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D.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3.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二、文言文阅读(25分):(一)课内字词理解(每题2分,共6分):4、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A、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图:描绘C、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D、户盈罗绮,竞豪奢。盈:轻盈5、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A、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很,非常B、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萧条,冷落C、遥岑远目。岑:小而高的山岭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销魂:极度悲伤6、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B.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C.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D.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整治时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B.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C.虽然部属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把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D.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三、诗歌阅读(35分):(一)诗歌鉴赏:诗歌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2题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1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3分)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诗歌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4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3、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5分)14、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6分)诗歌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落叶 修 睦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15、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6、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二)诗歌名句默写(7分)17、(1)雨本寻常,却常常能淋湿诗家的心,读李清照声声慢“_,_、_。”,便觉得那点点冷雨从词人的心中落下,滴到我们心上,霎时凄凉浸遍全身。(2)多情不羁的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一中,_,_两句传达出与友人分别之际难舍难分却又相对无言的无限伤感。(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第2卷(表达题)四、语言基础运用(21分):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楔子(xi)嫡亲(d)看觑(qe)缥缃(pioxing)B、尸骸(hi)负屈衔冤(xin)绣闼(t)古陌荒阡(m)C、鞍鞴(bi)祗(zh)候桃杌(w)亲眷(jun)D、嗟叹(ji)杳无音信(yo) 加料添椒(sh) 恓惶(x)19、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梁兴昌夫妇二人你关心我,我帮助你,在事业上比翼双飞,在生活中举案齐眉,演绎着一曲夫妻共鸣的和谐篇章。B、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饮水机行业过快发展过程中,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B、对于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刘明康表示,不是每一家都是赢家,目前这个领域泥沙俱下,谁走的更好,还需拭目以待。C、周朴园在鲁大海面前虽然表现得声势凌厉,这只不过是狐假虎威罢了,他内心的虚伪决定了他不堪一击。D、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作茧自缚,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安全检查座谈会上,有代表指出,当前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级领导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临深渊的心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 B、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 C、在现代话剧中,没有哪一部话剧能像雷雨这样,剧情紧凑丰富又扑朔迷离,曲折有致,扣人心弦。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刀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D、 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2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 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五、作文(60分):25、从前,有一个非常勤奋的青年,他很想在各个方面都比身边的人强。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仍然没有长进,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沉思了一会说:“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或想法?请以“勤奋与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答案1、A【试题分析】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参考答案】B【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3、【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太绝对化。4、D 5、B 6、D 7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通读一遍,了解大意,找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然后进行断句。 “议者以聚敛闻”意思完整,可以独立成句,先排除B、C两项,“弃疾受而藏之”意思完整,可独立成句,再排除A项,故本题应选D。8、B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这一说法有误,古人习惯以面朝南为尊,左为东,右为西,因此江左,在长江之东,而江右,则在长江之西。故本题应选B。9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认真比对,找出差别。B项,“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这一句分析有误,根据原文“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可知,并没有说“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而此处“释然”是消了气的意思。故本题应选B。10(1)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远大谋。(2)当时枢府中有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屡次阻挠辛弃疾,(但)辛弃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阻挠者)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解析: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尤其要译出关键词,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1)关键词:“雅”、“重”、“慷慨”;(2)关键词:“数”、“沮挠”、“夺”。11、C【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12、D【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13、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补充注释)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参考答案】14、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15、“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16、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 17略18、C 19、B 20、C 21、D22、D 解析:A无论-还是 固定搭配,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改为“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B “可以” 与“得以”重复,保留一个C “刻画”与“特征”不搭配,“很好地”修饰“发现”不妥23、B解析:(A项成分残缺,“要”和“得到”之间,缺介词“以”,“以为”是固定结构。C项“下调了”缺乏宾语中心词,应在“药品”后添加“价格”。D项成分赘余,“核废料泄露”的“事件”多余,应删去。也可以看成成分残缺,在“导致”后补上“发生”。) 24、C解析:成分残缺,在“那些环境” “那些”前加上“对”。因为此句主语为新生代农民工,“那些环境”缺少介词,导致主语不一致。【诗歌鉴赏】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生之固穷。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这一联,就对仗来说,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列为“宋朝警句”。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对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至此。乃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贾岛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翻窠换臼,至简斋而益奇也。”对仗要求和谐工稳,是六朝以来的总体趋势;但至唐代发展到极致以后,一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又致力于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对仗方式,力图求新求变,突破这种工稳,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到了宋人手里,就更是有意识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稳,而着重于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陈与义的这一联,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清丽的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至于两句之间在字面上是否的对,倒没有特别注意。从这个角度看,这联诗也反映了宋人对唐诗的发展。【诗歌鉴赏】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