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提要 传统和谐思想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由来久远,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形成之后,经儒、道等不同哲学体系各有侧重的发挥,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加以辩证综合,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谐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人与天(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人本”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的生成与传播,昭示和彰显出和谐社会作为人类向往和追求是历史的必然。和谐思想与今天的和谐社会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和谐思想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向导和精神支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字 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思想 辩证关系 和谐社会Abstract: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armony which has its profoundly long history, is remote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After form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thought of harmony gradually deepened and enriched. In the end, by the dialectical comprehension of the idealist philosophy, it became the complete and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system. Main contents of the thought of harmony include four aspects of nature and humanity,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ity,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tries, humanistic”. The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armony shows tha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will be respected as the humans pursuit. There is a kind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ought of harmony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thought of harmony can provide ideological basis for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eanwhile, it is also the guide and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definitely the thought of harmony can afford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modern value.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hought of harmony, dialectic relation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一 和谐思想的来源和主要内容1.1 和谐思想的来源“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二字组成。在句子中同时出现最早可见于编年体史书左传,晋侯“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公十一年)在词语中连用可上溯到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周易参同契二土全功章第十一)据国语郑语记载,公元前774年,西周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人,行妓极。故王者居九咳之田,收经人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首次将“和”作为治国之道、作为追求的最高治国境界、作为国家兴衰成败的原因而提出来了。周太史伯这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得到了极大发展。不管是先秦子学、两汉经学,还是宋明理学,都把“和”视为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在此后数千年的历史中,“和谐”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主流思想、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贯穿始终。1.2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思想非常丰富,按其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大部分,即天人合一思想、人际和谐思想、邻邦和谐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生态问题上最经典的智慧,即一种生态和谐思想,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古老而科学的原则,是我国哲学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意思是说:尧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君就在于他能效法天。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已及人”、“成物成已”,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庄子强调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荀子对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更是有一段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是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主张穷理尽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完成人道,实现天道,最终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王阳明时期,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达到高峰,他用更精密、细致的理论,把对“天人”关系的诠释做到了真正的所谓“合一”,“我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这时的“天”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的天,而只是人的思想的向外延伸,不是人与天合,而是天与人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是相通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之一。“人际和谐”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传统文化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使用“和谐”一词可追溯到晋代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象傲,而父顽母嚣,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帝王世纪第二)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又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宽、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和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孔子提出过“和为贵”的观点,以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其政治理想,并将“仁”作为哲学思想的核心。儒家认为“仁”是“义”的基础,“义”是“仁”的阐发,而“仁义”又是通过“礼”也就是一种规范来实现的。仁爱,在历史上,有儒家的由亲亲而生出的差等之爱,也有墨家的由人及己的无差等之爱,更有如洪秀全等农民领袖提出的“天下女子皆为姐妹,男子皆为兄弟”的“宗教”式博爱。孟子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写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社会景象。中国古代哲学中还有关于公平正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儒家关于“义”的学说中,荀子首先使用了“正义”这个词,并且从制度建构的角度把“正义”提高到了治国策略的高度。我国传统上的“信”,在儒家学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信”乃是孔子用以教育学生的文、行、忠、信之一,也是仁者的恭、宽、信、敏、惠五行之一。总之“人际和谐”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孜孜以求,在许多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图景和美好的模式。“邻邦和谐”思想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平共处、亲密友好。因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思想,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尚书尧典载:“百姓昭苏,协和万邦。”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主张“以德服人”。汉时的“和亲”政策尤其是“昭君出塞”,三国时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唐时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都是“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典范,成为千古佳话。把“和谐”作为处理邻邦矛盾的一种方法,是应该肯定的。对抗、斗争乃至发动战争,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和缓、和解,也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这两种方法都有人研究过并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但是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和为贵”、“求同存异”的观念和方法。孔子甚至把是否以“和”来处理矛盾作为判定“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他曾经作出这样经典的论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实上,在处理冲突时一概排斥斗争是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在矛盾中求得和顺或和谐,作为处理冲突的一种方法,也是有道理的,是可取的。这一思想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展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考察事物,明辨物理,既要“上揆之天”,“下察之地”,还要“中考之人”,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传统思想,强调人把主体的伦常和情感灌注于“天道”,并将其人格化,使其成为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和外在体现,“天”成了理性和道德的化身。封建帝王宣称的“奉天承运”,起义农民坚持的“替天行道”,不过是这种思维格局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衍射而已。从表面看,是人按天意在“承运”、在“行道”。但在实际上,“天”却成了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人是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是目的。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 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涉及社会生活许多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和谐社会与以和谐思想为代表的和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首先,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即和谐思想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的最终源泉在于社会生活,尤其来自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虽然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化出愈益增多的人专门从事文化生产,造成了文化与物质生产界限的模糊,但从最终的根源和基础看,文化依然是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创造和发展的源泉在社会生活,它的生命之根也在社会生活。它与社会生活之间,根本上依然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之间那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向导和精神支撑。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如果能深深地渗入其中,它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和谐文化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但并不是滞后于现实的完全被动的反映。如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样,和谐文化对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和谐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超前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对社会和谐发挥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能为我们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和力量,引导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谐社会又是和谐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们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建设以和谐思想为核心的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思想的普遍公认和强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的高度推崇和孜孜的追求,也代表了历史上人类对和谐社会的共同的理想和宿愿,也预示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该如何体现和谐思想?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本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和运用。这对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那么在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又该如何体现和谐之道?下面将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来建设“新型社会”;把以“和为贵”的理念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社会分工不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必然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于是,我们就需要有一种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为了缓解社会冲突,孔子提出了“中庸”的处事方法,不走极端,不做“过火”的事。根据社会矛盾大多因物质利益而起的现实,孔子提出了见利思义,以义统利的“义利观”来进行防范。毫无疑问,这对我们实现社会和谐,具有方法论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学会用和谐之道化解社会矛盾。从我国现实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客观存在,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收入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差距,这就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同时,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发展过程中,无疑会有一部分地区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先富与后富之间,在客观上也是存在着矛盾的。面对这些矛盾,我们除了在经济政策上予以宏观调控,对那些发展缓慢地区或特困户的人们予以物质帮助或技术援助外,还应当学会运用我们民族的中和之道,包括道家的和谐思想,启迪人们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与和谐意识,推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提倡帮贫扶困、先富带后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以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际和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创造和谐相处气氛,促进全社会共同发展,谋求全民共享祥和。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新的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讲“和为贵”、“义利并重”,反对“为富不仁”、“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是群体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念。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惟利”目的并不完全是坏事,可以激发人们奋发图强、拼搏竞争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义利观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要利而不惟利,义与利相抵触的时候,取义舍利,对利益的获取途径要正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通过正当渠道获取的利益都是道德的。儒家文化的“以义制利”的思想,是调整群体义利关系的合理价值准则,是协调人类社会价值取向的普遍性原则。“义”与“利”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两种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何去何从取决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义为上,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个思想有可能成为21世纪构建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公共道德准则的基础,当然也应该成为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说人们都认同和树立了这样的义利观和价值观,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抵制、削减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道德力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经济法制下人们新的价值观将起到十分积极的社会作用。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自然规律的重要作用。论语述而中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这就是古代朴素的“取物不尽”、对动植物永续利用的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孟子梁惠王上也讲到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即强调了取物以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重要性。同时,儒家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酒店薪资福利制度改革方案
- 城市地下停车场排水系统升级方案
- 2023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报告
- 石油企业完井施工方案及操作规范
- 机械设备采购合同模板及风险防范
- 5S管理实施方案及奖惩细则
-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选型方案
- 安徽食堂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安全星电工题库及答案解析
- QGDW1175-2013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 园区物业服务方案(3篇)
- 新解读《DZ-T 0130.11 - 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第11部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新解读
- 工程代签免责协议书
- 承接查验委托协议书
- 快艇买卖合同协议书
- 年产200吨高纯金属铯铷项目报告书
- 导弹基本知识
- 采血后预防淤青的按压方式
- 国企中层领导竞聘笔试题
- 《AI公文写作范例大全:格式、要点与技巧》课件 第5、6章 AI公文写作的方法、AI写作工具的测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