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doc_第1页
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doc_第2页
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doc_第3页
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doc_第4页
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商朝所建立的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自从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与庙法。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着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甫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而由于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人人有庙号,而谥号从周武曌开始,帝王的谥号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明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皇帝有庙号者占绝大多数,所以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盖棺论定的功用。特殊情况明朝的基业是由朱元璋所建立,其称明太祖,而由于朱棣推翻其侄的政权,等同于创立基业,其庙号初为明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崇庙号为明成祖。清朝起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落,清朝建立时追封为清太祖,而清朝所统治的地区基本是顺治帝在位时所占领,故顺治帝也被视为开创之君,是为清世祖,此后康熙帝由于平三藩、征准噶尔等军事成就,被群臣认为“名为守成,实乃开创”,故成为清朝第三个称祖的皇帝,庙号圣祖。中国帝王庙号列表(含谥号)1.太祖中国庙号(太祖)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履商太祖太武王前1600年-前1589年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前206年-前195年曹操魏太祖武皇帝(魏世祖追尊)孙权吴太祖大皇帝222年-252年司马昭晋太祖文皇帝(晋世祖追尊)桓温楚太祖宣武皇帝(楚武悼帝追尊)刘渊前赵太祖(高祖)光文皇帝304年-310年慕容皝前燕太祖文明皇帝333年-348年冯跋北燕太祖文成皇帝409年-430年张轨前凉太祖武穆王(前凉高祖追尊)苻洪前秦太祖惠武皇帝(前秦高祖追尊)姚苌后秦太祖武昭皇帝384年-393年石虎后赵太祖武皇帝334年-349年吕光后凉太祖懿武皇帝386年-399年李皓西凉太祖武昭王400年-417年乞伏炽磐西秦太祖文昭王412年-428年沮渠蒙逊北凉太祖武宣王401年-433年刘卫辰夏太祖桓皇帝359年-391年拓跋力微北魏始祖神元皇帝220年-277年拓跋郁律北魏太祖平文皇帝316年-321年刘义隆南朝宋太祖文皇帝424年-453年萧道成南齐太祖高皇帝479年-482年萧顺之南梁太祖文皇帝(南梁高祖追尊)陈文赞陈太祖景皇帝(陈高祖追尊)拓跋圭北魏太祖道武皇帝386年-409年高欢北齐太祖(高祖)献武皇帝(北齐显祖追尊)宇文泰北周太祖文皇帝(北周世宗追尊)杨忠隋太祖武元皇帝(隋高祖追尊)李虎唐太祖景皇帝(唐高祖追尊)武士彠武周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武曌追尊)朱温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907年-912年李克用后唐太祖武皇帝(后唐庄宗追尊)郭威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951年-954年王审知闽太祖昭武孝皇帝(闽太宗追尊)杨行密南吴太祖武皇帝(南吴睿帝追尊)徐温徐齐太祖忠武皇帝(徐知诰追尊)刘安仁南汉太祖文皇帝(南汉高祖追尊)孟佚后蜀太祖孝元皇帝(后蜀高祖追尊)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907年-926年段思平大理太祖神圣文武皇帝937年-944年高智升大中太祖文戎天佑安邦皇帝(高升泰追尊)赵匡胤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960年-976年李继迁夏太祖神武皇帝(夏景宗追尊)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1115年-1123年铁木真元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1162年-1227年明玉珍明夏太祖钦文昭武皇帝1363年-1366年朱元璋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1368年-1398年吴三桂吴周太祖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1678年三月-1678年八月努尔哈赤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1583年-1626年2.高祖中国庙号(高祖)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亥商高祖-(商太祖追尊)曹丕魏高祖(世祖)文皇帝220年-226年司马懿晋高祖宣皇帝(晋世祖追尊)刘渊汉高祖(太祖)光文皇帝304年-310年慕容廆前燕高祖武宣皇帝(前燕太祖追尊)张寔前凉高祖成烈王314年-320年苻健前秦高祖景明皇帝350年-355年姚兴后秦高祖文桓皇帝393年-416年石勒后赵高祖明皇帝319年-333年乞伏干归西秦高祖武元王388年-400年/409年-412年刘裕南朝宋高祖武皇帝420年-422年萧衍南梁高祖武皇帝502年-549年陈霸先陈高祖武皇帝557年-559年元宏北魏高祖孝文皇帝471年-499年高欢北齐高祖(太祖)神武皇帝(北齐后主追尊)宇文邕北周高祖武皇帝561年-578年杨坚隋高祖文皇帝581年-604年李渊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618年-626年蒙细奴逻大蒙高祖奇嘉王649年-674年石敬瑭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936年-942年刘知远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947年-948年王建前蜀高祖神武圣孝明德惠皇帝902年-918年杨隆演南吴高祖宣皇帝919年-920年孟知祥后蜀高祖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934年刘岩南汉高祖天皇大帝917年-941年陈友谅陈汉高祖圣文德敬宁昭武皇帝1360年-1363年3.世祖中国庙号(世祖)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旬(盘庚)商世祖文成王前1314年-前1287年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25年-57年曹丕魏世祖(高祖)文皇帝220年-226年司马炎晋世祖武皇帝266年-290年张骏前凉世祖文王324年-346年苻坚前秦世祖宣昭皇帝338年-385年慕容垂后燕世祖成武皇帝384年-396年赫连勃勃夏世祖武烈皇帝407年-425年刘骏南朝宋世祖孝武皇帝453年-464年萧赜齐世祖武皇帝483年-493年萧绎南梁世祖孝元皇帝552年-554年拓跋焘北魏世祖太武皇帝409年-452年高湛北齐世祖武成皇帝561年-565年陈蒨陈世祖文皇帝560年-566年杨广隋世祖明皇帝(唐谥炀皇帝)604年-617年李昞唐世祖元皇帝(唐高祖追尊)刘旻北汉世祖神武皇帝951年-954年孟察后蜀世祖孝景皇帝(后蜀高祖追尊)完颜劾里钵金世祖神武圣肃皇帝(金太祖追尊)忽必烈元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禅可汗)1279年-1294年福临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1644年-1661年4.烈祖中国庙号(烈祖)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曹睿魏烈祖明皇帝228年-236年慕容俊前燕烈祖景昭皇帝348年-360年乞伏国仁西秦烈祖宣烈王385年-388年秃发乌孤南凉烈祖武王397年-399年李昪南唐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937年-943年5.圣祖中国庙号(圣祖)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李耳唐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唐玄宗追尊)王子晋前蜀圣祖至道玉宸皇帝(王衍追尊)郑买嗣大长和圣祖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902年-910年赵玄朗宋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宋真宗追尊)玄烨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1661年-1722年6.成祖中国庙号(成祖)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朱棣明成祖(初为:明太宗)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初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1402年-1424年7.太宗中国庙号(太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子至商太宗文王前1582年-前1571年刘恒汉太宗孝文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司马昱晋太宗简文皇帝371年-372年李雄成太宗武皇帝304年-334年张茂前凉太宗成王320年-324年苻登前秦太宗高皇帝386年-394年石寇觅后赵太宗孝皇帝(后赵太祖追尊)刘彧宋太宗明皇帝465年-472年萧纲南梁太宗简文皇帝549年-551年拓跋嗣北魏太宗明元皇帝409年-423年李世民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626年-649年赵光义宋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976年-997年耶律德光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927年-947年完颜吴乞买金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1123年-1135年窝阔台元太宗英文皇帝1229年-1241年朱棣明太宗(后改:明成祖)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改: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1402年-1424年吴应熊吴周太宗孝恭皇帝(吴世璠追尊)皇太极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1627年-1643年8.世宗中国庙号(世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子载商世宗定王前1148年刘彻汉世宗孝武皇帝前141年-前87年司马师晋世宗景皇帝(晋世祖追尊)石周曷朱后赵世宗元皇帝(后赵高祖追尊)慕容德南燕世宗献武皇帝398年-405年张重华前凉世宗桓王346年-353年苻健前秦世宗(高祖)景明皇帝350年-355年萧长懋南齐世宗文皇帝(萧昭业追尊)萧岿西梁世宗孝明皇帝562年-585年元恪北魏世宗宣武皇帝499年-515年宇文毓北周世宗明皇帝557年-560年高澄北齐世宗文襄皇帝(北齐显祖追尊)杨昭隋世宗成皇帝(隋恭帝追尊)柴荣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954年-959年钱元瓘吴越世宗文穆王932年-941年耶律阮辽世宗孝和庄宪皇帝947年-951年完颜乌禄金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1161年-1189年朱厚熜明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1521年-1567年胤禛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1722年-1735年9.高宗中国庙号(高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子昭商高宗襄王前1250年-前1192年刘奭汉高宗孝元皇帝前49年-前33年张祚前凉高宗威皇帝354年-355年慕容冲西燕高宗威皇帝384年-384年苻崇前秦高宗宣文皇帝394年-394年萧鸾南齐高宗明皇帝494年-498年萧纲南梁高宗(太宗)明皇帝549年-550年萧统南梁高宗昭明皇帝(萧栋追尊)陈顼陈高宗宣皇帝568年-582年拓跋濬北魏高宗文成皇帝452年-465年李治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650年-683年赵构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1127年-1162年弘历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1735年-1795年10.中宗中国庙号(中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子伷商中宗景王前1486年-前1422年刘询汉中宗孝宣皇帝前74年-前49年司马睿晋中宗元皇帝317年-322年李寿汉中宗昭文皇帝338年-343年慕容盛后燕中宗昭武皇帝398年-401年刘义隆宋中宗(太祖)景皇帝424年-453年萧察西梁中宗宣皇帝555年-562年李显唐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684年/705年-710年刘晟南汉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943年-958年11.昭宗中国庙号(昭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李晔唐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888年-904年完颜承麟金昭宗-1234年2月9日爱猷识里达腊元昭宗武承和孝皇帝1370年-1378年朱由榔明昭宗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1646年-1662年12.兴宗中国庙号(兴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耶律只骨辽兴宗神圣孝章皇帝1031年-1055年段思廉大理兴宗孝德皇帝1044年-1074年朱标明兴宗孝康皇帝(明惠宗追尊)13.仁宗中国庙号(仁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赵祯宋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1022年-1063年李仁孝夏仁宗圣德皇帝1139年-1193年耶律夷列辽仁宗正德皇帝1151年-1163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圣文钦孝皇帝1311年-1320年朱高炽明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1424年-1425年颙琰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1795年-1820年14.文宗中国庙号(文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李昂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826年-840年图帖睦尔元文宗圣明元孝皇帝1323年-1332年朱聿(钅+粤)明文宗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1646年12月-1647年1月奕詝清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1850年-1861年15.宪宗中国庙号(宪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李纯唐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805年-820年蒙哥元宪宗桓肃皇帝1251年-1259年朱见深明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1464年-1487年溥仪清宪宗(未获普遍认可)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未获普遍认可)1908年-1912年16.神宗中国庙号(神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赵顼宋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1048年-1085年朱翊钧明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1572年-1620年17.穆宗中国庙号(穆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朱载垕明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1537年-1572年载淳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1861年-1874年18.哲宗中国庙号(哲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赵煦宋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1085年-1100年19.熹宗中国庙号(熹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朱由校明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1620年-1627年20.思宗中国庙号(思宗)列表姓名庙号谥号在位年份朱由检明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1627年-1644年说明:以上是各王朝部分庙号列表,可能一人有两个以上庙号,或同一朝代里从这一皇帝身上改换到另一皇帝身上,并不是编写错误。其他祖:显祖、宣祖、仁祖、英祖、始祖、献祖、懿祖、睿祖、肃祖、宪祖、惠祖、毅祖、德祖、文祖、翼祖、僖祖、义祖、玄祖、景祖、元祖、熙祖、肇祖、兴祖、穆祖、弘祖、昭祖、裕祖、严祖、敬祖、靖祖、信祖、庆祖、代祖、顺祖、国祖、度祖、桓祖、宁祖、禧祖、神祖、光祖、庄祖、正祖、纯祖。宗:元宗、显宗、肃宗、恭宗、敬宗、孝宗、烈宗、威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顺宗、武宗、宣宗、懿宗、景宗、庄宗、明宗、闵宗、成宗、真宗、英宗、徽宗、钦宗、光宗、宁宗、端宗、义宗、圣宗、毅宗、襄宗、献宗、熙宗、哀宗、惠宗、康宗、定宗、裕宗、安宗、翼宗、纯宗、正宗、统宗、僖宗、理宗、度宗、道宗、崇宗、桓宗、章宗、怀宗、绍宗、靖宗、湣宗、戴宗、艺宗、嘉宗、贞宗、弘宗、佑宗、愍宗、简宗、庆宗、乾宗。其他国家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前中期、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李朝、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虽然他们的君主对中国自称国王(越南对内称皇帝),但死后也有庙号。此外,日本仅有谥号而无庙号制度。徽号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先朝嫔御、皇后、嫔妃等后宫女性,所使用的尊号称之为徽号。中国后妃的徽号使用,随着中国历代后宫典制的演变,都有不同的变化。(一)明朝以前在明清两朝以前,嫔妃的称号是将她的姓氏加上她的位号而成的,如唐朝唐玄宗宠妃杨贵妃,她本姓杨,贵妃则是她在宫中的位号,她的姓氏后面加上她在宫中的位号即成为她的称号。明清两朝以前,徽号的使用没有很严密的规制,常常出现许多模棱两可的称号和徽号。如:(1)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之妃嫔沈容姬,为明帝刘彧之母,死后先后被追谥号为湘东国太妃及宣太后。(2)后赵武帝石虎的皇后郑樱桃,被石虎加封为天王皇后,之后因其子石邃荒淫无道,郑樱桃受到牵连而被废后位,并降之为东海太妃。(3)北周宣帝的皇后朱满月,曾被儿子北周静帝尊为帝太后。(二)明清两朝1.嫔妃明朝的后宫位号并没有很严密的规制,所以嫔妃也开始出现徽号,是将徽号加在姓氏之后位号之前。如明世宗的妃子杜氏,杜氏的位号是妃,杜是她的娘家姓氏,而她的徽号则是康字,因此她在宫中的全称为杜康妃。清朝时,因后宫嫔妃等多为满族或蒙古族人,这两个名族所使用的姓氏即使音译成汉字,仍然字数较多,因此无法像明朝一样在姓氏后面在加上徽号和位号,所以清朝的嫔妃称号,省去了嫔妃的姓氏,只在位号前加上徽号。如光绪帝嫔妃珍妃和瑾妃,两人姓他他拉氏,为同父异母的姊妹,入宫后皆受册封为妃,而个别以珍字和瑾字为徽号。一般来说,清朝时期的后宫妃嫔徽号皆为一字,而在她升级或降级后,虽然位号改变,但徽号多不变。但也有不少人在低阶嫔妃晋升为中高阶嫔妃时更改徽号,或是在晋升后才有徽号,尤其答应与常在有许多在史书上只以姓氏称呼。但也有部分姓氏字数较少的嫔妃,虽然有正式的徽号,但一般人们还是以她的姓氏加上位号做为她的称呼,如清世祖宠妃董鄂妃,在清史稿后妃列传中,她的徽号为贤字,位号为妃,所以如果依惯例,她应该被称为贤妃而不是董鄂妃,但当她在宫中的同时,宫中还有一位她的亲族董鄂氏,同样的这另一位董鄂妃的位号也是妃,但她的徽号是贞字,因此后世为了将两位董鄂妃有所区别,将这两位董鄂氏个别依徽号称之为董鄂贤妃和董鄂贞妃。2.皇后就理论上而言,皇后一般是没有徽号的。皇后会被恭上徽号,基本上有两种原因:皇后和继任皇帝之间为平辈关系(大多是叔嫂关系),就因为是平辈,因而继任皇帝的皇后嫂嫂,无法被尊为皇太后,而是由继任皇帝上徽号,称某某皇后。如明朝庄肃皇后、懿安皇后,清朝嘉顺皇后。上述是明清两朝的情况,而在明清两朝以前,为了使先朝皇后和当朝皇后之间有所区别和,多会以大行(“永远离去”之意)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来称呼该皇后。还有一种情形皇后会拥有徽号,那就是亡国皇后、皇太后,或是被废位的皇帝之皇后、皇太后,她们因为原本的国家亡覆(或是未改朝,但皇帝被废位),在新执政者登基为帝时,如果她们未在战乱中失踪,或被杀害,几乎都会被新的君王加上徽号,有些甚至会被降级,皇后多被降为夫人、王太妃,或更低阶的品级。而皇太后则多降为皇后。如:(1)西汉汉平帝的皇后王氏,王氏是王莽之长女,在王莽窜汉建新朝后,她从原本的汉朝皇后改封为新朝的黄皇室主(王莽建制,改公主号为室主),之后在新朝覆亡时,她在未央宫中投火自尽而亡。(2)东汉汉献帝的皇后曹节,汉献帝被迫退位后封为山阳公,其妻曹节也被降为山阳公夫人。(3)晋惠帝的皇后羊献容,西晋灭亡后,她被前赵末帝纳为皇后,并称之为惠皇后。(4)蜀汉怀帝刘禅的皇后张氏,在刘禅逊位后,刘禅被降为安乐县公,而张氏也被降为安阳县夫人。(5)北齐文宣帝的皇后李祖娥,曾被加封为可贺敦皇后,之后因高演篡位为孝昭帝,又将之降为昭信皇后。(6)刘宋少帝的皇后司马茂英,其夫刘义符被废位后,她被降为营阳王妃,之后又改称为南丰王太妃。(7)南朝宋明帝刘彧的皇后王贞风,在萧道成窜朝建立南朝齐之后,将之降为汝阴王太妃。不过上述的情况中,徽号已经不是一种尊崇或礼遇的意义,而是代表她们已经投降于新朝代的君王脚下。此外,在元朝时期,皇后可以有十数位之多,众皇后之间的等级和身分贵贱是以斡儿朵(宫帐)来区别,一座斡儿朵里面会同时居住好几位皇后和妃子,在众多斡儿朵之中,是以第一斡儿朵中的第一皇后为所有皇后之尊。3.太妃当继任皇帝登基之后,有部分前任皇帝的遗孀,能有幸的被尊封为太妃。清朝一般在尊封前朝妃嫔为太妃的时候,多会一同加上徽号,而太妃的徽号一般多为两字,如清朝光绪帝的妃子瑾妃,她在宣统朝被尊封为太妃,同时她的徽号是端康二字,因此她的全称为端康皇太妃(可简称为端康太妃)。而未被尊封为太妃的先朝嫔御,在新皇帝登基后,依然保有和使用她们原本的旧称号,如清朝康熙帝的妃子定妃(生皇十二子履懿亲王允祹,享寿97岁,为清后宫中最长寿的嫔妃,堪称有清一代后妃之冠),她在康熙帝生前所册封到最高阶的位号只有妃,而她长寿地一直活到乾隆年间,这期间她除了被雍正帝尊封为皇考定妃之外,没有更高阶的尊封。4.皇太后当女子成为皇太后时,大多是因她们的皇帝丈夫驾崩,因而被继任的皇帝依之间的辈分关系及当时的局势而被尊为皇太后,当被尊为皇太后时,继任皇帝都会恭上徽号。如:(1)西汉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王莽为其侄子,王莽篡汉建新朝,将当时已身为太皇太后的王政君改称号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2)西汉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汉成帝驾崩后,她支持汉哀帝继位,因而在汉哀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但汉哀帝驾崩后,她失去政治依靠,因而被降为孝成皇后,之后又降为庶人,最终自尽而亡。(3)南宋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南宋灭亡后,她曾抱着年仅五岁的宋恭帝向元朝大军投降,之后被元朝降为寿春郡夫人,是中国历史上亡国皇太后降级降的最低的一位,仅仅是一位郡夫人而已。5.太皇太后一般而言,能够成为太皇太后并非易事,因此中国历朝所出现的太皇太后之人数并不多,而能够成为太皇太后,在这之必先经过皇太后这一阶级,因此待成为太皇太后时,并未再恭上新的徽号,而是在原本的皇太后徽号加上新字。如清朝开国皇后(同时也是清朝首位皇太后及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她在顺治朝被尊为皇太后,而一直到顺治帝驾崩前,她所受尊封的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之后在康熙朝,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并加新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此后一直到她死前,她所受尊封的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嫡庶之分皇位的继承,有时会因为皇帝非前任皇帝之皇后所生、乃为前朝嫔御所生,因而出现一朝两太后并尊(或称两宫并尊)的情形,及一位是先朝皇后(继任皇帝需认这位先朝皇后为嫡母),另一位为自己的生母(即大行皇帝的遗孀之一),这时,先朝皇后为嫡、皇帝生母为庶,因此在徽号和谥号的使用上也有区别。在清朝,两宫并尊时的两宫太后,会将先朝皇后为母后皇太后,庶出的继位皇帝,需认先朝皇后为嫡母,因此称母后;皇帝生母称圣母皇太后,皇帝为天之子,是圣人,因此皇帝生母当然也是圣母。明朝宫制,继位皇帝需尊先朝皇后为皇太后,但若是以庶出身份继位的话(及先朝皇后非继任皇帝生母,继位皇帝生母乃先朝的普通嫔御),则将皇帝生母及先朝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再为先朝皇后恭上徽号(皇帝生母无徽号),以区嫡庶。不过在明神宗朝,因明神宗生母明穆宗朝李贵妃并非皇后,而先朝皇后陈皇后仍在,所以出现两宫并尊的情形,原本神宗生母是无徽号的,但当时的太监冯保欲讨神宗生母之欢心,因此和张居正连同,由张居正上奏章,请神宗为生母恭上徽号,之后神宗身母为慈圣皇太后、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从此皇太后徽号再也无嫡庶之分。清朝时,两宫并尊的皇太后,并没有以徽号来区别两宫太后之间的嫡庶。在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后宫也存在使用徽号现象。谥号谥号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法由来据逸周书谥法解所载,周公旦和太公望最早享用谥号,用以如实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迹与功劳。后世谥号之制定遂以谥法为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秦王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时期谥法又告恢复,至清末止。种类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1)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2)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3)“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4)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5)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规则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如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1)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2)明仁宗的谥号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3)明宣宗的谥号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4)明英宗的谥号为: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5)明代宗的谥号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6)明绍宗的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1)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2)恭亲王奕訢的谥号为:忠。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两字谥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军功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说明:关于谥号用字的具体含义,参见逸周书谥法解,此处表略。年号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和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是日本,仍使用国家年号的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