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案+Word版含答案 .docx_第1页
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案+Word版含答案 .docx_第2页
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案+Word版含答案 .docx_第3页
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案+Word版含答案 .docx_第4页
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案+Word版含答案 .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2.能结合案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一、什么是环境1.定义: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人类环境(1)生物要素: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等。(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土地、矿藏等。3.环境的分类(1)依据: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程度。(2)分类: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人工环境: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思考1.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答案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天然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2.发展:最初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思考2.阅读教材p3案例1,说明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什么时候开始遭到破坏的,现在的状况如何?答案由材料可知,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从农业文明以来,由于开始了农业生产,周口店的环境开始遭到破坏,这时主要以生态破坏为主。现在由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除生态破坏外还出现了环境污染。探究点一什么是环境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的含义是否相同?(2)假设该图中的中心事物是人类,那么周围事物是指什么?答案(1)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2)周围事物是指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反思归纳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二者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施加影响而形成。(2)区别: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轻微,人工环境由人类劳动形成,二者的范围大小及其变化趋势不同。探究点二人类与环境探究活动怎么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答案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1)人类如果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那么环境就会给人类一个良性的反作用。(2)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那么环境就会给人类一个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反思归纳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内容如下: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发展过程,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对点训练一什么是环境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答案c解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经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人工环境。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此回答23题。2.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c.吐鲁番葡萄沟 d.亚马孙的原始丛林3.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答案2.c3.c解析第2题,a、b、d三项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或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故属于天然环境。c项则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第3题,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利于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活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有利于改善局地气候,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而山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量抽取地下水使环境趋于恶化,会造成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对点训练二人类与环境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45题。4.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示人口 b.乙表示环境c.丙表示资源 d.丁表示经济系统5.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a. b. c. d.答案4.d5.b解析第4题,思路如下:关键是明确三者的关系,环境、资源、人口间的关系如下:第5题,p过程代表资源的开发,资源开发开采中一方面破坏资源,另一方面破坏生态环境。综合提升6.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_。(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_和_。(3)人类社会通过_活动和_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4)由图看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答案(1)制约(2)物质能量(3)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废弃物(4)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解析人类与环境关系密切,人类占据环境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环境要吸收、容纳、降解这些废弃物。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课时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据此完成13题。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a.地球 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c.人类 d.生物圈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生物环境太阳系银河系a. b.c. d.3.下列不是人工环境的是()a.城市或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贵州梯田答案1.c2.b3.b解析第1题,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了人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所指的“环境”即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故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人类。第2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银河系、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环境,不属于人工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天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4.下列地理事物都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沿海滩涂、名胜古迹b.天然草场、畜群牧场c.风景游览区、水产养殖场d.极地、高山及荒漠区答案d解析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极地、高山及荒漠区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属于天然环境。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 d.新技术革命时期6.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资源 b.科技c.市场 d.交通答案5.c6.b解析第5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横坐标表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据图分析可知,农业文明阶段对土地、牲畜、劳动力的依赖最强,工业文明阶段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的依赖最强,新技术革命时期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最强。第6题,新技术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故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字母和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a.天然环境 b.人工环境水农田果园大坝大气土壤岩石工厂野生动物原始森林楼房油井(2)c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d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3)从箭头c和d可以发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_。答案(1)长江以下顺时针为(顺序可颠倒);长城以上顺时针为(顺序可颠倒);半圆上为a,下为b。(2)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3)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反作用于人类解析第(1)题,据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概念即可作答。第(2)题,c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而d箭头表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第(3)题,说明人类与环境有相互作用的关系。8.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口子系统通过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提供_与之发生关系。(2)社会、经济子系统通过为人口子系统提供_与之发生联系。(3)环境要素中_、_、_、_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_,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会产生_。(4)人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_和_,通过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