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型方法和规律技巧.doc_第1页
历史题型方法和规律技巧.doc_第2页
历史题型方法和规律技巧.doc_第3页
历史题型方法和规律技巧.doc_第4页
历史题型方法和规律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小高考题型方法和规律技巧一、选择题1. 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例(2012江苏)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 嫡长子继承制B. 礼乐丧葬制C. 婚娶联姻制D. 功臣分封制思路分析:根据材料中“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并由是而有”可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答案:A解题技巧:材料型选择题为近几年江苏小高考的主打题型。解此类题,一要读懂材料,找与题干设问相关的关键词或语句,提取有效信息;二要弄清材料来源及作者的态度,确定涉及的历史背景;三要弄清材料内容涉及的考点,回归教材;四要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2. 图表型选择题题型特征:历史图表一般包括历史文物的拓片、历史文件的图像、历史场景的画面、漫画、含有数据的表格或曲线图等。此类选择题是近几年小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的能力。虽然此种题型生动活泼,但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往往只看到了图表的表面信息,忽视了对图片中深层信息的提取和准确解读。例(2012江苏)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下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思路分析:由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苏州城墙”、“日租界”,联系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可知,1895年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答案:C解题技巧:此类题型的题肢一般由图表、文字说明和标题三部分构成。图表是主体,直观地再现了相关史实;标题是图表的“眼睛”,直接说明了图表的主题;文字说明是对图表所反映的史实有效的补充,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在解答图表型选择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技巧:首先应读懂图表。图表型选择题是以图表反映的信息为依据,看不懂图表,也就失去了答题的前提。因此,对图表的理解正确与否是能否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读图表时,最好能带着题中的问题去读,注意提取与设问有关的重要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图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图表的时间。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3. 判断推理型选择题题型特征:此类试题的特点是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试题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如实质、原因、目的等。做题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例(2012江苏)下边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A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B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C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D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思路分析:根据题干中时间信息“20世纪初”和漫画中“山东省”,可判断出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五四运动有关,由此排除B、C两项。结合漫画的主题“玩弄股掌之上”,可推断出作者的政治立场是对列强肆意转让中国山东主权表示愤慨。答案:D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理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4.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特征: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或结果的选择题。该类题型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由结果推出原因:题干是果,备选项为因。题干中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是因为”“主要理由”“主要依据”“主要目的”等关键词语。由原因推出结果和影响: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题干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例(2012江苏卷)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C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思路分析:本题求答的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题干是果,备选项为因。A项不符合史实,古代实行大汉族主义;B项是任务,不是原因;D项明显错误。答案:C解题技巧: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一定是因。运用基本原理推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长选影响和直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5. 排序型选择题解题方法例(2009江苏)宣传画又名招贴画,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下列宣传画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BCD思路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2月;“人民公社”出现于1958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是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志愿军是1950年10月25日,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的名称。答案:D解题技巧:对于按时间顺序排列历史事件的选择题,往往不需要记住所有历史事件的时间,只需记住其中某几个时间就可用排除法筛选出正确选项。以本题为例,假如只知道前三幅图历史事件的时间,则可断定顺序不能颠倒,从而排除A、B、C三个选项。6. 组合型选择题例析例(2009江苏)下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 )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A.B.C.D.思路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概念和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从题干时间和图片信息来看,该法律是十二铜表法。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也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因此正确。答案:B解题技巧:这是一道典型的组合型选择题。它是不定项选择题的一种变形。在近几年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试题中,组合型选择题并不需要对所有初选项都知道,往往知道一两个就可以排除所有错误选项,筛选出正确选项。以本题为例,只要我们知道万民法诞生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建立)过渡过程中,就可从时间上排除所有带的选项,这样正确选项就被限定在A和B范围内。接下来,只要我们知道十二铜表法不属于习惯法,即可排除A,从而只剩下正确选项B。7. 否定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题型特征:否定型选择题指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否定选择题。此题型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即在试题中有三个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此类题在题干中常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例(2008江苏)下列关于欧洲共同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于1967年B. 欧共体是美国主导下的经济政治集团C. 欧共体的成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D. 欧共体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为欧盟答案:B解题技巧:解答此类试题可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二是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三是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正误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8.数字图表选择题解题方法例(2013扬州模拟)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由图表中工人数量的变化可以发现工人的数量于民国初年激增,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工人阶级也随之壮大,故本题应选C项。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由图表可知当时工人的人数明显较少,故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无关;由题目中的信息“五四运动前夕”即可排除D项。答案:C解题技巧:解答数字图表选择题,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排除与表格不符的选项。解题基础是仔细阅读材料,审清题目要求;其次是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和史学基本理论分析备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一般来说,静态的数据所表达的信息容易获取,但更为重要的是发掘一系列的静态数据之间所隐含的动态变化趋势。要对数据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比较中找思路、观点,特别是要注意内容的内在联系,从现象到本质,从材料到观点,纵横分层理解,分析出变化的趋势。根据提问确定表格应分析的数据,然后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比较推断得出结论,要把数据变化转化成历史语言文字准确表达。选择题容易设置的陷阱及应对方法陷阱1:材料太长。对策:完整阅读,观点多隐藏在后半部分。陷阱2:设问否定式。对策:标记设问关键词。陷阱3:相似题。对策:见到似曾做过的题不要兴奋浮躁,应该一喜即冷静,审题看条件及要求,选项认真判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陷阱4:据材料理解常见的名词或观点。对策:常见的名词或观点在材料中特定含义,根据材料理解。二、判断题1. 历史陈述类判断题。历史事件的陈述由关键词组成。这些关键词包括时间、人物、地点、事实和具有一定意义的限制语,形成特定组合。对于判断题而言,很可能设计一个错误的关键词使全句成为假命题。例1 (2007年第32题)洛川会议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思路分析:命题中的会议名称“洛川”与会议内容相左,对应的是“七届二中全会”,所以该题就成假命题。例2(2008年第35题)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思路分析:试题中的时间、人物、事件、意义均陈述无误。 例3(2009年第35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亚非拉地区涌现出一些杰出的文学家,其中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在世界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思路分析:该命题中的时间、地区、人物、业绩陈述都正确;例4(2011年第31题)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实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思路分析:该命题将关键词“丞相制度”的废除时间写错了,应该是在明太祖的时期,或者将“丞相制度”改写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成立。因此陈述类命题侧重知识记忆准确性的考查,评判试题正误要找准关键词的衔接是否连贯准确很关键。2. 历史评论类判断题。历史评论类判断题就是对特定的历史事物作出认识性结论。史实是客观的,评述和结论是主观的、论从史出的。对同一事物,角度、立场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认识观点的评判标准要以教材为依据。例1 (2007年第31题)近代南京见证了太平天国定都、中华民国成立、侵华日军大屠杀和抗日战争胜利等历史风云变幻。思路分析:就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将“太平天国定都、中华民国成立、侵华日军大屠杀和抗日战争胜利”一连串的近代中国四件历史大事加以概括和评价,这四件事件均与南京相关,说明结论是正确的。 例2(2008年第31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基本模式(基本形态),“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思路分析:教材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得出前一段的结论正确,而后一段“重农抑商”的表述教材中没有归纳,只是散见在战国到明清的朝代中,由考生从教材中给于概括。3. 历史读图类判断题。几年来江苏历史小高考几乎每年均考一题读图判断题。历史读图判断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图片的史料价值的认识与判断,从题型功能上看,读图判断题侧重考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要抓住图片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图片中的隐性信息。要知道就图片而读图片是不行的,命题者所选的任何图片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联系,反映教材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例(2011年第34题)右侧两枚邮票是为了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位伟人”和“一件大事”。邮票上的“大事”为邮票上“伟人”的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图片情境题,体现了“图片中历史”的命题思路,试卷呈现给考生的两张邮票,一是马克思,一是巴黎公社,马克思自然联系上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于1848年,巴黎公社革命出现在1871年,后者巴黎公社只是对前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不是奠定基础。所以表面上看是两个邮票图片,实际上是联系教材中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相关知识点,得出本结论为错误表述。历史读图类判断题是考查考生的图片解读和概括能力,对历史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4. 历史图表类判断题。5年来历史数据图表判断题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一般归类于选择题之中,但不能排除命此类判断题目的可能性。该类的历史数据图表判断题,考生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进行审读,要尽量排除干扰词和无效信息,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有效全面、准确的信息,将所得有效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迁移,最后做出科学判断。下面结合一具体事例谈谈图表型判断题的解法。例(2007年第34题)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生产力造成的极大破坏。时间粮食产量(万吨)比上年减少(万吨)1958年200001959年1700030001960年143502650 思路分析:考生先从题干看历史事件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相关历史知识,得出两件历史事件大致发生在1958年-1960年之间,再看数据图表看出粮食减产的数据1959年减少3000万吨、1960年减少2650万吨,概括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生产力造成的极大破坏。所以此题结论是正确的。 5. 历史材料类判断题。做历史材料判断题时,最好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结论,然后带着结论去阅读材料。这样有针对性去阅读前面材料,可避免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找到问题所在。甚至有些材料判断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下面结合一具体事例谈谈材料型选择题的解法。例 (2009年第31题)宋代陆游在城市醉归和湖山中留有这样的诗句:“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这反映出了宋代的“市”没有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思路分析:该材料判断题的结论是宋代的“市”没有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显然与教材观点背道而驰,人教版教材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就讲了“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然后我们再看材料“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就有“小市”、“野桥”、“城边”等关键词,进一步佐证了宋代的市的时空界限已被打破了。故本判断题结论为错误的。6. 张冠李戴型判断题例析例1(2010江苏)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思想。思路分析: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思想的是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答案:B例2 (2009江苏)20世纪初,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斗争矛头直接向帝国主义。思路分析: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答案:B三、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的特征材料解析题是历史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它从新角度、新情境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效地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考生普遍失分较多,究其原因,除了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审题和解题技巧,加之平时缺少训练所致。材料解析题主要有以下特征:1. 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境,提出新问题。2. 命题是由情境、立意和设问三要素决定的。设问是联结立意与情境的纽带;情境是立意的载体;立意是灵魂,通过提供新的材料将一些看似无关的知识点在新的“主题”下实现了重组,在同一主题下找到契合点,体现考试的目的。3. 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充分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4. 分值高,但答案文字要求简明扼要。5. 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大关键:读解答材料题关键在于把握读、找、答三个步骤。“读”即阅读材料,注意掌握以下方法:1. 先读设问,再结合设问阅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便于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读设问时要注意角度、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分值等。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类型、层次、中心观点(主题)、材料间的关系等。关键之处要随手作下记号。2. 重视两头。材料的首尾两头多为段落的中心语句,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3. 看出处。材料的出处常被忽视,但是这些文字往往会给我们提供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利于我们利用熟悉的课本知识去解读陌生的材料。4. 划分层次。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确定信息源。“、”“;”表示多个同类信息的并列。“。”表示一个完整信息的叙述完毕。“”在材料中多表示与解题无关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说“”的前后有可能会隐藏着有效信息。根据材料所饱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线划分出相应的层次。例(2009江苏)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请回答:对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思路分析:(1)先读设问。本题共三小问,第一小问要求对材料真实情况进行判断,要准确理解材料反映的史实。第二小问要回归教材,进行知识定位。第三小问是在第二小问基础上进行评价。(2)读两头。开头是“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结尾是“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粮食出来。”粮食生产真的想要多少就能生产多少吗?显然是不可能的。(3)看出处。时间是1958年,联系所学,农村当时正掀起“大跃进运动”,进一步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是不真实的。答案:不真实。(1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分)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大关键:找“找”即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来源。设问中常见的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解题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1.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体现一个“新”字,材料都不是来源于课本,但不管多新,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非常紧密,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了,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2. “根据材料”:这种设问多表示答案主要通过材料来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现在材料中。例1 (2011江苏,节选)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请回答: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答案:首创私学,培养了众多弟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3. “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表示仅仅依靠材料还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过课本知识来补充完整。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大关键:答(1) “答”即答题,重点把握以下步骤: 第一、准确把握命题者的立意。纵然材料多,设问新,但命题者必定是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考查,所以回答时要紧扣这一中心,并揭示其中的历史本质。 例1(2009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足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1)(2)(3)略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思路分析:奉题三则材料就紧扣一个中心,或提示一个主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二、按问作答。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一题多问时,应对所答内容进行区分,先写出题目的中心语再进行答题。 例2(2009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4分) 思路分析:本题分三小问,问题指向有三个:引发的运动、引发者和运动的影响。材料中没有答案信息,只能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引发的运动是宗教改革;引发者是马丁路德;影响是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或创立了路德教,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大关键:答(2)第三、关注设问与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间的关系也有玄机。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若考生能借助并把握其微妙关系引导思维方向,那么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出题是为了解答的,再难的题总有突破口,关键看能否找到突破口)。例(2012江苏,节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四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请回答: (3)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思路分析:第(4)问的第二小问其实就是第(3)问的深化。如果准确回答出第(3)问的观点是工商皆本,那么,第(4)问的认识就很容易回答了,即: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而商业的发展又推动农业进步,两者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和商业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纽成部分。如果第(3)问的观点也搞不清,第(4)问则无从下笔了。 第四、依分定值。一般说高考材料题分值的多少决定答题文字的多少,基本上是1分一个要点,不要在同一个要点上多浪费笔墨。 例(2009江苏,节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请回答: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2分) 本题有两小问,分值2分,明显各是1分。但有的同学在答普罗泰格拉的思想主张时,往往不注意分值,把普罗泰格拉的观点统统写上去,结果浪费了笔墨和时间。其实,看清分值后,仅有1分,只要回答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可以了。 第五、规范作答。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答题格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书写工整。不要写成长篇大论。 论从史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实事求是,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材料仅以教材知识为背景依托,答案一般在教材中没有或没有现成的文字表述。另一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拨开云雾,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飒点进行辨析。注意材料内容的开放性。材料体现的观点可以是对教材观点的补充,或者与教材观点相反。考生必须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出发,准确提炼概括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有独立思维的能力要求,切忌抛开材料,照搬教材观点,思维固定化。四、问答题问答题失分原因分析问答题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大类:1. 时间概念错误。这一问题在学生考卷中时有出现,有的是审题错误,有的是理解判断错误,有的是记忆模糊。例1(2012江苏)经历二次战战火洗礼的欧洲,面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世界风云际会,“振兴欧洲,重建欧洲”成为一个时代的愿景。欧洲人迈向联合的艰辛历程,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启示。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时期促使西欧国家合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题中的标志性事件,有的考生没有看清“60年代”或者时间把握不准,答成1951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或1958年成立的欧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