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与测评】安徽省2012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_第1页
【学案与测评】安徽省2012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_第2页
【学案与测评】安徽省2012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_第3页
【学案与测评】安徽省2012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_第4页
【学案与测评】安徽省2012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文言实词 (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绤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注】尚:指娶公主为妻。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詧(ch):人名。绤(chx):葛布的统称。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B. 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C. 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D. 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120个实词中也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120个实词中均没有)。命题者可能是想考学生的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款”的义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查 “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答案:B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命所在收葬之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都”),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各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句是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语,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句说他“清素”的性格。答案:B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B. 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C. 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的钦敬。D. 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典籍。答案:A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_(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_(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答案:(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迎接他们到身边来。(2)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参考译文】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受太祖喜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聘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贺兰祥十七岁,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老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很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大统十六年,拜任为大将军。大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周孝闵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是中表亲威,从小关系就很亲密,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板块一 基础训练考点一一词多义1. 下列各句中“安”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 然后得一夕安寝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来之,则安之 D. 欲安所归乎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解析:A项“安”分别译为“安稳”“安全”;B项“安”分别译为“安逸”“安抚”;C项“安”分别译为“养生”“使安定”;D项“安”均译为“哪里”。答案:D2.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蜀之鄙有二僧B. 先帝不以臣卑鄙C. 孔子鄙其小器 D. 鄙人不胜感激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庸俗,浅陋”;A项为“边疆,边远的地方”;C项为“轻视”;D项为自谦之词。答案:B3. 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B.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 相同,相同 B. 不同,相同C. 各不同 D. 都相同解析:确实;如果,果真。答案:A5.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A. 相同,相同 B. 不同,相同C. 相同,不同 D. 不同,不同解析:应为“朝见”“朝拜”;为“朝廷”;为“竟然”。答案:B考点二古今异义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 不然,籍何以至此C. 所以遣将守关者 D. 再拜献大王足下解析:A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再拜:古义,拜两拜,表示敬重;今义,再拜一次。答案:B7. 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凌万顷之茫然B. 徘徊于斗牛之间C. 诵明月之诗D.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解析:A项古今意义分别为“浩荡渺远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项分别为“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一种娱乐活动”。D项分别为“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答案:C8.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吾羞,不忍为之下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D.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解析:A项古义:不能容忍;今义:感情上过不去。B项古义:父母和兄弟;今义: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C项古义:公开扬言;今义:宣传号召的文告。答案:D9. 下面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问征夫以前路 B. 极娱游于暇日B.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 则告诉不许解析:A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C海运:古义,海动;今义,海洋上的运输。D告诉:古义,申诉(苦衷);今义,使人知道。答案:B10.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俯不足以畜妻子D.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解析:A项中“恒心”古义指“永久的善心”,今义指“长久不变的意志”;C项中“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D项中“无伤”古义指“没有关系、不要紧”,今义指“没有伤口”。答案:B考点三通假字11.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爱:喜爱、爱好B.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C.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穿着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加倍解析: D项“倍”通“背”,背弃、背叛。答案:D12.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张良出,要项伯 要:需要B. 淡妆浓抹总相宜 宜:合适、适宜C.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赠送、给予D. 作师说以贻之 贻:送给解析:A项,“要”通“邀”,邀请。答案:A13. 下列句中加点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C.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D. 内狼于囊解析:C项,“内”通“纳”,交纳;A朝廷内部;B在家里;D放进。答案:C14.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 君何以知燕王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解析:C项,“知”通“智”;A知道,懂得;B了解;D主持,掌管。答案:C15.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B. 至莫夜月明C.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通假现象。A项中“不”通“否”;B项中“莫”通“暮”;C项中“得”通“德”,感激;D项无通假字。答案:D考点四偏义复词16. 下列加点的词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C.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孰与君少长D. 怀怒末发,休祲降于天 斟酌损益,尽进忠言,则攸之、依允之任也17. 下列加点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昼夜勤作息B.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C.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D.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解析:A异同:不同,“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劳作,“息”是衬字。B国家:义在“国”,“家”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死生:义在“死”,“生”是衬字;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D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不是偏义复词,中间夹杂。答案:D板块二能力提升一、 (2010湖南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芋老人传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就:参加B. 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旧:老交情C. 厚资而遣之 资:赏赐D. 相国遽惊谢曰 谢:道谢解析:D项中,谢,谢罪。答案:D【参考译文】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回来。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再为他盛了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吃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当了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说:“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赏赐的膳食,大摆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谢罪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二、 (2010江西师大附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劝:劝告B. 社稷危,国家殆 殆:危险C. 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侍奉D. 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 阳:南面解析:A项中,劝:勉励。答案:A【参考译文】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五名有功人员,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的。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的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一直追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回去。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B. 又虎视淮阴矣 阴:北面C. 容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语气D. 元功既举 举:提拔解析:A项可以运用“成语印证法”,联系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理解,其中“善”是“友好”之意。B项“阴”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淮是淮河,故“阴”指“南面”。D项可以联系语境,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断,“举”用在“元功”(大功)之后,应为“告成”。答案:C【参考译文】郗超与谢玄不友好。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岐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时,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曾经我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时,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史记滑稽列传)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徒揭空笼,造诈成辞揭:揭开B. 去我飞亡 去:前往C. 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D. 叩头受罪大王 罪:惩罚解析: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义。A揭:举;B去:离开;C使:使者。答案:D2.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齐王使臣来献鹄B. 是不信而欺吾王也齐王有信士若此哉C. 去我飞亡欲赴他国奔亡D. 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解析: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义。A“使”均为“派、派遣”;B“信”均为“诚实”;C“亡”均为“跑掉”;D“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答案:D3. 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 道飞其鹄(名词活用作动词)B. 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 出而饮之 (使动用法)D. 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A“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B“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答案:A【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时,(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却离开我飞掉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我们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 第二节文言虚词 (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申甫传 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 媐(x):嬉戏。 瘗(y):埋藏。 窭(j):贫穷。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道人濒行濒:临近B. 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C. 遽薄京师 薄:逼近D. 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解析:卒,通“猝”,仓猝。答案:D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C.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C项,都是介词,译为“凭借”。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向;介词,对;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答案:C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权贵人俱不习兵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诸路援兵不至A. B. C. D. 解析:是说权贵人。是申甫死后。答案:B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B. 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C.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D. 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碗。解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答案:C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_(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_(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_解析:(1)注意 “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答案:(1)申甫到了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多次凭借他的本领拜谒各位公卿,经常不被听从信任。(3)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并且嘲讽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一只狸猫被吸引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造诣。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过去小时候见到的道人,就请求学习道人的法术,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供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本领拜见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仓猝间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并且嘲讽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等到元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板块一基础训练考点一而、何、乎、乃、其、且1. 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表顺承,那么)B.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递进,而且)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可是)解析:“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用作连词时对各个义项的理解。本题C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为“而且”。答案:C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A.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 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C.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D. 今日之事何如解析:“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多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答案:C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幽独处乎山中A. 噫吁嚱,危乎高哉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相与枕藉乎舟中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D项的“乎”是介词,“比”。答案:C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君乃亡赵走燕 A.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 臣乃敢上璧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解析:“乃”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乃”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却、竟然、反而”,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判断词,“就是、是”;B项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副词,“于是、就”;C项是表限制性的副词,“才”。答案:D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A. 其皆出于此乎B.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D. 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解析:“其”主要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连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其”为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义为“难道”,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表推测语气的副词,义为“大概”;C项为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义为“可要”;D项为表示婉商语气的副词,义为“还是”。答案:B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D.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解析:“且”主要可用作副词、连词。例句的“且”作副词,“将要、将”,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并且”;B项是副词,“尚且”;D项是连词,“那么”。答案:C考点二若、所、为、焉、也、以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入前为寿A. 崤函之固,自若也B. 天涯若比邻C.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若”主要可用作动词、代词、连词,常常考查对用作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若”作代词,“你”,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指示代词,“那样”;B项是动词,“好像、像”;D项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若”。答案:C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A. 某所,而母立于兹 B.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C. 为仲卿母所遣 D.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解析:“所”主要可用作名词、助词。例句的“所”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事(东西、人、地方)”,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名词,“处所”;C项是助词,与“为”组合表示被动,不译;D项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无义。答案:B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B.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 冰,水为之D. 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为”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例句的“为”作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呢”,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动词,“创作、写”;C项是动词,“变为、成为”;D项是表被动的介词,“被”。答案:A10. 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 盘盘焉,囷囷焉B. 永之人争奔走焉C. 姜氏欲之,焉辟害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解析:“焉”主要可用作代词、兼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助词、兼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作词尾,译为“的样子”;C项为疑问代词,译为“怎么”;D项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答案:B11. 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解析: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答案:C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深林杳以冥冥兮A. 险以远,则至者少 B. 作师说以贻之C. 木欣欣以向荣 D.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解析:“以”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以”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又、且”,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C项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而”或不译;D项是介词,“往”。答案:A考点三因、于、与、则、者、之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因击沛公于坐A.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C.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解析:“因”常常考查对用作介词、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因”作介词,“趁着、趁机”,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于是、就”;C项是介词,“依靠、凭借”;D项是动词,“沿袭”。答案:B14. 对下面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A. 和相同,与相同,与不相同B. 和不同,与不同,与相同C. 和相同,其余皆各不相同D. 和不同,其余全部相同解析:向,介词;表被动;比,介词;从,介词;对于,介词。答案:C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去时里正与裹头A. 是谁之过与B. 蜩与学鸠笑之C.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 乃与平原君计解析:“与”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与”作介词,“替”,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语气助词,通“欤”,译为“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