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国也》参考课件2.ppt_第1页
《寡人之於国也》参考课件2.ppt_第2页
《寡人之於国也》参考课件2.ppt_第3页
《寡人之於国也》参考课件2.ppt_第4页
《寡人之於国也》参考课件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 孟子介绍 孟子 名轲 邹 今山东邹城市 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 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 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到过梁 魏 国 齐国 宋国 滕国 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 迂远而阔于事情 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 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 诗 书 述仲尼之意 作 孟子 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百家争鸣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 孟子童年孟子名轲 邹 今山东邹城市 人 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 孟子学了些丧葬 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 将家搬到街上 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 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 官员进入文庙 行礼跪拜 揖让进退 孟子见了 一一记住 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 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 便十分认真读书 稍大一点 孟子变得十分贪玩 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 她要孟子勤奋读书 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 变成一团废物 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青少年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 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 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 通过学习 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晚年孟子醉心研究 终于名声大噪 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 鲁这样的小国 很难实施孟子 仁政 的抱负 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 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最后 孟子来到膝国 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 十分感兴趣 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 仁政 的思想 遗憾的是 膝国是个小国 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 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 仁政 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 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 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 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 就向母亲说 这个妇人不讲礼仪 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 什么原因 孟子说 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 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曰 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 这是你不讲礼仪 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 上不是这样说吗 将要进门的时候 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 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 必须先高声传扬 让里面的人知道 将进屋的时候 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 这样讲 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 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 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 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 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 认识到自己错了 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自读检查 1 正音王好战数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h o c g y zh x xi ng t w ng pi o 2 重点 难点字词句精讲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之 衬音助词 无义 于 介词 对于 我治理梁国 真是费尽心力了 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鱼鳖 y sh ng w s ng t n bie 察邻国之政 察 仔细看 调查研究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 请以战喻 请 敬词 有两个含义 一是请你做某事 一是请让 允许 我做某事 喻 1 比方 比 譬 2 明白 了解 不言而 家 户晓 3 说明 使人了解 晓 之以理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 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 可以吗 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 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重点习惯句式1 或 或 译为 有的 有的 例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 直 耳译为 只 罢了 例 直不百步耳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 3 是 也译为 这是 呀 例 是亦走也 那也是逃跑啊 4 是何异于 译为 这同 有什么区别呢 例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 把人杀死后 说 杀死人的不是我 是兵器 有什么不同 5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不曾有的事情 或A或百步而后止B天之行 或日或雨C云霞明灭或可睹 有人有时或许 解释重点虚词寡人之于国移其民于河东无望民之多于邻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对于到比在跟 与 来 安 使动使来鼓 名 动敲鼓衣 名 动穿王 名 动为王树 名 动种植罪 名 动归咎 归罪谨 形 动认真从事 3 词类活用 1 既来之 则安之 2 填然鼓之 3 七十者衣帛食肉 4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5 树之以桑 6 王无罪岁 7 谨庠序之教 4 找出通假字 并加以解释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无失其时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 毋 不要 通 毋 不要 通 斑 花白通 途 道路 1 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为什么困惑 2 梁惠王为何对 民不加多 倍感忧虑 3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 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4 二 三 四段用了个什么成语 有何作用 用意何在 5 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 提出了那些措施 有何结果呢 6 第六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分几层 7 第七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 目的何在 8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9 孟子的 仁政 思想体现在哪里 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10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 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梁惠王的困惑 于国尽心 但民不加多 提出疑问 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 河内凶 移民移粟 河东亦然 结果 民不加多邻国之君 不用心结果 民不加少 4 梁惠王为何对 民不加多 倍感忧虑 春秋战国时期 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 造成人口减少 地广人稀 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各国诸侯要拓扩疆土 问鼎天下 就要富国强兵 要富国强兵 就要增加劳动力和兵员 发展生产力 所以各国诸侯当务之急就是千方百计地争夺 吸引人口 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 强调培养人才 提高人口质量 可以说 增殖人口 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 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忧心忡忡 3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 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用梁惠王熟悉的 战 设喻 便于启发对方 启迪对方思考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 政策比邻国好 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 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 强化战备 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 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 4 二 三 四段用了个什么成语 有何作用 用意何在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说 不可 直不百步 是亦走也 没有本质的区别 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 说明移粟 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 必须施仁政 行王道 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斧斤以时 结果 5 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 提出了那些措施 有何结果呢 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第6段又提出了那些措施 设想了那些结果 措施五亩 树之以桑鸡豚 无失其时百亩 勿夺其时谨 申之以孝悌 不王者 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从保民 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效果衣帛 五十 食肉 七十 无饥 黎民 不负戴 颁白者 第5段又提出了那些措施 设想了那些结果 6 第五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分几层 排比 给人一种吃不完 用不完的感觉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分3层 7 第七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 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 从爱民角度写 8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提出 民不加多 的疑问 梁惠王自谓 尽心于国 问孟子 民不加多 的原因 第二部分 分析 民不加多 的原因 孟子以 五十步笑百步 作答 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第三部分 阐述市 民加多 的具体措施 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3 句式较整齐 这样气势充沛 增强雄辩力 4 应掌握的文言实词 虚词 违时胜数罟洿斧斤以畜庠序教申斯颁负戴罪检涂饿殍发岁孝悌于无至 小结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围绕 民不加多 的问题展开讨论 阐述了孟子的 仁政 的具体内容 要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 使民住有房 耕有田 吃得饱 穿得暖 还要使民懂礼仪 受教育 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 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 实则结构严谨 段落分明 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 思路清晰 引论 提出 民不加多 的疑问 本论 分析 民不加多 的原因阐述使 民加多 的具体措施 结论 保民而王 则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的 仁政 思想体现在哪里 发展生产 制民之产 教化百姓 抛弃虐政 即 爱民 保民无衣食之忧 教民以儒家之道 能施仁政 则天下之民至焉 仁者爱民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1 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 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 加强文教德化 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 统治者严以律己 不推卸责任2 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 不能滥砍滥伐 滥捕滥杀 更不能竭泽而渔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 而是要尊重自然 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 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实现 双赢 2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有仁义 相关者都会有利益 无仁无义 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 发展经济 振兴教育 加强教化 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并形成社会 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 实现天下安宁太平 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 民富才能国强 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 使民力得以滋繁 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 土地不能动 负担不能重 治安不能松 态度不能凶 可谓说在点上 抓准了要害 孟子思想政治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 亲亲 长长 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 认为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 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 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 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反之 如果不顾人民死活 推行虐政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 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 包括经济 政治 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 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 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 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 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说 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 所谓 经界 就是划分整理田界 实行井田制 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 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 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 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 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 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有使人民拥有 恒产 固定在土地上 安居乐业 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 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 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 统治者再兴办学校 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 引导他们向善 这就可以造成一种 亲亲 长长 的良好道德风尚 即 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 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 不忍人之心 的基础上 孟子说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 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 但是 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 兼爱 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后来 大学 提出的 修齐治平 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 即仁 义 礼 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 仁 义 礼 智四者之中 仁 义最为重要 仁 义的基础是孝 悌 而孝 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 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认为 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 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他说 故凡同类者 举相似也 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里 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 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 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 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 是人心所固有的 是人的 良知 良能 是人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