无规则节奏 体现了对 后一部分节奏的预示 之后两种节奏形态在不同的声部移 动 51 小节后半部分上三个声部为密集的多连音齐奏 而 大提琴声部则为无规则节奏 因此不同的节奏形态在不同的 声部漂移 交替的发展 使音乐极富情趣 65 例 1 4 因此可以看出 作品中的节奏形态是丰富多样的 并且 作为推动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形成音乐的动力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 结论 里盖蒂的音乐与传统音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个性 又很鲜明 他曾形象地描绘他的音乐就像是被一根线牵引 而在太空中漫游 这同样可以通过节奏形态反映出来 里盖蒂在节奏方面创新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形成 不同形态的网状织体 作曲家对节奏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网 状织体的外形 密度主要由节奏的疏密来决定 如多重连音 对位是形成高密度网状织体的重要手段 并且在横向上随着 节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而由多种节奏形态形成的无规则节 奏在构成的网状织体方面 其疏密程度完全由作曲家自由处 理 其多样的节奏组合和变化 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 宏观 的和微观的 成为音乐发展的动力 机械式节奏其多声部的 结合也是以相互交错 纠结为原则 因此无论是网状织体中 的节奏形态还是机械式节奏都是为了创造一种精密的织体形 态 而实现整体音响的模糊 与此同时 为了实现节奏的 微 变化 作曲家把速度作为另一个切入点 尤其在第四 乐章其记谱是很简单的 但是速度的频繁变化使节奏趋于复 杂化 形态相同的音符在不同的速度内其音值的长短是不一 样的 其随意 自由的特点鲜明 而作品中节奏并不总是精 确的 也并不是总由作曲家控制的 有时也有一定的偶然 性 一般是由于速度的解放 常见为尽可能快的速度 使 节奏产生暂时的偶然性 使音乐更具趣味性 总之 里盖蒂 在节奏方面的创新已不是目的 而是为创造不同形态的织 体 表现不同的音乐内容和形成音乐张力服务 责任编辑 陈达波 参考文献 1 吴祖强 曲式与作品分析 修订版 M 北京 人民音乐出 版社 2003 2 陈宏铎 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 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 于苏贤 20 世家复调音乐 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4 童昕 现代记谱法教程 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5 童忠良 现代乐理教程 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6 英 雷金纳德 史密斯 布林德尔 1945 年以 来的先锋派 M 黄振宇译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