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农村路网建设项目.doc_第1页
夷陵区农村路网建设项目.doc_第2页
夷陵区农村路网建设项目.doc_第3页
夷陵区农村路网建设项目.doc_第4页
夷陵区农村路网建设项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建宁宁市市夷夷陵陵区区农农村村路路网网建建设设项项目目 可可行行性性研研究究报报告告 主报告主报告 I 165 目 录 1 概述 1 1 1 项目概况 1 1 2 项目背景 1 1 3 编制依据 2 1 3 1 经批复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2 1 3 2 其它依据性文件 2 1 4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3 1 4 1 研究的范围 3 1 4 2 研究的内容 4 1 5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4 1 5 1 主要研究结论 4 1 5 2 问题与建议 5 2 现状及发展 6 2 1 研究区域概况 6 2 2 项目影响区域分析 6 2 3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情况 7 2 4 项目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7 2 5 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8 2 6 拟建道路在路网中的功能定位 9 3 交通分析及预测 10 3 1 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 10 3 2 交通量预测方法 10 3 2 1 预测前提 10 3 2 2 交通预测总体方法 12 3 3 交通预测内容及结论 17 3 3 1 道路系统规划 17 3 3 2 预测年度 18 3 3 3 交通量预测结果 18 4 技术标准 20 4 1 拟采用的设计规范 标准 规定 20 4 2 主要技术标准及采用的设计指标 22 4 2 1 道路工程 22 4 2 2 交通工程 28 4 3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及评价 28 4 3 1 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分析 28 4 3 2 交通服务水平评价 30 II 165 5 建设方案与规模 32 5 1 建设条件 32 5 1 1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32 5 1 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2 5 1 3 工程范围内现状情况 34 5 2 总体设计思路及原则 34 5 2 1 设计思路 34 5 2 2 设计原则 35 5 3 工程设计方案 36 5 3 1 总体布置方案 36 5 3 2 工程建设范围及规模 36 5 4 道路工程 37 5 4 1 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 37 5 4 2 道路交叉设计方案 43 5 4 3 路基工程设计 44 5 4 4 路面结构设计 46 5 4 5 人行横道及过街设施 公交停车站及无障碍设计 50 5 5 桥梁工程 51 5 5 1 桥梁总体设计 51 5 5 2 桥型方案 52 5 5 3 附属工程 52 5 6 排水工程 53 5 6 1 排水工程概况 53 5 6 2 排水标准 53 5 6 3 排水工程设计方案 54 5 6 4 管材选择方案论证 57 5 7 管线综合 60 5 7 1 管线布置原则 60 5 7 2 管线综合设计 61 5 8 交通工程 62 5 9 照明工程 64 5 10 绿化工程 66 5 11 征地及拆迁工程 68 6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70 6 1 沿线环境特征分析 70 6 1 1 生态环境 70 6 1 2 水环境 70 6 1 3 大气环境 70 6 1 4 声环境 70 6 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71 6 3 环境保护措施 71 III 165 6 3 1 施工期 71 6 3 2 运营期影响及控制措施 73 7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4 7 1 投资估算 74 7 1 1 工程概况 74 7 1 2 编制依据 74 7 1 3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及有关费用计取 75 7 1 4 工程预备费 77 7 1 5 编制方法 77 7 2 资金筹措 78 8 经济评价 110 8 1 财务分析 110 8 2 国民经济评价 116 9 实施方案 117 9 1 实施方案 117 9 1 1 工程施工条件 117 9 1 2 工程实施外部环境条件 117 9 1 3 项目进度计划 117 9 1 4 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关键环节 118 9 2 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 119 10 招标方案 121 10 1 编制依据 121 10 2 招标原则 121 10 3 招标范围 121 10 4 招标组织形式 121 10 5 招标方式 122 10 6 招标方案 122 10 7 施工及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 123 10 8 招标信息发布 123 11 劳动安全和保护 124 11 1 场所危害及防范措施 124 11 2 场所灾害及防范措施 124 12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126 12 1 编制依据 126 12 2 风险调查与识别 126 12 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26 IV 165 12 2 2 风险识别 127 12 3 风险估计 131 12 3 1 风险估计的指标体系 132 12 3 2 单风险因素估计 134 12 3 3 项目综合风险等级估计 135 12 4 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135 12 4 1 项目工程风险防范措施 135 12 4 2 项目与社会互适性风险防范措施 138 12 5 风险等级综合评判 139 12 6 风险分析结论及建议 140 13 社会评价 142 13 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142 13 1 1 项目沿线地区社会调查 142 13 1 2 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144 13 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48 13 2 1 当地政府对项目的态度 148 13 2 2 当地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148 13 2 3 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149 13 2 4 移民安置方案 149 13 2 5 互适性分析结果 150 13 3 社会评价结论 151 14 新技术应用与科研项目建议 153 14 1 新技术的应用 153 14 1 1 新管材的应用 153 14 1 2 非开挖技术的应用 154 14 1 3 防治检查井下陷技术的应用 155 14 2 建议科研项目 155 15 结论和存在问题 156 15 1 结论意见 156 15 2 存在问题和建议 156 1 165 1 概述 1 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建宁市夷陵区农村路网建设项目 承办单位 建宁市夷陵区新天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性质 新建 改建项目 1 2 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加快 建宁 市夷陵 区城镇化建设进程 改建夷陵 城区 交通运行环境和条件 完善城区路网结构体系和保障城区雨污水 排放 用水 用电以及通信的要求 受 建宁 市夷陵 区新天地建 设投资有限公司 的委托 由我 公司 承担 建宁 市夷陵 区农村路网 建设项目 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编制工作 建宁 市夷陵 区农村路网建设项目 由进站路 三号路 体育路 车站路 二号路 华蒲路和九号路合计7 条市政道路构成 本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夷陵 城市形象 改善城镇居民交通出行 条件 并带动项目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 165 图图 1 1 项目区域位置示意图项目区域位置示意图 1 3 编制依据 1 3 1 经批复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建宁市夷陵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 2011 年 1 3 2 其它依据性文件 1 湖北省建宁市葛华新城夷陵城区总体规划 2011 2020 年 3 165 2 1 1000 地形图 甲方提供 2015 年 1 月 3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3 年版 4 国家 湖北省和建宁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 法 规和政策性文件 1 4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 4 1 研究的范围 本项目研究范围为二号路 华蒲路 三号路和八号路所围合的区域 如图 1 2 所示 图图 1 2 研究范围图研究范围图 4 165 1 4 2 研究的内容 1 概述 2 现状及发展 3 交通分析及预测 4 技术标准 5 工程建设方案与规模 6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 经济评价 9 实施方案 10 招标方案 11 劳动安全和保护 12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13 社会评价 14 新技术应用与科研项目建议 15 结论和存在问题 1 5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1 5 1 主要研究结论 1 本项目的建设 将为建宁市夷陵区的开发建设提供良好的道路 交通条件和市政基础设施条件 形成合适密度的路网并改善了道路沿线 5 165 环境面貌 对提高周边地区人民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本项目采用 四阶段 预测方法进行交通量预测 并通过分析 认为项目路段通行能力满足道路交通的设计能力要求 3 本报告对项目建设条件 工程方案 施工期等方面分析研究后 认为本项目建设的条件充足 时机成熟 工程可靠 适宜近几年完成 4 本项目总投资为 107580 29 万元 本报告经过充分论证 认为建宁市夷陵区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建设条 件成熟 建设必要性充分 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1 5 2 问题与建议 1 道路范围内有电力 通信 给水 雨水 污水 光缆等管线 为避免多次开挖路面 建议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各种规划管线 2 由于降雨对沟槽边坡稳定有较大影响 建议管线沟渠的施工工 期安排避开建宁市的雨季 汛期 以减少工程施工难度及费用 3 若条件允许 不要反季节进行绿化施工 若夏季施工 采用保 护措施 乔木带土球并覆盖塑料遮阳网 6 165 2 现状及发展 2 1 研究区域概况 夷陵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 建宁市西北部 北与黄冈市团风县 武汉市新洲区隔江相望 西与武汉市洪山区接壤 南与鄂城区长港镇为 邻 根据上位及相关规划 夷陵区定位为鄂东临港物流新城 鄂东运动 休闲中心和长江现代物流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境内公路 铁路 水运等 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此交汇 形成多个交通枢纽节点 有武九铁路 武 冈 武石城际铁路等交通干线 夷陵区至武汉通行时间仅为 25 分钟 拥 有长江航道等级为国家 I 级航道三江港区 是武汉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沪渝高速 武鄂高速 大广高速贯穿全境 G316 横穿夷陵东西 已形成 了涵盖 公 铁 水 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2 2 项目影响区域分析 项目影响区是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所影响的区域范围 根据项目的影 响程度 一般按行政区域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 直接影响区一 般是项目所在区域 间接影响区又分为主要间接影响区和一般间接影响 区 主要间接影响区是与项目直接影响区密切相连的区域 一般间接影 响区是与项目直接影响区联系不太紧密的区域 根据建宁市夷陵区的地 形 地貌 行政区划和交通特点 结合各区的人口分布 社会经济 路 网状况 确定出项目影响区如下 项目位于夷陵区主城区 因此直接影响区是夷陵主城区 项目中华 蒲路南至梁子湖区 东临三江港新区 三号路西接葛店开发区 九号路 7 165 北二号路 城东路 体育路 车站路为主要市政道路为夷陵区主城区重 要的交通骨架路网 因此项目主要间接影响区是葛店开发区 梁子湖区 三江港新区 2 3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情况 2015 年夷陵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目达到 23 家 省级龙头 企业数目达到 4 家 工业经济发展逆势奋进 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 78 40 亿元 同比增长 12 5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近 90 家 生态旅游 业加速发展 五年来共接待游客 60 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 2 9 亿元 其中 红莲湖新区旅游总收入达到 2 32 亿元 占全区旅游总收入的 80 项目直接影响区内临近夷陵创业园 规划面积 20 平方公里 地 理位置优越 是武汉城市圈及华中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处产业集群式新型 工业园区 园区已有鸿泰钢铁 富晶电子产业园 华祥水泥等产业已落 户投产 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3293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 13458 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1 73 1 比 2011 年缩小 0 16 全区新 增城镇就业岗位 3 20 万人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0 86 万人 完成农村劳 动力技能培训 1 20 万人 2 4 项目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夷陵主城区是夷陵区政府所在地 是夷陵区的行政 文化中心 夷 陵城区规划用地范围为夷陵镇域范围 用地面积为 85 52 平方公里 目前夷陵主城区的开发建设集中分布在楚潘大道两侧 项目影响区 8 165 北部和南部有少量小山丘 北部长江蜿蜒而过 南迹湖 鸭儿湖 严家 湖 五四湖环绕项目影响区域 自然环境优良 生态基础较好 城市建 设用地约 8 平方公里 根据夷陵城区总体规划 其功能结构规划为 两轴 两廊 两组团 五心 七区 的功能结构 至 2020 年 夷陵城区共布局各类建设用地 1499 98 公顷 规划布局居住用地 317 72 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 21 2 规划布局公共设施用地 299 15 公顷 其中包括教育科研用地 159 51 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 19 9 规划布局工业用地 436 01 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 29 1 规划布局道路广场用地 255 17 公 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 17 0 规划布局绿地 168 75 公顷 占城市 建设用地总量的 11 3 规划布局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23 18 公顷 占城市 建设用地总量的 1 5 2 5 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本项目所处区域交通优势较为突出 公路方面 沪渝高速 武鄂高 速 316 国道等高等级公路从区域内穿过 强化了本地域与武汉 建宁 主城 黄石市城市发展连绵区以及沿长江产业带的紧密联系 铁路方面 武九铁路 武冈城际铁路 武石城际铁路横贯东西 在夷陵设有多个车 站 水运方面 现有港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 水运事业呈现良好 发展态势 夷陵主城区干道交错 支线成网 创业大道 三号路 八号路 九 号路 体育路 龙华路 交通路 城东路 华蒲路 夷陵 蒲团 等成 扇形辐射全区 全区的行政村均通水泥公路 镇城区道路四通八达 共 9 165 有 30 余条硬化路将城区连成一片 城区所有街道均实现硬化 绿化 亮 化 2 6 拟建道路在路网中的功能定位 依据 湖北省建宁市葛华新城夷陵城区总体规划 2011 2020 年 项目七条道路中的华蒲路 三号路 九号路 二号路 进站 路规划为城市主干道 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 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 区 住宅区 车站等客货运中心 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 车站 路 体育路规划为城市支路 定位为生活服务功能 主要承担周边 地块的交通出行服务功能 10 165 3 交通分析及预测 3 1 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 本项目主要位于夷陵主城区 目前城区的主干路网结构为 一横二 纵 一横 为楚藩大道 即 316 国道老路 是夷陵区城镇发展依托的 主轴线 道路已形成 21m 机动车道和 11 米非机动车道 当前高峰小时 交通量在 1000pcu h 左右 第一纵 为龙华路 目前路面宽为 7 米 龙 华路是夷陵镇牌坊 熊咀等六个村以及段店镇刘弄 泥矶等五个村两万 多群众去往城区的主通道 交通拥堵较为严重 第二纵 为华蒲路 是 夷陵与蒲团的主要联系通道 也是本项目的组成部分 规划红线宽 45 米 目前老路路面宽 7 米 总体而言 夷陵主城区现状路网结构不尽完善 纵横向主通道均较少 3 2 交通量预测方法 3 2 1 预测前提 1 社会经济预测 根据 夷陵区 十三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预测到 2020 年 夷陵区国民生产总值 可变价 下同 将达到 170 亿元人民币 2 人口预测 根据 夷陵区 十三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及 葛华新城 夷陵城区总体规划 2011 2020 预测 2020 年夷陵城区人口规划为 9 万人 11 165 3 区域交通网络 根据 夷陵区综合交通运输 十三五 规划 至 2020 年 夷陵将 构建 两纵一横一联 铁路网 两纵两横 的高速公路网 普通国省干 线公路二级及以上比例达到 100 新建一批现代化的专业码头 港吞吐 能力明显提升 建成夷陵东综合运输枢纽 4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 根据 葛华新城夷陵城区总体规划 2011 2020 夷陵城区路网将 规划呈方格网布局 主干道形成 五纵六横 的网络结构 五纵 分别 为八号路 九号路 十号路 进站路和华蒲路 六横 为沿江大道 二号路 西接青化路 楚藩大道 西接老武黄公路 三号路 316 国 道改线方案 发展大道和吴楚大道 规划道路总长度 74 7 公里 其中 主干路 22 3 公里 次干路 19 2 公里 支路 33 2 公里 道路网密度 5 8 公 里 平方公里 人均道路面积 19 3 平方米 道路面积率 16 6 5 未来夷陵区主城区 三江港新区和红莲湖新区将协同发展 根 据 葛华新城夷陵城区总体规划 2011 2020 以武九铁路为界 夷陵 城区将构建夷陵组团和五四湖组团两大综合功能组团 夷陵组团是以居 住 服务功能为主导 融生产 研发功能为一体 具有滨江特色 适宜 创业和居住的高品质现代化新型城区 至 2020 年的建设用地规模 10 50 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 6 6 万人 五四湖组团是以居住服务 教育研发 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 体现滨湖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区 至 2020 年的 建设用地规模 4 50 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 2 4 万人 6 出行方式结构预测 12 165 基于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和夷陵主城区交通发展现状 确定未 来夷陵城区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为 2020 年 步行 35 自行车 10 公共交通 15 出租车 5 私 家车 10 其它 25 2030 年 步行 30 自行车 10 公共交通 25 出租车 5 私 家车 15 其它 15 其它包含摩托车 电动车等 6 交通区划分 交通区划分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到交通调查 分析 预测的工作量 及精度 按照研究深度 行政区划和路网结构特点将研究范围划分为 6 个区 具体情况如表 3 1 表表 3 1 交通区编号和名称交通区编号和名称 编号交通区名称编号交通区名称 1夷陵组团2五四湖组团 2红莲湖新区4三江港新区 5葛店工业服务中心6葛店综合服务中心 3 2 2 交通预测总体方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与就业的增加 城市各区域间联系的密 切程度加深 产生了各种交通活动的需求 交通设施的供给是为完成各 种交通活动所提供的运载工具和空间设施 交通需求预测是利用资料调 查与分析的成果建立各种预测模型 并运用这些模型预测规划区域未来 交通需求情况 其目的是为交通系统的规划 评价提供依据 13 165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研究范围内的社会经济 土地利用强 度 机动车拥有量等一系列与交通有关的因素进行合理假设 对 2020 年 2030 年的人口 就业分布以及相应的交通流进行分析和预测 采用宏观 交通规划模型对交通出行总量 出行方式 出行分布等进行测算 再通 过微观道路网络模型 针对研究范围进行道路线网的交通分配测试 最 后得出研究范围内的道路网络流量饱和度和服务水平 1 交通生成预测 本项目的交通产生采用产生率法 其数学模型解析如下 1 产生率法 Pi POPi RgiAi EMPi Rai 式中 Pi Ai分别为 i 区的发生和吸引量 POPi EMPi分别为 i 区的人口和就业岗位数 Rgi Rai分别为 i 区的发生和吸引率 根据葛华新城夷陵城区总体规划以及交通发展 十三五 规划 结合 上述交通预测模型 预计到 2020 年全年夷陵主城区常住人口日均出行次 数为 1 8 次 全方式出行量为 36 万人次 2030 年日均出行次数为 2 5 次 全方式出行量为 45 万人次 结合相关规划预测得出的 2020 2030 年全市机动车拥有量分别为 15 万辆和 20 万量 结合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 得到机动车日出行量 约为 30 万车次 40 万车次 2 出行分布预测 公路网交通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小区出行发生量 吸引量转化为 14 165 未来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交通量的过程 预测方法有很多 大体上分 为三类 增长率法 重力模型法 概率模型法 重力模型是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广泛的模型 此法综合考虑了 影响出行分布的地区社会经济增长因素和出行空间 时间阻碍因素 是 一种借鉴万有引力定律的空间互动关系模拟分析方法 该模型结构简单 适用范围较广 即使没有完整的现状 OD 表亦能进行推算预测 本次交 通预测中采用的是重力模型 交通分布预测的重力模型考虑了两交通区之间的吸引强度与吸引阻 力 认为两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吸引与两交通区的出行发生 吸引量成正 比 与交通区之间的交通阻抗成反比 重力模型有多种形式 而以行程 时间为交通阻抗的全约束重力模型是精度最佳的一种重力模型 全约束重力模型的形式为 其中 式中 Tij 从 i 分区到 j 分区的出行分布量 Pi Aj 分别为 i 分区的出行发生量和 j 分区的出行吸引量 Ki Kj 平衡系数 f tij 阻抗函数 取 f tij t ij 为模型参数 tij 交通区 i j 的交通阻抗值 重力模型预测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 尤其是强调了局部与整体之间 15 165 的相互作用 比较切合实际 即使没有完整的 O D 表 也能预测 O D 矩阵 只要能标定模型参数 本项目采用全约束重力模型 影 响范围同交通生成阶段所取范围 3 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宏观上 考虑研究范围及其它类似地区现状居民出行方式结构及其 内在原因 定性分析研究范围内城市未来布局 规模变化趋势 交通系 统建设发展趋势 居民出行选择决策趋势 初步估计规划特征年交通结 构可能的取值范围 微观上 首先 根据相关地区居民出行调查资料统计计算出不同出 行时耗下各种方式分担率 然后 考虑各交通方式特点 优点 缺点 最佳服务距离 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转移的可能性以及居民出行选 择心理等因素 对现状分担率进行修正 以若干次试算 使交通结构分 布值落在宏观所估计的可能取值范围之内 4 交通量分配 交通量分配是将预测的交通需求分配到未来供应的路网上 是交通 量预测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随机用户平衡法来进行交通 量分配 随计用户平衡法是用户平衡法的一种通用表述 其中 用户平 衡法采用一个迭代过程达到平衡的结果 即出行者改变路径不可能再改 变出行时间 出行者会寻找可能的最短出行时间的路径 在每次迭代中 都计算路网中各路段流量 并考虑路段通行能力的限制 交叉口交通控 制情况带来的出行延误和与路段流量相关的出行时间 最后经过多次迭 代计算后 得到的整个路网系统出行时间最小 16 165 随机用户平衡法则比用户平衡法更接近现实 因为随机用户平衡法 在使用吸引力较大的路径同时也容许车辆使用吸引力小的路径 虽然吸 引力小的路径具有较低的使用率 但不会像用户平衡法或诸如容量限制 法等其他一些以寻求最短路径为目标的分配方法那样 在最终的分配结 果中出现零流量的可能路径 本项目的具体交通量分配过程是在微观交 通分析软件平台上 运用随机用户平衡法则进行的 为了使预测结果做 到尽量接近现实的路段交通流量 除了采取合理有效的交通量分配方法 以外 进行交通量分配的两个基本条件 即 O D 出行矩阵的编制和道路 网络的建立 也直接影响到交通量分配结果的准确性 1 O D 出行矩阵的推算 出行矩阵的推算涵盖了四阶段法中的前三个阶段 即出行产生吸引 出行分布和方式划分 2 道路网络的建立 道路网络是出行矩阵的载体 只有通过一定的算法将矩阵与路网结 合起来才能完成四阶段法中的最后阶段 出行分配 道路网络的建立是 通过计算机交通规划软件中的模型绘图工具 按照道路网规划确定的各 级道路属性指标以及各交叉路口的交通控制方式而构建的道路网络 并 根据规划的深化和模型的测算结果 实时调整道路网络以达到规划的要 求和深度 5 技术流程 本项目交通需求预测技术流程如图 3 1 所示 17 165 图图 3 1 技术流程图技术流程图 3 3 交通预测内容及结论 3 3 1 道路系统规划 1 研究范围 本项目位于夷陵主城区内 主要研究范围为夷陵主城区 同时考虑 主城区周边三江港新区 葛店开发区和红莲湖新区 18 165 2 本项目规划情况 根据 葛华新城夷陵城区总体规划 2011 2020 2020 年研究范围 内的道路系统由城市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组成 本项目在其 规划范围内 拟建项目包括进站路 三号路 体育路 车站路 二号路 华蒲路和九号路 规划与本项目相交道路包括楚藩大道 龙华路 十号 路 八号路 其规划情况如表 3 3 所示 表表 3 3 本项目相交道路规划一览表本项目相交道路规划一览表 序号相交道路名称道路等级规划红线宽度 m 备注 1楚藩大道城市主干路50 2龙华路城市次干路30 3十号路城市主干路40 4八号路城市次干路30 3 3 2 预测年度 本项目中城市主干道交通量预测至建成后第 20 年 城市次干道交通 量预测至建成后第 15 年 支路交通量预测至运营后第 10 年 3 3 3 交通量预测结果 根据规划对工程范围内道路的定位 参考夷陵社会 经济 人口 用地 出行等现状数据 以研究前提为基础 通过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 方法 以计算机交通规划软件为基本分析平台 将各相关基础数据输入 计算模型 最终得到预测年度本项目高峰小时机动车交通量 19 165 3 3 3 1 进站路进站路 进站路为城市次干路 是武九铁路夷陵站的主要集散通道 预计 2019 年建成通车 至 2034 年设计高峰小时流量达到 800pcu h 左右 3 3 3 2 三号路三号路 三号路为城市主干路 以服务夷陵城区南部东西向出行为主 预计 2019 年建成通车 至 2039 年设计高峰小时流量达到 1200pcu h 左右 3 3 3 3 体育路体育路 体育路为城市支路 是区域内部生活性支路 以服务内部交通为主 预计 2019 年建成通车 至 2029 年设计高峰小时流量达到 600pcu h 左右 3 3 3 4 车站路车站路 车站路为城市支路 是区域内部生活性支路 以服务内部交通为主 预计 2019 年建成通车 至 2029 年设计高峰小时流量达到 550pcu h 左右 3 3 3 5 二号路二号路 二号路为城市次干路 是城区南部重要的东西向联系通道 预计 2019 年建成通车 至 2034 年设计高峰小时流量达到 950pcu h 左右 3 3 3 6 华蒲路华蒲路 华蒲为城市主干路 是城区东部重要的南北向联系通道 预计 2019 年建成通车 至 2039 年设计高峰小时流量达到 1000pcu h 左右 3 3 3 7 九号路九号路 九号路为城市次干路 服务夷陵城区西部南北向出行为主 预计 20 165 2019 年建成通车 至 2034 年随着周边用地开发完成 区域内部路网完 善 设计高峰小时流量达到 1150pcu h 左右 21 165 4 技术标准 4 1 拟采用的设计规范 标准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城市建设部分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 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 193 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 169 20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50647 20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 11 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CJJ 166 2011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 2005 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 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 2007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T F50 2011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 201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 2009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JTG T D32 2012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 200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 200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 200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 2006 2011 年版 22 165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50332 200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 2002 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 200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 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 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 2001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CECS 145 2002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8 2008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41 2008 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 164 2010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DB42 T546 2009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 143 2010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 45 2006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89 2012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与规范 CJJ75 97 城市道路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 T82 99 庭园与绿化 93SJ012 一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 2011 23 165 4 2 主要技术标准及采用的设计指标 4 2 1 道路工程 根据规划对道路的定性 按照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 2012 选定道路的设计标准如下 4 2 1 1 进站路进站路 1 技术标准 表表 4 1 进站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进站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数值 1道路等级次干路 2计算行车速度km h40 3车道数条4 4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4 3 5 5红线宽度m30 25 6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7标准轴载BZZ 100 8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15 9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年15 10汽车荷载等级城市 B 级 2 横断面设计 进站路标准横断面宽度 红线宽度 分别为 30m 25m 其布置形 式为 K0 000 K0 835 段 30m 2 0m 人行道 3 5m 非机动车道 2 0m 两侧分隔带 15 0m 机动车道 2 0m 两侧分隔带 3 5m 非机动车道 2 0m 人行道 24 165 K0 875 K1 175 486 段 25m 5 0m 人行道 15m 机动车道 5 0m 人行道 路拱横坡 采用单直线型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为 1 5 人 行道横坡为 2 0 4 2 1 2 三号路三号路 1 主要技术标准 表表 4 2 三号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三号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数值 1道路等级主干路 2计算行车速度km h40 3车道数条6 4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4 3 5 2 3 5 5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 6标准轴载BZZ 100 7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20 8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年30 9汽车荷载等级城市 A 级 10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小于 20Mpa 11路面排水设计重现期年1 3 2 横断面设计 三号路道路规划路幅宽 40 米 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为 40m 22 0m 机动车道 3 5m 花坛 2 2 0m 自行车道 2 3 5m 人 行道 2 路拱横坡 采用单直线型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为 1 5 自 行车道和人行道横坡为 2 0 25 165 4 2 1 3 体育路体育路 1 技术标准 表表 4 3 体育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体育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数值 1道路等级支路 2计算行车速度km h30 3车道数条2 4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2 3 5 5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6标准轴载BZZ 100 7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10 8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年10 9汽车荷载等级城市 B 级 10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小于 20Mpa 11路面排水设计重现期年1 3 2 横断面设计 体育路道路规划路幅宽 20 米 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为 20m 4 0m 人行道 2 5m 非机动车道 7m 机动车道 2 5m 非机 动车道 4 0m 人行道 路拱横坡 采用单直线型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为 1 5 人 行道横坡为 2 0 4 2 1 4 车站路车站路 1 技术标准 26 165 表表 4 4 车站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车站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数值 1道路等级支路 2计算行车速度km h20 3车道数条2 4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2 3 5 5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 6标准轴载BZZ 100 7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15 8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年20 9汽车荷载等级城市 B 级 2 横断面设计 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型式为 K0 000 K0 029 段为路基宽度渐变段 其中 K0 000 路基横断面 布置为 5 5m 0 25 m 土路肩 15m 机动车道 0 25m 土路肩 K0 053 K0 889 081 段 13 2m 3 0m 人行道 7 2m 机动车 道 3 0m 人行道 路拱横坡 采用单直线型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为 1 5 人 行道横坡为 2 0 4 2 1 5 二号路二号路 1 技术标准 表表 4 5 二号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二号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数值 1道路等级次干路 2计算行车速度km h40 27 165 3车道数条4 4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4 3 5 5红线宽度m30 6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7标准轴载BZZ 100 8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15 9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年15 10汽车荷载等级城市 B 级 2 横断面设计 道路标准横断面宽度 红线宽度 为 30 其布置型式为 30m 2 0m 人行道 3 5m 非机动车道 2 0m 两侧分隔带 15m 机动车道 2 0m 两侧分隔带 3 5m 非机动车道 2 0m 人行道 路拱横坡 采用单直线型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为 1 5 人 行道横坡为 2 0 4 2 1 6 华蒲路华蒲路 1 技术标准 表表 4 6 华蒲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华蒲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数值 1道路等级主干路 2计算行车速度km h40 3车道数条4 4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4 3 5 5红线宽度m40 6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28 165 7标准轴载BZZ 100 8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20 9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年15 10汽车荷载等级城市 A 级 2 横断面设计 道路标准横断面宽度 红线宽度 为 40 其布置型式为 40m 2 5m 人行道 6 5m 非机动车道 3 5m 花坛 15m 机动 车道 3 5m 花坛 6 5m 非机动车道 2 5m 人行道 道路红线 两侧各设 2 5 米的绿化带 并计入征地范围 路拱横坡 采用单直线型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为 1 5 人 行道横坡为 2 0 4 2 1 7 九号路九号路 1 技术标准 表表 4 7 九号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九号路主要技术规范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数值 1道路等级次干路 2计算行车速度km h40 3车道数条4 4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16 5红线宽度m28 6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 7标准轴载BZZ 100 8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15 9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年20 10汽车荷载等级城市 B 级 29 165 2 横断面设计 道路红线 28m 其划分型式为 28m 2 0m 绿化带 4 0m 人行 道 16 0m 机动车道 4 0m 人行道 2 0m 绿化带 路拱横坡 采用单直线型 车行道为 1 5 人行道为 2 0 路拱横坡 采用单直线型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为 1 5 人 行道横坡为 2 0 4 2 2 交通工程 根据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 2012 项目交通安全和管 理设施等级与道路等级保持一致 表表 4 9 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等级表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等级表 序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等级 1进站路次干路C 2三号路主干路C 3体育路支路D 4车站路支路D 5二号路次干路C 6华蒲路主干路B 7九号路次干路C 4 3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及评价 4 3 1 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分析 1 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系指通常情况下 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 30 165 可能车辆数 根据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 2012 规定 路段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段 在理想的道路 交通 控制和环境条 件下 道路的一条车道或一均匀路段或一交叉口 期望能通过人或车辆 的合理的最大小时流量 表表 4 10 单条车道基本通行能力单条车道基本通行能力 设计速度 km h 6050403020 基本通行能力 pcu h 18001700165016001400 2 设计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段 在具体的道路 交通 控制及环境 条件下 一条车道或一均匀路段上或一交叉路口 考虑车道数 车道宽 度 交叉口 自行车交通等影响 对应设计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 流量 拟建区域道路均为城市道路 沿线道路交叉口按平面交叉处理 因 此需要考虑交叉口的影响 对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进行修正 一条机动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Nm Nm ac aa Km Np 式中 ac 机动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 取 0 80 aa 交叉口折减系数 该系数取决于道路交叉口间距 车 行速度 交叉口绿信比和车辆种类 车辆启动 制动时的平均加 减速 度等因素 根据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手册 参考值取 0 62 Km 多车道折减系数 参照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 究所研究结果 内侧第一条车道不折减 系数作为 1 第二条车道折减 系数为 0 90 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 0 85 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 0 6 31 165 所以单向双车道折减系数取 1 90 1 0 90 单向三车道折减系数取 2 75 1 0 9 0 85 单向四车道拆减系数 3 35 1 0 9 0 85 0 6 自行车影响系数 结合道路区域内部道路规划情况 明 德路采用人非共板形式 自行车对机动车无影响 4 3 2 交通服务水平评价 服务水平是指交通流是车辆运行及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 亦即道路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的运行服务质量水平 目前我国关于 道路服务水平评价尚无统一标准 各地区在工作过程中是结合各自的具 体情况 参考国外有关资料来确定的 美国将道路服务水平分为 A 至 F 六级 一般描述为 A 级服务水平 的交通状态为自由流 B 级服务水平交通状态处于稳定流范围内较好的 部分 C 级服务水平交通状态处于稳定流的部分 D 级服务水平交通状 态处于稳定流范围内较差的部分 E 级服务水平交通状态处于强制流状 态 其判定标准见表 4 11 表表 4 11 道路机动车服务水平分级和指标道路机动车服务水平分级和指标 交通负荷度 V C 服务水平车流状况 V C 0 4A自由交通流 0 4 V C 0 60B稳定车流 稍有延误 0 6 V C 0 75C稳定车流 能接受的延误 0 75 V C 0 9D接近不稳定车流 有较大延误 0 9 V C 1 0E不稳定车流 交通拥挤 延误较 大 司机无法接受 V C 1 0F强制性车流 根据前述预测交通量及设计通行能力 评价以饱和度为标准的服务 水平如下表 4 12 表表 4 12 道路服务水平评价表道路服务水平评价表 32 165 路段名预测交通量设计交通量饱和度服务水平 进站路8004 795 31800 25A 三号路12004 841 33640 36A 体育路6002 704 14080 41B 车站路5502 630 12600 44B 二号路9504 808 32320 29A 华蒲路10004 821 32840 30A 九号路11506 792 47520 24A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至评价期末年 本项目主干路和次干路基本 都处于 A 级服务水平 支路处于 B 级服务水平 有较高的交通服务质量 33 165 5 建设方案与规模 5 1 建设条件 5 1 1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1 气象 夷陵区地属亚热带季风过渡区 具有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气候温 和 光照充足 无霜期长的特点 常年平均气温 17 左右 最高气温 40 7 最低气温 12 年平均降雨量 1241mm 年平均日照 2038 小时 无霜期 263 271 天 光 热 水条件具有多宜性 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夷陵区北依长江 江水自西向东从北部流过 与葛店开发区南部的 严家湖 鸭儿湖水系构成丰富的地表水体 据有关水文资料 长江在此 段最高设计防洪水位为 30 00 米 最低水位 8 04 米 年平均水位 15 9 米 最大流量 76100m3 s 最小流量 4803m3 s 最大流速 2 23m s 年平均水 温 17 7 多年平均含沙量 0 616kg s 地表径流一部分入严家湖 一部 分汇入鸭儿湖 然后排入长江 夷陵区地层覆盖土层透水性能差 含水量少 地下水主要为局部滞 水和孔隙水 地下水位一般在 1 4 米之间 地下水补给来源靠大气降水 渗入 据水样分析 该地下水对各类混凝土均无侵蚀作用 5 1 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 地形地貌 拟建道路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主要属长江滨湖平原地貌 主要为 34 165 冲 湖积平原 工程区域沿途一般为种植地 偶有民房 地形平坦 地 势开阔 植被发育较好 地面标高一般在 17 36 米左右 2 地层 经初步调查 项目区域表层由上至下一般分为明显的三层 杂填土 耕植层 场地均有分布 松散状态 主要为新近堆积物 及耕植地 均匀性极差 不易作为路基持力层 粉质粘士 粉土层 具有一定承载力 局部地方分布 作为路基 持力层 须进行加固处理 t8 质粘土层 属中等偏低压缩性土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埋藏较 浅 承载力较尚 是良好的基础下卧层 3 地下水类型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 路线区域属长江冲湖积平原区 除地表水 极为丰富外 地下水类型亦多 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 水 第四系孔隙潜水赋存于上部粘性土为主的松散地层中 主要接受大 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 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 其水位约为 0 5 3 米 基 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 三叠系砂岩和碳质页岩的风化岩层及节理裂 隙中 其基岩裂隙水不甚发育 补给来源于上层滞水和地下径流 水量 与裂隙发育程度和周边环境有关 4 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 路线经过区域水文地质相对比较简单 本工程建设场地沿线无污染 源 自然环境保持良好 拟建道路沿线场区地表水和上层滞水对砼及砼 35 165 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5 地震烈度区划 依据湖北省建委鄂建 2001 357 号文规定 建宁市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 05g 5 1 3 工程范围内现状情况 工程范围内现状以农田为主 有少量小山丘 水系发达 拥有众多 湖 塘 渠 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区域中部 沿楚藩大道分布 包 括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等 村庄居住用地较为分散 周边及 工程范围内已有夷陵区政府 实验小学 夷陵高级中学等重要公共服务 设施 5 2 总体设计思路及原则 5 2 1 设计思路 从建宁市夷陵区农村路网建设项目 7 条路的交通基本定位出发 充 分体现 交通 人 环境 环保节约 安全 的设计理念 1 交通优先 深入研究工程路段交通特性和区域用地性质 形成 快速 畅通 安全 的交通体系 2 注重环境与交通协调 改善环境质量 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3 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