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部分-议论文-大同+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_第1页
5-第一部分-议论文-大同+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_第2页
5-第一部分-议论文-大同+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_第3页
5-第一部分-议论文-大同+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议论文-大同+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大同大同大同这篇是从礼记第九篇礼运节选出来,标题是另加的。礼运是讲礼的进化的一篇文章。礼记是十三经的一种,共四十九篇,和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大概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儒讲礼的文章的集成。西汉时候,博士戴圣讲授本书,所以也叫做小戴记,跟戴德的大戴记有分别。内容是谈哲理,谈政治制度,或者讲述礼乐,器物,人生仪节。范围广大,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大同解析一、语录体-对话的形制孔子形象的生动显现:万世师表,历经千百年,仍可想见其风采气度。来源于:感慨深沉的“用世”意识与矢志不渝的“入世”姿态。 二、鲜明的对比理想与现实-“大同”与“小康”的对比。大同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两者都以“天下”观念为旨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已知世界的统一”。三、核心观点“大同”与“小康”礼运大同的后继与影响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几千年以来中国文人以及变革者心中深植的政治理想,以及下层中国百姓衷心期盼能达到的黄金世界。有洪秀全的“天国的蓝图”、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欧盟的统一的欧洲。同时也是所谓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目标世界大同。儒家大同理想与人类解放一、大同理想:直观的层面,看到人的社会合群性压制个性,忍让,服从。人类解放:透过社会性的浅层,透视到人的根本性的自由本质自由自觉、个性独立、谁会和谐。二、“全球化”以及“世界化”的思想陈情表陈情表作者简介: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xin)马时,他写了这篇表。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创作背景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辞不就职”,大致也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作品影响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但是李密写完这篇表之后一年左右,刘氏就去世了,李密在家守孝两年之后,在朝廷中做的官很小,而且当时的政治局势已经非常稳定了,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所以就不再重视他,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但是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势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的攻击新法,王安石当机答以简短的回函,所以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了自己改革的决心。 段落层次分析第一段:这段主要阐述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名,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要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问题讨论:一、王安石为什么写这封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所以王安石写下此信为自己辩解。二、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三、从文中哪个句子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写作特点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写作特点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写作特点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