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新课标)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新课标)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新课标)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一、导入: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明艳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陆游还是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杨万里也会热情赞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秋天呢?秋天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结合描写“秋”的诗文,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谈得很好!有感受有例证。而我要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读到的秋景不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世界。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他们或描写悲秋的萧瑟凄凉,或刻画金秋的绚丽斑斓。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笔下,秋景如何,秋意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去领略故都的秋味。二、作者介绍(我们先来了解著名作家郁达夫。)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文学。”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郁达夫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大多带有感伤色彩。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三、分析课文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阅读了课文,作者在开头写到“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故都的秋味”是什么?生:(清、静、悲凉。)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色的客观感受。文中哪些段落的景物描写了“清、静、悲凉”的特点?生:(3-11段)师:3-11断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我们来听课文的诵读录音,同学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呈现出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下面就请大家顺着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播放视频朗读)师:好,录音听完了,请同学们再复查一遍,看看描绘秋色、秋声的词语是否找全了,尤其要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请同学来说说描绘秋色的景致有哪些?生:(芦花、柳影、夜月、碧天、蓝朵、槐蕊、青布、秋枣)师:诸多景致色彩总的格调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生:(冷色调)师:能结合景物的色彩简要分析一下吗?生:(芦花、槐蕊,是灰白色;碧空、蓝朵、青布、秋枣,是青蓝色;柳影、夜月,是暗黑色;所以说,故都的秋是融灰白青蓝黑等多种冷色调于一体。)师: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看到这些冷色调的秋景,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生:(很冷清)师:大家有同感吗?生:(有)师:对!观秋色,故都的秋好冷清啊!透人肌骨!那故都的秋声如何呢?生:(虫唱、钟声、蝉声、鸽声、雨声、人声、风声、帚声)师:很好!不过,这么多声响交迭在一起,故都究竟是闹还是静?生:(当然是静)师:有分析,有例证,才能使人信服。谁能分析?生:(在无际的秋空之下,连小虫、扫帚这些细微之声都能听得如此清晰,不正反衬出“故都”之静吗?)师:的确,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又传来荒野的钟声,就连最细微的扫帚声作者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形式来表达,就是“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由此看来,闻秋声,故都的秋好寂静啊!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你处在如此寂静的秋空之下,你会有什么感受?生:孤独、痛苦。师:对!越静越孤独!如果你既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里将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悲凉。师:说得好!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而这秋味正是通过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声来体现的。不过,我有个疑惑,请同学们来为我解惑。故都北平,即使在郁达夫那个年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有,如香山如火的红叶,颐和园如织的游人。作者为何避而不写?生:因为作者不喜暖色,不好热闹。师:为何?生: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师:红楼梦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清静与悲凉”呢?生:本文写于1934年,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他带着感情看外景,看到的自然也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了。师:说得很好!点出了“时情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品味得出来。请大家齐读课文第3、4段,力求读出清、静、悲凉来。(学生齐读)师:读得很流畅!但故都的秋味还没有表现充分,课下要反复读。文章重点写故都的秋,而在开头第2段和结尾第2段又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南国之秋有何特点?景致有哪些?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生:(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师:南国之秋很美,作者却怎么看?生: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师: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生:(对比,突出北国之秋。)师:文中又是怎样对比的?生: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师:请具体分析师:黄酒不如白干性烈,稀饭不如馍馍解饿,鲈鱼不如大蟹味厚,黄犬不如骆驼个大。比较点是“秋味”,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符合作者的心境。师:掩卷沉思,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各抒己见。师(总结):题目是“故都的秋”,“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已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文中的秋景也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和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本文可以说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