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选择素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doc_第1页
P—选择素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doc_第2页
P—选择素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doc_第3页
P—选择素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选择素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范月媛 (08针灸推拿七年制班)摘要目前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血栓性疾病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内血栓形成的凝血反应起始于血小板活化。未被活化的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低表达或不表达。当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刺激后,棒状小体和血小板颗粒质膜迅速与细胞膜融合,P-选择素很快从血小板棒状小体内和血小板颗粒内转移至细胞表面,与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黏附,在血小板活化时与血小板表面的质膜融合,从而使P-选择素表达于血小板膜上或出现在血浆中,几秒至几分钟内P-选择素表达到高峰。在P-选择素的介导下,血小板、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使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血小板通过P-选择素与单核细胞黏附,形成纤维蛋白成淀,促进血栓形成与稳定。而血浆中高浓度的P-选择素,可提高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之间的黏附,且经过实验证实有剂量依赖关系,P-选择素可调节嗜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性,在低剪切力的部位可以有较高浓度的P-选择素,促进白细胞凝聚到血管损伤部位,促进疾病进程。关键词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静脉血栓形成,黏附,介导引言自20世纪初,Wilson在利用海绵细胞做混合分离实验时,发现细胞有选择识别适当邻居的现象后,人们开始探索细胞黏附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了许多黏附分子,对细胞黏附机制及其各种生理病理过程与临床疾病的意义有了深入的认识,这已成为当前医学生物领域的热点课题。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非正常的凝结,造成深静脉管腔阻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约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常见于创伤或手术后患者,好发于下肢,若不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早期可因血栓栓塞局部深静脉管腔导致疼痛性股青肿,或血栓脱落继发致命性肺栓塞;晚期遗留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已成为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疾病之一。正文目前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血栓性疾病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血小板只有活化后才参与血栓形成过程。也就是说体内血栓形成的凝血反应起始于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释放的许多分子标志物中,P-选择素是最具特异的分子标志物之一。P-选择素作为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其主要作用是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和炎性细胞的黏附及激活的血小板和炎性细胞的黏附,其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和细胞黏附受体,可通过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及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启动炎症与血栓形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起始过程。P-选择素又称P-选择素、GMP-140或血小板激活依赖性颗粒外膜蛋白,它是选择素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细胞黏附因子。1989年McEver等首先在激活的血小板膜上发现,其存在于中等以上大血管内皮细胞的棒状小体内和血小板颗粒内,由78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分子量为140KD。P-选择素是糖基化单链跨膜蛋白,糖链以N键与蛋白相接,其结构分为5个区域:从氨基末端开始依次为钙离子依赖的凝集素样区、表皮生长因子样区、9个补体调节蛋白短一致重复单位、1个疏水跨膜区和1个胞浆短尾区。P-选择素的DNA基因在人或鼠的第1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其凝集素样区可能是它与配体结合及参与细胞间黏附的部位,推测此功能区在细胞黏附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已发现的P-选择素有两种变异型,一种为缺乏跨膜区域的外显子所致的可溶性P-选择素,另一种为缺乏编码第7补体蛋白序列的外显子所致的膜性P-选择素。P-选择素主要在肝、肺、结肠、胃以及肾上腺的中等以上血管内皮细胞及激活的血小板上表达,毛细血管一般不表达,胰内少见阳性表达,血管、肾和心未见表达。它在肺、结肠、胃、肾上腺等组织中含量低,提示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未受到刺激和激活,P-选择素为低水平表达;相反,在炎症等病理状况下,受炎症因子等刺激P-选择素高表达并参与多种病理变化。P-选择素介导内皮细胞、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等黏附,主要通过其氨基末端凝集素样区域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识别并结合相应配体。目前已知P-选择素可以识别多种配体,迄今发现的这些配体都是具有唾液酸化的氨基多糖结构或类似结构。其对应的重要配体有两个:一是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PSGL-1),另一个是CD24。PSGL-1是型膜蛋白,有两条相同的通过2个二硫键连接的亚单位组成,共约412个氨基酸残基,每个亚单位分子量约120KD。细胞外部分包含3个潜在的N-糖苷键糖基化位点,53个可能的O-糖苷键基化位点和3个硫酸酪氨酸位点。PSGL-1一般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其他造血细胞表达,体内、体外实验均证实PSGL-1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P-选择素黏附所必需的。CD24是P-选择素的另一配体,又被称为热稳定抗原,常表达在大量实体瘤的表面。未被活化的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低表达或不表达。当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凝血酶、组胺、TNF-、缺氧、氧自由基等刺激后,棒状小体和血小板颗粒质膜迅速与细胞膜融合,P-选择素很快从血小板棒状小体内和血小板颗粒内转移至细胞表面,与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黏附,在血小板活化时与血小板表面的质膜融合,从而使P-选择素表达于血小板膜上或出现在血浆中,几秒至几分钟内P-选择素表达到高峰。在P-选择素的介导下,血小板、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使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血小板通过P-选择素与单核细胞黏附,形成纤维蛋白成淀,促进血栓形成与稳定。而血浆中高浓度的P-选择素,可提高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之间的黏附,且经过实验证实有剂量依赖关系,P-选择素可调节嗜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性,在低剪切力的部位可以有较高浓度的P-选择素,促进白细胞凝聚到血管损伤部位,促进疾病进程。结语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能敏感特异地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的真实情况和血栓形成倾向,对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同时P-选择素在DVT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病理生理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P-选择素介导的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等黏附作用贯穿DVT的全过程。因此应用选择素抗体将成为DVT临床治疗的一项新措施和手段,通过早期阻断与治疗将有助于减少DVT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参考文献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主编,血栓病学,科学出版社王鸿利,王学峰主编,血栓病临床新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唐倩等,苯并芘对血小板聚集和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第40卷第1期,2011/1高鹏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糖蛋白CD61、P-选择素表达与临床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第14卷第6期,2010/6郭伟光等,维尔脉冲剂对静脉血栓形成大鼠P-选择素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第17卷第3期,2010/5任淑霞等,36例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因分析及防治体会,中国现代医生,第47卷35期,2009/12骆华等,P-选择素和 CD63评价羟乙基淀粉130/0.4对血小板活化抑制的意义,检验医学,第24卷第7期,2009/7沈笑春等,血小板源性CD40L、P-选择素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国际呼吸杂志,第27卷第16期,2007王顺等,血小板及P-选择素在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中国实验诊断学,第12卷第1期,2008/1陆焰等,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浙江临床医学,第9卷第3期,2007/3张兰玲等,血小板活化分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第21卷第4期,2007李苹等,血浆P-选择素、P10、D-二聚体的变化与肺血栓栓塞关系的研究,福建医药杂志,第29卷第5期,2007杨小军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选择素 、CD63与PAF的变化及意义,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7卷第2期,2009/2张永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齐鲁护理杂志,第16卷第2期,2010张青云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进展,重庆医学,第39卷第13期,2010/7蔡林刚,任为,细胞黏附分子血浆E-选择素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2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