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立论依据(包括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研究意义河口三角洲是海洋与河流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1,多圈层和界面相互交汇,多种自然过程耦合多变,是能量与物质在陆海相互作用下的集散地。这一地区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密集区域,文明高度发展,海洋开发利用不断兴起并具有长远的潜力2。在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的共同影响下,生态与环境非常脆弱3。基于河口地区的重要性,国际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成为当下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的热点领域,并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是世界闻名的高含沙河流,携带大量黄土高原的泥沙注入渤海,形成了 5000 多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造就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国土。也正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量季节性集中等特性,黄河口地区具有世界典型的快速变化特性及沉积动力现象,这对于丰富世界河口理论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使其成为近年来河口三角洲理论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深化认识高含沙河口沉积动力机制,扩展沉积动力研究的时空尺度,探索沉积动力演化规律,对研究高含沙河口泥沙运动动力过程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河三角洲蕴藏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设立于此的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浅海油气资源开发发展迅速,海上石油开采平台、海洋人工岛等近海油气工程日益增多。但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床以粉砂为主,三角洲又具有快速变化特性,由此造成的海床不稳定、海洋环境变化快等灾害性特点对日益发展的海洋油气工程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在世界上最特殊的河口地区开发油气资源必然面临最特殊的工程挑战,黄河口地区浅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安全性研究一直是世界浅海油气开发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对其海洋工程环境动态参数设计及预警防护理念的提出和研究,对于提高未来黄河口海洋工程环境设计的安全性,以及降低由黄河未来可能改道而带来的安全风险,都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黄河三角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造陆中心,也是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18552001年累计造陆面积3699km2,平均每年造陆达26.8km2。但是,由于黄河尾闾频繁改道,废弃的亚三角洲发生侵蚀的现象一直存在,以往由于行水流路河口的快速堆积、造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而对于其它岸段的侵蚀现象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严格地说,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是淤进岸段和蚀退岸段相间并存的,并随着河流入海水沙变化和尾闾变迁,在时空上表现频繁的冲淤交替。近年来,由于河流水沙显著减少,海岸侵蚀已成为黄河三角洲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海岸侵蚀不断加剧,大部分岸段甚至目前的河口附近正遭受侵蚀。黄河三角洲正由河控型逐渐向海控型转变,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呈现整体蚀退之势。胜利滩海油田位于黄河三角洲滩涂地带,绝大部分海岸滩地受到剧烈侵蚀,岸线后退,滩面下蚀,海堤、护岸、滩海路堤等海岸工程建筑物基础遭到剧烈冲刷,严重威胁到胜利滩海油田的安全生产。本课题针对黄河口现行入海流路及其附近海域的沉积特性开展深入的研究,这不仅在理论上阐明粉砂淤泥质海岸冲淤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其成果可直接为黄河三角洲滩海油田的侵蚀防护工程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国内外研究现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变化及泥沙运动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庞家珍和司书亨4-6,尹学良7,陈吉余等8,庄振业等9,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变迁和演化,研究了黄河流路的变迁,指出自1855年黄河改道渤海后,共形成8个亚三角洲叶瓣,黄河平均摆动周期约为1012年,并研究了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岸线演变、冲淤分布特征以及造陆的速率、面积等问题。秦蕴珊等人10, 11从渤海泥沙分布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黄河口地区泥沙分布的特征,并指出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径流和风,黄河输入渤海泥沙占渤海汇入泥沙的90%,而70%都沉积在河口15km范围内。随后,对于黄河入海泥沙沉积范围及其沉积比例的相关研究,学者们给出了更加精细的结果12-18。在对黄河流路摆动及三角洲叶瓣演化规律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学者们逐步将地形演化的研究细化到泥沙冲淤分布、规律,以及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中。李广雪等人19-23通过实测资料和遥感资料,研究了黄河口溯源冲淤作用,河口段入海泥沙扩散结构,水下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和河口沉积动力等重要问题,解释了黄河河道周期性摆动的成因,黄河三角洲特有水下砂体的成因,描述了水下三角洲沉积中心的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层序特征,工程不稳定性及其成因。杨作升等24,刘锡清25,Yanagi et al26,Hoshika et al27,通过对实测悬沙的观测和对底床沉积物的分析,研究了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物源特征,泥沙入海后的扩散特征,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之间的关系,较为全面的描述了悬沙的扩散方式及动力机制,指出中国东部陆架海悬浮体输运存在“夏储冬输”的格局,且产生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是东亚季风及其引起的波浪变化。陈沈良等28-30,陈小英31等,鹿洪友和李广雪32,孙永福等33,根据实测的水深地形、水文动力等资料,分别描述了各亚三角洲叶瓣的泥沙冲淤变化,海岸侵蚀过程,以及黄河三角洲浅海剖面的变化,并根据其机制和原理给出了人工防护建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型方法在黄河口泥沙运动研究中不断推广,这一方法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可以将研究由点及面,由局部推向整体,但前提是模型具有良好的观测资料验证对比结果。张士华和邓声贵34以数学模型法结合观测资料,描述了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输运及冲淤的总体格局,研究了水下三角洲冲淤演变过程及沉积物输运机制,指出风应力对泥沙运动起到重要影响。胡春宏等35, 36,庞重光和杨作升37,王燕等38,采用数值模型与实测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水沙空间分布,流路演变,黄河口潮流、潮汐特性,黄河口湿地发展,河口异重流的形成、发展与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世界范围内与其它大河河口做了对比。李国胜等39通过 ECOMSED 模型,不考虑局地再悬浮作用,模拟了黄河入海悬沙扩散过程、通量及沉积过程,指出了泥沙扩散显著的季节变化性和年际相似性,并对扩散机制进行了解释。上述众多的研究成果,对现代黄河流路演变,泥沙冲淤变化及泥沙运动给出了清晰的描述和解释,黄河口地形演化的过程及规律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但地形的变化是与径流输沙和沉积动力密切相关的,在已有的宏观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对动力影响下的泥沙运动和地形演化下的动力变化这两个方面进行更细致的研究,而目前这些研究都相对缺乏。Bates40在河口机制的研究中,开创性的将世界河口径流分为三类:低密度流,等密度流和高密度流。低密度流是指径流密度低于受水盆地水体密度,比较常见,如密西西比河口41。等密度流是指径流与受水盆地水体密度相同,多见于河水注入湖泊,在海洋环境中非常少见。高密度流是指径流密度高于受水盆地密度,主要代表为黄河口。由于高密度泥沙流涉及到未知的泥沙输运机制且对河口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42,其在1985年之前一直被认为是未知但非常重要的河口机制研究对象43。关于黄河口沉积动力机制及过程的研究开始于1985年中外科学家联合对黄河口展开的一系列科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河口入海淡水及泥沙以异轻、异重羽状流两种层流形式扩散,大部分泥沙在异重流的作用下快速沉积在水下三角洲斜坡,小部分泥沙在黄河口切变锋的捕获作用下无法直接越过锋面而沉积在锋面以内的浅水区域,仅有非常少的一部分悬沙可以跨过锋面向海外传输44-49。虽然学者对黄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使人们对高含沙河口有了新的认识,但高含沙河口的理论研究仍具有长远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来丰富河口理论知识体系50。随着近年来黄河水沙量锐减,黄河实施了人工控制调水调沙,大规模异重流现象已很少见,切变锋逐渐成为黄河口沉积动力要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现行河口泥沙扩散影响重大51。主要参考文献1 Wright L D. River Deltas. Coast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1985, 1-76. 2 陈吉余, 陈沈良. 河口演变过程理论及研究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3 Stanica A, Dan S, Ungureanu V G. Coastal changes at the Sulina mouth of the Danube River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7, 55(10): 555-63. 4 庞家珍, 司书亨. 黄河河口演变. 近代历史变迁. 海洋与湖沼, 1979, 10(2): 136-41. 5 庞家珍, 司书亨. 黄河河口演变 . 河口水文特征及泥沙淤积分布. 海洋与湖沼, 1980, 11(4): 295-305. 6 庞家珍, 司书亨. 黄河河口演变 . 河口演变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982, 3(3): 218-24. 7 尹学良. 黄河口的大型并汊改造. 泥沙研究, 1982, (4): 13-25. 8 陈吉余, 王宝灿, 虞志英, 等. 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89. 9 庄振业, 许卫东. 渤海南岸6000年来的岸线演变.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1, 21(2): 99-110. 10 秦蕴珊, 李凡. 渤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海洋学报 1982, 4(2): 191-200. 11 秦蕴珊, 赵一阳, 赵松龄. 渤海地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2 黄世光, 王志豪. 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域泥沙的冲淤特征. 泥沙研究, 1990, 2: 13-22. 13 黄世光. 黄河刁口流路泥沙冲淤及其演变特征. 海岸工程, 1991, 10(003): 10-24. 14 孙效功, 杨作升, 陈彰榕. 现行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的定量计算及其规律探讨. 海洋学报, 1993, 15(1): 129-136. 15 胡春宏, 王涛. 黄河口海洋动力特笥与泥沙的输移扩散. 泥沙研究, 1996, (4): 1-10. 16 董年虎. 黄河入海泥沙的淤积与扩散. 海洋工程, 1997, 15(2): 59-64. 17 薛允传, 马圣媛, 周成虎. 基于遥感和GIS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岸线变迁及发育演变研究. 海洋科学, 2009, 33(5): 36-40. 18 Li G X, Wei H L, Yue S H, et al. Sedimen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art II: suspended sediment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 on the subaqueous delta. Marine Geology, 1998, 149(1): 113-131.19 李广雪, 薛春汀.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及砂体形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3, 13(4): 35-44. 20 李广雪, 庄振业. 末次冰期晚期以来地层序列与地质环境特征: 渤海南部地区沉积序列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28(1): 161-166. 21 李广雪. 黄河入海泥沙扩散与河海相互作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19(3): 1-10. 22 李广雪, 庄克琳. 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的工程不稳定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20(2): 21-26. 23 Li G X, Zhuang K L, Wei H L. Sedimen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art III. Seabed erosion and diapirism in the abandoned subaqueous delta lobe. Marine Geology, 2000, 168(1): 129-144. 24 杨作升, 郭志刚, 王兆祥, 等. 黄东海陆架悬浮体向其东部深海区输送的宏观格局. 海洋学报, 1992, 14(2): 81-90. 25 刘锡清. 中国海洋环境地质学.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26 Yanagi , Takahashi S, Hoshika A,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transport of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East China Sea.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1996, 52(5): 539-552. 27 Hoshika A, Tanimoto T, Mishima Y, et al. Variation of turbidity and particle transport in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East China Sea.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I: Topical Studies in Oceanography, 2003, 50(2): 443-455. 28 陈沈良, 张国安, 谷国传. 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 水利学报, 2004, 7: 1-7. 29 陈沈良, 张国安, 陈小英, 等.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海岸的侵蚀及机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25(3): 9-14. 30 陈沈良, 谷国传, 吴桑云. 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3): 100-104. 31 Chen X Y, Chen S L, Dong P,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coastal profil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ver last three decades. Geo Journal, 2008, 71(2-3): 185-199. 32 鹿洪友, 李广雪. 黄河三角洲埕岛地区近年海底冲淤规律及水深预测. 长安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03, 25(1): 57-61. 33 孙永福, 段焱, 吴桑云, 等. 黄河三角洲北部岸滩的侵蚀演变. 海洋地质动态, 2006, 22(8): 7-11.34 张士华, 邓声贵.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输运及海底冲淤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 2004, 22(2): 184-192. 35 胡春宏, 曹文洪.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 II - 黄河口治理方向与措施. 泥沙研究, 2003, 5:9-14. 36 胡春宏, 陈绪坚, 陈建国. 黄河水沙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过程研究. 水利学报, 2008, (5) 37 庞重光, 杨作升. 黄河口泥沙异重流的数值模拟.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31(5): 762-768. 38 Wang Y, Wang H J, Bi N S, 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hyperpycnal flows in an idealized river mouth.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11, 93(3): 228-238. 39 李国胜, 王海龙, 董超. 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 地理学报, 2005, 60(5): 707-716. 40 Bates C C. Rational theory of delta formation. AAPG Bulletin, 1953, 37(9): 2119-2162. 41 Wright L D, Coleman J M. Effluent expansion and interfacial mix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salt wedge, Mississippi River del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71, 76(36): 8649-8661. 42 Wright L D. River deltas. Coast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pringer. 1978: 5-68. 43 Li G X, Yue S H, Zhao D B, et al. Rapid deposition and 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mouth. Marine Ge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2004, 24(3): 29-36. 44 Prior D, Yang Z S, Bornhold B, et al. Active slope failure, sediment collapse, and silt flows on the modern subaqueous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Geo-Marine Letters, 1986, 6(2): 85-95. 45 Wright L D, Yang Z S, Bornhold B, et al. Hyperpycnal plumes and plume fronts over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nt. Geo-Marine Letters, 1986, 6(2): 97-105. 46 Wright L D, Wiseman W J, Bornhold B, et al. Marine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 of Yellow River silts by gravity-driven underflows. Nature, 1988, 332: 329332 47 Wright L D, Wiseman W J, Yang Z S, et al. Processes of marine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silts off the modern mouth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1990, 10(1): 1-40. 48 Li G X, Wei H L, Han Y S, et al. Sedimen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art I: flow and suspended sediment structure in the upper distributary and the estuary. Marine Geology, 1998, 149(1): 93-111.49 Wang H J, Yang Z S, Li Y H, et al. Dispersal patter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shear frontal zone of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7, 27(6): 854-871. 50 Wright L D, Friedrichs C. Gravity-driven sediment transport on continental shelves: A status report.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6, 26(17): 2092-2107. 51 王厚杰, 杨作升, 毕乃双.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 I-黄河口切变锋. 泥沙研究, 2006, 2: 1-9.三、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目标通过黄河口现行入海流路及近岸沉积动力过程和岸滩沉积物特性的结合研究,深入探讨粉砂淤泥质海岸冲淤演变过程和机制,建立海岸稳定性的指标体系,完善岸滩冲淤演变模型,并进行趋势预测,为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防护及孤东油田海域淤填浅海油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内容黄河下游自 1855 年改道入渤海以来,已发生了十次比较大的改道。最近一次的入海流路改道为1996年清水沟流路8号断面的人工出汊工程,旨在延长清水沟流路的行洪时间,结合孤东油田淤填浅海油区工程,向黄河入海口北侧输送泥沙,变海上采油为陆上采油。(1)黄河三角洲近期冲淤演变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黄河入海水沙和三角洲沿岸的长期地形监测资料,分析三角洲海岸的冲淤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与河流入海水沙的关系。(2)近岸带沉积动力过程与沉积特性根据近岸带水文泥沙现场观测资料,分析近岸带细颗粒泥沙沉积动力过程。同时,通过近岸带沉积物、滩地沉积柱样和浅地层资料并辅以实验室测试,研究沉积物特性和抗冲刷性,进一步探讨海岸侵蚀机制和侵蚀极限。(3)海岸侵蚀预测模型的研制和趋势预测通过岸线变化、岸滩侵蚀过程和速率进行对比分析,定量研究不同演化时期三角洲海岸侵蚀状态的判据。进一步根据造成海岸侵蚀的动力作用、地形演变、沉积物特征和岸滩土体工程力学性质等指标,分析和预测海岸侵蚀深度和极限。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在清水沟流路期间完整的各年水深、岸线资料,通过对固定海底观测站近一年的高精度海洋动力观测结果的分析,以黄河口切变锋的演化规律及其对强动力过程的响应为核心,结合河口区波浪特征对地形演化的响应,对河口沉积物在潮流、波浪等主要沉积动力要素作用下的冲淤和输运过程进行动力机制上的进一步解释,深化对高含沙河口沉积动力过程及演化的认识,并对目前黄河口地区较为关心的海洋工程环境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及建议。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1)研究方法研究区域:选择黄河三角洲现行入海流路孤东岸段为重点研究区域,其它不同时期废弃的三角洲叶瓣海岸为辅助对比研究区。野外观测:重点对黄河三角洲现行入海流路孤东岸段近岸水域进行多要素的水文泥沙、地形、地质等综合观测资料的收集,包括动力要素:波浪、潮流;泥沙数据:含沙量数据、底质取样分析数据;地形要素:岸滩地形测量和剖面定位数据;地质要素:岸滩柱状取样数据、浅地层测量数据等。室内分析测试:沉积物粒度分析,柱状样的力学性质测试。2)可行性分析从2002年12月开始申请者及其课题组成员负责承担了“(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与岸坡失稳灾害的防护对策”973研究课题。三年多来,课题组组织了4次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调查,收集和获取了黄河器测以来的水沙资料、三角洲沿岸的地形和断面监测资料、近岸水文、沉积以及沿岸的地质钻孔资料,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本课题在已有大量资料和研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滩地获取的钻孔柱样实验测试分析,深入揭示动力泥沙过程、沉积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可达到预期目标。3、本项目的创新之处1)从动力地貌的角度探讨黄河口现行流路在新的水沙条件下的沉积环境;2)将近岸动力泥沙过程和岸滩土力学性质结合起来,探讨海岸冲淤演变机制;3)研究黄河口现行流路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孤东大堤的影响。4. 预期研究进展1) 2017.09-2018.01 历史资料整理汇编及进一步的文献搜集,为课题研究做好基本的前提工作。2) 2018.02-2018.08 样品测试分析及实测数据解译整理。3) 2018.09-2019.05 完成数据分析及研究。4) 2019.06-2019.08 完成研究成果整理、成果鉴定文件的准备工作。5预期成果1) 深化粉砂淤泥质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过程和机制的理解;2) 预测岸滩冲淤演变趋势,为海岸开发、防护和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3) 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 四、研究基础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及目前承担项目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和其它成员情况分开填写并且项目、成果及奖励等须注明承担或完成人姓名等相关信息)(1)任韧希子,女,1984年出生,博士,讲师。2007年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与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自然地理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于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河海)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方面的研究。曾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大项目1项,国家海洋局908专项项目2项,发表相关科研论文4篇。与本项目有关的学术论文:1 Renxizi Ren, Shenliang Chen, Ping Do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grain size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littoral area of Yellow River Delt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2, 28(1A): 44-53.2 任韧希子, 陈沈良. 黄河下游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分异特征和规律. 海洋科学进展, 2010, 28 (1): 24-31. 3 任韧希子, 陈沈良.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分区. 上海国土资源, 2012, 33(2): 30-37.(2)姚宇:男,1982年出生,博士,长沙理工大学讲师,项目主要参与人。2005 年6 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8 年3 月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12 年5 月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于2009 年1 月至3 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新加坡斯坦福联合培养项目;2010 年1 月至3 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工作;2011 年11 月至2012 年11 月在新加坡国家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 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2012 年12 月回国加入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河海)工程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波浪作用下近岸珊瑚礁的水动力学、海啸的传播和与海岸构筑物的相互作用等研究。以第一或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与本研究相关的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3 篇以及会议论文4 篇。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工作。与本项目有关的学术论文:1 Yu Yao, Zhenhua Huang, Monismith S.G. and Lo, E.Y.M. (2013) “Characteristics of monochromaticwaves breaking over fringing reef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9. pp. 94-104. (SCI 收录)2 Yu Yao, Zhenhua Huang, Monismith S.G. and Lo, E.Y.M. (2012) “1DH Boussinesq modeling of wavetransformation over fringing reefs”, Ocean Engineering, 47, pp. 30-42. (SCI 收录)3 Zhenhua Huang, Yu Yao, S.Y. Sim, Yao Yao (2011), “Interaction of solitary waves with emergent, rigidvegetation”, Ocean Engineering, 38, pp. 1080-1088. (SCI 收录)4 蒋昌波,张陈浩,姚宇,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贵州城市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必考题
- 2026年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新版
- 2026年山西省大同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新版
- 2026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电磁兼容产品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工厂盗窃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DB32∕T 3823-2020 船闸PLC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2026届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护士医学院毕业论文
- 湖北农商行面试题目及答案
- 中度缺铁性贫血护理查房
- 2024年恒瑞医药ESG综合报告:以社会责任推动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排污责任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北京共青团入团考试题及答案
-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