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doc_第1页
浅谈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doc_第2页
浅谈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doc_第3页
浅谈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海南中学 解爱群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地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新教材与过去多年的旧教材相比,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确立专题型体系和模块教学。这种变化,实质上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计划性。如何在36个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怎样进行一个模块的设计、一个单元的设计、甚至是一课内容的设计,都是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 意味着,教师过去翻开教材就开始讲,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无法继续;教师年复一年就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的生存状态已被打破。面对丰富的新教材内容,教师若是处理太随意,会导致无限制的拖延模块教学时间,打乱的是学生的整个高中学习计划,教师恐怕也无法承受之重;若把希望一味的寄托于学校的增加课时之上,结果是大大增加的是学生的负担,改革也将回到过去,从而失去意义。所以,新的历史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真正摆脱“教教材”模式,思考怎样去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增。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下面笔者就不揣浅陋,将自己在新教材内容的整合方面积累的点滴体会,引玉于同行。首先,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人教版三个必修模块的编写顺序,都是先中国史再世界史,线索固然很清晰,但是如何解决各单元的衔接问题和中外历史的过渡问题,我们必须作出思考。对此我们将各单元的先后顺序作了调整,基本指导思想是同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凸显历史的整体感。案例1:在处理必修模块的内容时,我们讲解的顺序是第一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二单元,即讲解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接着学习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样处理教材的目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古代的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放在比较之中,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照。接下去学习西方民主的传统在近代欧美的延续和发展, 即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这种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一旦确立,在某种程度上,就给继承了专制传统的东方带来了灾难,中国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于是,我们就回到第二单元 “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同样的方式,我们对必修和必修的单元顺序也作出了类似的调整。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备课设计后,优点非常明显: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之中,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学生感觉或自豪或屈辱或责任;凸显“世界史”真正含义,体现历史的磅礴气势,唤醒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历史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也深刻得多。 其次,一个单元内部的各节教材内容的整合。新的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材多元化、模块的限时性等特征,我们必须在阅读和理解了教材中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各节之间联系后,再分别解读各节的课程标准和单元的课程标准;最后对该单元作出单元整合。目的就是节省教学时间的同时,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案例2和案例6。案例2:人教版必修模块的第九单元有三节内容,分三课时。但我将第二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第三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整合成一节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具体内容是设计两大篇章:历史的对照篇和历史的启示篇。首先要学生对比同样是美国发动的两场不同的战争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依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素材思考:法国、日本、苏联(俄罗斯)、中国的反应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通过自身的实力发展情况和当时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作出了判断。学会用事实说话。如下表:历史的对照篇主要国家对两场战争的态度和立场朝鲜战争伊拉克战争法 国参加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强烈谴责日 本成为战争的大后方不直接参与战争苏俄支持中朝作战立即停止战争中 国遭受侵略,抗美援朝政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完成了,课标提到的“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内容。并培养了学生学会关注国际、国内焦点,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的能力。在历史的启示篇章里,我设计了“世界格局的出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对世界的影响、世界格局从两极到多极渐变的过程特点和留给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启示等四个问题。从而就达到课标提到的“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去关心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以此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现代国际意识。 再次,一节教材内容的整合。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如案例5。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就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阅读。如世界多极化趋势中东欧的巨变;教材编写得学生不好理解的,又是课标要求的内容,如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教师就要增设背景或材料或活动,辅助学生学习,如案例3;教材已有的资料,如正文、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凡是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如必修中,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刻,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学生听起来既直观生动又通俗易懂。案例3:我在设计人教版必修模块的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先是将课文浏览了一遍,教材只有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罗列,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起来就会琐碎而不容易记忆,更重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正是课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于是我就设计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普罗泰格拉轶事和苏格拉底之死难三则故事,以帮助学生通俗解读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其中有一则宙斯和赫拉的故事是:宙斯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有一天夜晚,宙斯和赫拉(宙斯的胞妹)悄悄的起来,站在草坪上完成了婚姻大事。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他,并且离家出走,她来到和宙斯第一次幽会的地方,独自伤心垂泪。发誓再也不回家。宙斯想出了一个计谋,使妻子和他和解。他佯装同一个双目明亮的仙女结婚。他娶了一个木偶,给他穿上衣服后用几头大牛套上一辆五颜六色的车子,让这个木偶坐在牛车上。然后走街串巷。车夫沿途告诉别人,车上坐的是宙斯的未婚妻。赫拉得到消息,对丈夫这种厚颜无耻的行为十分愤慨。她来到华丽无比的牛车前,向她虚假的对手扑上去,把对手的衣服和帽子撕成破布,她把对手的面纱扯下来,这才使她大吃一惊,原来是个木头人。于是她笑了,她终于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奥林匹斯山。赫拉天资国色,但她除了对宙斯的爱以外,对别的神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情。 学生看故事,了解古希腊的神有着人的生活:婚姻、争吵;有着人性的优点:宽容、责任、忠贞;有着人性的缺点:男人爱风流、女人爱嫉妒。由此导出人文主义的概念和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故事的内容是: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同学们看后,教师提问:苏格拉底用这种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诠释了他对道德的理解,你们读懂了他的哪些美德呢?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归纳,导出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为了加强知识内在的联系,我依据教材,对整堂课内容,设计了三大块:人文主义的概念、古希腊人文主义内涵的解读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原因微探。这样的设计既有整体感,又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最后,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历史必修三个模块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专题,从教学难易的角度来看,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的。很显然思想文化专题模块,由于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越大等特点,教学起来比较棘手。尤其是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涉及比较深奥的近现自然科学知识,仅仅凭一本教材和历史教师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师是很难驾驭的。那就更不用说我们的学生了。这时候我们就特别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另外,现今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和高考综合科目的设置,也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渗透综合学科的知识。案例4:必修3第七单元第一节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材内容叙述了西方物理学的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即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得出结论;到近代的伽利略通过反复实验,得物理结论;再发展到牛顿用数学形式表达物理;到现代的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和普郎克的量子论,将物理现象带入更微观的领域。本课物理学科知识性极强,教师自身的力量很难弄懂明白教材内容的意思。这时候,我就求教于物理学教师和我一起来解读教材,结果发现教材前言表述的错误,“运动距离和时间的平方成反比”,正确的应该是“正比”;恰好新物理教材必修1运动学的内容涉及到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必修2的最后一章学习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加上人文主义的精神,也是新物理教学所追求的方向之一,于是物理教师在讲解这节内容的时候,就直接使用了我们的历史教材,从而学生最终既获得了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物理科学知识,也学会了透过自然科学成就看历史背景的能力和方法。案例5:必修模块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是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介绍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站在编者的角度,这也无可厚非,只是我们教学起来,就会觉得象记流水帐,琐碎而不容易记忆。于是我在备课的时候,主要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发展的有关要素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用以下几句话就讲清楚了:商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和手工业,因为他们的发展为商业提供了相对过剩的物质商品和人力资源。这就是本单元前三节内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领先世界的古代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个问题是我设计的重点。我要求同学们,在没看教材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常识,一起归纳了商业发展的主要要素,包括:媒介(货币)、交通、商人、政府政策、商业中心、贸易范围等。然后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了解这些商业要素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变化线索。主要讲解的内容如下(板书):商业媒介:贝类金属类纸币(北宋 交子)不统一 统一(秦)货币管理:自带柜坊、飞钱和票号商业交通:驰道(秦)海陆丝绸之路(西汉) 大运河(隋唐)重疏大运河、海运(宋元) 商 人:分散集中(地域商人:徽商、晋商)政府政策:控制垄断(商周)放开管理(汉时的市长、市令唐的市舶使)商业税收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宋元)贸易范围:国内贸易: 地点:市镇专业市场时间:日中市早、夜市(宋)边境贸易:宋海外贸易:略商业中心:都城江海河重要港口(广州、洛阳、扬州、益州、杭州、泉州等)最后的第三个问题“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只需根据以上内容作归纳就可。很显然,我是教材编写的商业专题的基础上,又将商业发展的要素进一步专题化。我之所以想变换教材的思路讲解,就是我觉得本节内容与必修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编写思路是一致的,前者我没有整合,结果讲解时,知识凌乱而乏味,学生不知所云,上完后,自己也苦恼,通过后者实践,我们循循诱导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好奇感、新鲜感明显增加,一节课下来,既理解内容,也留住了记忆。案例6: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的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4课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涉及到的内容多,有七大历史事件;篇幅长,多达18页;跨度大,从1919年1949年;课时少,仅三课时。倘若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杂乱而枯燥;教师实施起来,要么无限制的拖延教学课时,要么紧紧张张仓仓促促的完成上课任务。于是我将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4课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作为一个整体,以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党的领导为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一个全局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也更好的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将第3课和第4课的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和,具体分为背景、经过、重大会议、影响等几个小专题。下面我就示意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会议、经过等方面对教材做出的整合。 背景小专题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主力军、思想指导、领导核心、革命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与区别。如下示意:(一)革命对象:主要是分析1919年1949年,给中国带来黑暗的中外反动势力,主要是使学生明白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的基本社会背景。示意如下: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国民党发动派 日本帝国主义(五四运动、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国民党反动派(解放战争)(二)革命的主力军:一战期间中国民族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壮大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的救治中国的黑暗,于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历史的必然。又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并不充分,所以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仅仅依靠工人阶级是不够的,所以到农村去,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如下:无产阶级初步显示力量工农群众大力支持革命 主要依靠农民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革命指导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用西学改造中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并成功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具有马克思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了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革命的领导核心国共合作共同领导: 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共产党领导: 土地革命 解放战争(五)革命的目标:通过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目标反封建反帝国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北伐战争反帝国主义:抗日战争反官僚资本主义:土地革命 解放战争其次,历史上的会议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的内容。为此,可以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几次会议整和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首先,在学生了解具体的内容之前,要求学生思考:依据常理,中国共产党召开重大会议,可能会在面临什么问题的时候?很显然,要么是革命的危急时分,要么是准备革命的战略转移,或者面临重大事件。解决这个问题后,接下来就让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面临革命危急和转移具体在哪几个时段?只要学生真正理解了会议召开的背景后,会议的内容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会议之间也不容易相互混淆。教师小结如下:重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中共“三大”危急时分:被迫长征和长征初期的重大伤亡 遵义会议战略转移:从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转移洛川会议由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转移中共“七大”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七届二中全会最后,关于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