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三首课堂课件.ppt_第1页
绝句三首课堂课件.ppt_第2页
绝句三首课堂课件.ppt_第3页
绝句三首课堂课件.ppt_第4页
绝句三首课堂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句三首 什么是绝句 绝句起源于两汉 成形于魏晋南北朝 兴盛于唐朝 当时都是四句一首 称为 联句 绝句 是从 五言短古 七言短歌 变化而来 唐人赋予它以声律 使它定型 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 通常有五言 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 七绝 1 精品课件交流 塞下曲卢纶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注释 塞下曲 是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 乐府诗题 可唱 在唐代较为流行 2 卢纶 约737 约799 字允言 唐代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汉族 河中蒲 今山西省永济县 人 天宝末举进士 遇乱不第 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 宰相元载举荐 授阌乡尉 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 秘书省校书郎 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 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 王缙获罪 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 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 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 卢户部诗集 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李端司空曙卢纶苗发吉中孚崔洞 一作 峒 韩翃耿湋钱起夏侯审 3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大鹰 羽毛 箭名 旗上的飘带 旗名 将军配着饰有鹰羽的名箭金仆姑 身旁绣有图案的旗子像燕尾在风中飘拂 他屹立场中发布新的出征令 千万战士同发出一声震撼山岳的高呼 4 严整的对仗 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 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 旗帜落笔 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 鹫 和轻捷的 燕 这两种飞禽 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 衬托 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 跃然纸上 前两句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将军的箭和旗 其作用是什么 5 两句写发布新令 将军岿然独立 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 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 就齐声发出呼喊 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 震动四野 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独立 二字 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 高大 并且与后面的 千营 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 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 军事地位之显要 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 那令旗轻轻一扬 就 千营共一呼 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 千营 而 一 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 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 显示出了无坚不摧 无攻不克的战斗力 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 但却笔力千钧 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两句写出怎样的场面 6 在五言绝句中 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 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 并不多见 前两句对仗工整 在严整中收敛力量 后两句改为散句 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 气势不禁奔涌而出 这一敛一放 在极少的文字中 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7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 隋代开始兴盛 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8 王昌龄 字少伯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 有 诗家天子王江宁 之称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作品有 王昌龄集 9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 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 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 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 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 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 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 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 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也是有喜有乐的 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 内容异常丰富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 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 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 目的不同 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 有褒有贬 情况相当复杂 10 从军行 行是古代一种诗歌体裁 从军行 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表达一种士子从戎 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 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 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1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 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 烽烟滚滚 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 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同时 从地理学的角度讲 站在 孤城 之上 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 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 这里一个 遥望 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 既是想象 夸张的手法使之 视通万里 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 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景中含情 间接抒情 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 一座孤零零的城池与玉门关遥相而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12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 一是吐蕃 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 玉门关 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而且点出了 孤城 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 孤城 的将士心之所系 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 这是将士望中所见 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 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 艰苦之感 都融合在悲壮 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13 黄沙 二字既是实景 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 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 百战 二字 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 边塞战斗之频繁 而 穿金甲 三字 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 激烈 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 乃至牺牲 但是 金甲易损 生命可抛 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身经百战 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14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 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 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 公元前77年 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 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 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 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 诗中所写的将士 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 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 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 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掷地有声 铿锵有力的七个字 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 不怕牺牲 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 使人倍感诗境阔大 感情悲壮 黄沙 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 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 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 深沉的誓言 15 过华清宫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凡是对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进行叙述 评价 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 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16 怀古咏史诗 对以历史故事 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诗的鉴赏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诗人所描写的古人 往事是怎样的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 这段往事 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 借他人酒杯 浇心中块垒 内容特点是抨击现实 借古讽今 借题发挥 17 首先 要弄清史实 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 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 广州给她运来 本诗根据这一传说进行发挥 书写而成 其次 要体会意图 联系 阿房宫赋 的背景资料还有 要领悟感情 最后 要分析手法 有以景抒情 有议论引发的 还要注意典故的运用 在章法上 或作正反对比 或是侧面烘托 18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首句 长安回望 四字极为重要 长安是当时的京城 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 妃子自应留在京城 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 而皇帝 贵妃却在骊山行乐 这就出现了 长安回望绣成堆 的镜头 唐明皇时 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 故称绣岭 用 绣成堆 写 一骑 遥望中的骊山总貌 很传神 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 19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首句 长安回望 四字极为重要 长安是当时的京城 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 妃子自应留在京城 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 而皇帝 贵妃却在骊山行乐 这就出现了 长安回望绣成堆 的镜头 唐明皇时 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 故称绣岭 用 绣成堆 写 一骑 遥望中的骊山总貌 很传神 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 20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这时候 一骑 已近骊山 望见 山顶千门次第开 山上人也早已望见 红尘 飞扬 一骑 将到 因而将 山顶千门 次第打开 紧接着 便出现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戏剧性场景 21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方面 是以卷起 红尘 的高速日夜奔驰 送来荔枝的 一骑 挥汗如雨 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 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 嫣然一笑 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 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 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 不知道 山顶千门 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 更不知道 一骑红尘 是干什么的 妃子 为什么要 笑 给读者留下一连串悬念 最后一句 应该是解释悬念了 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 无人知是荔枝来 的确 卷风扬尘 一骑 急驰华清宫千门 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 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 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 无人知 三字画龙点睛 蕴含深广 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22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咏叹天宝轶事 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 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 但是 诗人既未写 安史 乱起 玄宗仓惶出逃 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 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 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 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 小事 突现出来 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 一骑红尘妃子笑 把骑马飞奔 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 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 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 笑 字中形象表现出来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23 1 分析这首诗所揭露的社会现实 史实 5分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 有感于唐玄宗 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 据 新唐书 杨贵妃传 记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