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首辅】高三历史一轮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_第1页
【中原首辅】高三历史一轮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_第2页
【中原首辅】高三历史一轮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_第3页
【中原首辅】高三历史一轮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_第4页
【中原首辅】高三历史一轮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数据库 技能数据库 预测数据库 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 宋明理学 1 三教合一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吸收佛教 道教的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 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 主张 贵儒 又 尊道 2 隋朝 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使得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2 程朱理学 1 北宋时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又以北宋的程颢 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 称为 程朱理学 2 程颢 程颐认为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两人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 人伦者 天理也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二程 还提出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 认为 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 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理 3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编著了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四书章句集注 4 评价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备受推崇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 陆王心学 1 南宋时期 理学家陆九渊把 心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提出 心 就是 理 的主张 强调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其学说被称为 心学 2 明朝中期以后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这一学派也被称为 陆王心学 王阳明宣扬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 他提出 致良知 和 知行合一 的学说 易错扫描 1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一个认为要格物致知 一个要内心自省 但是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 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 都属于理学的范畴 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从哲学观上看 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而心学坚持 心即理 的根本观念 属主观唯心主义 2 四书五经 是对儒家经典的统称 是封建社会的正式教科书 但是 四书 是由朱熹编订后才出现的 是在南宋之后 而 五经 是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后才被定为正式教科书 3 理学在宋代不是主流思想 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 理 气 等深奥的哲理 而是儒学的普及化 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 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 而且使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 是理学的功劳 二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 李贽的离经叛道 1 明朝后期 道学家把孔子奉为 扶天纲 立地纪 的神圣 李贽则自称异端 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 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2 黄宗羲提出 天下为主 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 主张以 天下之法 取代皇帝的 一家之法 从而限制君权 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这些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 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 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了经世致用思想 2 顾炎武通过实地考察 写成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该书记述了山川形势 物产风俗 民生利弊 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4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 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并加以发展 2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 3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易错扫描 1 李贽虽然被认为是 异端 但只是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 并不是完全否定儒学思想 对于儒学思想中需要或可以继承的并没有否定 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2 明清进步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就是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因此具有一定的反封建和民主色彩 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有哪些 为什么说从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表明理学已走向了极端 1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2 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 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 存天理 灭人欲 王阳明则主张封建道德存在于人们心中 只要恢复就可以了 相对于宋代以来的朱子学 心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 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 虽然对朱熹而言天理亦在人心 对王阳明来说良知即是天理 但毕竟前者偏向于外在的客体性 后者倾向于内在的主体性 两者同是维护封建统治 没有本质区别 由客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 向主观唯心主义 心学 的转变 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 概念阐释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思想来源 儒学 佛教思想 道教思想 基本思想特征 把儒家的忠 孝 节 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典例精析 禅宗语云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 a 孔子的 仁 的学说b 朱熹的理学 c 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d 王阳明的心学 思路解析 明代王阳明吸取佛教 心外无佛 即心是佛 思想 宣扬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的命题 题干体现了关注个体自身修养可以彻底觉悟 与陆王心学强调的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相似 答案 d 思路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主张 仁 孟子主张 仁政 程颐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认为仁 义 礼 智等道德准则是天理的反映 王阳明主张要 亲吾父以及人之父 以及天下人之父 要 视天下为一家 中国犹一人 他们都主张实行 仁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仁 答案 a 变式精练 孔子 孟子 程颐 朱熹 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仁 b 心外无物 c 理 d 格物致知 二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理学是儒 佛 道 三教合一 的产物 完成了更为理论化 思辨化的过程 形成了新儒学理论的哲学体系 它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品德 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品质起了积极作用 但它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严重束缚了民众的思想 并日益走向反动 消极方面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方面 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到家庭 大到民族 国家 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崇尚道德 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 以上这些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思维激活 宋明理学新在何处 1 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 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 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 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整体性的论述 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 价值转向 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2 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 理学具有双重性 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 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 桎梏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宋明理学又将儒学思想中的精华发扬光大 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 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典例精析 清人戴震说过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批判清政府采用残酷的刑罚 b 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 扼杀 c 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 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清人戴震是抨击理学的 因此这两句话指出了理学的消极影响 答案 b 变式精练 南宋时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为之制定了一整套学规 即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的 五教之目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的 修身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的 接物之要 等 这反映了 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b c d 解析 从题干内容中可看出朱熹的学规强调的是人的品德与修行的养成 是其有益于人和社会的价值体现 不能认为这是理学的伪善与欺骗性 答案 a 三 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 反传统 反教条 以 异端 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 指责儒家经典并非 万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 天生圣人 2 反封建专制 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得出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的结论 3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顾炎武提倡 众治 反对 独治 强调 经世致用 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 提出 工商皆本 的主张 对比分析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的共同点 1 共同的生活背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2 共同的经历 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3 共同的进步思想 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提倡民本思想 即 人民为主 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工商皆本 黄 减轻人民负担 顾 减免赋役 王 思想上 提倡 经世致用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知能拓展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1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 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无法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 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3 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统治 大兴文字狱 压制反清的民主思想 思维激活 明清时期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造成了冲击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与基础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但在君主专制强化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 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 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 影响有限 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统治阶层重视 典例精析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反传统 反教条 反封建专制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 b c d 思路解析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这些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答案 a 变式精练 关于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 民本 思想 b 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c 提出了 经世致用 的主张 d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 虽然他们对君主专制提出了批判 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不可能会深入地批判封建制度 答案 b 一 选择题 1 2010年辽宁大连高三二模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 存理 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格心 的认识论 齐家 治国 的功名论 其根本出发点是 a 规范社会秩序 维护统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修身养性 提高个人修养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 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工具 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秩序 答案 a 2 2010年吉林延边文综一模 三国演义 和 水浒传 中体现的忠义思想 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 仁政 学说 b 天人感应 学说 c 宋明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 思想 解析 题干中提到 忠义思想 忠义 是宋明理学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 主要是为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 答案 c 3 2010年江苏南通高三二模 王阳明宣扬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b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c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d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心学的内容和对文学作品有关词句含义的理解能力 陶渊明的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反映了诗人不受尘俗的烦扰 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它源于作者心灵的自我净化 和王阳明心学有相似之处 孟浩然的 野旷天地树 江青月近人 抒发了作者孤寂 愁闷的心情 李煜的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反映的是作者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王维的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通过对景色的描绘 反映积极乐观的情绪 答案 c 4 2010年山东潍坊高三一模 顾炎武认为 王 阳明 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 不习六艺 不综当代之务 而专心于内 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a 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 王阳明倡导 经世致用 c 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 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 顾炎武认为 王阳明心学 不习六艺 不综当代之务 而专心于内 只注重内心修养 不关注社会实际 已非儒学之正宗 说明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出现了危机 王阳明不倡导 经世致用 也没有受西方影响 顾炎武也没有主张摈弃孔孟儒学 答案 a 5 2010年广东揭阳高三一模 晚清曾国藩除了推崇理学大师程朱外 还特别赞赏诸葛亮 陆贽 范仲淹 司马光等精明强干的政治活动家 主要原因是 a 镇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需要 b 贯彻洋务派 中体西用 思想的需要 c 学习他们发挥儒学精神中经世致用的一面 d 学习他们推动清朝实现政治改革 解析 宋明理学到明清时期已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读书人沉湎于诵读程朱注解 不切实际 由此明清时期部分人士开始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 答案 c 二 非选择题 6 2010年江苏南通高三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 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 制礼乐 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 子止于孝 君止于仁 臣止于敬 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 得其所则安 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 非能为物作则也 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第三册 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 无论物矣 李贽 焚书 李贽 藏书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 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夫私者 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 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 秉赋之自然 各从所好 各驰所长 2 材料二宣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作者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何在 3 根据材料三 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 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在西汉 北宋和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把握及其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 希望学生通过此题 进一步认识到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这是与儒家学派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分不开的 第 1 至 3 问的前半部分 关键是要抓住材料的相关信息 如材料一的 天子受命于天 一统于天下 材料二的 父慈 子孝 君仁 臣敬 得其所则安 材料三第一段信息的理解来陈述 第 1 3 问的后半部分 主要根据材料出处的提示 联系西汉 明代的时代特征来回答 回答第 2 答案 1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大一统 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 主张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或写宣扬封建纲常 封建道德规范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 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趋时更新 问后半部分 目的 要以前半部分的回答为前提 结合材料中 圣人 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理解其观点的实质 第 4 问 实际上是在回答前三问的基础上 找出材料的主线 知识点一宋明理学 1 明代德清禅师曰 为学有三要 所谓不知 春秋 不能涉世 不精 老 庄 不能忘世 小参禅 不能出世 此三者 经世 出世之学备矣 缺一则偏 缺二则隘 三者无一而称人者 则肖之而已 这表明德清禅师 a 提倡儒 道 佛三教合一 b 认为儒 道 佛三教相互矛盾 c 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 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解析 在德清禅师看来 学习儒家经典可以学会 涉世 学习道家经典可以学会 忘世 信仰佛教 可以 出世 三者不可或缺 这体现了其提倡儒 道 佛三教合一的主张 答案 a 解析 南宋朱熹将 大学 中庸 与 论语 孟子 集为 四书 并对之加以注解 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答案 c 2 一个书生携带了 四书章句集注 五经正义 等一大箱书籍进京赶考 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于 a 西汉b 北宋c 南宋d 明清 3 元末明初小说 三国演义 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 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张飞 忠臣宁死而不辱 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李恢 投降刘备时说 良臣相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 孔明 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 尽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乎 a b c d 解析 宋明时期儒学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其中的 理 反映在社会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 体现在人身上即为人性 也就是说它将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统治紧密结合 由此可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知识点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4 在张居正时代 讥讽宋明理学 挑战传统社会秩序 评论当朝时事 被保守派视为 非圣无法 的异端分子的是 a 李贽b 黄宗羲c 顾炎武d 王夫之 解析 张居正是明朝的大学士 内阁首辅 这一时期 讥讽宋明理学 挑战传统社会秩序 评论当朝时事 被保守派视为 非圣无法 的异端分子是李贽 答案 a 5 清初学者唐甄曾说 为政之道 必先田市 农不安田 贾不安市 其国必贫 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 a 重视农业b 重农抑商 c 农商并重d 工商皆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内容看 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 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 所以本题应该选择c项 答案 c 6 黄宗羲 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 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 b 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 解析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三人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 又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部分内容 答案 c 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 描述和阐述事物 7 饮食者 天理也 要求美味 人欲也 虽是人欲 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 天理 与 人欲 论述的解读 正确的有 把 天理 和 人欲 对立起来 天理 和 人欲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 b c 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 天理 和 人欲 关系的理解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 应该排除 答案 b 8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 如商的 威严庄重 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 清新 汉的 凝重 六朝的 清瘦 唐的 丰满华丽 宋的 理性美 元的 粗壮豪放 明的 敦厚繁丽 清的 纤巧 这里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 清新 唐的 丰满华丽 宋的 理性美 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宗法制 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 新思潮萌发 b 郡县制 罢黜百家 政治腐朽 理学盛行 c 郡县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 思想 d 宗法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理学盛行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 战国时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唐代的国家富强 宋代的理学兴起 秦代实行郡县制 西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 明末思想领域提倡 经世致用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首的思想家推动新思潮萌发 答案 d 9 钱乘旦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 并有着辉煌的 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 夷务 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 探索世界本源 解析 从材料中 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说明理学博大精深 又从材料 中国之外的 夷务 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说明理学有一定封闭性 答案 b 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 10 朱熹同王阳明的主张相同之处有 主张理在气先 都强调意识第一 物质第二 要求克服私欲 维护统治秩序 心外无理 a b c d 解析 是客观唯心主义 是朱熹的观点 故排除 是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 故也应排除 两者思想的本质都是唯心主义 所以 是共性 两者都为统治阶级服务 所以 是共性 因此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 b 11 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 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 a 工商皆本b 格物致知 c 经世致用d 发明本心 解析 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的代表 强调理 或心 是万物的本原 不是后天实践的产物 因而做学问时与实际相背离 b项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 d项是阳明心学的主张 a c两项都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 a项针对的是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提出的 c项指的是求学问要注重时务 答案 c 三 获取和解读信息 论证和探讨问题 12 最近有人在网上发表了 程朱理学流毒无穷 一文 认为中国最大的悲哀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评论着眼于程朱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 此说法有失偏颇 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思想 c 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d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程朱理学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解析 评价程朱理学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看到它的积极作用 也应当看到它的消极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 即批判地继承 作者认为程朱理学流毒无穷 只看到了其消极影响 没有看到其积极作用 所以d项是错误的 答案 d 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13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而恤民之本 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讲明义理之归 闭塞私邪之路 然后乃可得而正 李贽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 效之则颦 学之则为步 丑妇之贱态 材料四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 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 协力组织 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 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 与人奋斗 提倡力争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 自强不息的精神 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 从容应对 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 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1 依据材料一 二 三 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2 根据材料四 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 答案 1 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 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南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 理学 阶段 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 2 集体意识 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 第 1 问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西汉时期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作出贡献的董仲舒 宋代程朱理学的代表之一朱熹 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思想先驱李贽 结合对人物的这一认识并结合材料信息归纳即可 第 2 问注意材料中涉及的 儒教中饮食的这种共同体意识 及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中提炼 第 3 问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即可 3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