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7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课时训练 练知能、提成绩 限时测评(时间:40分钟)测控导航表考点易中反应速率的计算与比较1,2,3,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6,8,1011化学反应速率图象912综合应用5,713,14基础过关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b.单位时间内物质的浓度变化大,则化学反应速率就快c.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某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d.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有moll-1s-1和 moll-1min-1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2.(2014四川乐山质检)可逆反应:a+3b2c+2d(各物质均为气体)在不同情况下测得有下列4种反应速率,其中反应最快的是(b)a.vd=0.4 moll-1s-1b.vc=0.5 moll-1s-1c.vb=0.6 moll-1s-1d.va=0.15 moll-1s-1解析:根据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系数之比,a项相当于va=0.2 moll-1s-1,b项相当于va=0.25 moll-1s-1,c项相当于va=0.2 moll-1s-1,故b项最快。3.对于可逆反应h2(g)+i2(g)2hi(g),在温度一定下由h2(g)和i2(g)开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h2(g)的消耗速率与hi(g)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1反应进行的净速率是正、逆反应速率之差正、逆反应速率的比值是恒定的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a.b.c.d.解析: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h2的消耗速率与hi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错;该反应进行的净速率是指某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之差,正确;随反应进行正反应速率在减小,逆反应速率在增大,最终两者相等,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平衡建立的特征,正确。正确答案为d。4.(2014河北容城中学月考)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0 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c)a.v(o2)=0.001 moll-1s-1b.v(nh3)=0.01 moll-1s-1c.v(no)=0.001 moll-1s-1d.v(h2o)=0.045 moll-1s-1解析: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水蒸气的浓度变化量是0.45 mol10 l=0.045 moll-1,所以用水蒸气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045 moll-130 s=0.001 5 moll-1s-1,又因为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5.(2013黑龙江双鸭山第一中学月考)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2ab,若反应物的浓度由0.1 moll-1降到0.06 moll-1需要20 s,那么由0.06 moll-1降到0.036 moll-1 所需反应时间应(c)a.等于10 sb.等于12 sc.大于12 sd.小于12 s解析:反应物的浓度由0.1 moll-1降到0.06 moll-1需20 s,则其反应速率为0.002 moll-1s-1。若由0.06 moll-1降到0.036 moll-1,所需反应时间为x s,则其反应速率为0.06-0.036x moll-1s-1。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即0.06-0.036x12。6.(2013福建泉州一模)煤气是生活中常用的燃料,制取水煤气的反应为c(s)+h2o(g)co(g)+h2(g)。该反应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时,改变下列条件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是(c)增加碳的量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体系体积增大a.b.c.d.解析:碳为固体反应物,增加其用量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相当于压强增大一倍,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但反应混合物浓度未改变,反应速率不变;要想总压强不变,充入n2必然使容器体积增大,导致反应混合物浓度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变慢。7.(2014山东枣庄一中模拟)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b(g)2c(g),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a.用物质a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b.用物质b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c.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d.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3 moll-1解析:2a(g)+b(g)2c(g)起始浓度:2 moll-11 moll-10变化浓度:0.6 moll-10.3 moll-10.6 moll-12s时浓度:1.4 moll-10.7 moll-10.6 moll-1v(a)=0.6moll-12 s=0.3 moll-1s-1,a项正确;根据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系数比则v(b)=0.15 moll-1s-1,b项错误;2 s时,(a)=0.6moll-12moll-1100%=30%,c项错误;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d项错误。8.(2013龙岩质检)为探讨反应x+yz中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实验测得x、y的初始浓度(用c表示,单位为moll-1)与生成物z的浓度达到0.004 2 moll-1时所需的时间(秒)如下表所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判断,正确的是(c)c(x)c(y)所需时间一0.100.100.60 s二0.200.100.15 s三0.200.050.30 sa.与c(x)成正比且与c(y)成正比b.与c(x)成正比且与c(y)无关c.与c2(x)成正比且与c(y)成正比d.与c2(x)成正比且与c(y)成反比解析:由第一、二组数据知,x的物质的量浓度加倍,而z达到相同浓度所需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4,故反应速率与c2(x)成正比,由第二、三组数据知,y的物质的量浓度变为原来的12,z达到相同浓度所需时间延长一倍,故化学反应速率与y的浓度成正比,c项正确。9.(2013福建福州一中模拟)co2、so2、nox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气体,控制和治理co2、so2、nox是解决温室效应、减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有效途径。(1)工业上正在研究利用co2来生产甲醇燃料的方法,该方法的化学方程式是:co2(g)+3h2(g)ch3oh(g)+h2o(g)h=-49.0 kjmol-1某科学实验小组将6 mol co2和8 mol h2充入一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温度保持不变),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字母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对应的坐标)。回答下列问题:该反应在08 min内co2的平均反应速率是moll-1min-1。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数值为。仅改变某一条件再进行实验,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虚线所示。与实线相比,虚线改变的条件可能是,虚线改变的条件可能是。若实线对应条件下平衡常数为k,虚线对应条件下平衡常数为k1,虚线对应条件下平衡常数为k2,则k、k1和k2的大小关系是。(2)有学者设想以右图所示装置用电化学原理将co2、so2转化为重要化工原料。若a为co2,b为h2,c为ch3oh,则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若a为so2,b为o2,c为h2so4,则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解析:(1)由co2(g)+3h2(g)ch3oh(g)+h2o(g)开始(moll-1)3400转化(moll-1)1311平衡(moll-1)2111得:v(co2)=1moll-18min=0.125 moll-1min-1。k=c(h2o)c(ch3oh)c(co2)c3(h2)=11132=0.5。虚线与实线相比,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较多,结合反应特点可知改变的条件为升高温度;虚线与实线相比,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较少,结合反应特点可以判断,虚线改变的条件为增大压强。因该反应h0,故温度越高,k越小,由以上分析知温度关系t(实线)=t(虚线)k1。(2)结合原电池原理知:通入co2的一极为正极,则正极反应为:co2+6h+6e-ch3oh+h2o。负极反应为:so2+2h2o-2e-so42-+4h+,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故电池总反应为:2so2+o2+2h2o2h2so4。答案:(1)0.1250.5升高温度增大压强k1231 min;30 、ph=7.0时所用时间15 min,而浓度变化同为0.010 8 moll-1,则分解速率依次增大的顺序为:bab(mn2+)c(fe3+),故c正确;图象中离子浓度为0时,即为空白对照实验,d错误。13.(2014陕西西北工大附中适应性测试)现甲、乙两化学小组安装两套如下相同装置,用以探究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1)仪器a的名称为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为 。(3)mno2催化下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4)甲小组有如下实验设计方案,请帮助完成(所有空均需填满)。实验编号实验目的t/k催化剂浓度甲组实验探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2983滴fecl3溶液10 ml 2% h2o2甲组实验29810 ml 5% h2o2(5)甲、乙两小组得出如图数据。由甲组实验得出的数据可知:浓度越大,h2o2分解速率。乙组研究酸、碱对h2o2分解的影响因素,乙组提出可以用bao2固体与h2so4溶液反应制备h2o2,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支持这一方案的理由是 。解析:(2)这里可有多种检验方式,比较简单的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松手后若能回到原位置表明气密性良好。(3)2h2o22h2o+o2。(4)为了消除其他因素影响,除浓度外应该都保持相同,所以甲组实验应加3滴fecl3溶液。(5)由图象可知实验在相同时间内可收集到更多o2,浓度越大,h2o2分解速率越快。bao2+h2so4baso4+h2o2。通过乙组实验可看到在酸性条件下,h2o2分解较慢。答案:(1)锥形瓶(2)将注射器活塞固定,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适量蒸馏水,打开分液漏斗上下活塞,如果分液漏斗颈部能形成稳定的水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气密性差(或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加热锥形瓶,如果注射器活塞外移,停止加热后注射器活塞回到原来位置,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气密性差。或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将注射器活塞外移,停止用力后注射器活塞回到原来位置,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气密性差)(3)2h2o22h2o+o2(4)3滴fecl3溶液(5)越快bao2+h2so4baso4+h2o2制备h2o2的环境为酸性环境,h2o2分解速率较慢14.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是 ;(3)实验室中现有na2so4、mgso4、ag2so4、k2so4等4种溶液,可与上述实验中cuso4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4)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两种);(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实验混合溶液abcdef4 moll-1 h2so4/ml30v1v2v3v4v5饱和cuso4溶液/ml00.52.55v620h2o/mlv7v8v9v10100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v6=,v9=;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色;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2)因发生反应zn+cuso4znso4+cu,会构成cuzn原电池,加快了h2的生成速率。(3)符合条件的是能和zn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单质的溶液,只有ag2so4。(4)可以通过升高温度,适当增加硫酸溶液的浓度,把zn粒换成锌粉等措施加快反应速率。(5)af为对比实验,目的是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考和统考试卷及答案
- 员工安全注意事项讲解
-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 采油厂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 单位安全培训规定讲解
-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探析
- 新质生产力赋能上虞新发展
- 医患关系五避免原则
- 乒乓球比赛策划方案
- 2025年内科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4房产独家出售委托协议书范本
- 法院委托评估价格异议申请书
- 《报批报建工作》课件
- 全自动自清洗过滤器操作规程(2篇)
- 毕业实习调查研究报告
- 【知识点总结】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 ASTM-D3359-(附著力测试标准)-中文版
-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基本信息采集表(2022修订版)
- DL∕T 5461.11-2013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1部分土建结构
- CB-Z-239-1987一般排水量船模双桨自航试验方法
- 平安经营分析岗面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