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考历史读图题解析.doc_第1页
上海市高考历史读图题解析.doc_第2页
上海市高考历史读图题解析.doc_第3页
上海市高考历史读图题解析.doc_第4页
上海市高考历史读图题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上海市高考历史读图题解析从1995年以来,上海市历史高考试卷增加了简释题类型,它综合了以往列举题、识图题等题型的优点,增加了史料分析、图片判断等多种形式,并且以“小步走,不停步”的态势稳中求变,即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逐步提高,成为上海高考“海派风格”的主要特色之一。简释题的基本解法基本方法:简明扼要,问什么答什么,不需要详细描述和分析。窍门:结合教材相关知识作答;答题要点化;根据分值判断该答多少。一、简释题的七大模式近年来上海高考的简释题一般可分为提取信息、文献注释、图片判断、图表分析、情境分析、多元理解和双语简释等七种模式,以下对这七种模式结合例题加以简析。(一)提取信息【基本要求】提供图片等形式的文物资料,要求在对文物进行观察和分析后提取有用的历史信息。【答题要领】不仅要注意文物提供给我们的表面信息,更要注意透过这些表面信息,发现或推论被表面信息掩盖的内在信息。【例题解析】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28题: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从下列秦砖、汉瓦与画像石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解析首先注意提取题干上提供的答题信息:从商周青铜器可以看到“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这些表面信息,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的内在信息;然后根据三幅图的具体情况,先表后里,一一分析:从“秦砖”图先看出其表面形状,再看到秦砖上文字的特点等,其它类推;从分值上判断,每一图片可能需要回答两条信息(每一条信息1分)。答案秦砖:秦砖的形状,秦朝文字的特点(或小篆)等。汉瓦:汉瓦的形状,文字的特点(或隶书)等。东汉画像石:东汉农民耕作、狩猎(或畜牧),或汉朝农业生产的状况和特点等。200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28题: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共6分)彩绘女俑1 彩绘女俑2 彩绘女俑3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表面信息:如唐代妇女的服饰、发式、容貌,这些妇女在做什么等,只要言之有据。 深层信息:陶瓷工艺水平、造型艺术水平、审美观念、多民族、妇女可能更加开放等,只要言之有据。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沙漠之舟 梨耕 龟兹妇女采桑 驿使(2)嘉峪关魏晋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6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8分)答案: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6分)(二)文献注释【基本要求】提供历史上的文献史料,要求学生对史料的全部或局部加以简要注释;或提供一段虚假或错误的史料,要求判错或纠正。【答题要领】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三要素,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回答。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29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连昌宫词(节录) 唐元镇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1)诗中的“开元”是 皇帝的年号,“姚宋”是指 、 ,“妃子”是指 。(4分)(2)造成诗中所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2分)解析首先全面阅读史料,把握时间、空间、人物三要素:从诗的作者处及第一句诗可知时间为“唐代开元末年”,从后面三句诗,尤其是第二句可知空间为“朝廷”,涉及的人物大致为“姚宋”、“禄山”、“妃子”等,根据这些人物还可进一步推论出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其次联系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可知该题实际上是关于“唐玄宗后期的腐败及影响”的。最后看问题,可知第一问是考察基本知识点,第二问则分析原因和影响。答案唐玄宗,姚崇、宋璟,杨贵妃。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陶醉于歌舞升平;安史之乱。200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29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述 怀 (宋)李纲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诗中的(1)胡骑指什么?(1分)(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1分)(3)中原指什么地方?(1分) (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3分)答案:(1)金兵;(2)求和或投降;(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200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1题:今年是辛亥先贤宋教仁遇难90周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离京去津,途中被刺身亡。 问题:(共5分)(1)此案为什么引起全国震惊?(1分)(2)真正的狂徒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谁?(1分)(3)为什么他拒不接见应桂馨,此人正在忙什么?(3分)答案:(1)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宋教仁威望很高(或宋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等。(2)袁世凯。 (3)袁世凯怕暴露他的专制独裁野心。他正忙于抵制责任内阁制,破坏新生的民主政治(或忙于向列强借款,准备镇压国民党)等。(三)图片判断【基本要求】提供历史图片,要求学生解释图片或辨别图片的真伪等。【答题要领】(1)要看大不看小,注重重大问题,不要太注重细枝末节;(2)要跟学过的知识挂钩,不要考虑没学过的知识;(3)要跟历史知识挂钩,不要考虑非历史知识。200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0题:美国某民意测验机构的在中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一位在本国早期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总统。结果,下列总统得票相近。问题:(共5分)(1)这三种选择,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为什么?(3分)(2)另外两种选择是否也有可理解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案:本题三种选择顺序不固定,按下列要点与标准给分。华盛顿: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独立。杰斐逊: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如答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也给分)。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的统一。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4题:欧元是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的新货币。它的发行与流通,标志着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问题:(1)欧元的发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即 。其前身是在西欧“共同市场”基础上建立的 。(2分)(2)这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欧洲和世界有什么重大意义?(3分)答案:(1)欧洲联盟(或欧盟)。欧洲共同体(或欧共体)。 (2)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加强它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200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0题:下列分别是隋朝和元朝时期的运河图,请加以辨认并概括他们的异同点。(4分) 答案:图(二)是元朝时期的运河图(或答图(一)是隋朝时期运河图)(l分)相同点:起迄点相同(或答都从杭州到北京)(l分);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l分)。不同点:元朝时期运河取直直达北京(l分)(或答隋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元朝时期运河南粮北调也给分)200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8题:观察右图,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回答:(4分)(1) (1) 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药方”的实质是什么?答案:l“医生”指代马歇尔(或杜鲁门、美国、美国总统)(l分)。“病人”指代“二战”后的西欧(l分)。(2)“药方”指:马歇尔计划(或复兴欧洲计划)(l分)(3)“药方”的实质是: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1分)。(四)图表分析【基本要求】提供历史图表(表格、柱状图、饼状图等)要求根据图表简析相关问题。【答题要领】按顺序读表,一一作答;不要把表格当数学;要横看纵比再综合。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2题:阅读下列材料。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我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银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金额单位:万两)年度资本借款船只吨位运费收入借款利息1873.874.71877.878.71881.882.71883.884.747.6075.10100.00200.0012.30381.97353.75227.094,08826,91629,47433,37849.17232.23188.47192.371.7736.5310.7522.42注: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问题:(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解析第一步:按顺序读表,可以看出,随着年度的推移,轮船招商局的资本、船只吨位逐年增长,运费收入也基本如此,借款数量急剧膨胀,利息负担也呈加重趋势。至于具体数字,不需要计算。第二步:全面看表,不放过材料中提供的任何信息。看图表前的介绍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企业,因此表中的“资本”是指“私人资本”,从表下的注释可知,借款主要是官款;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官款数额远大于私人资本。第三步:结合问题和教材上相关知识作答。答案:(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2)作用: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或刺激了私人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2001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2题:阅读下列图表,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6分)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1820-18492929001850-187972154981880-19091560118381910-1939473077396(1)这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是_(2)导致乡民迁居谋生以及职业变化的两个基本原因是_(3)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_答案:(1)由农村到城镇、国外(1分)。(2)农业手工业(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传统农业经济,或小农经济)衰落(1分)。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或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1分);国门逐渐打开(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1分);如能指出人民的思想观念变化这层意思可加1分;(3)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或军阀长期混战)(1分);日本帝国主义入侵(1分)。如答一战期间大量华工出国加1分。(五)情境分析【基本要求】提供历史情境,要求辨析或简论有关问题。【答题要领】看懂情境(时间、空间、人物),注意情境中的焦点。【例题解析】(2002上海高考30题)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问题:(1) 这位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1分)(2) 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3分)(3) 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1分)解析第一步:看懂情境,通过材料可知时间为“1814年”,空间为“意大利”,人物为“法国人”,结合材料进一步推论可知是“拿破仑的法国军队”。第二步:注意情境中的焦点,联系材料和课本知识可知这道题的焦点是“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第三步:针对问题,联系课本上的相关史实,结合分值作答。答案(1) 拿破仑对外战争(或对意大利的战争)(2) 拿破仑战胜意大利后,破除封建制度,废除农民服徭役的陈规,推行拿破仑法典等。(3) 意大利摆脱了奴役。200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4题:“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引自恩格斯反杜林论(3分)(1) 伟大人物指_。(2) 为何说他们都是“非常革命的”?_答案:启蒙思想家(或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得罗或“百科全书派”)(分)。(2)因为: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怀疑教会权威;强调人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用“理性”指导行动;推崇君主立宪制(或答:主张“三权分立”、开明专制、信仰自由。或答: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思想主张后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战斗号角。(任答2项,各l分)。200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4题:有人说,如果民国初期实行了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农民就会富起来,中国就能避免贫富悬殊的弊病。请你依据有关史实略加辨驳。(4分)答案: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l分)办法是:核定地价,由国家照价收税,地价涨后,增益的绝大部分归国家所有。(考生只要写出其大意即可得分)(l分)“平均地权”没有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或当时中国没有条件实行平均地权)。(l分)所以观点不对。(l分)若考生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键是解决土地问题这一角度作些初步的理论分析,可加l分。200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4题: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内部对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存在着两种不同认识。如果当时你是其中一员,你认为哪一条道路是正确的?为什么?(4分)答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正确的(l分)。敌人在城市中力量强大,在农村中力量薄弱(l分)。我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立并不断发展(l分)。敌我力量对比发生转化(l分)。(如答出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可加l分)。200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4题: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欧洲人就不可能卷入那场可怕的战争。可见,人类历史的道路是由人们的动机和欲望所决定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案:不正确。(l分)因为:夸大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或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分)广二战”的爆发有其根本原因(或答战争的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l分)“二战”的爆发也有直接原因(或写出具体内容)(1分)2001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4题: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请依据有关史实略加说明。(5分)答案:它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或德国丧失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被限制军备、承担巨额赔款)(1分);没触动战败国军国主义根子(1分)却激起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的情绪(1分);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1分);势必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1分)。2001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6题:品出口价格1970年比1950年下降了4%,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在同时期上涨了44%。由于这种不等价交换,1960年到1972年发展中国家蒙受的损失总额达1034亿美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2分)发展中国家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哪些行动?(3分)答案:(1)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市场,使发展中国家蒙受损失(1分)。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1分)。(2)发展中国家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力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3分)(六)多元理解【基本要求】提供史学界对重大事件的不同观点,学生可以同意任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即可。【答题要领】无论同意哪一种,都要注意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在论证这一种观点的正确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另一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和错误之处。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1题: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问题:(1) 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分)(2) 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理解之处。(4分)解析该题实际上对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形式给出了三个不同的观点,要求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同时还要说明其它两种观点的可理解之处(即合理之处);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加粗字,实际上点明了三种观点的主要不同;搞清“改革”、“革命”、“中兴”的在此处的基本含义。答题时首先必须先表明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然后说明理由,因为只有1分,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含义点到即可;第二问的答法和第一问类似,分别说明两种观点的理由即可。答案同意“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理由: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七)双语简释【基本要求】提供一段英语材料,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或纠正错误。【答题要领】注意寻找材料中与历史有关的词汇;注意熟悉世界史课本中提到的外国人名原文。【例题解析】一部英文著作中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1) 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2分)(2) 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4分)解析这道题是历年来第一次出现的双语历史题,因此题目中的英文比较简单,对高三学生来说应该没有难度。另外,毕竟是考历史,而主要不是考英文,因此题目中的英文其实只是作为一个背景材料,不是答题的关键。答题的关键在于谁可能阅读“郑观应”的著作,审题可知,阅读郑观应著作的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他一定是郑观应同时代(或之后)的皇帝;其二,他一定对郑观应的某些观点感兴趣;其三,该皇帝称呼的英文发音接近“Kuang Hsu”。具备这三项条件的人,只有“光绪帝”。至于第二问,主要是考察郑观应的思想主张,这里要注意题干上“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提示,等于点明了郑观应主张的积极影响。答案(1)“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2)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材料分析论证题200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6题: 36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30分)注意:1必须联系世界史内容论述。2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3观点明确,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评分标准:本题实施专家团体阅卷:至少三人独立评判;然后,对三位专家给出的总分作两两比较,得出三个比较值,如有一个比较值等于或大于5分,由中心组重阅;如都小于5分,则以三位专家给分的平均数为最终得分。(1)选题:题论相符,确切明了;题论基本相符,不够确切。(2)史实:按以下三类情况评分:一类(涉及本题材料五到六则):联系世界史内容较好;尚能联系世界史内容;未联系世界史内容。二类(涉及本题材料三到四则):联系世界史内容较好;尚能联系世界史内容;未联系世界史内容。三类(涉及本题材料一到两则):联系世界史内容较好;尚能联系世界史内容;未联系民办史内容。注意:所谓“涉及”,并非指详细叙述,应根据论述需要,可详可略,可点到为止。如由于论述需要,能重点深入分析某一材料或举课本以外史实,可抵充本题材料一则,但只在原属类中处理;所谓“联系”,必须明确谈到世界史内容。(3)观点:能“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尚能“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未能“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注意:若有创意,酌情加分。(4)逻辑与文字:史论结合,文字通顺;论证尚合理、文字较通顺;论述散乱,尚可读通。(2002年上海高考题)材料分析论证题(共23分)37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充分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逐一概要指出这些材料反映了上海外滩及其附近在 160多年的不同时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及其国内外背景(10分),思考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3分)。 2001年5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申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场址设在近外滩的浦东沿黄浦江岸边。你能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象征,为世博会“贡献你的智慧,提出你的创意”,并说明理由吗?(3分)请自定一个题目(2分),阐述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材料一 开埠之前“舳舻相接,帆樯栉比”,这里已不再是渔村材料二 20世纪初一坚船利炮庇护下的冒险家乐园材料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欧风美雨中的万国建筑博览材料四 浦东开发开放前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评分标准:按“选题”、“变化”、“背景”、“启示”和“创意”等五个方面酌情给分。2001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9题:材料分析论证题(本题共18分)39.阅读下列材料,提取和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公开信:明辩事实真相(12分),昭示产生“新教科书”逆流的原因(6分)。 材料一 引自日本支部科学省今年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满洲国以五族(指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士为口号,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材料二 引自有关报道1948年后,日本实行教科书审定制。50年代,有人发表令人忧虑的教科书问题,认为教科书“贬低祖国日本”,意欲掩盖二战罪行。80年代后,由文部省一再通过的与复活军国主义相呼应的教科书,篡改和美化二战中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