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doc_第1页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doc_第2页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doc_第3页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doc_第4页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朱作仁教授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读”是我国传统教学强调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它是理解读物内容,吸收语言资料,表述内心世界不可逾越的途径。 一、直观画面,朗读欣赏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都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也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一年级的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朗读前,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让他们充分的观察,自由的表达:两岸的树木长的那么茂密,田里的禾苗绿油油的,鱼儿在清清的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还跳出了水面,多么高兴,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唧唧唧地唱着欢快的歌,小男孩撑着竹排多么快乐!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感受江南的美好,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朗读,效果很好。有的读第一句“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时,像一种跳跃的音符,把鱼儿与鸟儿的的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读第二句“两案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时,显出了很陶醉的样子,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有的读第三句“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则呈现出憧憬了神情。二、配乐朗读,身临其境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课文,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朗读静夜思一诗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了解了诗歌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他们的思绪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地,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忧愁。此时,于是教师在平静的氛围中轻轻地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随着轻轻的音乐也读了起来。诗歌的轻重缓急随着音乐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当教师再把古诗唱起来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跟着唱了起来。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不仅让学生借助音乐记住了课文内容,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天宇,给了学生无尽的想像空间。让学生读的像歌,美的像歌,快乐的想飞。三、分层朗读,螺旋上升小学每个学段的朗读要求中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细品这三个词,我们发现这三个词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既分层又紧密相关的整体。1、初读,读正确。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朗读,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阶段。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读前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字字响亮”,教室内充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初读的同时,学生可借助汉语拼音或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2、细读,读流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的细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思索,同时通过几遍的朗读,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我们过去讲的读通顺。3、品读,读出感情。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就能以恰当的语调、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4、诵读,融入感情。学生深入领会到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已和文中的人物、事物融在了一起,必然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为文中之喜所喜,之悲所悲。经过反复读,学生将文章之意了然于心,可以不言传,但已意会,这时的朗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再现,不知不觉中,这些语言已成为学生的积累。四、师生评价,有机结合1、教师评价。教师评价要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要具有导向作用,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中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提醒、暗示,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如,学生在初读了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一课,教师可指名读文,先组织学生评价,然后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总结:“刚才他读得真不错,没有添字,也没有丢字,只读错了一个字隆,并且比较通顺,很少有重复的地方,也没有把句子读断。”评价对象听了这样的评价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满心欢喜地听出老师表扬了自己,其他学生也从老师的话中听出了应如何读。再如在读了四个太阳一课后,老师找几个学生读文,一个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比较透彻,读第一段时把“绿绿”“一片清凉”两个词作为重音处理,让学生评价时,很多学生都评价他读得好,问及原因都是“把这两个词读重了”,教师这样启发学生体会:“大家都说他读得好,也找出了读得好的地方,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两个词读得重就好呢?”在片刻的沉默之后,一个学生“忽”地站起来:“他把这两个地方读重了,让我们感觉到很凉快!”一语中的,很多学生附和:“就是!就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评价语言,做到准确明了,充满激情,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真诚地作出了评价。2、学生评价。学生的评价要作为对朗读评价的主体,努力发现学生思维中火花。如学生读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有的说:“他读得很清楚,声音很响亮。”有的说:“某某把小壁虎借不到尾巴的着急心情读出来了。”还有的评价:“某某读爬呀爬的时候,读得很慢,说明小壁虎借尾巴爬了很多路,它没力气了。”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某某读小鱼姐姐的话和燕子阿姨的话是一样的,阿姨比姐姐大,不应该一样。”多么富有灵性,充满自己独特感受啊!教师范读后,学生又做出了新的评价:“老师把牛伯伯的话读得很好,很粗,像老牛一样。”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评价,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注意使学生的评价围绕文本进行评价,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评价语言。五、创设情景,读出情感朱熹指出:“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探索。” 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小学课文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文的形象,创设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情绪,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从而理解和感受。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为了创设对周总理无限怀念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送行的人群中,我先指名学生试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感情澎湃。然后,我用哀婉的语调范读。接着我让学生比较同学与老师在朗读时语调语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问学生“常常幸福”这是愉快的情感,“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言,为什么老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感情,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受到老师的渲染,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非动感情不可。学生们细细体会之后陷入了沉思,和作者一样沉浸在了对总理无限怀念之中。一个学生哽咽地说:“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以后再也看不到了”在这样的气氛中,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此时,学生们声情并茂,泪花闪闪。 情感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随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渲染气氛十分必要,如:出示插图,介绍背景,分角色读,即兴表演,教师感情朗读等都是渲染气氛,感染情绪的好办法。如凡卡一文中描写小凡卡受尽折磨的情景,其中有一个词用得十分精当:“老板娘拿鱼嘴直戳我的脸”,在理解此句“戳”字的含义时,我启发学生把“戳”换成“扎”“刺”“穿”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知道“戳”不仅含刺、扎、穿的狠毒,更有动做快、折磨程度深的因素,由此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戳”字,老板娘的恶毒及小凡卡的不幸在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采用男生读原句,女生读变句,老师读原句,全体读变句的方式进行训练,在多层次对比读的训练中,使学生更深程度的体会到,在旧沙俄时期,穷苦的劳动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非人生活。内心深处的同情感与憎恨感便油然而生。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而且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及对中心的感悟力。 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读,是与母语教学的特点相吻合的,是经过课堂实践验证的宝贵经验。内容靠读理解,方法靠读学会,道理靠读明了,情感靠读体验,读要有感情,读得有滋味,读得美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读书,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后,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有的学生说:“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我觉得很美,很舒服。”有的说:“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落在绿色的荷叶上,就像落在绿色的机场上,我觉得很有意思。”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学生已经悟到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这就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独特的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对火烧云颜色一段的描写,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让学生边读书边在本子上写颜色的词,“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然后又在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前面写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样,学生在读书的同时积累了描写颜色的词,又知道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头脑中还出现五颜六色的彩色画面,从而诱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一举多得。七、以读代讲,品味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以“读”为主,以“讲”为辅,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有的放矢地读,应该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去读,通过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字、词,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拿出五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让语文课书声琅琅。对那些语言精炼、文笔优美的散文、诗词等,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应该适当延长。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朗读教学的:第一遍读,让学生从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弄懂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读,从读中理解课文;第三遍读,则让学生仔细揣摩,对课文思想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主要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感悟语言文字。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的鸟多和欢的特点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能读出鸟数量多的特点?”“谁能读出鸟欢的特点?”“谁能读出鸟的天堂的美?”这样启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试读。在评价朗读时,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美丽景象,体会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之情。这样“以读代讲”,既减轻了负担,又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他们是文章的血与肉。朗读以理解词句为基础,朗读能促进对词句的理解。如教学养蚕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朗读训练,比较下面的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