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培训PPT课件.ppt_第1页
心理学培训PPT课件.ppt_第2页
心理学培训PPT课件.ppt_第3页
心理学培训PPT课件.ppt_第4页
心理学培训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门心理学培训课件 主讲 徐星 1 一心理学的概念 一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 心理学的性质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古老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 最早阐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年轻 1879年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里脱胎出来 成立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 心理学的特点 2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 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一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铁钦纳研究重点 意识的结构主要概念 意识的结构 元素 如感觉 意象和激情 内省法 3 二 心理学流派 一 机能主义心理学 Functionalism 代表人物 詹姆斯 杜威研究的重点 意识的功能和目的主要概念 意识的功能 意识流詹姆斯的经典著作 心理学原理 一书阐述了意识流的思想 基本观点 心理学应着重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 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二 格式塔心理学 Cestaltpsychology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考夫卡 苛勒研究的重点 意识的组织主要概念 知觉 格式塔 完形 顿悟基本观点 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 心理 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著名论点是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 精神分析学派 Psychoanalysis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研究的重点 无意识主要概念 无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里比多基本观点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 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 还有无意识活动 它们常常是一些由于环境的要求和社会的限制 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 因为种种原因长时期被压抑着处在被觉知的意识下层 形成下意识 但对于意识仍然发生影响 这些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 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4 四 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m 代表人物 华生 斯金纳 研究的重点 环境对人和动物的行为的影响主要概念 刺激一反应 S一R 基本观点 在剌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 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 因此 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五 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ticpsychology 主要人物 马斯洛 罗杰斯研究的重点 人的个体经验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 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 有理性的生物 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 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总之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 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 六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psychology 主要人物 奈瑟 西蒙 皮亚杰研究的重点 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 主要包括知觉 记忆 言语 思维等 即认识过程主要概念 信息加工基本观点 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研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 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且指向不同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家还指出内部认知过程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他们在研究推理 决策 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口语报告的方法 获得了很大成功 有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此人的心理 意识又被带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之中 5 概述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标志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导论 1908年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1908年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6 社会心理学范围 个体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社会知觉 态度 社会动机 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 群体凝聚力 群体心理氛围 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 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 风俗 时尚 阶层 阶级 以及民族心理特征 国民性等 四个层面 7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 B f P E B 行为P 个体E 个体所处的情境f 函数关系 R 反应0 中介S 刺激 SOR理论 行为是个体与所处情境的函数 行为主义的理论 8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价值中立原则 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咨询中也很重要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3 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和被试者 要特别注意欺瞒 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 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1 观察法 2 系统性原则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 其产生与变化均有原因 要求不仅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 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 调查法 3 档案法 也是一种调查法是对资料的调查 1 自然观察法 2 参与观察法 1 访谈法 2 问卷法 2 直接与间接访谈 1 结构与非结构式访谈 1 特点 2 分类 3 构成 4 设计原则 1 优点 2 缺点 目的性 全面性 非歧义性 非暗示性 适度规模原则 9 二 精神分析论 一 弗洛尹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 意识与潜意识 无意识 在意识和潜意识间还有前意识 潜意识中可被召回 2 力必多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 是性本能 3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 生本能与死本能5 人格结构 三个层次 本我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本能 冲动与欲望 人格的生物面 自我 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 是人格的心理面 与超我 人格的社会面 是 道德化的自我 由 良心 自我理想 组成 作用是指导自我 限制本我 精神分析论 二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 瑞士精神病学家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 而不是治疗症状 集体潜意识 理论 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 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沙利文 霍妮 弗罗姆 埃里克森 在精神病成因的解释中 强调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对弗洛尹德的精神分析即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 1 霍妮的 文化因素论 2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10 三归因 一 概念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 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是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二 行为原因的分类1 内因和外因 行为内因 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 人格 品质 动机 态度 情绪 心境 努力程度内归因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 行为外因 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 背景 机遇 他人影响 任务难度外归因 情境归因 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 综合归因 许多情境中 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 而兼有二者的影响 2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内因稳定 外因易变3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对可控因素的归因 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 较可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测 三 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 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内控者 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 相信自己能控制事情的发展和结果 外控者 生活中多数事情的不是个人能控制的 相信命运 机遇 个人努力无济于事 倾向于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责任 11 第三单元归因 四 归因的原则1 不变性原则 人们归因时 通常会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创始人 海德 2 折扣原则 如果同时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 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研究者 凯利3 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 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人们归因时涉及的因素 归因的三维理论 刺激客体 行为主体 背景 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 个体归因时需考虑的三种信息 1 特异性信息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 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 2 共同性信息 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3 一致性信息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五 影响归因的因素1 社会视角 角色与处境不同 对行为原因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领导与被领导 2 自我价值保护 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狡辩 成败归因 成功时内归因 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 失败时外归因 减少对失败的责任竞争条件下 他人的成功处归因 减小对他人成功对自己的压力 他人失败内归因动机性归因偏差 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保护自我价值倾向 这种倾向称之 3 观察位置 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 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英雄的作用4 时间因素 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 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12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 几个概念 社会动机是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 引起 推动 维持 调节个体行为 使之走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自然动机 由人的自然属性 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社会动机 由人的社会属性 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二 动机过程 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动 目标 需要满足 紧张解除 新的需要 基础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 社会动机的功能1 激活功能2 指向功能3 维持与调节功能 四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 U 型曲线 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13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 亲合动机 亲合 个体害怕孤独 希望与他人在一起 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需要亲合动机亲合行为 1 亲合的起源 起源于依恋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 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 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2 亲合的作用 A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 B 获得信息 C 减轻心理压力 D 避免窘境3 影响亲合的因素A 情境因素 压力越大 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悲残情境能加强亲合动机 B 情绪因素 恐惧情绪可增加亲合倾向 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C 出生顺序 长子 女恐惧时亲合倾向较高 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14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二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 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A 个体发展 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 B 经济的快速成长 社会的高度发展 人口中 资源 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 全社会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2 抱负水平 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 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代表个体的一种主观愿望 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动机强抱负水平高3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A 目标的吸引力 B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很有把握或没有把握的事情 成就动机激励作用也小 C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机会越多 动机越强4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A 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主张指导 劝告式引导 反对过度管束和限制 B 强调成就 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选好的学校读书 一方面好的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 15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三 权力动机权力动机 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温特的两种权力动机 积极的权力动机 组织社会中的权力 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害怕失去权利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社会控制的需求 对无能的恐惧 16 侵犯行为动机 3 侵犯的影响因素 A 情绪唤起水平 高的非特异性情绪唤起 直接导致侵犯增加 特异性情绪唤起 也可增加侵犯 B 道德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越高 难发生给他人造成痛苦的侵犯 C 自我控制能力 D 社会角色与群体 被容忍的角色易发生侵犯 E 大众传媒的影响 暴力和色情会增加公众特别是儿童的侵犯性 四 侵犯行为 简称为侵犯 也称攻击行为 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1 侵犯的构成 伤害行为 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 侵犯动机 侵犯的直接原因 社会评价 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广义侵犯包括 亲社会性质的伤害行为 反社会性质的伤害行为 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2 侵犯的原因A 本能论的解释 a 弗洛伊德 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b 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 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其生存意义很重要 同类之间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 而可能以失败者让步为目的 B 挫折 侵犯学说 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 挫折 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 社会心理学的含义 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观点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要点 a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b 抵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c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 预期惩罚越大 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如果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 侵犯越可能发生 C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提出这一理论观点 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的机制 联想 强化 模仿 17 利他行为动机 五 利他行为 个体有益于他人 公众和社会 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1 利他行为的性质 A 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B 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C 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 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2 利他行为的原因 A 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并非人类所特有 动物也有利他行为 B 社会规范论的观点 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 其收益是自我的价值提高和焦虑的减小 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社会责任规范可以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起源 3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利他技能 有技能的利他多 自然环境 天晴 心晴 社会情境 他人在场 去个性化 导致丧失责任意识 榜样作用会增加利他 时间压力 时间紧 利他少 利他的对象特点 与利他相似的人 未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 心境 好时易利他 内疚 强时易利他 人格 社会责任感 移情能力 自我监控力与利他正相关 18 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概念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 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1 社交焦虑 一种与人交往时 觉得不舒服 不自然 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常伴随的生理症状 出汗 脸红 心慌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 缺少社会支持 自我意识感强 自卑 模仿与暗示都可强化之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第三大人类心理健康问题 2 嫉妒 是与他人比较 发现自己在才能 名誉 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 愤怒 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特点 A 针对性 B 持续性 C 对抗性 D 普遍性 3 羞耻与内疚 羞耻 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 能力 外貌等方面的缺憾 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 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状态 会感到沮丧 自卑 自我贬损 自我怀疑 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过多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 对个体发展不利 内疚 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 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 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 毒药 会使个体长期生活在压力 紧张和痛苦中 不利于身心健康 19 第五节态度 第一单元态度的形成 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 1 内在性 内在的心理倾向 是沿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 对象性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 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对象包括人 物 事件 观念等 3 稳定性 一旦形成不易改变 态度的成分 1 认知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事实 知识 信念 评价等的认知 2 情感成分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 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ABC模型 C 认知 A 情感 B 行为倾向 CAB通常是协调的 当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 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还受情境 认知因素 甚至是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 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 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 就其认知成分来说 评价是核心要素 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 认为有价值 就肯定 认为无价值就否定 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态度对象的主观价值 价值观与态度的不同点 1 价值观比态度更抽象和一般 更稳定和持久 更不容易转变 2 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 具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价值观不具备此特点3 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 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20 第二单元体语沟通 体语即身体语言 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 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 身体运动与触摸 姿势与装饰 身体间的空间距离 一 目光与面部表情 1 目光 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 人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变化 情绪由中性向愉悦改变 瞳孔放大 看厌恶的刺激物 瞳孔缩小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其他的体语沟通也与目光接触有关2 面部表情 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可表达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 积极与消极 强烈与轻微的情感 愉悦 嘴 颊 眉 额 厌恶 鼻 颊 嘴 哀伤 眉 额 眼睛 眼睑 恐惧 眼睛和眼睑个体目光和面部表情分离时 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 公众距离 12 15英尺 3 6576 7 7628米社交距离 4 12英尺 1 2192 3 6576米个人距离 1 5 4英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