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的学习目标 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变迁的背景 掌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 人物和标志等内容 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了解国家 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制度框架和特色 理解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变迁 一 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一定时期内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供给水平 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需求水平 政府介入的程度 制度化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发达状态 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核心标志 2 社会保障制度的划分依据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 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 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 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 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 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现代社会保障阶段 产生 发展 成熟 3 二 影响社会保障进程的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 社会因素 社会问题 道德伦理因素 宗教与政府 政治因素 英 德 中 历史文化因素 思想理论 等 4 三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变迁历程 5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 济贫法 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贫困的归因 背景 社会动荡 教权衰落 王权兴起1601 济贫法 惩戒性 恩赐性济贫制度的发展英国及其他国家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非制度性 非权利性性质 居高临下的施舍目的 防止被统治者反抗项目 极其有限水平 极端低下效果 不良 6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 19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标志一 1834年 新济贫法 特征一 社会救助型原则 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 救济不是消极行动 而是一种积极的福利举措 意义 首次体现了现代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 互济性及受益人的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新济贫法 与 旧济贫法 的区别 7 评价新旧 济贫法 进一步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 政府负有实施救济 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 旧济贫法和新济贫法均实行强迫劳动与贫困救济相结合的原则 是宗教团体慈善救济的扩大化 济贫法坚持的是一项 不够格 Lesseligibility 的原则 即一定要使依靠救济的贫民的状况比最低一级的靠工资为生的人的境况要差 它作为政府对全体公民承担保障责任的开始 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8 标志二 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SicknessInsuranceLaw AccidentInsuranceLaw Old AgeandDisabilityInsuranceLaw 1883年 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 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 老年和伤残保障法 特点二 从社会救助型向社会保险型过渡 9 1 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经济背景 市场经济 工业生产社会背景 工人阶级 家庭结构 新的社会风险政治背景 Bismarck理论背景 新历史学派的主张国家除政治职能外 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法律至上 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 10 2 俾斯麦模式主要内容 1 在这三项社会保险计划中 都采取国家强制的方式 主要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社会保险责任 2 按照法令规定 疾病保险由雇主负担保险费的三分之一 雇员则负担三分之二 工伤保险根据对事故责任的分析 雇主负担其应负责任的部分 老年保险则由劳资双方各负担一半 11 3 俾斯麦所设计的社会保险不是针对全体公民的 也不包括最需要援助的贫民 它针对的是雇佣劳动者 后世称这种职业化和分散管理的模式为 俾斯麦 模式 BismarckApproach 12 3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是规范化 强制性 13 4 俾斯麦模式的意义 俾斯麦时期的社会保险立法开创了运用国家权力将保险方法应用于社会领域的先例 体现了先交费 后受益的原则 这种以 未雨绸缪 为号召的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其意义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理论界一般也将其作为划分现代社会保障时期和传统社会保障时期的分界线 14 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制度化保障 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 临时性到稳定性 经常性的转变 雇员 雇主共同缴费 国家资助 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 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 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质的飞跃 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国家固定的社会政策 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 15 三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标志 1935年美国的 社会保障法 诞生 TheSocialSecurityAct 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发展 保障项目迅速膨胀 16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志 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 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 立法先行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整合 循序渐进 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 不断完善 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17 四 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时期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标志 1948年 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特点 发达国家形成了一个以高福利为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 18 1 贝弗里奇报告出台的背景 1941年 英国政府为了鼓舞民众战胜法西斯的士气 向他们展示战后社会生活的新蓝图 委托贝弗里奇爵士领导 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部门委员会 负责对英国当时的社会保险与其他相关服务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剖析 并提出一个关于战后的社会福利计划的具体建议和改革方案 19 2 贝弗里奇报告的基本思想 社会保险是社会政策的一员 是消灭贫困最有效的武器 贫困和疾病 愚昧 肮脏 懒惰这五种社会病害同为重建新社会的障碍 必须破旧立新 要实现社会保险的理想 有赖于政府同个人密切合作 总的来说 贝弗里奇报告设计社会保险的思想内涵包括 强制性 国家性 统一性 权益与义务对等性等特点 20 3 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内容 根据这些基本思想 贝弗里奇建议建立一整套以全民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 1 凡有收入的国民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按照同一标准交纳保险费 按照同一标准享受保险给付 2 改分散管理的制度为全国统一管理的制度 21 3 保险给付应以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为目标 享受时间应以领取人的需要为准 4 社会保险应包括国民生活基本需要的各个主要方面 5 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 国家应制定公共救助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使其生活水平达到国民最低生活标准 22 五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 20世纪70年代 今 标志 20世纪70年代后的经济危机 特征 世界各国纷纷对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 23 改革的背景 1 经济增长率低 2 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 3 自然资源的不规则分配 4 家庭结构的裂变存在的问题 1 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国家财政负担严重 3 管理体制僵化 效率低 成本高改革目的 1 更适应社会需求 2 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 3 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改革方法 开源 节流 24 思考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5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出于道德上保护弱者的需要 出于发展经济 处理好公平和效率关系的需要 从政府的角度 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 更高层次上 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6 第二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一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初步建立 1951 1956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952 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1955 退休退职 病假 1956 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调整完善 1957 19661957 1958 关于工人 职员退休 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 农村合作医疗 县 乡 公社 村 生产大队 三级医疗保健网破坏倒退 停滞 1967 19771969 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 27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 恢复与改革 1978 19851978 104号文1980 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 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 19861993 1994 改革大思路的辩论与敲定2000 中国社会保障年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 28 二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国家保障板块在国家统一政策规范下 以政府财政拨款为基础 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实施的社会保障项目 主要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价格补贴 军人保障 民政福利 农村救灾救济等 城镇单位保障板块服从于国家统一的政策规范 由企业从收益中直接提取经费并自行组织实施 封闭式运行 主要包括职工劳动保险和职工集体福利 农村集体保障板块农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 农村居民通过所在的社队集体获得有关社会保障 其经费来源于社队集体单位统一核算中的统一提留 主要包括合作医疗 五保户供养及其他福利保障 29 三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特色 国家 单位保障制 国家负责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维护这个各单位组织长生不死 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来直接担保 单位包办组织实施 企业单位与乡村集体还要提供经费 城镇居民 除接受政府的价格补贴之外 几乎所有生活保障都是通过所在单位来获得保障的 农村 除灾民接受灾害救助外 也是依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与福利来获得生活与疾病医疗保障的 30 制度特点 全面保障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缺乏效率权利义务单向 社会组织缺位 无法调动政府之外的积极性和混淆了劳动所得与福利分配的差别 从而不仅影响了制度自身的效率 也直接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31 四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 1 1951年2月26日 政务院正式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条例 包括养老 医疗 工伤 生育等项目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1955年12月 国务院颁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和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办法 以及 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 退休时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 标志着国家机关单位职工 事业单位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确定 32 3 1978年104号文新亮点 1978年104号文是中组部和国家劳动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的 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 和 关于工人退休 退职的暂行办法 其亮点有 分别规定了干部和工人的退休与退职条件 干部退休的条件是 男年满60周岁 女年满55周岁 参加革命工作满10年 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年龄各放宽10岁 工人退休的条件式 男年满60周岁 女年满50周岁 连续工龄年满10年 从事特殊工种或岗位的 年龄各放宽5岁 规定了最低退休金标准 无论是干部工人 退休金低于35元的 均按35元计发 对战斗英雄 劳动模范等有特殊贡献的干部和工人 从优计发退休待遇 浮动标准为退休金的5 至15 允许子女顶替 即工人退休后 其1名子女顶替到国营企业工作 该项政策于1986年废止 改变退职待遇支付方式 把一次性支付改为按月发放给生活费 干部和工人的标准都一样 即为本人工资的40 资料 1978年104号文 33 4 1986年7月 国务院发布改革劳动制度的四项规定 规定企业按劳动合同制工人工资总额15 个人按不超过工资的3 缴纳退休养老金 这也是我国社会保险史上第一次建立个人缴费制度 此外 还初步建立了职工待业保险制度 5 1991年6月 国务院发布 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决定 包括养老保险的原则 筹资模式 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对日后的改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4 6 1993年11月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一次把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提出 确立了养老 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保障行政和基金经办机构分开的原则等 决定 中还首次使用 失业率 的概念 提出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7 1994年3月 江苏省的镇江市 江西省的九江市率先以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相结合 为模式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始实施 35 8 1994年7月 人大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其中第九章专章为社会保险内容 这是我国社会保险法制上迈出的重要步伐 36 9 1994年12月 劳动部颁发 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这一办法使我国生育保险从过去的企业行为 转变为建立基金 实行社会统筹的模式 0 1995年3月 国务院发布 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明确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办法要加快推广实施 37 1 1996年8月 劳动部颁发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对工伤范围 鉴定程序 待遇标准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对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 起到了重要作用 2 1997年7月 国务院发布 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为贯彻 决定 国务院专门召开工作会议 李鹏 朱镕基 吴邦国等同志到会讲话 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说 统一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8 3 1998年12月 国务院发布 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这是我国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步骤 14 失业保险确定 1999年 失业保险条例 15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出台 16 最新工伤保险 2004年 工伤保险条例 1996年 有试行条例 39 第三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