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云川藏之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doc_第1页
茶云川藏之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doc_第2页
茶云川藏之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doc_第3页
茶云川藏之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doc_第4页
茶云川藏之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云川藏古树普洱茶: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普洱茶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来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原因,使人们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有个全面的认识。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1按此说法,茶的发现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出现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在今天,茶不仅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茶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谓茶文化,就是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识形态的总和。2普洱茶是产于澜沧江中下游(包括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的乔木型大叶种茶叶为原料,以晒青方式制成之后,又经过多次自然的不规则发酵后所获得的茶。3普洱茶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名茶,其文化是博大深厚的。它既是同属于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特点。它主要包含有普洱茶种植区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是指普洱茶种植区各民族人民在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的普洱茶种植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并且由于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以茶入市、以茶唱曲、以茶入艺、以茶经贸、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民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交往和改革开放,而对建设中国茶城普洱市,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然而,普洱茶文化为什么会在澜沧江畔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成长壮大,给我们中国的茶文化留下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呢?本文将从普洱茶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一、 普洱茶种植区的自然生态普洱茶种植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气候方面说,茶树性喜温暖、湿润,在南纬的45与北纬的38间都可以种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25之间。著名的云南普洱茶区多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地区,海拔在12002000米,年平均温度在1223之间,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最高达2000多毫米。其中,普洱茶的重要产地西双版纳和普洱市的气候主要是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北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为1722,年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这些优越的气候条件为该区种植普洱茶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从日照方面看,茶作为叶用作物,极需要日光。日照时间长,光度强时,茶树生长迅速,发育健全。云南普洱茶区海拔在12002000米,纬度偏高,海拔偏高,地表接受日光辐射量也较多。由于普洱茶区多分布与澜沧江两岸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地区,虽海拔高,但温度、湿度也依然很高,十分有利于普洱茶的生长。从土壤方面看,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云南的土壤一般为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在46之间,因此正适合茶树的种植。5由于得利于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普洱茶的种植方面,从茶树的育苗到茶叶的采收都是一个生态的过程。普洱茶的育苗一般采用扦插育苗法,即剪取茶树植株的某一营养器官,如枝、叶、根的一部份,按一定方法栽培于苗床上,使其成活为茶树幼苗。当茶树幼苗长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将幼苗移植到土地上进行种植。普洱茶的种植期一般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下旬之间,雨季前后均可种植。在茶树生长期间,茶农无需进行繁杂的管理,只要保证茶树周围无杂草即可,因为如果杂草过多就会吸收土壤的肥力,减慢茶树的生长。茶树生长35年之后,便可采收。茶树通过适当的采摘,可以不断减慢新梢顶端的生长势头,促进侧芽萌发,形成更多的新梢,延长茶树的经济生产期,增加产量,且能提高成茶品质。另外,普洱茶的采摘只能人工采摘,人工采量虽比机械少,成本高,价格也较昂贵,但是人工采茶选择性较大,叶片也较完整,能保证普洱茶大叶良好条索和品质,并且普洱茶种植区多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地带,机械采摘是无法进行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普洱茶作为云南独有的特种茶较国内其他地方的茶有自己的特征和相应的适生条件。要形成云南普洱茶特有的品质特色,既不能离开普洱茶产区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不能离开普洱茶种植的生态过程。因为普洱茶文化必定要以普洱茶为载体,而只有品质优良的普洱茶才能积淀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所以普洱茶种植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普洱茶区的社会生态普洱茶区之所以会形成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普洱茶文化,一方面是与普洱茶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茶马古道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也承载了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普洱茶区的社会生态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从茶文化历史中我们知道“茶起于汉,兴于唐,盛于宋,鼎盛于清”。普洱茶的历史也与茶史大致相符。民间有“武侯遗种”的说法,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记载:“茶山有茶树王,较五种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6武侯就是诸葛亮先生,相传他在公元225年南征,曾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这样就使得当地少数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故普洱茶的种植,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由此看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唐宋时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唐咸通三年(公元826年),唐使樊绰出使南诏,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7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了地界,据专家考证,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当时它所辖地域包括今天的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可见,当时普洱茶已经在银生城广泛种植了。及至宋代,云南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贸易。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8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9由此可知,在宋代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的贸易,也就是说明普洱茶在宋代时期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清朝时期,普洱茶出现了鼎盛的局面。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详细的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茶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厅属有茶山六处,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10作为贡品团茶,每年向清代朝廷进贡有一定数量。20世纪60年代初,故宫清理仓库时,有一批保存茶,有大团茶“人头茶”,小团茶“女儿茶”等,现保存完好。由此可知,清朝时普洱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远销量号称十万担以上,宫廷将普洱茶引为了贡茶。从普洱茶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是源远流长的。由于普洱茶种植历史的悠久性,就使得普洱茶种植区的人民们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普洱茶文化。他们为普洱茶生产了不同的品种,发现了普洱茶的多种效用,并且由于普洱茶种植区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因此不同的民族特点赋予了不同地区的普洱茶以不完全相同的民族风情。在加工、引用、礼仪等方面,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例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爱伲族饮土锅茶、傈僳族饮油盐茶、白族饮三道茶,以及纳西族、藏族打酥油茶等。不同的民族风情,赋予茶文化以丰富的内涵。11另一方面,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还有一条古老的驿道,人们亲切的称它为“南方丝绸之路”。普洱茶也因为这一条古老的驿道而扬名天下。茶马古道最早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所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各民族与藏民间一种传统的以马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主要内容的商贸往来。因为其主要进行的是以滇、川等地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为主,顾被学术界称之为茶马古道。12茶马古道作为一条商贸古道,它存在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但是到了唐代这条商贸古道发生了变化,一是古道由两条变为数条,并呈网状辐射;二是由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到了吐蕃以后,她把茶叶带到了吐蕃,由此改变了吐蕃人的生活习惯。吐蕃的藏族生活在高寒山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食物才能御寒,所以他们的食品以牛羊奶、奶制品及糌粑为主,没有蔬菜,而“茶具有化食助兴,消解油脂提神的功能,很快成了吐蕃人不可缺少的饮品,吐蕃形成了全民饮茶的习惯,茶叶的需求量也随之剧增”。13吐蕃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及地理条件都决定了那里不产茶,而云南、四川既是产茶地,又与吐蕃比邻,加上吐蕃与中原时有战争发生,一旦关系交恶,茶的运输就会被阻断。所以从安全、成本和花费时间等多方面考虑,从云南、四川购买茶叶要比从长安购买茶叶经济安全得多。藏族对茶的全民需求使得原来的商贸古道由滇、川线两条变为滇、藏线,川、藏线及滇、川线多条,古道贸易的性质由早期的以境外为主转为境内外并举。藏族对茶商品的需求,使“南方丝绸之路”走向繁荣兴旺。由此滇、川、藏三地之间开始以茶叶为主,加上盐、棉布、药材等其它商品的贸易交往。14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同时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茶马古道不仅是普洱茶运销之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云南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均以西双版纳为起点:1、 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西藏芒康拉萨。这是唐代就已经开通的一条茶马古道,以藏销普洱茶的运输为主,清代进入繁荣时期,中途分支较多,如从丽江经四川进西藏,从大理经平博南古道出宝山进缅甸、印度等。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车大量运进西藏。2、 滇南官马大道:西双版纳思茅、普洱墨江玉溪昆明曲靖出身转运北京。这条茶马古道以运输普洱贡茶为主,全程于清初开通,清末部分中断。官马大道中途也有许多分支,如从元江往东到达石屏,也再由石屏经蒙自到达越南。20世纪50年代,昆洛公路通车后,滇南官马大道逐渐成为历史遗迹。15千百年来,古道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也正因为这条古道使得原本普通的茶叶发生了神奇的蜕变,经过漫长的自然发酵,汲日月精华、吸山性陈气,内含物得以充分转化,终成滋味醇厚、香高味美的云南普洱茶,同时兼得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养肾安神的神奇功效,被誉为“能喝的古董”和“马背上驮出的世界名牌”。16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对茶马古道的研究迈上了一个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崭新时期。国家旅游局把茶马古道开发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全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决定把茶马古道打造成世界黄金旅游线路。17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就能够加入到茶马古道游之中,当他们在了解茶马古道辉煌历史时也就会附带对茶文化进行解读,普洱茶文化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传播。另外,在这条绵亘10000多里的古道上,几千年来汉、藏、彝、纳西、傈僳、哈尼、基诺、羌、普米、白、怒、景颇、阿昌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凸显了我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普洱茶也随着这条古道的传播被赋予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因此,凭借茶马古道强大的经济、文化、民族友谊的联系功能使普洱茶文化也在这条古道上不断积淀,不断传播,最后形成了以普洱茶种植区为中心,同时辐射到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普洱茶文化圈。三、普洱茶产业普洱茶文化的兴起传播与普洱茶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因为普洱茶文化必须要以普洱茶产品为载体,而普洱茶文化的繁荣也必然反过来促进普洱茶产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就是说,普洱茶产业发展催生了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文化提升了普洱茶产业。普洱茶产业对普洱茶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洱文化节 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普洱市都要举办“普洱茶文化节”,它涵盖了文化学术研讨会、艺术品和名茶展览及拍卖、国际茶道茶艺观摩、普洱茶产品商标合作及转让、普洱茶产地参观等内容,不仅如此,普洱茶文化节还走出云南,如2006年在北京的普洱茶文化节、马帮贡茶万里行2006云茶贡羊城首届普洱茶文化节等。举办这样的文化节一方面可以展现新时期普洱茶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是要让普洱茶文化更大众化、普及化,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华之一的茶文化重新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使之更生活化,更具实用性。2、普洱茶艺表演普洱茶文化中的民族茶艺久已存在于民间,但作为普洱茶茶艺表演,却是在1993年4月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和两国际学术会期间才公开向外展示的。普洱茶艺表演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与普洱茶相关的艺术形式的总和,是茶文化宝库中的奇葩。通过规范化的普洱茶泡饮,不仅具有生活情趣,观赏性和艺术性,而且宣扬了饮茶、品茶的精神境界。普洱茶茶艺表演队,亦曾应邀到泰国清莱参加中、泰、缅、老四国文化艺术节作过表演,受到了热烈欢迎,为普洱茶文化的向外传播做出了贡献。3、普洱茶文学、书画作品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都可以发现对普洱茶的描述,如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等。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茶树印的就是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开了中国茶文化入邮之先河,在国际邮政上起了宣传作用。在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地区,流传着不少与普洱茶有关的古诗词和民间山歌,其中记载着种茶、采茶、运茶、饮茶等民间茶俗与茶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欣赏价值。4、普洱茶文化旅游普洱茶文化旅游是将普洱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和深度开发的新型项目,是以得到普洱茶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化旅行。根据普洱茶文化的资源特点,应着重挖掘和发展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方面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原始古茶树、古茶园、古茶山及栽培型千年古茶园,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方面,浓郁的民族性和马帮文化为普洱茶文化所特有,此外云南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以及茶歌茶舞、古老神秘的加工方式都是有丰富内涵的旅游项目。18 5、普洱茶广告宣传 普洱茶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之前广告宣传落后致使普洱茶的知名度一直很低。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许多普洱茶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