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教案整理版.doc_第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教案整理版.doc_第2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教案整理版.doc_第3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教案整理版.doc_第4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教案整理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2 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键和键。3 说出键和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教学重点、难点: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NaCl、HCl的形成过程 设问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l中H、Cl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何重叠?例:H2的形成讲解、小结板书1 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a 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b 种类:S-S键 S-P键 P-P键过渡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键外,还能形成键板书2 键讲解 a.特征:每个键的电子云有两块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3 键和键比较 重叠方式 键:头碰头 键:肩并肩键比键的强度较大 成键电子:键 S-S S-P P-P 键 P-P 键成单键键成双键、叁键共价键的特征饱和性、方向性科学探究 讲解小结 生归纳本节重点,老师小结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共价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教学难点、重点: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与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与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板书二、键参数键能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单位:kmol生阅读书页,表回答:键能大小与键的强度的关系?(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易断裂)键能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关系?(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过渡键长概念: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的核间距单位:pm(pmm)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形成的物质越稳定设问多原子分子的形状如何?就必须要了解多原子分子中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键角:多原子分子中的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例如:结构为,键角为,为直线形分子。键角形键角正四面体小结键能、键长、键角是共价键的三个参数键能、键长决定了共价键的稳定性;键长、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板书三、等电子原理等电子体:原子数相同,价电子数也相同的微粒。如:和,和等电子体性质相似阅读课本表小结师与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 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3、 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4、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重点难点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1、阅读课本P37-40内容;2、展示CO2、H2O、NH3、CH2O、CH4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3、提出问题:什么是分子的空间结构? 同样三原子分子CO2和H2O,四原子分子NH3和CH2O,为什么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讨论交流1、写出CO2、H2O、NH3、CH2O、CH4的电子式和结构式;2、讨论H、C、N、O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3、根据电子式、结构式描述CO2、H2O、NH3、CH2O、CH4的分子结构。模型探究由CO2、H2O、NH3、CH2O、CH4的球辊模型,对照其电子式云哟内分类对比的方法,分析结构不同的原因。引导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由于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其他成键电子对存在排斥力,影响其分子的空间结构。引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 models)讲解分析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把分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如CO2、CH2O、CH4等分子中的C原子。它们的立体结构可用中心原子周围的原子数来预测,概括如下: ABn立体结构范例n=2直线型CO2n=3平面三角形CH2On=4正四面体型CH4 另一类是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的分子。如H2O和NH3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参与互相排斥。因而H2O分子呈V型,NH3分子呈三角锥型。(如图)课本P40。应用反馈 应用VSEPR理论判断下表中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进一步认识多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化学式中心原子含有孤对电子对数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空间构型H2S22V形NH2-22V形BF303正三角形CHCl304四面体SiF404正四面体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第2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2 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3 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4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教学难点 分子的立体结构,杂化轨道理论展示甲烷的分子模型创设问题情景 碳的价电子构型是什么样的?甲烷的分子模型表明是空间正四面体,分子中的CH键是等同的,键角是10928。说明什么?结论 碳原子具有四个完全相同的轨道与四个氢原子的电子云重叠成键。师:碳原子的价电子构型2s22p2,是由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组成的,为什么有这四个相同的轨道呢?为了解释这个构型Pauling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板:三、杂化轨道理论1、 杂化的概念: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杂化轨道。思考与交流 甲烷分子的轨道是如何形成的呢?形成甲烷分子时,中心原子的2s和2px,2py,2pz等四条原子轨道发生杂化,形成一组新的轨道,即四条sp3杂化轨道,这些sp3杂化轨道不同于s轨道,也不同于p轨道。根据参与杂化的s轨道与p轨道的数目,除了有sp3杂化轨道外,还有sp2 杂化和sp杂化,sp2 杂化轨道表示由一个s轨道与两个p轨道杂化形成的,sp杂化轨道表示由一个s轨道与一个p轨道杂化形成的。讨论交流: 应用轨道杂化理论,探究分子的立体结构。化学式杂化轨道数杂化轨道类型分子结构CH4C2H4BF3CH2OC2H2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多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的判断规律,完成下表。化学式中心原子孤对电子对数杂化轨道数杂化轨道类型分子结构CH4C2H4BF3CH2OC2H2讨论:怎样判断有几个轨道参与了杂化?(提示:原子个数)结论: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与相连的其他原子数之和,就是杂化轨道数。讨论总结:三种杂化轨道的轨道形状,SP杂化夹角为180的直线型杂化轨道,SP2 杂化轨道为120的平面三角形,SP3杂化轨道为10928的正四面体构型。科学探究:课本42页小结:HCN中C原子以sp杂化,CH2O中C原子以sp2杂化;HCN中含有2个键和2键;CH2O中含有3键和1个键补充练习:1、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 ) A PBr3 B CH4 C BF3 D H2O2、关于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凡是中心原子采取sp3杂化轨道成键的分子其几何构型都是正四面体 B CH4分子中的sp3杂化轨道是由4个H原子的1s 轨道和C原子的2p轨道混合起来而形成的 C sp3杂化轨道是由同一个原子中能量相近的s 轨道和p轨道混合起来形成的一组能量相近的新轨道 D 凡AB3型的共价化合物,其中中心原子A均采用sp3杂化轨道成键3、用Pauling的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甲烷分子的四面体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原子的四个杂化轨道的能量一样B、C原子的sp3杂化轨道之间夹角一样C、C原子的4个价电子分别占据4个sp3杂化轨道D、C原子有1个sp3杂化轨道由孤对电子占据4、下列对sp3 、sp2 、sp杂化轨道的夹角的比较,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 sp杂化轨道的夹角最大 B sp2杂化轨道的夹角最大 C sp3杂化轨道的夹角最大 D sp3 、sp2 、sp杂化轨道的夹角相等5、乙烯分子中含有4个CH和1个C=C双键,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下列关于乙烯分子的成键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每个C原子的2s轨道与2p轨道杂化,形成两个sp杂化轨道 B 每个C原子的1个2s轨道与2个2p轨道杂化,形成3个sp2杂化轨道 C 每个C原子的2s轨道与3个2p轨道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 D 每个C原子的3个价电子占据3个杂化轨道,1个价电子占据1个2p轨道6、ClO-、ClO2-、ClO3-、ClO 4-中Cl都是以sp3杂化轨道与O原子成键的,试推测下列微粒的立体结构微粒ClO-ClO2-ClO3-ClO4-立体结构7、根据杂化轨道理论,请预测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CO2 , CO32- H2S , PH3 8、为什么H2O分子的键角既不是90也不是10928而是104.5?参考答案:15 C C D A BD6、直线;V型;三角锥形;正四面体7、sp杂化,直线;sp2杂化, 三角形;sp3杂化,V型;sp3杂化,三角锥形8、因为H2O分子中中心原子不是单纯用2p轨道与H原子轨道成键,所以键角不是90;O原子在成键的同时进行了sp3杂化,用其中2个含未成对电子的杂化轨道与2个H原子的1s轨道成键,2个含孤对电子的杂化轨道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的结果使键角不是10928,而是104.5。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三课时教学目标4 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5 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3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教学重点 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教学难点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 什么是配位键?配位键如何表示?配位化合物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讨论交流。1、配位键(1) 概念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向提供给另一原子共用所形成的共价键。(2) 表示A B电子对给予体 电子对接受体(3)条件:其中一个原子必须提供孤对电子。另一原子必须能接受孤对电子轨道。提问举出含有配位键的离子或分子举例:H3O+NH4+过渡什么是配位化合物呢?讲解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合物。过渡 配位化合物如何命名?讲解 硫酸四氨合铜学生练习命名 Cu(NH3)4Cl2 K3Fe(SCN)6Na3AlF6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了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2、 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1) 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2) 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3) 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提出问题: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提出问题:(1) 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2) 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3) 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总结归纳:(1) 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2) 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CO2、BF3、CCl4。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3、H2O。(3) 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分子共价键的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结论举例同核双原子分子非极性键重合非极性分子H2、N2、O2异核双原子分子极性键不重合极性分子CO、HF、HCl异核多原子分子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为零重合非极性分子CO2、BF3、CH4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不为零不重合极性分子H2O、NH3、CH3Cl一般规律:a 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如:HCl、HF、HBrb 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O2、H2、P4、C60。c 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d 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反思与评价:组织完成“思考与交流”。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6 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7 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8 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4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教学重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学难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水的结冰、气体的液化,讨论、交流。 结论 表明分子间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且这种分子间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思考与讨论 仔细观察教科书中表2-4,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结 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思考与交流 完成“学与问”,得出什么结论?结论 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过渡你是否知道,常见的物质中,水是熔、沸点较高的液体之一?冰的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为了解释水的这些奇特性质,人们提出了氢键的概念。阅读、思考与归纳 学生阅读“三、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思考,归纳氢键的概念、本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小结 氢键是除范德华力之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存在大大加强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点教高。讲解氢键不仅存在于分子之间,还存在于分子之内。一个分子的X-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如图2-34一个分子的X-H键与它的内部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内氢键,如图2-33 阅读资料卡片总结、归纳含有氢键的物质,了解各氢键的键能、键长。小结 本节主要是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3课时教学目标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