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伦理文化.ppt_第1页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ppt_第2页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ppt_第3页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ppt_第4页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 人文与管理学院刘翰德 讲授提纲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 讲授提纲 导论 一 讲授先秦儒家伦理文化的初衷 二 关于文化 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上篇孔子的伦理学说 第一节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第二节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体系 第三节 礼治 与 德治 的为政之道 第四节修养方法与修养过程 下篇儒家伦理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明荣知耻与修身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二 诚守守信 见利思义三 修身 一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关于儒家伦理文化 三 儒家伦理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节儒家伦理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面向全球的儒家伦理文化二 环境危机与儒学的救助之道三 儒学与网络世界的道德建设四 生命伦理的困惑与儒家的疏解之道 第三节儒家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文化与当代社会 导论 一 讲授先秦儒家伦理文化的初衷 一 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 热爱祖国是炎黄子孙的天职 是这个伟大民族的光荣传统 切需传需不绝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它的源远流长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足以使每个华夏儿女引以为荣 大家知道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 古埃及 巴比伦 古印度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 以顽强的生命力 历经磨难而不衰 而终于保存 延续和发扬光大 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不仅是人杰地灵 更重要的中华民族有可贵的民族精神 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了大批的仁人志士 鲁迅先生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写道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 正史 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且介亭杂文 那种源于氏族的民主制的人道精神 理想人格 那种重视现实 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 那种乐观进取 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 都曾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感染 教育 熏陶着仁人志士 它是在中国历史上经常起步作用的重要精神食粮 像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的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文天祥的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王夫之的 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 等等 都闪烁着灿烂的光华 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基本观念 情感 思想和态度 中华民族精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 而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人们有理由说 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家伦理文化 二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 博大精深 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涉及社会政治 伦理法 教育思想等为政治国 设身处世的一切方面 是一个以 仁 为核心 以 礼 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以孔子为首的先秦儒家伦理文化包罗宏富 确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的形式和发展过程中 起了最重要 最巨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被称为 文明古国 也与先秦儒家伦理文化几千年的传播分不开的 林语堂先生写过一本 中国哲人的智慧 包括 孔子的智慧 和 老子的智慧 使美国人真正了解中国 了解伟大中华民族宏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也多与孔子为代表儒家伦理文化相联系 中华民族宽厚雄伟的伟大气派和扶颠持危 见义勇为 杀人成仁 舍生取义 的伦理规范 可以说是渊源于先秦儒家伦理文化的精华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对中国影响十分深远 而且飞越国界 传播到东南亚 欧美及世界其他国家 对这些国家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 关于文化 一 文化的特点和类型 具有人化的形式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具有多样的形态 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 二 文化的功能 第一 文化的信息功能 第二 文化的教化 培育功能 第三 文化具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功能 第四 文化具有认识功能 一 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 第二 传统文化具有社会群体性 第三 具有民族性 第四 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是指以汉族为主体 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殊的文化系统 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雏形期夏商周三代 第一个时期 雏形期夏商周三代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周人入主中原具有规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周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1 宗法制度的建立 2 上尊下卑等级关系的礼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文化始于周 第二时期 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时期 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名家 阴阳家 兵家等 诸子百家主要有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各阶级 集团都各自发表自己的主张 为中国文化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轴心时代 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 第三时期 发展期秦汉至鸦片战争 1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 建立了统一的文化 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 玄 佛 道二学二教既互相冲突 又相互整合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引发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 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丰富性 为中国文化的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起了促进作用 3 唐宋元时期 唐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隆盛时期 诗歌达到顶峰 出现了李白 杜甫 白居易一批巨匠 出现了 画圣 吴道子 书法家颜真卿 柳公权一批名家 宋代文化的主要标志是程朱理学的出现 以苏轼为代表的词家的出现 同时 科技有了很大发展 指南针 印刷术 火药三大发明相继问世 元代涌现出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一批戏剧家 窦娥冤 西厢记 等一批名著 元代是一个宏大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 4 明清时期 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文字狱盛行 出现了一批思想家 如王阳明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 明代出现了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 西游记 金瓶梅 清代出现了 儒林外史 红楼梦 康熙字典 四库全书 等大型图书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等科学巨著 三 关于先秦儒家伦理文化 三 关于先秦儒家伦理文化 指由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周平王东迁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时期 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 1 先秦伦理文化的形成 1 先秦伦理文化的形成 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在这个时期形成 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的 其一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阶段分化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而复杂 其二 伦理文化在这个时期形成 又是与当时的哲学发展分不开的 总之 先秦伦理文化的形成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是哲学发展的产物 也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2 先秦时期的伦理文化流派 2 先秦时期的伦理文化流派 先秦时期八个哲学的流派 儒家 墨家 道家 兵家 名家 阴阳家 法家 农家 先秦时期伦理文化的四个流派 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道家学派 法家学派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 儒家伦理文化的基本观点是以仁义道德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认为道德高于一切 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 创始人是墨翟 主要代表有宋钘 兼爱 是墨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原则 主张 爱无差等 反对儒家重义轻利 义利对立的主张 把 利 看作是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强调义利并重 义利结合 墨子在中国伦理史上第一次提出 志与功 新范畴 主张 合其志功而观焉 庄周说墨家是 以裘褐 粗布衣服 为衣 以跂跻 草鞋 为履 日夜不休 以苦为极 庄子 天下篇 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 创始人是老聃 代表人物是庄周 分为两大派 一派是以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一派是以齐国道家为首暄黄老学派 道家是儒墨两家的反对派 反对把仁义道德作为道德的内容 提出把 无为 作为道德原则 思想特点是 贵己 重生 他们从自然无为得出了无知 无欲 不争和颂扬柔弱 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 以管仲 子产为先驱 以李悝 商鞅 申不害 韩非为代表 法家反对儒 道 墨三家的观点 既不赞成儒家的道德决定论 也不赞成道家的独善其身说 认为法制的社会作用高于仁义的教化 他们提出 废私立公 说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杨朱和告子 孟子说 杨子取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 尽心上 韩非说 杨朱乃 轻物重生之士 义不入危城 不处军旅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韩非子 显学 杨朱的事迹已不可考 阳子贵己 吕氏春秋 不二 告子的论点有三方面 一是性无善无不善 二是生之谓性 即食色为性 三是仁内义外说 3 先秦时期各派论争的主要内容 1 关于伦理原则 A 儒 墨 法与道家观点的对立 B 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对立 2 关于道德起源和道德性质 2 关于道德起源和道德性质 突出对立表现 其一 孟子的天赋论与荀子的后天形成论的对立 其二 韩非又从社会和人口多寡的角度来解释人的道德品质 其三 复古论与因时而异论的对立 其一 性一元论与性二元论的对立 主张性一元论的思想家认为 人的共同本质只有一种 告子主张 性无善无恶 孟子主张 性善论 荀子主张 性恶论 主张性二元论的思想家认为 人的共同本质有两种 主要是春秋时陈国人世硕 他主张 性有善有恶 认为人的共同本质是善和恶性混同在一起 修其善则善 修其恶则恶 宋代以后 出现了 天地之性 与 气质之性 说 3 关于人性问题 其二是理性论与感觉论的对立 理性论者有孟子的 性善论 认为人的共同本质是 善 的 是天赋的 他的人性是仁 义 礼 智道德观念 老子主张清静是人的本性 感觉论者有告子 他主张 食色 性也 他的人性是指人的自然属性 荀子的 性恶论 他的人性也是指人的自然属性 韩非以趋利避害为人的本性 也是属于感觉论 4 关于伦理的社会作用 4 关于伦理的社会作用 儒墨两家都是德治主义者 特别强调道德教化作用 主张以仁义治天下 如孔子提出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为政 法家的商鞅和韩非是法治主义者 他们主张以法治国 轻视甚至否认道德的教化作用 但他们并不完全否认道德规范的社会作用 道家特别是庄子是非伦理主义者 他以个人精神解脱为道德 以脱离社会生活为理想 5 关于道德修养方法 5 关于道德修养方法 唯理论型 孟子 主张以思代学 内求修养方法 荀子 主张把学和行放在第一位 主张外求的修养方法 老庄 提倡致虚守静 心斋坐忘 既排学和行 也排斥思 经验论型 内心体验型 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 1 华夏民族 2 汉族的形成 3 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 中华民族精神 1 爱国主义 2 团结统一 3 爱好和平 4 勤劳勇敢 5 自强不息 6 厚德载物 7 日新进取 第一章孔子的伦理学说 第一节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第一节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一 孔子的品格及其学说的重大影响 孔子 公元前551 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 邹 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 享年73岁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做过 委吏 乘田 等小吏 后任鲁国都宰 司空 大司寇 五十岁时 曾摄行政事三个月 在孔子去世后的数百年 以及而后的几千年 孔子本人的声望之高及其遗教地位之隆 归之三个因素 孔子思想对中国人及世界其他民族特具吸引力 第二 中国古代学问本身即极为宝贵 第三 孔子本人的人品 学识使人倾慕 孔子的品格可概托为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进取精神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宪问 第二 中庸的风格 第三 求实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为政 主张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子罕 对于 怪 力 乱 神 以不语作答 美国的 世界名人辞典 和英国的 人民年鉴手册 1985年出版 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这十位思想家是孔子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托马斯 阿奎那 哥白尼 培根 牛顿 伏尔泰 康德 达尔文 孔子 篇作者刘根报写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中 孔子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 他不仅对以往的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 而且又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成为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思想基础的哲人 孔子的学说 涉及到社会政治 伦理道德 教育思想等为政治国立身处世的一切方面 是一个以 仁 为核心 以 礼 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包罗宏富的孔子思想 确确实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起了最重要最巨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被称为 文明古国 多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 也多与孔子的思想相联系 中华民族宽厚宏廓的伟大气派和扶颠持危 见义勇为 杀身成仁的道德风范 可以说很多是渊源于孔子思想的精华 毛泽东曾把孔子和孙中山直接联系起来 明确指出 从孔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第522页 孔子思想不只是对中国影响深远 而且越出国界 传播到东南亚 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家 对这些国家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甚至成为许多国家传统思想的一个因素 事实表明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在 史记 孔子世家 中写道 太史公说 诗 中有 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 像大道一样使人遵循 我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但内心却十分向往 我读了孔子的书 可以想像到他的为人 到鲁地去的时候 我参观了孔子的庙堂 车服和礼器 儒生们都按时在孔子旧居演习礼仪 我在那里发自内心地由衷地敬仰 留恋徘徊 天下的君子乃至贤人实在太多 活着的时候都很荣耀显赫 一旦死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孔子只是个平民 可他的名声和学说却流传了十几代 学者们推崇他为宗师 从天子到侯王 凡是中国讲论六经道艺的人 都把孔子的学说当作是判断和衡量大道的最高标准 孔子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林语堂先生在其1938年出版的 孔子的智慧 一书中这样评价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 以伦理为法 以个人修养为本 以道德为为施政之基础 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 二 道德及其与上层建筑的其他因素 二 道德及其与上层建筑的其他因素 一 对 道德 这一范畴的看法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 述而 目标在 道 根据在 德 依靠在 仁 而游憩于 艺 即礼 乐 射 御 书 数六艺 道德这一范畴在孔子这里还是分别使用的 什么是 道 就是道路 引伸为途径 规则 规范 规律 道理等 孔子关于 道 有以下几种含义 孔子关于 道 有以下几种含义 一 指道路和途径 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雍也 这是说 人们在社会上生活 待人处事总要遵循一定途径 二 规矩 规范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里仁 三 指社会 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季氏 道 指社会 政治的最高原则 朝夕道 夕死可矣 里仁 这个 道 指做人的最高准则 四 指道理 学说 吾道以一贯之 里仁 道不行 秉桴浮于海 公冶长 这里的所说的 道 都是指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孔子关于 德 的见解在 论语 中 论语 中孔子关于 德 的见解 其一 指道德整体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 其二 道德意识 道德境界 主忠信 徙义 崇德也 颜渊 其三 指品德 精神风貌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 颜渊 其四 指道德修养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述而 孔子认为 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具备两方面条件 守道 修德 即要立志学习 遵守道德规范 要有遵守规范的道德情操 二 道德同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二 道德同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孔子主张道德决定论 即主张道德统帅作用 第一 道德与政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目格 为政 孔子认为 用政法来诱导他们 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 人们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 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来教导他们 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 人们不但有廉耻心 而且人心归服 为了推行他的德治学说孔子极力宣传他的道德感化主张 为了推行他的德治学说孔子极力宣传他的道德感化主张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颜渊 认为 统治者的行为端正 别人的行为也就端正了 这就是他为政的内容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颜渊 孔子与季康子这番谈话 强调道德感化作用 认为治理国家不要靠杀戮 要用自己的道德行为去感化人民 执政者作善事 百姓也就跟着作善事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子路 他又以禹为例 说明古代圣王严于律己 能行善事 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禹 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音叙 沟渠 禹 吾无间然矣 泰伯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道德规范与思想主要有二 一是礼 二是仁 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 里仁 他认为 能够用礼让治理国家 便什么困难也没有了 否则 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仪了 强调以礼治国 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 子路 他认为 假如有王者治理天下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 一定能使所有的人都成为仁人 这里讲 仁 的作用 第二 道德与刑罚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为政 说明道德治国应是第一位的 道德教化远比刑罚高明 第二 道德与刑罚 子曰 听讼 吾犹人也 必也先使无讼乎 颜渊 其意是审理诉讼 我同别人差不多 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 他认为 断案并不难 难的是使天下无案可断 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 尧曰 他认为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虐 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 第三 道德与知识教育 第三 道德与知识教育 子曰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为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学而 孔子教诲他的学生们说 在父母跟前孝顺父母 在外面要尊敬兄长 寡言少语 说话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 亲近有仁德之人 这样的躬行实践之后 有余力 再去学习文献 他在评价他的学生时 也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 他对颜渊评价最高 一说他不违仁 回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雍也 二说他贤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雍也 三说他好学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骄且吝 其余不足观也已 泰伯 他认为 假如一个人其才能比得上周公 只要他骄傲并且吝啬 别的方面也就不值一看了 第四 道德与文艺 孔子认为评价文学 艺术活动有两个标准 一个是善 道德标准 一个是美 艺术标准 其中 善 是首要的 八佾 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韶 是舜时的乐曲 武 是武王时的乐曲 韶 歌颂舜以德治天下 所以孔子称其为 尽善尽美 武 歌颂武王的武功 所以孔子称其 尽美未尽善 也 孔子曾评价 诗经 说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 为政 他认为 诗经三百零五篇 概括地说就是思想不邪恶 或者说是符合道德标准 这也是儒家的审美观 第二节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第二节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一 仁 一 仁的含义 仁 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 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道德修养的目的 在 论语 中 言 仁 者五十有八章 仁 字凡百有五见 见 论语新探 人民出版社 第301页 第一 爱人 孔子对 仁 的含义解释颇多 大体上可有以下五种主要涵义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颜渊 人 是指与己相对的他人 爱人 是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爱人这个思想被孟子发展成为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 这一思想后来被祖国传统医学所运用 提出了 仁爱救人 的思想 成为祖国传统医德的基本原则 第一 爱人 论语 中的 仁 字 往往与 人 互训 学而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里仁 观过 斯知仁矣 雍也 井有仁焉 中的 仁字 即来自通训为 人 中庸 仁者 人也 第二 泛爱众而亲仁 第二 泛爱众而亲仁 爱人 的范围 首先要爱双亲 爱兄弟姐妹但不仅限于双亲 还要扩大到国君 乃至 众 宪问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 能勿诲乎 对于国君 既要爱他 为他操劳 又要忠于他 向他规劝 不仅如此 还要扩大到 众 即 泛而众 仁爱 也涉及到老百姓 博施于民 雍也 第三 克己复礼为仁 是从仁礼关系方面来说明 实行 仁 应受礼的限制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规仁焉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幼 颜渊 卫灵公 知及之 仁能守之 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 未善也 有仁德的人 要受礼的限制 约束 其行为才是善的 第四 孔子的按礼规定去 爱人 是尊卑 贵贱 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第四 孔子的按礼规定去 爱人 是尊卑 贵贱 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后来的儒家解释为 一是爱有先后 爱有厚薄 对尊者 贵者 亲者 要爱在先 对卑者 贱者和血缘疏远的人 要爱在后 情感淡薄 如果以爱亲之心去爱 百姓那就非礼了 这种 爱人 的思想被墨家指责为 亲亲有术 尊贤有等 墨子 非儒 这是讲 仁 是最高道德原则 即指仁政 其主张是不用暴力和刑罚取得人们的拥护 第五 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 二 仁的内容 二 仁的内容 孔子第一个把整个社会伦理规范体系集中于一体 形成了以 仁 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体系 1 礼 是实行 仁 的目的 又是 仁 的表现形式 2 孝悌 是实行 仁 的基础 是仁学思想体系的根本支柱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本立而道生 学而 3 义 实行 仁 的标准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里仁 见利思义 宪问 4 忠恕 实行 仁 的方法 把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和 己所不欲 而勿施于人 看作是 谓仁之方 雍也 5 知勇 实行 仁 的首要条件 知是对道德的正确理解和对道德行为的正确选择 未知焉得仁 公冶长 勇是无惧的品德 仁者必勇 宪问 孔子把知 仁 勇联系 作为必就行的三要素 子曰 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直道也 宪问 6 恭宽信敏惠 实行 仁 的必要条件 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 恭 宽 厚 敏 惠 阳货 恭者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7 俭 好学 实行 仁 的要求 俭 孔子认为 应当提倡节俭 但并不主张崇尚贫贱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 接受 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得 去 之 不去 摆脱 了解 里仁 好学 孔子认为 如不好学 其他诸德就可能走向反面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8 中庸 道 实行 仁 的标准和境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雍也 中 即中正不倚 庸 有 用 和 常 两种意思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而经常适用的方法 9 温 温和 良 善良 恭 敬 俭 节俭 让 谦让 指的是温和 善良 严肃 节俭 谦逊的德行 子贡认为 夫子取得人信任 能了解到各方面情况的原因所在 10 刚 刚强 果断 毅 坚毅 木 质朴 纳 言语不轻易出口 直 质直 直道而行 子曰 刚 毅 木 纳近仁 子路 人之生也直 罔生也幸而免 雍也 斯民也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 卫灵公 巧言令色 的伪善作风 是可耻的不仁行为 二 礼 二 礼 一 礼的含义 1 泛指两西周以来奴隶制度 八佾 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 则吾能徵之矣 这里所说的 礼 是指奴隶主阶级的上层建筑 其核心是等级制度 人有十等 王臣公 公臣大夫 大夫臣士 士臣皁 皂的异体字符 皁臣舆 舆臣隶 隶臣僚 僚臣仆 仆臣台 左传 耳召公七年 每一等级的人各有自己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总称 礼 2 指礼节仪式 2 指礼节仪式 其一 孝敬父母的礼仪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为政 其二 君臣 士大夫各有自己的礼仪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熟不可忍也 八佾 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 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 有反玷 音店 放置器物的设备 管氏亦有反玷 管氏而知礼 熟不知礼 八佾 其三 是听政 祭神的形式 八佾 子贡欲去告朔饩 x 羊 子曰 赐也 爾爱其羊 我爱其礼 3 指谦虚 恭敬 有礼貌 3 指谦虚 恭敬 有礼貌 子入太庙 每事问 或曰 孰为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 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八佾 鄹 音邹 地名 今山东曲阜东南十里西邹村 鄹人之子指孔子 二 礼的作用 二 礼的作用 1 把 礼 当作实行仁的目的和规范 提出 克己复礼 的命题 2 把 礼 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规范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八佾 3 把 礼 当作治国的根本方法 主张 齐之以礼 为政 4 把 礼 当作治民的根本方法 提出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宪问 5 把 礼 当作立身的根本 不学礼 无以立 季氏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颜渊 三 孝 三 孝 一 孝的含义 其一 指善事父母 友爱兄弟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为政 其二 不违背礼节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为政 二 行孝的标准 其一 敬心 其二 精神慰藉 其三 关爱 其四 秉承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为政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zhu n 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 子曰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里仁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里仁 其五 婉转地劝止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无怨 里仁 三 孝的作用 其一 孝是实行 仁 的根本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其二 作人的根本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行 学而 其三 孝可以防止犯上作乱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学而 其四 孝是忠的前提和基础 孝慈 则忠 为政 第三节 礼治 德治 的为政之道 一 孔子的为政之道 为政理想 以德行为政 为政要素 为政理想 为政理想 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与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为政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 使无讼乎 颜渊 子曰 子溪不为政 子曰 书 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是以为政 奚其为政 为政 子曰 其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学而 以德行为政 以德行为政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 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也 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 必偃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政者 正也 子帅以政 孰敢不正 颜渊 子曰 其身上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子路 子曰 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子路 为政要素 为政要素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也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二 关于礼治 二 关于礼治 孔子曾说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八佾 关于 礼 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 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 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 可知也 为政 在 论语 中 我们就可见到孔子破除旧礼常规的许多实例 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里仁 孟子称孔子这种唯义是从的主张为 圣之时 孟子 万章下 荀子称孔子 不蔽于成积 解蔽 孔子说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子罕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 与其奢也 宁俭 丧 与其易也 宁戚 八佾 孔子以 仁 作为 礼 的内容 反对把 礼 只当成一种空洞的形式 在孔子的伦理学说中 孔子把反映新兴地主意志的 仁 学的新的道德内容 注入 礼治 的形式之中 这就使孔子的 礼治 的思想同奴隶制的 周礼 有了本质的区别 孔子说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八佾 在孔子看来 礼 乐 的实质是 仁 孔子将 仁义 与 礼乐 比喻为 白色底子 和 画花 的关系 认为先有白色底子 然后画上花 所以他很赞同子夏关于 礼后乎 的说法 认定 礼乐 是产生于 仁道 之后的 见 八佾 这种比喻也许不那么恰当 但也说明了孔子所主张的 礼治 始终是把 仁道 放在首要地位的 其三 孔子的 礼治 主张以 中庸 为标准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雍也 孔子指出 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由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 孔子主张 礼治 的目的 是为了 民易使 孔子的 礼治 虽然不同于奴隶制的 周礼 但毕竟也是剥削阶级的 礼治 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易于 使民 服务的 他说 上好礼 则民易使也 宪问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子路 三 关于 德治 三 关于 德治 第一 只要 为政以德 就能 众星共之 第二 反对 暴 与 虐 提倡 宽猛相济 的统治方法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 孔子主张 仁政 反对 暴政 的言论是大量的 他认为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 卫灵公 宽则得众 认定 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 尧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说 如杀无道 以就有道 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反对借用杀戮的手段来治理政治 并希望有朝一日 完全消灭诉讼的事 颜渊 第三 反对 为富不仁 要求 劳而无怨 孔子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 去 之 不去也 里仁 为获得去贫贱 求富贵的正当途径 孔子要求君子加强仁德修养 做到 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尧曰 并且认为 做一个统治者 应当 不患寡 贫 而患不均 不患贫 寡 而患不安 季氏 第四 通过 正名 确定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关于 正名 的主张 是和他的 德治 思想相适应的 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杰 于得而食诸 颜渊 第四节道德修养方法和修养过程 第四节道德修养方法和修养过程 一 为仁由己 的道德修养方法 孔子曾经总结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历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二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为政 孔子认定 为人要受多方面的教育以便获得全方位修养 即所谓 子以四教 文 行 忠信 述而 包括历代文献 个人实践 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 而特别注重的是仁德的修养 子贡问孔子怎样去培养仁德的时候 孔子回答说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 强调了修养方法的重要性 一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孔子阐述的修养方法 其内容是很丰富的 而 为仁由己 则是他所提倡的修养方法的基本特征 一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孔子认为 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 关键在于个人是否能够努力修养 这是他论述修养方法的根本立足点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 孔子说 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 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 进 吾往也 子罕 以堆土成山作比喻 虽然只要加一筐土就成功了 由于自己的停止而未成 相反 即便刚刚倒下一筐土 由于自己的努力前进却能成功 这是 为仁由己 思想的生动描绘 从 为仁 要靠主观努力出发 孔子主张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卫灵公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学而 孔子还特别强调居上位的人 要做 克己 修己 正身 的修养工夫 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子路 二 能近取譬 为仁之方 二 能近取譬 为仁之方 孔子说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述而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 雍也 从近处着眼 一步一步去做 是仁德修养的好方法 提倡 笃实躬行 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 三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孔子要求学者做到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泰伯 仁者不忧 知者不域 宪问 不知礼 无以立也 尧曰 孔子自己的修养历程 就是从 志于学 开始的 他也要求君子 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雍也 在 论语 中 记载着孔子对仲由讲的 六言六蔽 其中是否 好学 被放到道德修养的重要位置 子曰 由也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 未也 居 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阳货 四 内省吾身 改之为贵 四 内省吾身 改之为贵 孔子承认 人是会犯错误的 要加强道德修养 必须经常作自我反省 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论语 中记载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过 则勿惮改 同上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述而 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 卫灵公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二 立志 学 思 行用 有恒和上达 及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修养过程 二 立志 学 思 行用 有恒和上达 及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修养过程 一 立志 正确的立志是道德修养的关键和前提 孔子说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二 学 思 行用 学是达到修养目的的最根本的手段 子夏说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 极 其道 子张 孔子说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孔子不但重视学习 而且重视思考 认为学与思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学而不思则罔 迷茫 思而不学则殆 困危 为政 多闻阙疑 凡所疑者 缺而不言 慎言其余 则寡尤 多见阙殆 凡危者 缺而不行 慎行其余 则寡悔 同上 孔子更重视以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为主的行和用 他以学而能行为最可贵 论笃是与 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 先进 文 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 子夏云 贤贤易色 事父母 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 故孔子与其弟子皆着眼于行 以言有余而行不足为耻 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宪问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子路有闻而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 公冶长 行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知过必改 能补过者 君子也 左传 昭公七年 君子 过则勿惮改 学而 三 有恒 三 有恒 道德修养要达到理想境地 最后取决于能否持之以恒 全始全终 孔子说 苗而不秀 吐花 者 有矣夫 秀而不实 结实 者 有矣夫 子罕 又说 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 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 进 吾往也 同上 人而无恒 不可以作巫医 子路 学而时习之 学而 在操行方面 要求坚守德操而不失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怀于是 里仁 在进学方面 要求巩固旧知而日得新知 四 上达 四 上达 孔子说 下学而上达 宪问 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 同上 上达即是通过道德修养进乎高明 趋于理想的道德境地 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 其理想的人格是仁人和圣人 邦有道 危言危行 危 高峻 邦无道 危行方孙 逊 宪问 君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述而 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颜渊 五 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于修养的过程 孔子自述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为政 耳顺 有两种解释 1 听什么都入耳 都顺当 不迁怒 宽宏大量 2 耳 同 尔 为 而己 的合音 耳顺 即 而己顺 指已经能顺从天命 后一解释 符合原意 对于这段话也有两种解释 1 指学礼的过程 从 有志于学 到 不逾矩 都是讲学礼 2 指学道的过程 道指作人的准则 即学习道 立足于道 深刻理解道 懂得道出于天命 能安于天命 最后从思想到行动都符合道 后一种解释较妥 孔子讲的道德修养过程 有其合理的因素 其一 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不能一下子完成 不能搞突击 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二 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而不是勉强去做 二 立志 学 思 行用 有恒和上达 及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修养过程 二 立志 学 思 行用 有恒和上达 及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修养过程 一 关于中庸和中庸之道 孔子提出 中庸 其本意是反对 过 和 不及 过犹不及 先进 是说 处世要恰到好处 合情合理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雍也 中 即中正不倚 庸 有 用 和 常 两种意思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而经常适用的方法 中庸之道的要点是在对立面互相制约的统一中把握行为的度 如果违背了中庸之道 超出对立面相互制约的限度 则美德反成恶德 如 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畏缩不前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急切 泰伯 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 阳货 总之 中庸之道既不是折衷主义调和论 也不是墨守成规 是孔子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 是道德修养的标准 二 中庸 与 修身 二 中庸 与 修身 在 中庸 中 特别注重修养中 慎独 的工夫 中庸 记载说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其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三 尊德性 与 道问学 修身的根本目的 即是要达到 至德 的 中庸 境界 中庸 中提出了达到 中庸 境界的两条修养途径 这就是 尊德性 与 道问学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中庸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中庸 在子思看来 人生来具有上天赋予的道德本性 这种本性是与天地万物之性相通的 所以只要顺着这种本性去行动 便合乎 道 尊德性 是一种先验内省的修养论 对 道问学 中庸 具体化为五个步骤 即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孟子与荀子的伦理文化观 第一节孟子的文化观 第一节孟子的文化观 孟子 约公元前390 305 名轲 字子舆 鲁国邹 今山东邹县东南 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做过齐宣王的客卿 因其主张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建章等人著说 他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己任 推崇周朝的传统制度 主张 率由旧章 尊先王之法 离娄上 是孔子之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 著有 孟子 七章 一 孟子的道德观 一 孟子的道德观 孟子的伦理道德观 主要是道德起源论 义利观等 一 道德起源论 1 四端说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贤之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告子上 中有一段也讲到四端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而已 故曰 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不能尽其才者也 君子所性 仁义礼智根于心 其生色也 睟然见于面 盎于背 施于四体 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认为 四心不仅为君子所固有 任何人也都具有 他依据人类的共同特征 对这个问题做了论证 口之于味也 有同耆焉 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 至于心 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 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 告子上 2 良知说 此说仅见于 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 仁也 敬长 义也 无他 达之天下也 二 义利观 二 义利观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形成自己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他把道德和功利绝对的对立起来 认为二者绝对不相容的对立物 走到了贬斥利的极端 他强调仁义 反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何必早利 梁惠王上 他还把重义还是重利看成是区分善人还是恶人的唯一标准 鸡鸣而起 孳孳为利者 蹠之徒也 欲知舜与蹠之分 无他 利与善之间也 尽心上 他认为 义是善 利是恶 人不讲道德 不追求利益 是世界争夺产生的根源 孟子认为 道德是最有价值的 最高贵的 只追求饮食不讲道德的人 是没有价值的 饮食之人 则人贱之矣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告子上 他还认为 道德比爵位 财富更高贵 非见义也 非其道也 禄之以天下 弗顾也 系马千驷 弗视也 万章上 2020 3 16 111 可编辑 特别强调道德比生命更重要 提出了 舍生取义 的重要命题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 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 告子上 在平日的生活中更应该讲气节 士大夫如此 百姓也应如此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嘑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告子上 这种决不为苟延生命 而丢失自己的做人原则和尊严的思想 是值得继承和大力发扬的 二 仁义为伦理的最高原则 二 仁义为伦理的最高原则 孔子的道德学说 主张仁 礼结合 孟子着重发展了他的 仁 的学说 并同 义 结合起来 把 仁义 视为最高的道德理念 孟子把 仁义 作为生活中最高的道德理念 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 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 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 不保四体 离娄上 这是以仁德为齐家 治国 王天下的最高准则 并把道德情操看成是一切正当活动的基础 一 亲亲为仁 敬长为义 孟子说 仁之实 事亲是也 义之实 从兄是也 智之实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 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 乐斯二者 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 恶可已 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 亲亲 仁也 敬长 义也 尽心上 这都是以爱 敬解释仁义的内容 孟子所谓 亲亲 不限于爱自己的父母 也包括爱其他的亲属 他在 万章上 赞扬大舜说 仁人之于弟也 不藏怒焉 不宿怨焉 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 欲其贵也 爱之 欲其富也 封之有痺 富贵之也 身为天子 弟为匹夫 可谓亲爱之乎 孟子以家庭道德为基础 又把仁义扩大为整个社会的道德 他说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离娄下 孟子所说的事君以义 并非投合国君的好恶 唯君命是从 而是劝君为善 为义 他说 事君无义 进退无礼 言则非先王之道者 犹沓沓也 故曰 责难于君谓之恭 陈善闭邪谓之敬 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 关于君臣关系 孟子还认为 臣固然要敬君 但君首先要敬臣 他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为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 总之 在孟子看来 君臣之间都要讲义 君臣之义 是相对的 义作为一种处理等级关系的道德 不只是下级服从上级 上级也应尊重关爱下级 这种思想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发展 二 仁者爱人 孟子将 爱亲 的意识加以推广 提出 仁者爱人 他在发挥孔子的 爱人 的思想时 突出地提出了 仁民 说 即以爱百姓为统治者的最高道德 这就是他说的 仁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