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C型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2.doc_第1页
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C型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2.doc_第2页
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C型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2.doc_第3页
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C型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2.doc_第4页
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C型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最初专家审阅意见是“设计欠合理,技术方法欠妥,因而结果和结论不可靠”,后再经专家复审认为“内容较好、有临床参考价值,只是表述方法欠佳,不够深入浅出、精练易懂,读者看起来难懂、费劲!”故请作全面彻底修改,以下建议供参考!一、首先要明确研究和随机分组(1)CHC诊断标准应以国内外共识意见为依据写出文献来源;(2)入选标准中已有“初始治疗未获得持续性病毒反应”者应为1055例随机分为维持治疗组732例,未治疗对照组323例(据表1),但在后面“结果”中说“1055例纳研究,其中520例接受聚乙二醇治疗,535例未接受治疗”两组数字不一致请核对纠正!(3)既已确定“初始治疗未获持续性病毒反应者”为研究对象,不提初始治疗也可!要想说明“初始治疗”也可以,那就必须写清CHC总例数,有反应多少例,无反应者1055例,随机分为两组作为观察对象。(4)请说清病历来源,是几家医院?多长时间?因病例太多,研究对象就有1055例,且仅为无反应者占22.6,那么CHC总数应为5000多例,两家医院6年时间(2006.01-2011.12)让人产生疑问能有这么多两肝吗?(5)病人一般资料应集中放在“资料方法”中,不应放在“结果”内,表1各项应加注“单位”,年龄、病程、基因型两组比较P均0.05是否有误?请核对改正。二、随机分成两组后,未治疗对照组采取什么方法?是否一般护肝防纤维化?还是完全不管了?要写清!要明确治疗时间(4年)随访时间(结束于2012年6月30日,是滞仅半年?)三、观察指标:文中以“研究终点”(主要、次要、临床、病理)表述不甭,不易理解,建议改为HCV-RNA、HCV-DNA,HCV基因型、肝功(ALT、AST)两组治疗前后增数加减标准差统计列表并比较算出P值;痊愈率、显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癌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以百分数表示,算出两组比较之P值。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应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地表述,让一般读者能看懂,不费劲!文中结果ALT、HCV-RNA水平两年时间较基础值下降倍,不如直接写出治疗前后均数加减标准差加以比较更明白;临床组织学终点,四年随访治疗组158例,对照组156例,生存曲线分别为34.1、33.8,治疗组和非肝硬化性纤维化或肝化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P0.67)这一段文字生涩难懂,看不明白!不如改为中位生存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列出主要不良事件名称),进行两组比较分析,一目了然!四统计学处理 要简明,不要太复杂,本文上述内容就按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两部分统计算出P值即可!五、请按上述建议和附件修改提示、新编码、精练文字,重新统计并核对数据,理顺全文,尽快发回编辑部信箱。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C型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张中琴 河南鹤壁市传染病医院 458000 顾亭亭 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科 100034 【摘要】目的: 慢性C型病毒性肝炎可引起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和死亡率,长期抗病毒治疗是否能够预防疾病进展尚无定论。方法:随机、对照研究,以聚乙二醇干扰素-2a 90g,每周1 次连续用药4年。根据纤维化分期,分别与1年和4年进行活检。主要终点为疾病的进展,包括死亡、肝细胞癌、肝功能失代偿、或纤维化较基础上升2点(Ishak 纤维化评分)。结果: 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患者520例,未接受治疗者535例。治疗组血清转氨酶水平、血清肝炎病毒C RNA水平、组织学坏死性炎症评分均显著下降(P0.001), 但是,组间比较任何主要终点(治疗组34.5%,对照组35.2%;危险比1.01,95%CI0.821.28,P=0.88)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至少出现1种严重不良事件病人的百分率治疗组为38.8%,对照组为31.5%(P=0.07)。结论:长期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不能降低慢性C型病毒性肝炎和纤维化病人的疾病进展。关键词:慢性C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纤维化;死亡率;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C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1,2 ,可引起进行性肝损伤和纤维化,进而发生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3。成人中HCV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肝移植的重要适应症。慢性C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肝细胞癌发生入组率日渐增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4。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三唑核苷治疗2448周使得HCV RNA持续下降(即持续性病毒学反应),可使1/2的病人慢性肝炎缓解5,6。然而,仍然有近一半的病人对上述治疗无反应7,8。CHC病人无持续性病毒学反应是治疗的难点,目前认为需要长期维持性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干扰素治疗的基本原理可能是引起HCV RNA水平的抑制和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改善肝脏的组织学,即使不能清除病毒9。此外,一些研究表明干扰素治疗能够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但是,这些研究多数是回顾性的,存在一些时间或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10,11。长期干扰素治疗是否能够改善CHC的组织学和临床结局仍然不清。1 资料和方法11一、病人 入选标准:符合CHC诊断标准1212是12,还是1、2?: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亦可诊断;初始治疗未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反应;肝活检为肝硬纤维化(Ishak 纤维化评分3,评分范围为06,分值越大表明纤维化程度越重;5或6分表明有肝硬化);无失代偿性肝衰竭;无肝细胞癌病史。排除标准:非CHC肝疾病;未控制的内科疾病;精神科疾病;不适合使用干扰素;妊娠期。病人根据Ishak纤维化记分分层。 624例无肝硬化;431例肝硬化共1055例。病人均知情同意。 CHC共 例,所有患者初期治疗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2a 180g,皮下注射,每周1次;口服三唑核苷1000 1200mg/d,治疗时间24周。根据病毒学检测血清 HCV-RNA水平分为无反应(HCV_RNA水平由基础下降1 log10IU/mL) 例、部分反应(1 log10IU/mL) 例,将初始治疗无反应患者(HCV_RNA水平由基础下降1 log10IU/mL)1055例( 624例无肝硬化,431例肝硬化)随机分配(随机化根据有或无肝硬化由计算机生成)为维持治疗组732例(90g聚乙二醇,每周1次)或未治疗对照组323例,时间4年。如果治疗组病人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则将治疗量改为45g或更低。病人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见表1所示。 12二、研究终点 观察指标 主要终点表述不清,不好理解,不如直接提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癌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HCV-RNA、HCV-DNA、HCV基因型、肝功(ALT、AST)为随机化后疾病进展,如:死亡、肝失代偿(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胸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细胞癌重复?、 ChildTurcotte-Pugh评分7(评分范围 5 15, 分值越大失代偿越严重)、或无肝硬化纤维化病人 Ishak肝纤维评分增加2分。次要终点为生分何谓“生分”质量变化、:严重不良事件、减少剂量事件(血小板减少、中性细胞减少、血清转氨酶增高)、Ishak纤维化记分增加、肝细胞癌重复?。13三、随访及观察 研究期间,每3个月对病人进行一次检查,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临床终点和不良事件。肝脏超声检查每12个月进行肝细胞癌筛查,肝活检各于1、4年进行1次。组织学纤维化解释根据Ishak记分12。常规的血液化学检查和血液学检验根据需要。血清HCV-RNA水平和HCV基因型应用Roche Cobas Monitor试剂盒。观察指标:HCV、DNA定量、有关标志物转阴,肝功能(ALT、AST)好转、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癌变率等。14 四、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为SAS9.1。两组的基础变量比较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或Wilcoxon 秩和检验。主要终点分析涉及生存曲线比较应用log秩和检验,病人分层根据有或无纤维化或肝硬化。主要终点的进一步分析包括Cox比值比危险回归模型分析,病人的分层根据有或无纤维化或肝硬化,对事件率 KaplanMeier 估计。取P0.05。结果 21一、病人 2006年1月2011年12月(随访结束于2012年6月30日),1055例病人纳入研究。其中,520例接受聚乙二醇治疗,535例未接受治疗。最初的24周治疗反应:65%的病人对治疗呈部分或无反应,14.5%病人有反应以后复发,22.6%的病人未呈现持续性血清病毒学反应。因此,根据临床、生化、病毒学、组织学特征将病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表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男性患者占72%。 平均感染时间为22.5年。85%病人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血清HCV-RNA平均值为(6.40.5)log10IU/mL。每组各有40%左右病人有肝硬化。22二、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和HCV-RHA水平 治疗组病人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在2年时较基础值下降0.45倍(10474IU对5820U),对照组为0.21倍(11080IU对8732U);差异为0.24倍(95%CI,0.090.39;P=0.002)。4年时,治疗组下降0.47倍(5514U),对照组为0.19倍(8936U),差异为0.28倍(95%CI,0.120.44,P0.001)。随机分组时,17%的病人转氨酶正常,4年时治疗组转氨酶正常为35.5%、对照组为22.6%(P0.001)。2年时治疗组血清HCV-RNA水平下降0.81log10IU /mL,对照组下降0.07,差异为0.74(95%CI,0.610.87,P0.001)。4年时亦呈相同变化,分别降低0.71和0.12log10IU/mL,差异0.59(95%CI,0.450.72,P0.001)。治疗组持续性病毒反应19例(3.4%),对照组为0。23三、临床和组织学终点 4年随访时,治疗组出现主要临床或组织学终点158例,对照组156例。KaplanMeier 生存曲线估计治疗组为34.1%(95%CI,29.438.2)、对照组为33.8%(95%CI,29.438.8);危险比为1.01(95%CI0.811.27,P=0.90)。治疗组和非肝硬化性纤维化或肝硬化之间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67)。 肝硬化病人中,达到终点的病人比例的KaplanMeier 估计值,治疗组为31.2%,对照组为33.2%(危险比0.97, 95%CI0.671.40);非纤维化病人两组分别为36.8%和35.2%(危险比1.06,95%CI0.771.41)。达到临床终点的百分率,应用 KaplanMeier 生存估计 ,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肝硬化病人相似(图1)。 a非肝硬化病人中,治疗组的临床终点较对照组多 (11.9% 对 8.3%),但是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意义(P=0.11)。 最常见的临床终点是ChildTurcottePugh 评分(两次连续性随访期间)增加2分值,有110例病人达到这一临床终点。其他的肝脏失代偿结局包括腹水60例(19.1%)、肝性脑病39例(12.4%),静脉曲张出血15例(4.8%),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例以并发症发生率表示(1.6%)。肝细胞癌31例,13例为非硬化性纤维化、18例为硬化性纤维化病人。64例死亡,治疗组37例为治疗组病人,、对照组27例为对照组病人(Pp=0.20)。至随访结束时,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组总死亡率为6.8%,对照组为5.4%(P=0.16)。 非肝硬化病人中,治疗组(5.1%)较对照组(1.8%)死亡率显著增加(P=0.04),而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两组(9.1%对8.6%,P=0.96)无显著差异。 肝硬化进展发生率在非肝硬化病人两组相似(28.2%对30.8%,P=0.48)。非肝硬化病人中,两组患者的Ishak 纤维记分平均增加0.38和0.42点,差异为0.04点(P=0.76)。治疗组的坏死性炎症记分平均下降值(-1.03)较对照组(-0.03)显著(P0.050.820.340.990.430.560.900.43 参考文献1 Armstrong GL, Wasley A, Simard EP, McQuillan GM, Kuhnert WL, Alter MJ. The prevala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 Intern Med 2006;144:705-14.2 The Global Burden of Hepatitis C Working Group.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 for hepatitis C. J Clin Pharmacol 2004;44:20-9.3 Thomas DL, Seeff LB.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C. Clin Liver Dis 2005;9:383-98.4 Fattovich G, Stroffolini T, Zagni I, Donato 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irrhosis: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Gastroenterology 2004;127:Suppl 1:S35-S50.5 Hoof nagle JH, Seef f LB. Peginter feron and ribavirin for chronic hepatitis C. N Engl J Med 2006;355:2444-51.6 Abraldes JG, Tarantino I, Turnes J, Garcia-Pagan JC, Rodes J, Bosch J. Hemodynamic response to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long-termprognosis of cirrhosis. Hepatology 2003;37:902-8.7 Garcia-Pagan JC, Morillas R, Banares R,et al. Propranolol plus placebo versus propranolol plus isosorbide-5-mononitrate in the prevention of a first variceal bleed:a double-blind RCT. Hepatology 2003;37: 1260-6.8 Sarrazin C, Kieffer TL, Bartels D, et al. Dynamic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ic and phenotypic change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protease inhibitor telap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