钯碳催化的酮与伯醇的α-烷基化反应.pdf_第1页
钯碳催化的酮与伯醇的α-烷基化反应.pdf_第2页
钯碳催化的酮与伯醇的α-烷基化反应.pdf_第3页
钯碳催化的酮与伯醇的α-烷基化反应.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9年第 1 7卷 第 2 期 1 6 0 1 6 3 合 成 化 学 C h i n e s e J o u rna l o f S y n t h e t i c C h e mi s t r y V0 1 1 7 2 0 0 9 N o 2 1 6 0 1 6 3 研究论文 钯碳催化的酮与伯醇的 O L 烷基化反应 沈师悦 朱雯芳 卓广澜 浙江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系 浙江 杭州3 1 0 0 1 8 摘要 以环己烯为活性氢接受体 l 4 一 二氧六环为溶剂 在 P d C催化下酮可以有效地与伯醇进行 一 烷基化反 应生成偶联酮 产率 4 3 7 8 其结构经 H N MR I R和 MS 表征 提出了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 关键词 一 烷基化 氢接受体 钯碳催化剂 酮 伯醇 偶联酮 合成 中图分类号 0 6 2 5 4 2 0 6 1 4 8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1 5 1 l 2 0 0 9 0 2 0 1 6 0 0 4 Pd C c a t a l y z e d Al k y l a t i o n o f Ke t o n e wi t h Pr i ma r y Al c o h o l S HEN S hi y u e ZHU We n f a n g Z HUO Gu a n g l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h e mi s t ry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1 8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C o u p l e d k e t o n e s i n y i e l d o f 4 3 一7 8 w e r e s y n t h e s i z e d b y a l k y l a t i o n o f k e t o n e s wi t h p r i ma r y a l c o h o l s u s i n g P d C a s a c a t a l y s t a n d c y c l o h e x e n e a s a h y d r o g e n a c c e p t o r i n d i o x a n e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s w e r e c o n fi r me d b y H NMR I R a n d MS T h e p o s s i b l e r e a c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w a s s u g g e s t e d Ke y wo r ds a l k y l a t i o n h y d r o g e n a c c c p t o r p a l l a d i u m c a t a l y s t k e t o n e p r i ma ry a l c o h o l c o u p l e d k e t o n e s y n t h e s i s 以过渡金属为催化剂催化 的酮与醇的 O t 烷 基化反应是一种新的反应体系 与传统的烷基化 方法 通常需要在低温和无水条件下进行 相比 该方法副产物仅为水 反应操作简单 条件温和 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 近年来 一些研究小组 在该催化剂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R i c a r d o M a r t in e z 等 和 C h a n S ik C h o 等 报道钌络合物 R u C I 2 D MS O 4和 R u C 1 P P h 3 3 可 以有效催化 酮与醇的 一 烷基化反应 T a g u c h i 等 也报道了 铱络合物 I r c o d C 1 P P h K O H可作为该反应 的催化体系 M in S e r k K w o n 等 J 贝 0 首先报道了一 种可 以重 复 利 用 的 钯 非 均 相 催 化 剂 P d A I O O H 但其制备复杂 C h a n S i k C h o 等还报道 了用钯碳催化剂可有效在催化该 O t 一 烷基化反应 过渡金属催化酮与醇的 O 一 烷基化反应虽然 具有诸多优势 但在生成 目标产物偶联酮的同时 还生成进一步还原产物偶联醇 因此如何提高反 应的选择性 尽量避免副反应的发生成了近期该 研究的重点 目前文献报道的主要方法是加入活 性氢接受体如十二烯 或癸烯 j 最近我们在实验 中发现环 己烯能作为一种活 性氢接受体有效地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为此 本文 报道一种用钯碳 P d C 作为催化剂 加入氢接受 体环己烯 高效催化酮与醇的 烷基化反应的方 法 并以苯乙酮与正丁醇反应合成主产物偶联酮 l a 副产物偶联醇l b S c h e m e 1 为模型进行了反 应条件优化 考察了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 碱的种类 以及溶剂环 己烯对 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在最佳 反应条件下 考察了P d C 对一系列不同底物的 一 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提出了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 收稿 日期 2 0 0 8 1 1 2 5 基金项目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 0 4 7 6 0 9 2 作者简介 沈师悦 1 9 8 5一 男 汉族 浙江湖州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药物合成的研究 通讯联系人 卓广澜 教授 E m a i l z h u o g u a n g l a n 1 6 3 c o m 第2期 沈师悦等 碳催化的酮与伯醇的 一 烷基化反应 1 实验部分 1 1仪 器与试 剂 B r u k e r A v a n e e a v 4 0 0 4 0 0 MH z 型核磁共振 仪 C D C 1 3为溶 剂 T MS为 内标 N i c o l e t A v a t a r 3 7 0型红 外光 谱 仪 S a t u rn 2 2 0 0型 质谱 仪 G C 一 7 9 0 0 F I D 型气相 色 谱仪 色 谱 柱 1 9 0 9 1 J 4 1 3 一 H P 5 0 3 2 m l n 3 0 m 0 2 5 m fi l m t h i c k n e s s 氢 离子火焰检测器 气化室温度 2 3 0 检测室温度 2 5 0 程序升温 初温 1 0 0 o C 恒定 1 m i n 升温 速率 l O m i n 终温2 4 0 保持2 m i n 5 P d C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其余所用 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 2合成 在烧瓶 中依次加入苯 乙酮 1 m mo l 正丁醇 2 m mo l 5 P d C 0 0 5 m m o l K O H 3 mm o l 环己烯 4 m m o l 以及 1 4 一 二氧六环 5 m L 剧烈搅拌下于 1 2 0 反应 3 0 h 抽滤 滤液用饱 和 N H C 1 溶液 1 0 m L 洗涤后用乙酸乙酯 3 X 1 0 m L 萃取 合 并有机相 用无水 N a s O 干燥 蒸除溶剂 残余液 经薄层色谱 展开剂 石油醚 乙酸乙酯 1 2 I 分离得 1 a和 1 b 2 结果与讨论 2 1 反 应条 件优化 在各种反应条件下 苯乙酮与正丁醇的 一 烷 基化反应的实验结果见表 1 从表 1可 以看 出 温度 对 一 烷基 化反应 有显著 的影 响 E n y 1一 E n t r y 4 反应温度较高时 1 a 产率也相对较高 当 温度从 1 2 0 升至 1 5 0 o C时 1 a产率不再有明显 的提高 同样地 延长反应时间 1 a 产率也不断升 高 E n t r y 3 E n t r y 6一E n n y 8 但 当反应时 间达 到3 0 h以后产率不再显著上升 说明反应速率较 慢 表 1的实验结果还证实了环 己烯对提高反应 选择性的作用 E n t r y 3 E n t ry 5 不加入氢接受 体环己烯时 1 a的选择性明显下降 反应生成了 较多的1 b 由此说明 环己烯能吸附过量的活性 氢 阻止 1 a 进一步还原为相应的仲醇 1 b 从而 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 碱对 一 烷基化反应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E n 町 9 E n t r y 1 0 不加入任何碱时 反应不能 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碱如三乙胺不能有效地 促使该反应的发生 反应中加人较弱的碱碳酸钾 虽然能使反应发生 但得到 1 a的产率较低 而氢 氧化钾可以很好地促进反应的发生 且 l a的产率 也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 苯 乙酮与正丁醇 的 一 烷基化反应 的最佳反 应 条 件 为 苯 乙酮 1 m m o l 正 丁醇 2 m m o l 5 P d C 0 0 5 mm o l K O H 3 mm o l 环己烯 4 mm o l 1 4 一 二氧六环 3 mL 于 1 2 0 o C反应 3 0 h 0 八八OH P d 丽 C O OH l a 1 b 表 1 反应条件对产率和选择性的影响 Ta b l e 1 E 自 e c t o f r e a c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o n y i e l d a n d s e l e c t i v i t y 苯乙酮 1 m m o l 正丁醇2m mo l 5 P d C 0 0 5 m m o l 碱 3 m m o l 环己烯 4 mm o l 1 4 二氧六环 3 m L 其 余反应条件同 1 2 G C收率 2 2 不 同反应底物的 一 烷基化反应 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考察了一系列不同底物的 O l 一 烷基化反应 结果见表 2 从表 2可见 该方法 具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 偶联酮的产率在4 3 7 8 从表2 还 可 以看 出 不管是直链 的还是含 合 成 化 学 V o 1 1 7 2 0 0 9 支链的伯醇 芳酮都可 以比 较容易地发 生 一 烷基 化反 应 生 成偶 联 酮 的 产 率 在 6 6 一 7 8 E n t r y 1 E n t r y 5 而脂肪酮 的反应活性相 对较差 生成 目标产物 的产 率较低 在 4 3 一 6 0 E n t r y 6一E n n y 8 芳酮之所 以反应活性较好的原因可能 是当芳酮在碱的作用下发生 去质子反应生成带负电的离 子时苯环可以较好地稳定该 负离子 使得反应可以更顺 利地进行下去 同时实验结 果表明 只具有亚 甲基位 的 环酮化合物如环戊酮和环己 酮较难 有效 地与 伯醇 发生 一烷基 化反应 可能是偶联 产物较不稳定 在反应过程 中转化为其它副产物 长碳 链 的酮 如 甲基壬基酮 的 一 烷基化反应效果也不是很理 想 反应过程中生成 了较多 的副产物使得目 标产物的分 离 比较困难 在与同一类酮反应时 苄醇比脂肪伯醇具有更好的 反应活性 生成偶 联酮的产 率也较高 原 因可能是当苄 醇在钯催化剂的作用下脱氢 氧化为苯 甲醛时 由于苯 甲 醛本身没有 氢 避免了副 反应即 自身的羟醛缩合反应 的发生 然而脂肪伯醇在脱 氢氧化为相应的醛时一般具 有 0 f一 氢 在碱的作用下可以 发生自身的羟醛缩合反应 从而使产物的产率下降 表 2 不同底物的 d 烷基化反应 T a b l e 2 一 Al k y l a t i o n r e a c t i o n s o f v a r i o u s k e t o n e w i t h p ri ma r y a l c o h o l 酮 1 m mo l 醇 2 m m o l 5 P d C 0 0 5 mm o l K O H 3 m m o l 环己烯 4 m mo l 1 4 二氧六环 3 m L 于 1 2 0 反应 3 0 h 其余同表 1 我们还得出一个反应规律 烷基化反应一 般发生在位阻较小的 一 位 如同时存在甲基和亚 甲基时 反应一般发生在位阻较小的甲基位 1 a H N MR 6 0 9 1 t J 6 4 H z 3 H C H 3 1 3 6 m 4 H C H 2 1 7 4 m 2 H C H2 2 9 6 t J 7 2 H z 2 H C H 2 7 4 5 t J 7 6 H z 2 H A r H 7 5 4 t J 7 2 H z 1 H A r H 7 9 6 d J 8 0 H z 2 H A r H I R l 1 6 S 6 C 0 c m MS m z 1 7 6 M 1 4 1 0 5 1 0 0 2 a H N MR 3 0 7 t 7 6 H z 2 H 第 2期 沈师悦等 碳催化的酮与伯醇的a 一 烷基化反应 一 1 6 3一 C H 2 3 3 1 t J 7 6 Hz 2 H C H 2 7 1 9 7 3 2 m 5 H A r H 7 4 5 t J 7 6 H z 2 H A r H 7 5 5 t J 7 6 H z 1 H A r H 7 9 6 d J 7 6 H z 2 H A m I R 1 6 8 1 C 0 c m M S m z 2 1 0 M 5 2 1 0 5 1 0 0 3 a H N MR 0 9 5 d J 6 0 Hz 6 H C H 3 1 6 o 1 6 8 m 2 H C H 2 2 9 6 t J 7 6 H z 2 H C H 2 7 4 5 t J 7 6 H z 2 H A r H 7 5 4 t J 7 6 H z 1 H A r H 7 9 6 d J 7 2 H z 2 H A r H I R 1 6 8 7 C O c m MS m z 1 7 6 M 4 1 0 5 1 O O 4 a H N MR 0 8 9 d J 6 4 H z 6 H C H 3 1 2 3一1 2 9 m 2 H C H 2 1 5 6 1 6 2 m 1 H C H 1 7 0一1 7 1 m 2 H C H 2 2 9 4 t J 7 6 H z 2 H C H 2 7 4 5 t J 7 6 H z 2 H A r H 7 5 5 t J 7 6 Hz 1 H A r H 7 9 6 d 7 6 H z 2 H A r H I R J 1 6 8 7 C O c m MS re z 1 9 0 M 1 2 1 0 5 1 oo 5 a H N MR 3 0 4 t J 7 6 H z 2 H C H 2 3 2 0 t J 7 6 H z 2 H C H 2 3 8 3 s 3 H O C H 3 6 9 o d J 8 8 H z 2 H A r H 7 1 8 7 2 8 m 5 H A r H 7 9 2 d J 8 8 H z 2 H A r H I R 1 6 7 0 C 0 c m M S m z 2 4 o M 3 9 1 3 5 1 O O 6 a H N MR O 9 1 d J 6 4 H z 6 H C H 3 2 0 7 2 1 7 m 1 H C H 2 2 5 d J 6 8 H z 2 H C H 2 2 7 0 t J 4 0 H z 2 H C H 2 2 8 8 t J 4 0 H z 2 H C H 2 7 1 6 7 1 9 m 3 H A r H 7 2 5 7 2 8 m 2 H A r H I R l 7 1 3 C 0 c m M S m z 1 9 o M 2 9 1 0 5 1 0 0 7 a H N MR6 1 0 3 t J 7 6 H z 3 H C H 3 2 3 9 q J 7 2 H z 2 H C H 2 2 7 1 t J 7 6 H z 2 H C H 2 2 8 9 t J 7 6 H z 2 H C H 2 7 1 6 7 3 3 m 5 H A r H I R z 1 7 1 3 C O c m M S m z 1 6 2 M 5 6 1 0 5 1 0 0 8 a H N MR 0 7 6 O 8 6 m 6 H C H 3 1 1 8 一 1 2 5 m 1 0 H C H 2 I R l 7 1 5 C 0 c m MS m z 1 2 9 M 5 6 1 0 7 3 3 9 4 3 3 7 5 4 4 2 3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 反应结束后 催化剂钯碳经过滤 用无水乙醇 充分洗涤 洗掉吸 附在其 上的有机物和无机盐 后烘干备用 在 同样 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剂的重复 使用实验 结果见表 3 由表 3可看出催化剂的重 复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前 3次每重复使用一次 后其催化活性大大下降 可能是反应活性成分 P d 的流失引起的 而第 4次重复使用时活性下降相 对较小 表 3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Ta b l e 3 Re c y c l e e x p e rime n t o f c a t a l y s t 反应条件同表 2 3 结论 在 5 P d C作用下 以价廉易得的环己烯作 为氢接受体可以有效地催化酮与伯醇的 一 烷基化 反应生成偶联的酮 芳酮比较容易与伯醇发生 一 烷基化反应 生成偶联酮的产率在 6 6 7 8 脂肪酮产率稍低 在 4 3 一 6 0 而环酮和长链 脂肪酮基本没有产物 该 方法操 作简便 反应条 件温和 参考文献 Ma r t i n e z R B r a n d G J R a m o n D J e t a 1 R o D M s O 4 C 1 2 c a t a l y z e s t h e a l k y l a t i o n o f k e t o n e s b y al c o h o l s J T e t r a h e d mn L e t t e r s 2 0 0 5 4 6 3 6 8 3 3 6 8 6 Ch o C S Ki m B T Ki m T J e t a Ru t h e n i u m c a t a l y z e d r e g i o s c l e c t i v c o t alk y l a t i o n o f k e t o n e s wi t h p r i ma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