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doc_第1页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doc_第2页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doc_第3页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doc_第4页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9 古诗两首乞 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乞、霄、”2个生字。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5.反馈。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板书设计乞巧林杰七夕牵牛织女 乞巧穿尽红丝几万条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嫦娥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认识“烛、晓”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2. 能力目标背诵古诗。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3.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热爱中华古诗词。 教学重点: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比赛背诵乞巧。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2.默读质疑。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4.有感情朗读诗。a.生练读。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三、背诗比赛1.练习背诵。2.组内比赛。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四、识写生字1.认读生字。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板书设计嫦 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悲伤,寂寞,后悔 课后反思30 西门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旱灾、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2.能力目标习本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3.情感目标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旱灾、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2.能力目标:初读课文,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难点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5课(板书课题:西门豹),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西门豹)。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叫“豹” ,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西门豹在邺当地方官时为百姓做的一件好事。二、学习新知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课堂反馈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抽读17张生字卡和10个词语。正音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褂:注意中间部分:上面是一个土字,下面是一个提土,不要写成“谁”字的右边。饶:字的右边不要多点儿,可以与形近字比较记住它,如:绕、晓等。渠:是上下结构,木字旁。灌:是左右结构,三点水旁。理解词语:(可用查字典法、近义词理解法、反义词理解法)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官绅:指旧时候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人烟稀少:指住户人家很少。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面如土色:脸色和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然后标序号,再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小组交流。班级交流,了解写作顺序。起因(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伯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板书:摸清底细经过(第1015自然段):讲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以那位姑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和官绅头子先后投入漳河。惩治了官绅巫婆,教育了百姓。板书:破除迷信结果(第16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板书:兴修水利3.总结:课文先讲起因,再讲经过,最后讲结果,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组段成篇的。4.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3.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教学难点: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在邺地,破除了为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做法,惩治首恶,为民除害,及兴修水利的事。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无论在它的思想教育,还是它的语言方面,都有精妙之处。今天我们就共同回到战国时期的魏国邺地,目睹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做法的全过程吧!二、学习新知1.学习第19自然段。(1)自学要求:小声读:19自然段。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想一想:西门豹到邺之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从哪里看出西门豹的调查工作很细致、很周密?(2)自学后,小组合作学习,然后班级交流汇报。西门豹来到邺地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样摸清底细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归纳,解决从四方面摸清底细,了解周密的问题,简短问话“直话直说”;同时据此让学生探讨“河伯还真灵啊。”这句话是“正话反说”。)2.学习1015自然段。(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过渡:西门豹通过四个问话摸清了底细,心里有了数,不动声色地说“河伯还真灵啊。”并且还要亲自去送新娘,看来好戏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自学要求:默读1015自然段,思考: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画出重点语句,并做批注。记下不懂的问题,准备和同学讨论。(2)小组合作学习。(3)全班交流。读一读书上的词句,品一品词句的意思,议一议词句从内容体会思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扔巫婆、扔官绅头子、教训官绅、教育百姓板书:扔巫婆、扔官绅头子、教训官绅、教育百姓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西门豹破除迷信妙在哪里?(视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可以随全班交流时进行,也可以在全班交流后,由教师提出思考,再进行。)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再派官绅头子去“催催”,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官绅头子。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如:“去跟河伯说一声” “去催一催吧” “怎么还不回来” “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 ,语言上不留一点破绽。又如,“等了一会儿”“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 ,行动上假戏真做,让官绅们胆战心惊,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这场戏。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即惩办首恶,教育胁从。主要目的是破除迷信,教育老百姓。(4)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进而让我们看到了西门豹所具有的智慧。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西门豹为什么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调查仔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为民除害,办好事的决心。)(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3在西门豹的治理下,从此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邺地怎么样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依据板书总结全文,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四)布置作业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2.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顺序练习复述课文。板书设计 30 西门豹 摸清底细 善于调查研究 破除迷信 有智慧、讲策略 兴修水利 教学反思31 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等词语,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2.能力目标体会、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复述故事。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学生准备:读通课文,读准、读熟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云霞”等词语。(2)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2.能力目标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3. 情感目标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女娲是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 学生准备:读通课文,读准、读熟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1、 准备新课课前先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自己先练读,再同桌互相指认教师用生字卡片进行检查和强化某些字的字形辨认和正音。如“塌(踏)、冈(岗)、纯(不读qon)、冶(治)”等等。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女娲补天(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看到这个字一一女娲的“娲”,你们联想到哪些与它字形相近的字呢?(反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形近字有选择地写到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字形和读音,并组词读一读。)同学们预习课文后知道,这是我国古代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板书:古代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吗?神话故事是不是生活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呢?一一对,神话故事是人们想象出来的。那么人们又为什么会有这些想象呢?我们学习课文时可以进一步来思考。 三、引导自读课文和质疑1当你们看到课题、阅读课文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学生质疑,教师适当归纳、有选择地板书。设计质疑:(1)女娲是谁呢?(2)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3)有浅有女娲这个人呢?(4)女娲怎么补天呢?)2.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像“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女娲怎样补天”等问题,我们在阅读中都会弄懂的。 四、学生探究阅读1.提出阅读要求。可用幻灯或小黑板提出以下要求:(1)在课文中找到写女娲补天的原因的句子,请用横线画出来,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补天的原因”; (2)课题叫“女娲补天”,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补天”过程的?请用“|” 标明起止。)(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轻声读,动笔画、写。所给时间要比较充分。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后进生。在适当时机组织交流和讨论。)2.学生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3.反馈。(1)教师提出问题: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学生发言)(2)教师小结:女娲看到天塌下来,许多人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心里难过极了,所以她决心要补天。我们再来看看,女娲看到人们受灾受难,她的心里特别难过。写这些灾难景象的是课文第几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这部分课文。哪些同学愿意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把课文描写的那些景象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同学们在读、听课文时,头脑中浮现了什么景象,那些景象你在生活中、电视上见到过没有,同学们可以在小组里议论一下。(议论后,组织学生发言) (3) 女娲见到别人受苦心里就难过,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一个人总能为别人着想,总想着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是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救民于水火的一种献身精神。课文哪一段写到女娲的这一心理?(第二自然段。)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读。要读出女娲对人们受灾受难同情的语调。学生练习读,齐读,教师适当指导。想想在生活中或电视里有没有听说或看到过像女娲这样的人一一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就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呢?(比如,解放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学生发言)再分层次、分小组读第一、二自然段课文。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女娲是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六、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2.能力目标: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3.情感目标: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1、 写字练习本课生字较多,在阅读理解课文前,先安排部分易错生字的学生书写练习。挂出小黑板,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和发现书写中易错的部分,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再启发他们说。主要有一一隆:不要少了一小横;窟窿:从字义联想部首,:从“隆”想到“窿”;缺:注意左下方的写法;纯:注意右边部分的笔顺;冶:冶与“治”区别,炼与“练”区别,“炼”的右边的横折钩易误写成竖钩。启发学生发现后,每个字词练写几遍。二、导入阅读过程与学生的谈话要点: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神话中的女娲,看到天塌下来,许多人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心里难过极了,所以她决心要补天。同学们还联系实际说了我们现在许多具有女娲这种精神的人这则古代神话故事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盼望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希望能有更多的具有女娲这样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精神的人,所以古人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女娲补天”这样美丽的神话故事。三、阅读理解与练习复述1.找出相关自然段,启发阅读理解: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2.请找一找女娲“补天”的过程,(稍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试读课文。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刚才试读了这一部分课文,得到了什么印象?(女娲补天克服了很多困难。)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课文,朗读这一部分,我们的语气语调要突出女娲了救民于水火、克服困难的精神。(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4.概括女娲补天的要点。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女娲补天的过程,实际上可以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同学们迅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发现。(先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一下。再反馈。)根据反馈,女娲补天的经过可以概括为这三个词语:找石头一一炼石头一一补天。再概括成三个字,就是“找一一炼一一补。(从中提示理解“冶炼”一词。)5.指导复述。我们不看课文来说说女娲补天的经过。我们可以从女娲看到什么、这么开始讲起。复述并不是要求我们按课文中写的一句不差地去讲。复述就是围绕课文的主要意思去讲,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当故事来讲。6.同桌互相练习复述女娲补天的经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四、课后拓展课外阅读古代神话故事,开个故事会。板书设计31 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灭火人民又安居乐业 起火 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爱心吃苦勇敢 课后反思32* 夸父追日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情感目标: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3.能力目标:复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的积累。教学难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的积累。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神话。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哪些有关太阳的神话呢?学生自由发言。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夸父追日图,引入课题,齐读。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夸父为什么追日,怎样追日,追日的结果怎样)二、初读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带着刚才的问题思考。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三、感悟课文1.全班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顺序相机指导。2.“夸父为什么要追日?(1)找到句子,读出来再用自己的话回答。板书“喜欢光明” 。(2)出示句子:“夸父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3)指名读,评议,指导读。3.“夸父怎样追日?”(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于是夸父拿着手杖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2)用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夸父的欢喜之情。(3)抓住关键词“拿着、提起、迈开、像风奔跑、无比欢喜”板书,同时体会神话的神奇。(4)出示句子:“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可是还没止住口渴。”体会神话的神奇。4.夸父追到了太阳吗?找出书上的句子。5.夸父没有追到太阳,反而倒下去了,此时你想对夸父说什么呢?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一心为他人、自我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6.夸父变成了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什么?四、复述课文五、总结:学了这组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设计 32* 夸父追日 喜欢光明 夸父追日拿着提起迈开 无比欢喜 奋力 自我奉献奋力拼搏 课后反思语文园地八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2) 积累成语、歇后语。2.能力目标(1)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2)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3)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4)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教学重点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教学难点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课前准备收集歇后语、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 2.能力目标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学难点交际内容是否讲清楚、情节是否完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课前准备收集神话传说故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阅读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我想同学们课外也读了不少这类故事,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二、分组讲故事1.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把故事内容讲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评一评。各小组选出本组“故事大王”12名。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三、全班交流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大家掌声祝贺。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先给全班同学讲?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内容是否讲清楚、情节是否完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在总结时,你可以表扬表现最出色的,也可以夸奖进步最大的;可以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心得,也可以发表一下你的希望、设想和创意每组请一名同学做总结。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2.能力目标:编写故事,修改习作。教学重点1.习作要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有具体情节。2.修改习作。教学难点习作要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有具体情节。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放飞想象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神话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里面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赶快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吧!你的脑中是不是涌出了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选你最喜欢的一个想法,编一个精彩的故事吧!二、大胆想象,自编故事(一)交流评议,取长补短1.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同学或老师听,再互相评一评。2.全班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大家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想象是否大胆、新奇等方面加以评议。(二)编写故事,独立修改1.评议习作选一至两篇优秀作文或问题作文全班评改,重点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