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QWU/JL/JWB/ZY084-02 学年论文(课程论文、课程设计)题 目: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姓 名: 叶 静 学 号: 200904174016 专业年级: 09级化学(化工与制药) 成 绩: 指导教师(职称): 廖 利(讲师) 2012年5月20日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专业:化学(化工与制药) 班级:2009级化工1班 指导老师:廖 利摘要 简要综述了纳米技术与纳米药物的发展,阐述了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药物载体材料的选择与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说明了纳米技术对药物制剂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纳米技术 药物制剂 纳米药物1 前言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新型技术,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 910- 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物质。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制造等各个领域,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种种变化。在药剂学领域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 nm,纳米药物主要是将药物的微粒或将药物吸附包裹在载体中,制成纳米尺寸范围的微粒,再以其为基础制成不同种类的剂型。由于纳米药物制剂具有独特的小尺寸效应和一定的表面效应等特性,因而表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和全新的功能,其将使药物的生产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大规模;药物的作用将实现器官靶向化,在临床使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因为纳米技术用于药物制剂中的种种优异性能,所以现就常用的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的近况做一简述1。 2 纳米技术研究应用概况2.1 国外研究应用概况德国柏林医疗中心利用纳米技术将铁氧体纳米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和磁性纳米粒子浓缩在一起,肿瘤部位完全被磁场封闭,通电加热时温度达47,慢慢杀死癌细胞,而周围的正常组织丝毫不受影响2。科学家用磁性纳米粒成功分离了动物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已在治疗人骨髓癌的临床实验中初获成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3 正在研究一种只有20nm的药物炸弹,它进入人体后可以识别癌细胞,一旦认出癌细胞后就爆炸,杀死癌细胞。他们还研究了一种称为“微型药房”的微型芯片,里面包含上千个纳米药包,其中可以包含抗生素或止痛药,让人吞服或植入皮下,可以起到长期的治疗作用。这种微型芯片装上“智能化”的传感器,可适时适量的释放药物。英国Rice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纳米壳(nanoshells),是一种用金覆盖的玻璃微珠。该纳米壳注入体内后,在外部施加强烈红外辐射,利用其红外吸收性质在特定时间内传递药物分子,实现药物的纳米化传递。该纳米壳用于癌症治疗,可有望杀死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2.2 国内研究应用概况安信纳米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利用纳米技术已研制生产出一种“广谱速效纳米抗菌颗粒”纳米银颗粒,并以此为原料成功地开发出纳米药物。其中创伤贴、溃疡贴、烧烫伤贴等3种纳米医药产品已投放市场。这种粒径为25nm的纳米抗菌颗粒,经临床应用和多家权威机构检测,证实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抗菌剂。它无毒、无味、无刺激、无过敏反应,遇水杀菌力更强,是一种不产生耐药性的纯天然抗感染药物。徐向田4 最近发明了一种可防治非典的纳米中药。将双花、黄芪、冬凌草等中药炮制后,采用微波萃取,减压浓缩和超高速射流技术,制成纳米中药粉剂。该纳米中药粉剂按要求制成合剂或注射剂后,体外试验发现有抗SARS病毒作用。3 纳米制剂的作用特点和缺陷3.1 纳米药物制剂的优良性状3.1.1 药物溶解度增大 根据固体剂型的溶出方程,可知难溶性药物的溶解与比表面积有关,粒子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溶解性能就好,疗效就高5。制成的纳米药物制剂就是将水溶性不佳或难溶药物的分子制成囊状物或包在聚合物基质中加工成纳米颗粒,增大了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大大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3.1.2 口服药物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增强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药物,特别是肤类,蛋白质抗原类等大分子物质及许多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通过制成口服纳米粒载药系统,可以防止药物被胃肠道的酸和酶所破坏纳米粒子避免了被包裹的药物受到胃酸和分解蛋白酶的降解作用,而且纳米粒子能够促进那些被包裹的吸收特性很差的口服药物在肠道的传递,这样被纳米粒子包裹的药物就可以作为持久的口服药物载体,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效果的多肤类药物由于其固有的缺点,如口服易被蛋白水解酶降解等近年来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许多报道表明,如果把药物分子适当地包裹,就可能起保护作用,并且促进药物的吸收利用,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果。3.1.3 药物靶向作用增强药物靶向性是指药物能高选择性的分布于作用对象,从而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其作用对象从靶器官靶细胞到最为先进的细胞内靶结构,而这三级靶向治疗方法均可通过纳米技术得以完成纳米粒子或纳米胶囊在与药物形成复合物后,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机体,经血液循还选择性定位于特定的组织和细胞,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宋存先等利用聚乳酸一乙醇酸制备了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弛素的生物降解性纳米微球,以犬为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了在血管内的吸收和定位的可能性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载药可穿透结缔组织并被靶部位的血管壁吸收,并使其在血管局部组织内缓慢释放药物,从而维持长期局部有效药物浓度。3.2 纳米制剂的缺陷纳米药物是一种极富发展潜力的新型药物,但由于对药物微粒的生成机理以及其在体内的抗病机理等了解还不是很透彻6。主要还存在成本高与产业化难度大的问题,将药物制成脂质体、毫微粒(囊)、胶体溶液等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作成本。目前,将该类技术产业化还有设备、仪器、监控方面的难度7。4 药物制剂中的纳米粒类型4.1 纳米球( nanospheres)和纳米囊( nanocapsules)纳米球和纳米囊是大小在101000nm之间的固态胶体颗粒,一般由天然高分子物质或合成高分子物质构成,可作为传导或输送药物的载体8。由于材料和制备工艺的差异,可以形成纳米球与纳米囊,二者统称纳米粒或毫微粒。根据材料的性能,适合于不同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的靶向作用、肌内或皮下注射的缓控释作用9。4.2 纳米脂质体( nanoliposomes) 粒径控制在100nm左右并用亲水性材料如PEG进行表面修饰的纳米脂质体在静注后兼具“长循环”和“隐形”或“立体稳定”的特点,可减少肝脏巨噬细胞对药物吞噬、提高药物靶向性、阻碍血液蛋白质成分与磷脂等结合、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等。4.3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N)固体脂质纳米粒是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纳米给药系统,系以生理相容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将药物分散其中制成的粒径约为501000nm的固体胶粒给药体系。SLN性质稳定,制备简便,主要用于静脉给药,达到靶向或控释作用,也用于口服给药,以控制药物在胃肠道内的释放,亦可用于局部给药。于波涛10等以物理凝聚法制备5-氟尿嘧啶类脂纳米粒(5-FuE-SLN),小鼠体内分布研究表明该类脂纳米粒有明显的肝靶向性。4.4 纳米胶束( nanomicelles)纳米胶束又称聚合物胶束,是近几年正在发展的一类新型的纳米载体。有目的合成水溶性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使之同时具有亲水性基团和亲油性基团,在水中溶解后自发形成高分子胶束,完成对药物的增溶和包裹,因具有亲水性外壳及疏水性内核,适合于携带不同性质的药物,亲水性外壳还具备“隐形”的特点。4.5 纳米乳(nanoemulsion)纳米乳是粒径为1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统。将少量的乳化剂与辅助乳化剂混合到油水两相系统中可形成透明的、均匀的、且热力学稳定的纳米体系。纳米乳可采用微流化法制备,用作难溶于水的药物载体,以及使油溶性药物分散在水中便于给药和吸收及靶向传递药物11。4.6 纳米混悬剂(nanosuspension)纳米混悬剂是在表面活性剂和水等附加剂存在下,采用特殊工艺技术和设备直接将药物粉碎制成的纳米悬浮制剂。与传统剂型相比,纳米混悬剂除增加粘附性和晶体结构中无定形粒子外,还可使在水溶性和脂溶性介质中都难溶的药物的饱和溶解度及溶出速率大大增加,适合于多种途径给药以提高吸收或靶向性,尤其适合大剂量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或注射给药。4.7 药质体(pharmacosomes)药质体是一种新型给药系统,粒径范围一般在10200nm,属纳米粒范畴。药质体中的药物既为活性成分又充当药物载体,克服了传统药物载体的药物渗漏或骨架不稳定的缺陷,提高药物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同时,能显著增加稳定性12。5 纳米制剂的制备技术5.1 机械粉碎法一般是利用特定机械将物质粉碎成纳米级粒子。目前除了对传统的机械粉碎设备(如振动球磨、气流粉碎机等)进行改进外,也开发了一些新的机械粉碎技术,如高压均质法-气穴爆破法、超临界流体-液膜超声技术等。5.2 物理分散法目前,常用的物理分散法有:双乳法、乳化-溶剂挥发法、溶剂扩散法、高压乳匀法、逆向蒸发法、熔融分散法和溶剂蒸发法等方法。5.3 化学合成法5.3.1 乳化聚合法 乳化聚合是一种经典的、常用的高分子合成方法,系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微乳液,在微乳滴中单体经成核、聚结、团聚、热处理后得纳米粒子。影响粒子大小的因素包括pH、乳化剂和稳定剂种类及用量、单体浓度等。张志荣等13,14以乳化聚合法制备了载阿昔洛韦(ACV)及万乃洛韦(VCV)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PBCA-NP)。其冻干粉针于冰箱、室温环境下,0至 3个月其外观、再分散性、纳米粒形态和VCV含量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其他的应用例子还有阿苯达唑口服纳米球、口服胰岛素毫微球、口服胰岛素聚维酮-脂质体、缓释的左炔诺孕酮纳米粒制备等。5.3.2 微乳液法 微乳是由脂质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所组成的透明澄清的溶液。水、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加热到与脂质相同温度,温度高于脂质的熔点,并在搅拌下加入脂质熔融体。当以合适的比率混合时,在温和搅拌下就可以获得透明的、热力学稳定的微乳体系。6 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的纳米技术,对中药进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纳米中药学”。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份、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15。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在药理研究上,利用纳米传感器(nanosensor)可获得活细胞内大量的动态信息,反映出机体的功能状态并深化对生理及病理过程的理解,为药理研究提供精确的细胞水平模型16。纳米技术在药物合成、催化和分离过程中,可以提高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利用纳米反应器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具有纳米结构的催化剂表面有许多活性中心,催化效率非常高。人们还可以通过纳米机械装置获得生物大分子和活细胞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和现象,进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纳米技术可以利用菌类生产所需的生物制品。纳米滤膜对于制药行业相当数量的药物如分子质量为8001000的抗生素可在室温下进行有效的提取、分离和浓缩,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改善产品质量。7 结语本文主要从纳米制剂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纳米粒类型等方面作了一个阐述,并且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应用,比如说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等。通过查阅文献将纳米技术用在制药中的优良性状作了归纳。正由于纳米技术的这些优点,所以应用纳米技术制备药物制剂将是药剂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运用纳米技术的药物及其制剂克服了传统药物及制剂的许多缺陷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深具市场应用潜力的新兴科学技术,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其重要性毋庸质疑,许多发达国家连同我国都已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纳米技术在药剂学方面前景是无限光明的。参考文献:1 李 春, 冯祎飞, 赵 鹰, 郑 敏.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概况J. 2009, 21(6): 114-118.2 马 国, 邓盛齐. 纳米技术在药学中的研究应用进展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4, 25(5): 295-299.3 庾 晋. 纳米生物机器人J. 中国医疗设备信息, 2002, 8(1): 28.4 徐向田. 一种防治非典的纳米中药P. 中国专利, 2004, 5(3): 752-756.5 张启阳. 浅谈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J. 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 2009, 7(3): 1159-1162.6 李泳雪, 王春龙, 李 杰. 纳米技术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 中药现代化论坛, 2002, 33(8):34-36.7 张阳德, 潘爱华, 潘一峰. 纳米生物医学工程进展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 11(3): 11-13.8 马 国, 邓盛齐. 纳米技术在药学中的研究应用进展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4, 25(5): 777-780.9 陆 彬. 纳米粒给药系统J. 中国药师, 2003, 6(7): 399.10 于波涛, 张志荣. 肝靶向氟尿嘧啶类脂纳米粒的研究J. 药学学报, 2000, 35(9): 700.11 朱盛山. 药物新剂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