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增长.ppt_第1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ppt_第2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ppt_第3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ppt_第4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经济增长 罗伯特 卢卡斯 Lucas R 在剑桥大学所作的 马歇尔讲座 上的讲话 印度的收入每50年翻一番 而韩国每10年翻一番 平均来说 一个印度人的收入将是他祖父的两倍 而一个韩国人的收入将是他祖父的32倍 我无法想象一个人看到这些数字时不会认为其代表了巨大的可能性 印度政府是否能采取某些行动使印度的经济像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经济那样增长 如果能 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政策呢 如果不能 那么到底是哪些 印度的特性 使其无法这么做呢 这些问题中间所包含的人类福利含义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就发现很难再去思考其他问题 经济增长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经济增长虽然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 但它毕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卢卡斯提出的问题 即经济能否持续增长 那些因素决定了经济的增长 哪种经济增长模式更快 这些问题曾经是 现在是 以后也将仍然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经济增长理论介绍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阶段和限度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三次大发展 哈罗德 多马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1940s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1950s 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980s 1 1哈罗德 多马模型 理论基础前提假设基本方程式三个增长率和两个哈罗德问题经济含义理论缺陷一个运用 1 1 1理论基础 哈罗德 多马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为了维持某一时期的充分就业 必须以投资规模的扩大来提高有效需求 哈罗德 Harrod R F 和多马 Domar E D 将其动态化 长期化 即一个时期的储蓄转化为资本 新资本形成是下一时期产出增长的源泉 而产出增长又成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 这一过程持续循环下去 就可以形成持续的经济增长 1 1 2前提假设 全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 一种生产技术 只生产一种产品 只有两种生产要素 资本K和劳动L 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 不能相互替代当劳动相对充裕时 产出只受资本投入的约束 此时生产函数是Y K v v代表资本 产出率 v K Y K Y 由外在技术因素决定规模受益不变 劳动L以不变的外生比率n增长资本没有折旧 所有的投资都形成新增资本储蓄S与国民收入Y呈简单的比例函数关系 S s Y s是储蓄率 1 1 3基本方程式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 投资等于储蓄 I S于是 I S K两边同除以 Y 得 K Y v S Y s Y Y于是可以得G Y Y s v这就是哈罗德 多马模型得基本方程式 由于v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 因此储蓄和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1 1 4三个增长率和两个哈罗德问题 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 一定时期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 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和资本 产出率来决定 G s v 有保证的增长率 由人们想要进行的储蓄水平和令投资者满意并与资本存量相一致的资本 产出率决定的增长率 由于增长率是在资本存量得到充分利用条件下实现的 所以被称为 有保证的增长率 公式表示 Sd是人们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力求保证的储蓄率Vr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认为理想的资本 产出率 自然增长率 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公式表示是 n是人口增长率 是技术进步率 也都是由外在因素决定 第一个哈罗德问题 既然同时n 也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 那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难于一致 两者不一致时 经济也会波动 如果Gw Gn 将会出现资本过剩 生产实际水平将低于预期水平 于是企业将在下一个时期减少投资 储蓄将大于投资 引起资本剩余或投资不足 引发经济衰退 Gw Gn则会引起资本短缺 需求膨胀的累积性经济扩张 产生通货膨胀和结构性失业 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的长期均衡增长 这种被罗宾逊夫人称为的 黄金时代 只有在 偶然的乐观情况下 才会出现 这就是第一个哈罗德问题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G Gw这种均衡是 刀刃上的均衡 因为一旦两者发生偏离 事实上是经常发生的 偏离不但不会自行矫正 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这也就是所谓的 不稳定原理 后人称其为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举例来说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的举例 举例来说 假定s 10 Vr 4 于是Gw 2 5 假定实际增长率G比有保证的增长率高0 1 为2 6 那么伴随2 6 的产出增长 加速器原理将要求4 2 6 的国民收入追加投资 投资将达到产出的10 4 而储蓄被限制在10 于是实际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0 1 导致投资超过储蓄0 4 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 任何投资超过储蓄都将带来设备短缺 存量减少 刺激更多的投资 带来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张 因此实际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将导致实际增长率更快增长 反之亦成立 对均衡的偏离不是自行矫正 而是自行加重 1 1 5经济含义 哈罗德 多马模型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把这一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 提出了一个经济增长理论 重新唤起了人们对长期增长问题的研究 开创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先河模型提出储蓄或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变量 一个经济的增长能力依赖于一个经济的储蓄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储蓄水平 刺激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该模型强调了经济不稳定的内生性 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就是其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并且这种不稳定的周期波动具有 累积 的效应 于是 政府的干预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 1 6理论缺陷 资本和劳动不可替代 从而资本 产出率不变这一假定是不现实的 该模型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积累的作用 从而将经济增长推向 唯资本论 的方向 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干预的结论带有浓厚的凯恩斯主义的色彩 而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所忽视 1 1 7一个运用 罗斯托 Rostow W W 提出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之一 生产投资从占国民收入的5 或不足5 提高到超过10 这一数值从何而来呢 推算 罗斯托假设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经济 资本 产出率为3 5 每年人口增长率为1 1 5 要使按人口计算的GDP保持原有的水平的话 国民生产也得按1 1 5 的速度增长 根据s G v 所以储蓄率必须保持在3 5 5 25 的水平 在相同人口增长和资本 产出率条件下 如果人均GDP增长要提高到2 GDP就要按3 3 5 的速度增长 1 01 1 02 1 03 那么储蓄率就要提高到10 5 12 25 方法同上 这就是罗斯托10 以上比例的来源 1 2新古典增长模型 模型简介前提假设基本方程式平衡增长储蓄率变化对产出的影响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经济含义理论缺陷 1 2 1模型简介 索洛 Solow R M 于1956年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 修正了哈罗德 多马模型而得出了新的模型 索洛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最重要代表 因此人们经常把索洛模型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同义使用 而索洛也因此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 2 2前提假设 生产函数为新古典生产函数 Y F K L F 0 F 0 规模收益不变 即F nK nL nF K L 两种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资本折旧率为 劳动以不变的外生速度n增长 1 2 3基本方程式 人均资本 资本 劳动比 为k K L 人均产出为 1 2 3基本方程式 基本方程式也可以写作表明人均储蓄被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使资本深化 使每个劳动者配备的资本量增加 另一方面式是资本广化 使资本存量随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及用于折旧 1 2 4平衡增长 推导平衡增长路径增长路径是收敛的 推导 这表明资本 劳动比的变化率是由每个工人的储蓄量与劳动力增长时为保持资本 劳动比不变所要求的投资量的差值所决定的 储蓄量大于投资量 资本存量将比劳动力增长得更快 资本 劳动比就会随之提高 而当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时 资本 劳动比的变化率等于0 资本 劳动比将保持在不变的水平上 平衡增长路径 当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时 资本 劳动比的变化率等于0 资本 劳动比将保持在不变的水平上 图示此时 经济处在一条平衡的增长路径上 k是常数 因此相应的人均资本 人均产出也都是常数 不会增长 此时稳定状态下的总资本K 总产出Y和总人口都保持同样的外生的增长率n 平衡增长是收敛的 无论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初始状态 最终都将回到平衡增长路径上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古典假设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 且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如果初始的人均资本 劳动比高于k 随着经济增长 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人代替机器 储蓄和投资增长率会下降 人均资本 劳动比例将降至k 反之亦是如此但由此推出的一个推论却是 令人不愉快的结果 即在人口增长为0的经济中 经济增长率也会趋向于0 1 2 5储蓄率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提高储蓄率s会使实际的投资线向上移动 并引起上升 如图但到达新的K 以后 在此点它又将保持不变 因此 储蓄率的变化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 它改变了平衡增长路径 并改变人均产出水平 但它不会改变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均产出的增长率 总产出的增长率总会稳定下来 与人口增长率相一致 这就是 趋同 假说 即无论什么国家 无论储蓄率差异有多大 在长期总产出的增长率都会与人口增长率一致 1 2 6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索洛模型解决了第一个哈罗德问题如不考虑折旧 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意味着这就意味着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 经济稳定地趋向平衡增长的轨道 原因是在哈罗德 多马模型中 s v n都是外生的常数 而在索洛模型中 资本 产出比是可变的 经济可以调整到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的特定的资本 产出比上 索洛模型与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是有保证的增长率一旦与企业家预期结合在一起 本质上是不稳定的 偏离不会自行矫正 而会加剧 索洛认为只要放弃了固定的资本 劳动比 刀刃上的均衡 问题就消失了 但阿马蒂亚 森指出之所以哈罗德 多马模型中的不稳定问题在索洛模型中没有出现 是因为索洛模型没有独立的投资函数 所以被回避掉了 1 2 7经济含义 发展中国家不能只重视资本数量的积累 储蓄率的变化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 应更关注资本质量的提高 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无论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初始状态 市场机制只要是完全的 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本 产出比 来保证充分就业索洛模型中经济增长是每单位有效劳动资本使用量的函数 人口增长是通过影响每个工人使用的资本量来影响产出水平的 索洛是较早的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学家 1 2 8理论缺陷 令人不愉快的 推论 增长率结论与现实有不符的地方 总量生产函数不能准确的描绘现实 长期 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1 3新增长理论 理论来源主要观点几种主要的思想经济含义 1 3 1新增长理论的理论来源 新增长理论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缺陷的直接反应新古典的结论与自工业革命2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不符实证研究也对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了挑战 新增长理论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缺陷的直接反应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 投资收益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都是人均资本存量的递减函数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国的工资率和资本 产出比将趋同 新古典增长理论面临一个尴尬的结论 除非有正的人口增长或外生的技术进步 否则初始状态和当前的干扰 政策 对于产出都没有长期影响 一国经济长期将趋于零增长 新古典的结论与自工业革命2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不符 自工业革命2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却显示 产出增长往往超过人口增长 在长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增长路径 面对这种理论和现实的矛盾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缺乏解释力而陷入困境 实证研究的挑战 两种研究方法研究结论 两种研究方法 一是搜集各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数据进行比较 但是发展中国家系统的整理经济增长数据只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 这种方法只能找到少数发达国家长期 100年以上 的可比数据 麦迪逊 Maddison A 搜集了当今最富裕的16个国家1870到1979年的人均收入数据第二种方法是搜集短时间内大量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 赫斯顿和萨默斯搜集了130个国家1950 1988年间国民收入帐户的数据 但有一个非常强的假设 研究结论 得出了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悖的结论 生产率和人均GNP的增长率的长期趋势是递增而非递减 富国和穷国的差距没有缩小 反而在拉大 人均GNP增长率的跨国差异也一直很大 储蓄率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关性 其他一些相关性 资本也没有出现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期的那样从富国流向穷国的现象 1 3 2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 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因素 而是由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来决定的 这些因素可以被人们控制 由于各国的这些内部因素不同 所以各国经济增长没有出现趋同的现象上述因素具备的国家 如发达国家 人均产出可以无限期增长 而且增长率可能随时间变化而递增发展中国家不会必然较快增长由于技术是内生的 政府也不再是无所作为的实体 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和促进经济增长 1 3 3新增长理论的几种主要思想 阿罗 Arrow K 的 边干边学 的思想技术内生化与技术扩散思想规模收益递增思想人力资本思想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思想 A 边干边学 Learningbydoing 的思想 渊源及理论意义阿罗的解释 边干边学 的两个假设递增的边际生产力 渊源及理论意义 来源于飞机制造工程师怀特的发现 美国空军战机生产的单位劳动耗费小时数是以往生产过的战机总数的减函数 L等于N的立方根 边际劳动时间与生产过的飞机总量之间的关系曲线被称为 学习曲线 研究学习曲线是研究经济增长内生因素的最初尝试 成为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 阿罗的解释 在重复大体相同的工作过程中 人们可以边干边学 经验 技术和知识的积累可以使人们的生产效率提高 导致边际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总量而递减 边干边学 的两个假设 边干边学是投资增加的副产品 知识或技术是公共产品 具有外溢效应 递增的边际生产力 由于边干边学 知识 技术和经验作为生产要素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 在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 由于知识 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产出可以表现出不同于新古典模型的收益递增的特征 B 技术内生化与技术扩散 技术是内生的技术进步分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无成本的技术扩散有负的外部性技术创新领域垄断是合理的 技术是内生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是随机的 偶然的东西 就像甘露从天上掉下来一样 新增长理论认为 技术进步就象劳动和资本一样 是内生的要素 源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决策 是可控的因素 技术进步分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 技术创新是厂商有意识地将资源从生产性活动中转椅出来进行研究和开发所产生的技术进步 往往包括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等 技术扩散指新技术从一个或一组创新企业向其他经济实体的转移 包括直接利用 奠定基础等 无成本的技术扩散有负的外部性 无成本的技术扩散会对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产生严重的负激励以药厂为例 技术创新领域垄断是合理的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垄断是不合理的罗默等认为技术创新领域垄断是合理的 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采取专利保护的制度形成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反过来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 C 规模收益递增 新古典理论认为要素规模收益递减或不变 以种卷心菜为例 如果加入第三个要素 技术 就可以否定李嘉图定律 可以解释一系列问题 马尔萨斯的预言没有实现 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 资本没有大规模从富国流向穷国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 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 D 人力资本 舒尔茨 Shultz T 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生产函数人力资本具有受益递增的性质 舒尔茨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等的存量通过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可以提高 并由此提高生产率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生产函数 K是物质资本 l是劳动投入 h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 0 u 1是个人用于劳动的时间比率 uhl是质量调整以后的劳动投入 人力资本具有受益递增的性质 这样人力资本便内生进入经济增长的过程可以解释资本和劳动积累类似的国家 经济增长会因人力资本的不同而无法趋同人力资本积累带来的收益递增可以突破经济增长资本和劳动方面的限制 E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起源与发展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可以实现收益递增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 起源与发展 源于亚当 斯密 国富论 提出专业化促进分工 制针厂 分工同时受市场规模限制 艾伦 杨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可以实现收益递增 管理专业化更合理的地理分布迂回式 Roundabout 生产方式 汽车 造房 实现规模经济 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 供求互联 交易规模扩大交易效率提高反过来促进分工深化突破新古典提出的增长限制 1 3 4经济含义 强调了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技术的 外溢 赶超式发展 跨国公司的作用 强调了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政策的重大不能放在熨平经济周期 应放在如何促进和发展新技术和创新上 罗默的话 是思想导致增长的 第二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什么是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主要的几种分析方法 2 1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源于1950s 1960s美国经济学家对 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日本和欧洲 问题的研究定义 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 因素 并度量它们所起作用的大小 以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与方法 2 2主要的几种分析方法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余值分析法全要素生产力增长分析及其应用 2 2 1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索洛于1956年提出Y F K L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K表示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要素的比例 L表示国民收入中归于劳动要素的比例这样经济增长率便分解为资本投入的增长率与资本产出弹性之积加上劳动投入的增长率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之积 2 2 2余值分析法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的不足丹尼森 Denison E 1962 1967 发现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近2 3来自要素投入增加以外的因素 他称之为余值增长 Residualgrowth 索洛的改进 提出余值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 使生产函数向上移动 余值分析法 索洛修正了生产函数 用技术进步表示余值 余值分析法 索洛对1909 194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12 5 87 5 肯德里克 Kendrick J W 对美国1889 1957年间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48 52 2 2 3全要素生产力增长分析及其应用 余值增长不仅包括技术进步 是全要素生产力增长丹尼森的分析应用 美日对比及东亚奇迹 TFP增长 余值增长不仅包括技术进步 还包括资源配置改善 规模经济 技术引进等余值增长为全要素生产力 TotalFactorProductivity 增长 简称TFP增长丹尼森将TFP增长进一步分解为资源配置改善 规模经济和知识进步 丹尼森的计算结果 1929 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 33 其中TFP增长率贡献1 52 占45 6 再分解资源配置改善贡献0 29 占8 7 规模经济0 36 占10 8 知识进步0 92 占27 6 1948 1981年TFP对总增长率贡献率上升到66 在TFP中知识进步占47 教育因素占19 TFP增长的应用 1 为什么1950s 1960s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日本和欧洲 丹尼森发现要素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与TFP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之比美国是60 40 日本和欧洲为40 60 知识 技术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TFP增长的应用 2 东亚奇迹 从1965 1990年 东亚地区 韩国 香港 新加坡 台湾 泰国 等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世界银行认为东亚经济增长中有2 3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教育有利于人类资本积累 而另1 3为TFP增长 主要源于它们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引进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 而高水平的劳动力能够保证企业理解 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 实现赶超式发展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阶段和限度 经济增长的阶段经济增长的限度 3 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以前的阶段理论 斯密 李斯特 罗斯托的六阶段及其特征经济起飞的条件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历史上的经济起飞对经济起飞理论的批评经济含义 3 1 1罗斯托以前的阶段理论 亚当 斯密分为 狩猎社会 畜牧社会 和 农业社会 李斯特在斯密基础上又加上 农工业社会 和 农工商社会 3 1 2罗斯托的六阶段及其特征 传统社会阶段及其特征 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及其特征 起飞阶段及其特征 成熟阶段及其特征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及其特征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及其特征 3 1 3经济起飞的条件 经济起飞是发展中国家的转折点 一般20 30年 条件一 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5 上升到10 以上 条件二 主导部门 详解 条件三 合理的政治 社会制度 如经济制度 社会结构 法律制度 意识形态 发展观等 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 资本稀缺的结果主导部门的要求 高增长率 经济地位 技术能力 带动作用 带动作用的表现 内外规模经济 有利于新部门的产生 扩大出口 历史上的主导部门 美 英 丹麦 澳大利亚等 3 1 4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 1 储蓄部门现代化 合理消费 控制人口引进外资 防止资本和人才外流促进出口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 2 建立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制度 建立专利制度 政府投资基础产业 意识形态方面 社会阶层结构方面 扩大市场 3 1 5历史上的经济起飞 与特殊的刺激有关 如英国 1783 1802 法国 1840 1860 日本 1878 1900 美国 1843 1860 俄国 1890 1914 德国 1850 1873 1950s 1940s日本 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虎 中国 都满足了三个条件 3 1 6对经济起飞理论的批评 以库兹涅茨为代表 认为该理论缺乏经验和统计数据的验证以诺思 North D C 等历史学家为代表 认为定义含糊不清 一些时间区间的确定 如美国 有误 3 1 7经济含义 理论上揭示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若干特点 如有次序的阶段序列 发展的前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