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谱图解析.ppt_第1页
质谱谱图解析.ppt_第2页
质谱谱图解析.ppt_第3页
质谱谱图解析.ppt_第4页
质谱谱图解析.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机波谱分析 1 直链烷烃 2 4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饱和烃类 对直链烷烃分子离子 先通过半异裂失去一个烷基游离基 形成正离子 后连续失去28个质量单位 CH2 CH2 在质谱图上 获得CnH2n 1 m e 29 43 57 比各碎片离子峰低两个质量单位处出现一些链烯小峰 得CnH2n 1 失去一个分子H m e 27 41 55 分子离子峰的强度随分子量增加而减小 一 碳氢化合物的质谱图 分子离子峰较弱 直链烃具有一系列m z相差14的CnH2n 1碎片离子峰 基峰为C3H7 m z43 或C4H9 m z57 支链烷烃 在分支处优先裂解 形成稳定的仲碳或叔碳阳离子 含8个以上碳的直链烷烃 其质谱很相似 区别仅在于分子离子峰的质量不同 特点 正癸烷 分子离子 C1 100 C10 6 C16 小 C45 0 有M e 29 43 57 71 CnH2n 1系列峰 断裂 有M e 27 41 55 69 CnH2n 1系列峰C2H5 M e 29 C2H3 M e 27 H2有M e 28 42 56 70 CnH2n系列峰 四圆环重排 2 支链烷烃 支链的断裂 易出现在被取代的碳原子上 稳定性为 特点 M 弱或不见 M 15 CH3 带侧链CH3 M R R 优先失去大基团 此处离子峰的RI大 3 环烷烃 1 由于环的存在 分子离子峰的强度相对增加 2 常在环的支链处断开 给出CnH2n l峰 也常伴随氢原子的失去 因此该CnH2n 2峰较强 3 环的碎化特征是失去C2H4 也可能失去C2H5 4 烯烃 分子离子峰较稳定 丰度较大 尤其是多烯的分子离子峰虽能判别 但不强 随分子量增大分子离子峰强度降低 烯烃主要有 裂解和McLafferty重排两种裂解方式 裂解是烯烃最普遍的裂解方式之一 生成通式为CnH2n 1的稳定烯丙式正离子 常为基峰 该碎片离子的质量数通式为41 14n n 0 1 2 3等 分子离子峰中阳离子主要定域在 键上 较稳定丰度较大 其相对强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小 有一系列CnH2n CnH2n 1 CnH2n 1的碎片离子峰 通式为41 14n 二 芳烃的质谱图 苯环能使分子离子稳定分子离子稳定 峰较强 芳烃类化合物的裂解方式主要有5种 1 烷基取代苯易发生 裂解 并经重排生成桌翁离子tropyliumion m z91 是烷基取代苯的重要特征 Y可以是烷基或杂原子 出现稳定的桌翁离子 通常是基峰m z 91 是苯环上有烷基取代的标志 如 碳上有支链 则发生 开裂时 将优先脱去大的取代基 卓翁离子可进一步裂解生成环戊二烯 m z 65 及环丙烯离子 m z 29 2 麦氏重排 如有 H存在 具有 氢的烷基取代苯 能发生麦氏重排裂解 产生m z92 C7H8 的重排离子 奇电子离子峰 进一步裂解 产生m z78 52或66 40的峰 3 开裂和氢的重排取代苯也能发生 裂解 产生苯离子 进一步裂解成环丙烯离子和环丁二烯离子 4 逆狄尔斯 阿尔德开裂及其它重排开裂X Y Z可以是C O N S等 5 脱去乙炔分子的开裂由 开裂生成的桌翁离子或 开裂生成的苯离子等还能继续裂解 脱去乙炔分子 三 醇 酚 醚 1 醇1 分子离子峰弱或不出现 2 C C 键的裂解生成31 14n的含氧碎片离子峰 伯醇 CH2OH 31 14n 仲醇 CH3CHOH 45 14n 叔醇 CH3 2CHOH 59 14n3 脱水 M 18的峰 4 开链伯醇发生麦氏重排 失去烯 水 M 18 28的峰 5 小分子醇出现M 1的峰 质谱图中低荷质比区出现m z31 45 59等含氧碎片峰 高质荷比区出现 m 3的双峰 可能为醇类化合物的 M 15 及 M 18 峰 也可能为 甲基仲醇 不排除 M 15 为烃基侧链CH3丢失的可能性 这可由m z31 45峰的相对强度来判断 2 酚 或芳醇 1 分子离子峰很强 苯酚的分子离子峰为基峰 2 M 1峰 苯酚很弱 甲酚和苯甲醇的很强 3 酚 苄醇最主要的特征峰 M 28 CO M 29 CHO 3 醚 脂肪醚 1 分子离子峰弱 易发生 断裂形成羘离子 并进一步重排 2 裂解及碳 碳 键断裂 生成系列CnH2n 1O的含氧碎片峰 31 45 59 3 由电荷中心引发的i 裂解 生成一系列CnH2n 1碎片离子 29 43 57 71 芳香醚 1 分子离子峰较强 2 裂解方式与脂肪醚类似 可见77 65 39等苯的特征碎片离子峰 下图为邻 对二甲氧基苯的质谱 取代基位置不同 裂解方式有很大不同 邻位取代时M 是基峰 对位取代时 M 15 是基峰 主要裂解方式如下 四 硫醇 硫醚 硫醇与硫醚的质谱与相应的醇和醚的质谱类似 但硫醇和硫醚的分子离子峰比相应的醇和醚要强 1 硫醇1 分子离子峰较强 2 断裂 产生强的CnH2n 1S 峰 出现含硫特征碎片离子峰 47 14n 47 61 75 89 3 出现 M 34 SH2 M 33 SH 33 HS 34 H2S 的峰 2 硫醚1 硫醚的分子离子峰较相应的硫醇强 2 断裂 碳 硫 键裂解生成CnH2n 1S 系列含硫的碎片离子 五 胺类化合物 1 脂肪胺1 分子离子峰很弱 往往不出现 2 主要裂解方式为 断裂和经过四元环过渡态的氢重排 3 出现30 44 58 72 系列30 14n的含氮特征碎片离子峰 2 芳胺1 分子离子峰很强 基峰 2 杂原子控制的 断裂 六 卤代烃 脂肪族卤代烃的分子离子峰弱 芳香族卤代烃的分子离子峰强 分子离子峰的相对强度随F Cl Br I的顺序依次增大 1 断裂产生符合通式CnH2nX 的离子 2 断裂 生成 M X 的离子 注意 可见 M X M HX X CnH2n CnH2n 1系列峰 19F的存在由 M 19 M 20 碎片离子峰来判断 127I的存在由 M 127 m z127等碎片离子峰来判断 Cl Br原子的存在及数目由其同位素峰簇的相对强度来判断 3 含Cl Br的直链卤化物易发生重排反应 形成符合CnH2nX 通式的离子 七 羰基化合物 1 醛脂肪醛 1 分子离子峰明显 2 裂解生成 M 1 H M 29 CHO 和强的m z29 HCO 的离子峰 同时伴随有m z43 57 71 烃类的特征碎片峰 3 氢重排 生成m z44 44 14n 的峰 芳醛 1 分子离子峰很强 2 M 1峰很明显 2 酮 1 酮类化合物分子离子峰较强 2 裂解 优先失去大基团 烷系列 29 14n3 氢重排酮的特征峰m z58或58 14n 3 羧酸类 脂肪酸 1 分子离子峰很弱 2 裂解出现 M 17 OH M 45 COOH m z45的峰及烃类系列碎片峰 3 氢重排羧酸特征离子峰m z60 60 14n 4 含氧的碎片峰 45 59 73 芳酸 1 分子离子峰较强 2 邻位取代羧酸会有M 18 H2O 峰 4 酯类化合物 1 分子离子峰较弱 但可以看到 2 裂解 强峰 M OR 的峰 判断酯的类型 31 14n M R 的峰 29 14n 59 14n3 麦氏重排 产生的峰 74 14n4 乙酯以上的酯可以发生双氢重排 生成的峰 61 14n 八 酰胺类化合物1 分子离子峰较强 2 裂解 氢重排 九 氨基酸与氨基酸酯 小结 羰基化合物中各类化合物的麦氏重排峰 醛 酮 58 14n酯 74 14n酸 60 14n酰胺 59 14n 十 双取代芳环的邻位效应 芳环的邻位取代基间容易形成六元环过渡态 发生氢的重排裂解 该效应称为邻位效应 orthoeffect 通式 小结 1 M 峰较强的分子结构 芳烃 苯酚 芳基烷基醇 芳基烷基醚 醛 酮 芳杂环 芳香一元羧酸及其酯 芳香胺天脂环胺 芳香族胺 芳族硝基物脂肪族硫醚等 2 M 峰较弱的分子结构 脂肪族卤化物 酰胺 脂肪胺 羧酸 酯 醚 伯 肿醇 烯 直链烷烃等 3 不易观察到M 峰的分子结构 脂肪族硝基物 腈类 不饱和脂肪醚 叔醇 支链烷烃等 4 麦氏重排 含 H的醇 烯烃 芳烃 醚 酮 酸 酯 胺 酰胺等 5 注意脱去小分子的结构重排 水 甲醇 腈HX H2S NH3 CO等 6 同位素峰较明显的分子结构 含卤化合物 硫化物均有峰 其中硫化物最弱 根据同位素峰的相对丰度及峰位 判断分子中含有此类原子的数目 质谱图中常见碎片离子及其可能来源 2 5质谱中的非氢重排 2 5 1环化取代重排 CyclizationDisplacementRearrangement 长链烷基卤代烃 硫醇 硫醚及伯胺类化合物也发生环化重排 生成较稳定的含硫 氮的环状碎片离子 用 rd 表示 由自由基位置引发而发生的环化反应 用 re 表示 迁移一种基团 而非氢自由基 消去CO CO2 CS2 SO2 HCN CH3CN CH3等 2 5 2消去重排 EliminationRearrangement 烷基迁移 苯基迁移 烷氧基迁移 氨基迁移 2 6质谱图的解析 1 分子离子峰的强度与结构的关系 分子离子峰的强度与结构的关系具有如下规律 碳链越长 分子离子峰越弱 存在支链有利于分子离子峰裂解 故分子离子峰很弱 饱和醇类及胺类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弱 有共振系统的分子离子峰稳定 分子离子峰强 环状分子一般有较强的分子离子峰 分子离子峰的强度顺序 芳香环 共轭烯 烯 环状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 醚 酯 胺 酸 醇 高度分支的烃类化合物 补充说明 2 亚稳离子峰在解析质谱中的意义 亚稳离子的出现 可以确定m1 m2 的开裂过程的存在 注意 并不是所有的开裂都会产生亚稳离子 因此 没有亚稳离子峰的出现并不能否定某种开裂过程的存在 例 苯乙酮的分子离子峰C6H5COCH3 m z 120 基峰C6H5CO m z 105 和碎片离子峰C6H5 m z 77 后者C6H5 的生成有两种途径 a C6H5COCH3 C6H5 COCH3 b C6H5CO C6H5 CO由于在质谱中存在亚稳离子m z 56 47 根据m1 m2 m 的关系可知56 47 772 105 而不是772 120 就可以确定C6H5 是通过 b 形式的开裂生产的 但这并不等于 a 形式的裂解被否定 2 6 1质谱图解析的方法和步骤1 校核质谱谱峰的m z值2 分子离子峰的确定 a N律 b 同位素峰对确定分子离子峰的贡献 c 注意与其他碎片离子峰之间的质量差是否合理 3 对质谱图作一总的浏览分析同位素峰簇的相对强度比及峰形 判断是否有Cl Br S Si F P I等元素 4 分子式的确定 计算不饱和度5 研究重要的离子 1 高质量端的离子 第一丢失峰M 18 OH 2 重排离子 3 亚稳离子 a 一般的碎片离子峰都很尖锐 但亚稳离子钝而小 b 一般要跨2 5个质量单位 c 其质荷比一般都不是整数 4 重要的特征离子烷系 29 43 57 71 85 芳系 39 51 65 77 91 92 93氧系 31 45 59 73 醚 酮 氮系 30 44 58 6 尽可能推测结构单元和分子结构7 对质谱的校对 指认 2 6 2质谱解析实例 1 请写出下列化合物质谱中基峰离子的形成过程 1 4 二氧环己烷 基峰离子m z28可能的形成过程为 2 巯基丙酸甲酯 基峰离子m z61可能的形成过程为 E 1 氯 1 己烯 基峰离子m z56可能的形成过程为 2 某未知物经检测是只含C H O的有机化合物 红外光谱显示在3100 3600cm 1之间无吸收 其质谱如下图所示 试推测其结构 解 第一步 解析分子离子区 1 分子离子峰较强 说明该样品分子离子结构稳定 可能具有苯环或共轭系统 分子量为136 2 根据M 1 M 9 可知该样品约含8个C原子 查Beynon表 含C H O的只有下列四个式子 a C9H12O 4 b C8H8O2 5 c C7H4O3 6 d C5H12O4 0 第二步 解析碎片离子区 1 m z105为基峰 提示该离子为苯甲酰基 C6H5CO m z39 51 77等峰为芳香环的特征峰 进一步肯定了苯环的存在 2 分子离子峰与基峰的质量差为31 提示脱去的可能是CH2OH或CH3O 其裂解类型可能是简单开裂 3 m z33 8的亚稳离子峰表明有m z77m z51的开裂 56 5的亚稳离子峰表明有m z105m z77的开裂 开裂过程可表示为 第三步 提出结构式 1 根据以上解析推测 样品的结构单元有 2 上述结构单元的确定 可排除分子式中的C9H12O 4 C7H4O3 H原子不足 C5H12O4 0 C原子不足 所以唯一可能的分子式为C8H8O2 由此可算出剩余碎片为CH3O 可能剩余的结构为 CH2OH或CH3O 3 连接部分结构单元和剩余结构 可得到下列两种可能的结构式 4 由于该样品的红外光谱在3100 3600cm 1处无吸收 提示结构中无 OH 所以该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a 3 试判断质谱图1 2分别是2 戊酮还是3 戊酮的质谱图 写出谱图中主要离子的形成过程 解 由图1可知 m z57和m z29很强 且丰度相当 m z86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比最大的碎片离子m z57大29u 该质量差属合理丢失 且与碎片结构C2H5相符合 所以 图1应是3 戊酮的质谱 m z57 29分别由 裂解 裂解产生 由图2可知 图中的基峰为m z43 其它离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