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高考考点 配套课时检测 模块一 考点一 考点二 专题一 线索一 线索二 复习线索 中央集权制度1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一个核心 皇权至高无上 2 一个首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 两层官职 中央 三公九卿 地方 郡守和县令 4 四个统一 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 货币和车轨 统一思想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统一文字 以小篆为标准字体 通令全国使用 2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中央制度的创新 汉代设置中外朝机构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代设置 二府三司 元朝设置中书省 2 地方制度的变革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 刺史制度 唐朝设置节度使 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 两个结果 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 相权不断被削弱 皇权逐步加强 自北宋后 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局面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 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3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 重大举措 明代废除丞相制度 创立内阁制度 清朝设置军机处 2 最终结局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特点和作用1 含义 1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 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 主要是指皇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 行政 司法权 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 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 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受制于中央政府 2 特点皇位终身制 皇位世袭制 皇权至上 3 作用 1 前期 主要起积极作用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 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 物力 财力处理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有利于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 后期 其消极作用明显地暴露出来 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一 早期政治制度 史论必记 一个核心 王权 两项内容 分封制和宗法制 三大特征 王位世袭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分封等级森严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二 中央集权制度 史论必记 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 控制国家的政体 它包括皇帝制 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 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皇权不可转让 皇位实行世袭 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 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度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选官 用官制度的变化1 察举制 1 建立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 廉各一个 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 影响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 九品中正制 1 实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 2 影响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真正有才学 但出身低微的人 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 科举制 1 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采取八股取士 2 作用 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 选官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 有利于维持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在先秦时期 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 保证了贵族政治 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 在封建社会 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保证了封建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 大一统 局面 从中央政权体系看 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 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 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 维护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 的局面 3 选官制度的标准化 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 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 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 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 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完全相同 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 二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 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 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 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平 公开 客观的原则 3 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 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史论必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四个阶段 科举制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科举制把读书 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从追求公平的角度来看 有一定的合理性 看高考怎么考 1 2012 广东高考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 不与政事 的现象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削弱b 宗法制的消亡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分封制的巩固解析 选根据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 不与政事 可知 其反映的是西汉前期颁布 附益之法 目的是限制藩王 加强中央集权 故c项正确 a b d三项均与材料相悖 c 2 2012 山东高考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 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 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 抑制朋党之争解析 选根据材料可知 唐高宗允许三省中品级较低的官员在一定名义下行使宰相职权 参与朝政 这分割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b 3 2012 天津高考 清雍正年间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 亲臣重臣 中遴选 任命谕旨通常说 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 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 选根据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可知 a b两项表述正确 根据 多从 亲臣重臣 中遴选 可知 c项错误 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中 行走 的含义是临时委派 故d项表述正确 c 知高考考什么 1 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2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制度沿革重要时期 明太祖 废丞相 明成祖 设内阁 雍正帝 设军机处 2 内阁首辅与宰相的主要区别 职责 宰相总领行政 参与决策 有属官 内阁首辅以侍从咨询为主 无属官 任免 宰相的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内阁首辅直接由皇帝任免 对皇权的影响 宰相制约皇权 内阁首辅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 军机处的特点 勤 速 密 地近宫廷 便于宣召 为勤 办事速度快 效率高 为速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 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 为密 谋定高考快行动 1 2012 郑州质检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 治安策 中宣称 天下之势 方病大肿 一胫之大几如要 腰 一指 脚趾 之大几如股 平居不可屈信 伸 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 必为痼疾 后虽有扁鹊 不能为已 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 大力发展经济 改善人民生活b 注意防治结合 消灭传染病源c 削弱王国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d 严惩官吏腐败 加强专制主义解析 选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贾谊拿 天下之势 与人身体的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作比较 告诫统治者当前王国问题十分严重 如果再不治理 就会如同身上的 痼疾 即使扁鹊再世也难以治愈 联系教材中西汉王国问题的演变 可知答案为c c 2 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 中写道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 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 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a 高度集权b 腐败严重c 高效清明d 机构臃肿解析 选引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之间的相互牵制情况 据所学知识 很多朝代都强化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以及机构之间的制约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官僚机构臃肿 此种情况在北宋体现得尤为明显 故选d项 d 3 2012 福州模拟 下面四幅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消长图 其中正确的一幅是 解析 选中国古代的地方权力在西周时期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a项最早时为最小 所以错误 中国古代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此消彼长 故b d两项错误 西周 汉初 唐末地方权力较大 其他时期地方权力较小 所以消长图应该呈波浪式起伏 故正确答案为c c 看高考怎么考 1 2012 安徽高考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而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 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唐太宗认为选官不能只重才学 还要注重品行 否则会导致官员的滥用职权 危害百姓 d 2 2012 海南高考 北宋初期 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 御史则与宰相 分为敌垒 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 选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并未反映出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故a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出 开始 二字 故b项错误 d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反映的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 故c项正确 c 知高考考什么 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 有关选官制度的古语解读 大人世及以为礼 原始社会末期 天下为公 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 出现了世袭制 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 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后来一批世代为官 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 官宦把持用人大权 选官制度更加腐朽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魏晋之际 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 著姓士族 所垄断 故评定品级时 偏袒士族人物 九品的划分 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2 荐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 进入封建帝制时代后 选官制度大体分两个阶段 汉魏六朝的荐举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两者最大区别在于荐举制是由他人推荐 以考试为辅 而科举制为自我推荐 以考试定取舍 荐举制时代有条件出任官员的人数有限 而科举制时代 随着门阀贵族的衰落 文化知识的普及 有条件有资格出仕任官的人越来越多 而能够安排的员阙却是有限的 所以 科举制的目的 除了选拔治理国家需要的人才外 还在于淘汰或黜退大量的有任官资格的人 2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谋定高考快行动 1 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 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 我是监郡 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a 通判b 枢密使c 三司使d 转运使解析 选阅读题干 常与知州争权 监郡 等信息 可以判断出宋代在地方上设通判 监管知州 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为中央分管军事的官员 c项为中央分管财政的官员 d项为地方分管财政的官员 故答案为a a 2 2012 吉林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 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 八股又叫制义 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 作文要仿古人语气 替圣贤立言 采用特定的格式 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既要考知识 更要考智力和悟性 考试有严密的程序 考官入院 提调官和监试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 不得擅自出入 嘉靖以后 会试也要搜检 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 如帽用单毡 鞋用薄底 砚台不得过厚 以防夹带 开考后有巡绰官负责巡逻监督 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 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 再送誊录所朱 笔誊抄 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 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 同考再向主考荐卷 均要写出评语 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 确定名单发榜 殿试则较为简单 只有一场 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 交读卷官评定高下 报皇帝钦定名次 送内阁填写黄榜公布 张岂之 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清人赵翼写 廿二史札记 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 其中有一个标题叫作 元末殉难者多进士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 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 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 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 他发现 金代 登科记 里的这些进士 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 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 为金效劳的都是汉族人 同样南宋也是这样 文天祥是状元 还有真德秀 陆秀夫这些人 都是进士 是同榜进士 包括明朝末年 也是这样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4日 材料三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 考试内容均为数学 法律 政治 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 殉难者多进士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解析 本题要求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作答 第 1 问考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第 2 问考查科举制对中国古代进士的影响 第 3 问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对西方国家的文明的影响 答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