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_第1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_第2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_第3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_第4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耳针(耳穴埋豆)法概念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相关知识一、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内、外、妇、儿、五官、伤科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亦可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等。(二)禁忌症:耳廓上有湿疹、溃疡、冰疮破溃则不宜用此法;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妇女怀孕期间也应慎用,尤其不宜用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慎用。二、注意事项(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二)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酸、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三)对疲乏、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及年老体弱者的高血压病人和动脉硬化病人,要适当休息,最好取平卧位,进针手法要轻,留针时间要短。(四)对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五)留针期间,每隔4h左右用手指按压埋针处,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三、耳穴的探查方法:(一)肉眼观察法:观察耳廓上是否有变形、变色,如鳞屑、水泡、丘疹、硬结、软骨增生、色素沉着,以及血管的形状、颜色变异等。(二)压痛点探查法: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棉签)以均匀的压力,在耳廓相应部位,由中央向周围、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探压,最痛的敏感点就是要找的穴位。(三)电测定法:采用目前常用的测定皮肤电阻的“良导点测定仪”,测定耳穴的电阻,电阻低的耳穴可通过指示灯、音响、仪表反映出来,即是要找的穴位。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流程仪表整洁,态度和蔼,洗手,戴口罩。素质要求主要症状、既往史、压籽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及有无感觉障碍。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评 估物品:治疗盘、针盒(王不留行籽)、胶布、75%酒精、棉签、止血钳、弯盘、探棒、快速手消毒液;(将王不留行籽平铺于胶布上,剪成小方块)。环境:清洁安静、室温适宜。物品环境准备核对姓名、诊断,做好告知解释工作,取舒适体位。患者准备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或按医嘱正确取穴。消毒局部皮肤,消毒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用菜籽、小方块胶布固定在耳穴部位,酌情留置数日),将留在皮肤外的针柄用胶布固定。定穴消毒行 针观察询问患者感觉,有否晕针,有无疼痛或其他不适。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针刺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热、酸、麻、胀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2.对疲乏、饥饿及年老体弱者最好取平卧位,进针手法轻,留针时间要短。3.留针期间,每隔4h左右用手指按压埋针处,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观 察注意事项起针,起针后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再用皮肤消毒液消毒,防止感染;(撕下胶布及压籽,消毒皮肤,交待注意事项)。留针结束整理床单位,协助舒适卧位。清理用物,洗手。整 理再次核对,记录局部皮肤情况,留针时间、针数等,签名。记 录选穴准确、操作熟练、局部严格消毒、体位合理、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评 价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项 目要 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510 服装、鞋帽整齐。操作前准备护士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525洗手,戴口罩2物品治疗盘,针盒,皮肤消毒液,棉球,探棒,棉签,镊子,胶布,弯盘。6患者 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6体位舒适合理。6操作流程定穴 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535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5皮肤消毒再次核对穴位后,用皮肤消毒液擦拭(其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3行针选针后符合进针、行针方法(埋豆方法正确)。15观察患者有否晕针、疼痛等不适情况。2起针符合起针要求(留针处有感染时及时处理)。5操作后整理 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31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针具处理符合要求。5评价选穴准确、操作熟练、局部严格消毒、体位合理、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5记录按要求记录及签名。2技能熟练操作熟练,轻巧;选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正确。515理论提问 回答全面、正确。10合 计100二、艾条灸法概念: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相关知识:一、分类:艾条灸法一般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一)悬起灸悬起灸是将点燃一端艾条对准施灸部位,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根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1、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5-7min,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病痛局部灸疗。2、回旋灸:即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3cm左右,左右来回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一般灸2030min。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点远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25cm处,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015min。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痛和内脏疾病。(二)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棉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二、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症:悬起灸适用于多种慢性病,如消化不良、贫血、低血压眩晕、失眠、肌肉劳损、关节痛和痛经、胎位不正等。实按灸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等。(二)禁忌症:凡属实热症,阴虚阳亢,邪热内炽,如咳嗽吐血、高血压、发热等均不宜施灸,头、颜面部、血管表浅部位、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三、注意事项(一)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项、胸背,后灸腹部、四肢。(二)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病人或小儿等,操作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操作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病人局部的受热程度。(三)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及时弹去艾灰,如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四)施灸后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局部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保持干燥,防止感染。四、艾条灸法的补泻手法(1)补法: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2)泻法: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约60100下,并可根椐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等作用,施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施 灸艾条灸法操作流程主要症状、既往史、过敏史、艾灸部位的皮肤情况、二便情况、有无感觉障碍、对热的敏感和耐受程度。禁忌症: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仪表整洁,态度和蔼,洗手,戴口罩。素质要求评 估物品:治疗盘、治疗巾、酒精灯、艾条、打火机、棉签(定穴位)、纱块、弯盘、小口瓶,洗手液,必要时备屏风。环境:室温适宜,无易燃物品。物品环境准备核对姓名,诊断,施灸部位,方法,做好告知解释工作,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穴部位,注意保暖。患者准备再次核对,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定 位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以患者感温热但无灼痛为度(可根据医嘱运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灸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如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项、胸背,后灸腹部、四肢2、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病人或小儿,操作者可将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来测知温度。3、施灸后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如局部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防止感染。观 察注意事项 将艾条放进小口瓶内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灸 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正确处理艾条,洗手。整 理再次核对,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施灸局部皮肤情况、施灸时间,签名。记 录施灸部位准确、操作熟练、皮肤情况、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评 价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医院名称 科室 姓名 项 目要 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510服装、鞋帽整齐。5操作前准备护士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525洗手,戴口罩。2物品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6患者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6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施灸部位,保暖。6操作流程定位再次核对;明确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535施灸点燃艾条,灸法正确。10艾条与皮肤距离符合要求。2及时除掉艾灰。5艾条灸至局部皮肤稍起红晕,施灸时间合理。5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询问患者有无不适。5灸毕灸后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3操作后整理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31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艾条处理符合要求。5评价施灸部位准确、操作熟练、皮肤情况、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5记录按要求记录及签名。2技能熟练操作熟练,轻巧;运用灸法正确。515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合 计100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三、拔罐法概念: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发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瘀血现象,从而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法。相关知识:一、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可应用于外感风寒之头痛,关节疼痛,腰背酸痛,胸胁苦闷,咳嗽气喘,脘腹胀满,腹痛泄泻,痈肿疮毒等,以及疮疡将溃或已溃脓毒不泄的外科疾患以及蛇伤急救排毒等。(二)禁忌症:高热抽搐,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皮肤过敏,溃疡破溃处,水肿,肿瘤和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均不宜拔罐。二、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拔罐后局部皮肤主要是发生了颜色与形态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罐斑”。罐斑是拔罐后的治疗效应,是体内病理的反映,一般持续一至数天便可消失。如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水泡、水肿或水气(在罐内壁上挂满水珠,或起罐后有水流出),表示患者体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若水泡呈血红或黑红色,多为久病夹湿血瘀症;若出现紫红或紫黑色的罐斑,多提示患有血瘀证,兼见发热或丹痧者,表示患有热毒证;若皮肤表面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为虚寒证;若皮肤表面出现微痒或皮纹,多表示患有风症。三、注意事项(一)根据拔罐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缝。(二)95%酒精棉球干湿度适宜,棉球过干火力不足,过湿时点燃后的酒精滴则变成火球,易发生意外 。(三)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四)注意用火安全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五)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备用 。(六)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四、各种拔罐法的应用: (一)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二)多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乃至数十个。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淤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三)闪罐: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例。(四)留罐: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1015min。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 皮肤。(五)推罐:又称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六)药罐:常用的有二种: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min,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常用药物处方: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佗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g。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1/22/3)。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七)针罐: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与药罐结合,称为“针药罐”,多用于风湿病。(八)刺血(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强刺血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拔火罐法操作流程仪表整洁,态度和蔼,洗手,戴口罩。患者主要症状,既往史,拔罐部位皮肤情况、有无感觉障碍,二便情况。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素质要求评 估物品:治疗盘、95%酒精棉球、弯止血钳,火罐、打火机、灭火瓶(盛少许水)、纱块、手消毒液、必要时备屏风。环境:室温适宜,无易燃物品。物品环境准备核对患者、诊断,做好告知解释工作,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准备再次核对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检查罐口有无破损。检查棉球干湿适度(以不滴水为度),一手持火罐,另一手持止血钳夹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下端,环绕1-2周后迅速抽出,立即将罐口按扣在选定部位(穴位)上,待吸牢后撤手,将酒精棉球放入灭火瓶内灭火,留罐10分钟。消毒手,记录留罐个数,时间。定 位拔 罐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局部皮肤紫红色为度。询问患者感觉疼痛、过紧,应及时起罐。观 察1.选择肌肉较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 注意用火安全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一手扶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注意事项 起 罐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归位,火罐消毒备用,洗手。整 理再次核对,记录留罐时间及拔罐后局部皮肤情况,并签名。记 录拔罐部位准确、操作熟练、皮肤情况、局部皮肤吸附力、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评 价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医院名称 科室 姓名 项 目要 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510服装、鞋帽整齐。5操作前准备护士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525洗手,戴口罩。2物品治疗盘,95酒精棉球,血管钳,火罐,火柴,小口瓶。6患者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6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拔罐部位,保暖。6操作流程定位再次核对;检查罐口有无损坏。535拔罐酒精棉球干湿适当。5点燃明火后在罐内中下段环绕,未烧罐口5准确扣在已经选定的部位,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力强,安全熄火,点燃的明火稳妥、迅速的投入小口瓶。10观察随时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局部皮肤红紫的程度,皮肤有无烫伤或小水泡;留罐时间l0分钟,询问患者的感觉。5起罐起罐方法正确。5操作后整理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31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火罐处理符合要求。5评价拔罐部位准确、操作熟练、皮肤情况、局部皮肤吸附力、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5记录按要求记录及签名。2技能熟练操作熟练;拔罐部位方法正确,手法稳、准、快。515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合 计100注:若有皮肤烫伤,衣裤等被烧坏均为不合格。四、穴位按摩概念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相关知识一、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1、骨外科疾病:颈椎病、落枕、斜颈、腰椎间盘脱出、肩周炎、漏肩风、急性腰扭伤、四肢关节伤筋、软组织扭伤等。2、普外科疾病:术后肠粘连、胆囊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乳痈等。3、内科疾病:胃脘痛、失眠、头痛、感冒、久泻、中风后遗症、尿潴留等。4、妇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闭经、慢性盆腔炎、产后耻骨分离症等。5、儿科疾病:小儿发热、腹泻、疳积、惊风、便秘、脱肛、肠套叠、哮喘、遗尿、夜啼、小儿麻痹后遗症等。6、五官科疾病:鼻炎、耳聋、耳鸣、斜视、近视等(二)禁忌症:1、未确诊的急性脊柱损伤。2、各种骨折、骨质疏松、骨结核。3、严重心、脑、肺疾病。4、各种出血性疾病。5、烧伤、烫伤、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6、各种急性传染病。7、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部。8、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9、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10、诊断不明,不知其治疗要领的疾病。二、注意事项(一)操作前要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二)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三)安排合理体位,注意保暖。(四)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择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五)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三、穴位按摩的手法:(一)按法:利用指端、指腹或指掌,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做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单手按法、双手按法。临床上,在两肋下或腹部,通常应用单手按法或双手按法。背部或肌肉丰厚的地方,还可使用单手加压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轻轻用力压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压在右手指背上。(二)摩法:按摩,就是抚摩的意思。用手指指腹或手掌在患者身体的适当部位,给以柔软的抚摩,叫做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于上肢和肩端的单手摩法,和常用于胸部的双手摩法。(三)推法:向前用力推动叫推法。临床常用的,有单手或双手两种推摩方法。因为推与摩不能分开,推中已包括有摩,推摩常配合一起用。两臂两腿肌肉丰厚处,多用推摩。用拇指与食指夹持胳膊肌肉,用推法中的单手推摩法。手指可用推摩,手指面积太小,操作时,一般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捏住患者一个手指进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推拿小儿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的推摩法。推摩的手法是多样的。把两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对拇指,食指对食指,两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动,叫作双手集中推摩法,这种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种手法。(四)拿法: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作拿法。 临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丰厚处的单手拿法。如患者因情绪紧张、恼怒,突然发生气闷,胸中堵塞,出现类似昏厥的情况,可在锁骨上方肩背相连的地方,用单手拿法,把肌肉抓起来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钟拿两下的速度,连拿二十次,稍为休息,再连拿二十次,则使通畅,气息自渐调和。(五)揉法:用手贴着患者皮肤,作轻微的旋转活动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单手揉和双手揉。太阳穴等面积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对于背部面积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有单手加压揉法,比如揉小腿处,左手按在患者腿肚处,右手则加压在左手背上,进行单手加压揉法。肌肉丰厚的小腿肚上,则可使用双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积,调和血行的作用,对于局部痛点,使用揉法十分合适。(六)捏法:在适当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肤和肌肉从骨面上捏起来,叫做捏法。 捏法和拿法,有某些类似之处,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则着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轻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与揉法配合进行。捏法,实际包括了指尖的挤压作用,由于捏法轻微挤压肌肉的结果,能使皮肤、肌腱活动能力加强,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七)颤法:是一种振颤而抖动的按摩手法。动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匀为合适。要求每秒钟颤动10次左右为宜,也就是一分钟达到600次左右为宜。颤法与动分不开,所以又叫颤动手法。将大拇指垂直地点在患者痛点,全腕用力颤动,带动拇指产生震颤性的抖动,叫单指颤动法。用拇指与食指,或食指与中指,放在患者疼处或眉头等处,利用腕力进行颤动叫双指颤动法。(八)打法:打法又叫叩击法。临床上多配合在按摩后进行。打法手劲要轻重有度,柔软而灵活。手法合适,能给患者以轻松感,否则就是不得法。打法主要用的是双手。常用手法有侧掌切击法,平掌拍击法,横拳叩击法和竖拳叩击法等。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仪表整洁,态度和蔼,剪短指甲,洗手,戴口罩。素质要求患者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按摩部位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心理状况,有无禁忌症。评 估再次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推拿手法再次核对,记录实施穴位按摩后的效果,签名。记 录整 理观 察注意事项手 法定 位患者准备物品:按摩介质、屏风环境:注意遮挡、保护隐私部位,保暖物品环境准备核对姓名、诊断,按摩部位,做好告知解释工作;取合理体位,暴露穴位按摩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根据患者症状、腧穴部位、年龄及耐受性,正确运用手法和刺激强度,用力均匀。1.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排空膀胱。2.每种手法操作要持续一定时间,每次10-15min3.操作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4.操作要领:手法由易到难,力量由轻到重,由浅到深,频率由慢到快。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对手法的反应,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取穴准确、手法合适、患者感受良好,取得预期目标效果。评 价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项 目要 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510服装、鞋帽整洁。5操作前准备护 士遵照医嘱要求,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525洗手,戴口罩。2指甲符合要求。6患 者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6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按摩部位;保暖。6操作流程定 位再次核对;准确选择腧穴部位及推拿手法。1035手 法根据手法要求和腧穴部位的不同,正确运用。10用力均匀,禁用暴力,推拿时间合理。10观 察随时询问对手法反应,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5操作后整 理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31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3评 价取穴准确、所选穴位与手法、患者感受及目标达到的程度。7记 录按要求记录及签名。2技能熟练操作正确、熟练,运用手法正确,用力均匀。515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合 计100注:若损伤皮肤,扣20分。五、开天门疗法概念开天门是指运用各种推拿手法,作用于头面部的腧穴上,刺激末梢神经,使机体产生感应,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机体代谢功能,具有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疏风解表、通络明目、止痛等作用,达到阴阳平衡,解除头晕、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疾病。即使无病通过按摩也可以增强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相关知识一、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头晕、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失眠等。(二)禁忌症:局部有皮肤及皮肤破损处、感染性病灶、局部肿瘤;有出血倾向及血液病者,内科危重病;极度疲劳,醉酒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内不宜;体质虚弱者经不起轻弱手法作用者;妇女有经期及妊娠期者慎用。二、注意事项(一)操作前要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二)安排合理体位,注意保暖。(三)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择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四)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三、开天门常用穴位的定位:(一)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二)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三)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四)攒竹眉头凹陷中(五)丝竹空眉梢处凹陷中(六)百会后发际直上7寸(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七)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后约1寸凹陷处(八)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处(九)肩井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十)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开天门操作流程仪表整洁,态度和蔼,洗手,戴口罩。素质要求病情、局部皮肤、二便情况,对开天门的认识及合作程度。评估有无禁忌症。评 估评 价观 察物品:梳子、治疗巾、手消毒液。环境:清洁、安静、舒适。物品环境准备核对,解释,取合理体位。患者准备1.推上星:从印堂至上星36次2.推头维:从印堂至头维36次3.抹眉:从攒竹至丝竹空36次4.梳太阳经:两手指端交替10-20次5.叩印堂:使用腕力用中指叩击印堂36次6.叩百会:使用腕力用中指叩击百合36次7.揉太阳穴:顺时针10次,逆时针10次8.轻拍头部3分钟:顺时针从前额-左侧太阳穴-前额-右太阳穴-前额-额顶9.按风池:轻轻揉按双侧风池穴5-10次10.梳理头发:梳理患者头发头下垫治疗巾,根据患者症状、年龄及耐受性选择适宜的刺激强度,进行按摩。取穴按摩手 法随时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询问患者感受,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撤治疗巾,协助衣着,整理用物,安排舒适体位。整 理再次核对,记录并签名。记 录准确、熟练、认真、用力均匀、柔和;患者的满度及预期目标取得的效果。开天门操作评分标准项 目要 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510服装、鞋帽整洁。5操作前准备护 士遵照医嘱要求,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525洗手,戴口罩。2指甲符合要求。3物品梳子、治疗巾、快速手消毒液。5患 者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5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按摩部位;保暖。5操作流程定 位再次核对;准确选择腧穴部位及手法。1035手 法根据手法要求和腧穴部位的不同,正确运用。10用力均匀,禁用暴力,时间合理。10观 察随时询问对手法反应,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5操作后整 理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31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3评 价取穴准确、所选穴位与手法、患者感受及目标达到的程度。7记 录按要求记录及签名。2技能熟练操作正确、熟练,运用手法正确,用力均匀。515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合 计100六、刮痧法概念刮痧是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檀香木板等,蘸上水或香油或润滑剂之类,在人体某一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刮磨,使局部皮肤出现痧斑或痧痕的一种外治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关知识一、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除治疗痧症外,还可用治疗内、外、妇、儿、伤科等各种疾病。(二)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急腹症、形体过于消瘦者,有出血倾向者,有皮肤缺损或病变部位,水肿患者、妇女经期或妊娠期禁用;久病体弱,心血管疾病慎用。二、注意事项 (一)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二)刮痧时用力以患者耐受为度,勿刮损皮肤,不可强求出痧。(三)刮痧进如出现疼痛异常,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胸闷烦躁等应停止刮痧,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四)刮痧后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五)使用过的刮具常规消毒备用。三、常用刮痧部位(一)头部:眉心、太阳穴、鼻梁等。(二)颈项部:后项、颈部两侧。(三)胸部:各肋间隙、胸骨中线。(四)肩背部:两肩部、背部脊柱旁两侧。(五)上下肢:上壁内侧、肘窝,下支大腿内侧、委中穴上下、足跟后腱鞘跟腱处。刮痧法操作流程仪表整洁,态度和蔼,洗手,戴口罩。主要症状、既往史、刮痧部位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有无感觉障碍等。禁忌症:体形过于消瘦者、局部皮肤有病变者;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急性扭伤、创伤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有接触性皮肤传染病者;有出血倾向者;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部禁刮。素质要求评 估物品:治疗盘、刮具、纱布、治疗碗内盛少量水或香油,快速手消毒液,必要时备大毛巾,屏风等。环境:清洁安静、温度适宜。物品环境准备评 价记 录整 理刮 毕注意事项观 察定位刮治患者准备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手持刮具,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蘸湿刮具在选定部位与皮肤保持45-90,从上至下单一方向刮磨皮肤,如皮肤干涩,随时蘸湿再刮,直至皮肤红紫,禁用暴力。 核对姓名、诊断,做好告知解释工作,取合适体位,患者暴露刮痧部位,清洁局部皮肤,注意保暖。随时观察患者反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如发现异常,立刻停刮,报告医生。1.注意保暖,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均匀,勿损伤皮肤,忌来回刮。3.刮痧后避免风直吹刮拭部位,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两次刮痧间隔以痧退为标准。4.使用过刮具,应清洁消毒后备用。清洁局部皮肤,注意保暖。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清理用物,刮具常规消毒;洗 手。再次核对,记录刮痧后患者一般情况及皮肤情况,签名。刮法部位准确、操作熟练、刮出痧点、皮肤情况、患者感受、目标达到的程度。刮痧法操作评分标准项 目要 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510服装、鞋帽整洁。5操作前准备护士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525洗手,戴口罩。2物品治疗盘,刮具(如牛角刮板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6患者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6体位舒适合理,暴露刮痧部位;保暖。6操作流程定位再次核对;明确刮治部位。535手法刮治手法,运用正确。10刮治方向符合要求。5刮至局部皮肤出现发红或红紫色痧点,刮治时间合理。5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5刮毕清洁局部皮肤,保暖。5操作后整理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31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5评价刮法部位准确、操作熟练、刮出痧点、皮肤情况、患者感受、目标达到的程度。5记录按要求记录及签名。2技能熟练操作正确、熟练,运用刮法正确,用力均匀。515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合 计100注:刮破皮肤,扣20分。七、湿敷法概念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相关知识一、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皮疹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较多的急慢性皮肤炎症及筋骨关节损伤等。(二)禁忌症:大疮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解症,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二、注意事项:(一)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三)药液温度宜在3842,最高不超过50,相对湿度以不滴水为宜 。(四)频频以无菌镊夹纱布浸药后淋药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五)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配合处理。素质要求仪表整洁,态度和蔼,洗手,戴口罩。湿敷法操作流程患者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湿敷部位皮肤,心理状况及二便情况。禁忌: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物品:治疗盘、药液及容器、敷布(无菌纱块数块)镊子、弯盘、垫巾等。环境:整洁安静、温度适宜。评 估物品环境准备核对姓名、诊断、湿敷部位,做好告知工作,取合适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准备解释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再次核对,戴手套,清洁皮肤,垫垫巾、弯盘于湿敷部位下,遵医嘱配置药液,药液温度适宜(38-42),倒入容器内,放无菌纱布于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敷药时间:15-20min告 知敷 药1.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2.药液温度宜在38-42,最高不宜超过50,相对湿度以不滴水为宜。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注意事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敷布湿度适当,询问患者感觉,如出现局部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配合处理。观 察擦干局部皮肤情况,取下弯盘、垫巾,协助患者穿衣,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 整 理再次核对,记录湿敷局部皮肤情况,湿敷时间。记 录湿敷方法、部位正确,患者感觉良好,取得预期目标效果。评 价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项 目要 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510服装、鞋帽整洁。5操作前准备护士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225洗手,戴口罩。5物品治疗盘,药液及容器,敷布,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6患者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6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湿敷部位;保暖。6操作流程湿敷再次核对湿敷部位。535药液温度适宜。5敷料大小合适。3湿敷时间、部位正确。5未沾湿患者衣裤、床单。2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反应。5敷布的湿度适当。5湿敷部位频频淋湿。5操作后整理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31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5评价湿敷部位准确、皮肤清洁情况、患者感受、目标达到的程度。5记录按要求记录及签名。2技能熟练操作正确、熟练,轻巧。515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合 计100八、涂药法概念涂药法是用棉签、毛笔或擦药棒将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相关知识一、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用天各种皮肤病及疮疡,水火烫伤,蚊虫咬伤等(二)禁忌症:婴幼儿及颜面部慎用,有过敏史的药物禁用二、注意事项(一)涂药前需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认真观察皮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