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二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doc_第1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二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doc_第2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二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doc_第3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二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学法指导】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知识链接】同时联系必修1第1课和必修二第1课认识社会经济对政治、文化的影响。【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时间;流派及代表;特点) 1、经济:(二)形成原因 2、政治:3、阶级关系:4、思想文化:(三)流派及代表 、道家学派:、儒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四)意义 1、性质:2、作用:二、早期儒学孔子(一)创立: 1、生平: 2、著作: 3、观点: (1)核心:(2)政治: ; 战国 孟子、荀子(3)教育: 1、概况: (1)孟子 “仁政”思想 (仁的思想); (2)荀子(二)发展: 政治: 伦理观:自然观:2、影响:1、政治: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春秋晚期 老子三、道家(一)创立: 2、哲学: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变化 (3)(二)发展: 战国 庄子 1、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2、四、法家:(一)集大成者:韩非子(二)主张:(三)评价:【夯实基础】(a级)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a. 文化运动 b. 社会变革 c. 学术交流 d. 思想解放运动2、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3、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a.都是官办b.都是私办c.官办为主私办为次d.私办为主官办为次4、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 b. c. d.6、有人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等相互依存、不断变化。此人是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王夫之【拓展提高】(b级)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b.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c.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8、主张掌握自然规律,然后为我所用的思想家是a.荀子 b.庄子 c.孟子 d.韩非子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对话表明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a.“有教无类” b. 贵贱有“序”c.“仁者,爱人”d.“以德治民”10、“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c.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d.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11、孔子宣传儒家思想而被受冷落,从阶级的角度分析,他代表a.新兴地主利益 b.中下层劳动人民利益 c.没落奴隶主利益 d.奴隶利益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1)三段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2)材料一孔子认为治国最关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3)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什么观点?(4)荀子的话被后世的哪位君主引以为鉴,开创了什么盛世?【思考探究】(c级)13、“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1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15、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有等差”;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爱无等差”,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16、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是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 d都是战国形势的产物17、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a极大地开阔了人们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 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18、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19、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20、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a b c d21、阅读下列材料: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2)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会产生何种影响?(3)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学习反思】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答案:1-5 daacc 6-10 adabd 11、c 12、民本思想;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