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doc_第1页
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doc_第2页
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doc_第3页
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doc_第4页
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先巴先 巴(1977-)男,青海同仁人,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馆员。 研究方向:藏文古籍与敦煌古藏文文献。【内容提要】公元13世纪,雕刻印刷术传入藏区之后,藏区各地陆续建起了印经院,并不断地技术更新,大规模地刊刻印刷,为藏文文献的保存和藏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印经院大量印制不仅降低了成本,推广知识、普及教育,增进文字阅读能力。同时,使得藏文书籍形式统一、版面标准化、字体固定、校勘仔细并推动了以五明分类为则准确地概括了藏文文献的学科管理,留传后世,对藏族文化遗产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功能。【关键字】雕版印刷、藏文文献、印经院、源流藏文创制于公元7世纪,先后经过3次厘定。藏文是实用性文字,形成了大量藏文文献。先辈译师们和班智达们曾经从印度、汉地、于阗、克什米尔等地将佛陀所说的经典以及对佛经的疏释译成藏文,还有本民族的许多学者写下大量的著作,成为学习、研究大小五明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在传承的过程中有许多木刻形式问世。本文翻阅大量资料,从藏文文献发展角度简述藏族原始雕刻技术产生与藏文雕版印刷技术的传入、发展过程。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traditional block printingSummary: from the 13th century, engraving printing incoming Tibet, the Tibetan gradually built around the printing house, and constantly updated technology, large-scale printing furthered the preservation of Tibetan liter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ivilization effectively. Printing house and printed not only reduces costs,also have promoted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enhanced the text reading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unified Tibetan book form , standardized layout, fixed fonts, carefully collated and promoted a five-major classified accurately summed up the subject of Tibetan literature management, bequeathing future generation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ibetan cultural heritag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function.Keywords: Block Printing, Tibetan literature, the printing hous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第一、藏文雕版印刷术的萌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金属工具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吐蕃时期雕刻技术在藏区相当发达。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公元763年立于布达拉广场)和唐蕃会盟碑(公元823年立于大昭寺前),在会盟碑上刻上藏汉两种文字,碑形端庄,书体俊秀。除此之外,在木质建筑物上所刻人物、兽、禽等形象逼真、古朴、生动。凿刻技术精细,大都采用雕刻法。吐蕃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工艺技术。据史籍载,松赞干布时曾“自东部汉地、弥药取得工艺及历算之书”。文成公主入蕃就带来了十八种工艺书籍,又请来各种工匠五六百余人,其中就有造纸、制墨之匠。金城公主入蕃时也带来了各种工艺之书。据旧唐书记载,“遣酋毫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随着吐蕃军事扩张,每次入侵内地,均要掳掠青壮年男女,尤其是有技术的工匠,这些工匠直接推动了吐蕃手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敦煌发现的P.T1089号原稿在正文后有一红色方形印鉴,绘有一人就坐,其前另有一人下跪,呈哀恳状,上右方有一咫藏文字符,印文有“岱大臣验讫之印”,背面卷纸摺缝处盖有同一印章,图案拙劣,但印文清晰,背面上方有大字“品级之印”。由此可见,吐蕃时期,藏族就广泛使用雕刻技术,并掌握雕刻印鉴技术。同时,从内地传入了造纸和制墨技术。这些对藏文雕版印刷术的形成和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佛教在吐蕃的盛行,译师们大量翻译出的佛教经典将刻写在纸卷、金属、木简等各种材质上,还有模仿贝叶经的形式刻写在贝叶上。公元9世纪“后弘期”开始,以仁钦桑布为代表的译师们再次掀起了翻译佛教典籍的热潮。藏传佛教诸教派陆续形成,经典的翻译整理已具成规模。同时,藏传佛教僧侣人数的不断增长,对佛教经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此时原始手写刀刻方式远远不足人们对佛教经典的需求。那么藏文木刻印刷何时产生,尚无统一确切的年代。西藏王统记记载,宋代汉译人吴江祖于临洮地方根据唐时的编撰的汉藏历史,特别把汉藏关系史译成藏文,后来经喇嘛顾希仁青住内地时,对于其中之年代、人名又加以订正,成为定本,在临洮地方雕版流传,成为吐蕃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皇奋生编著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169页。】近年来对西夏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敦煌博物院对敦煌北区石刻发掘的展开,藏文刻本出现的时间被大大提前。因为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藏文刻本单叶护轮图版画、顶髻尊胜佛母陀罗尼功德依经摄略藏文刻本佛经有梵夹装和蝴蝶装两种,雕刊精细,是很成熟的印刷品。”敦煌北区石窟中出土的藏文刻本和木刻版画,均产生于11世纪至13世纪初的藏文雕版印刷典籍,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藏文雕版文献。这一发现清楚表明藏文印刷技术在西夏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其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娴熟。【】史金波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印刷初探载祁庆富主编:民族文化遗产第1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西夏立朝于1032年,西夏发达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为藏文的雕版工艺和印刷技术创造了条件。西夏在地理位置上与西藏毗邻,在文化、民族上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藏文文献中有关各个教派的高僧到西夏传法授徒的记载,其中一些高僧甚至还在西夏担任过国师。西夏与西藏之间的来往非常频繁,因此西藏地区至少知道这一技术。不过,学术界一般认为,真正的雕版印刷工艺还是从13世纪由内地开始传入藏区的。【】彭学云试论藏文典籍文化载中国藏学J2007.1】第二、藏文雕版印刷术的传入与发展关于藏文雕版印刷时间,最早的记录为14世纪初。元朝僧录管主八于大德六年(1302)曾印装西番字乾陀般若白伞30余件,经咒10余部,散放藏区等处,流通通读。这是元代较早地刻印藏文书籍的记录,但这些印刷品没有保留下来。目前发现最早的藏区藏文雕版印书时论释收藏于美国学者史密斯图书馆。【】土登彭措藏史纲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年9月313页】其作者是大成就师哦坚巴(1230-1309),系噶玛派第二世活佛, 1292年因元朝忽必烈之邀进京。据鉴定时论释印刷于同时代。随着藏文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西藏哲蚌寺、夏鲁寺、民族文化宫等地发现一批元版藏文典籍。其中时轮摄略经、中观根本经、阿毗达磨集论、阿毗达磨藏、庄严经论、量抉择量、量里宝藏、三律祥释、甘露要义八支秘密诀窍续(四部医典)、金光明经、本续密要释、时轮摄略经、时轮经无垢光广释等。据可靠的年代记载和考证均在1284-1351年间刊印。【】2008年,北京藏学会论文集(会议交流材料)】据藏传佛教史书记载,自元始藏族僧人在京城往来频繁,且人数也多,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内地的雕版印刷技术。在八思巴传中就有过其弟子嘉央为他运送纸、墨进藏的记载。1960年,西藏萨迦寺发现金代刻本赵城金藏五百多卷和弘法藏汉文大藏经。【】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24233页。】另外,八思巴的弟子汉僧胡将祖将新唐书吐蕃传译成藏文,由仁钦扎国师于泰定二年(1325)在临洮雕版印行,印本也未传世。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记载,仁钦坚赞次子噶德公布曾七次到达内地,他将内地的雕版印刷技术带回到藏区,并建立刻印书坊。元皇庆元年(1312),皇帝仁宗邀请纳唐寺的格西恰格巴拔格什到蒙古地方传教。他为最早的藏文纳唐版大藏经(史称“纳唐古版”)结集,从内地运回一大批笔墨、纸张等。据纳唐新版的附属目录记载,公元1312年至1320年之间由僧伽嘉央主持。对此西藏佛学原理亦记载说:“元初,世尊剑(即迥丹热赤)弟子软语隐福从汉土集得巨资,搜罗各地藏本经籍,悉奉置于那塘伽蓝,比较整理成一大藏,创刊版本,印刷流通。于是世尊剑为之著日光目录。”此后,在藏族地区以那塘大藏经为蓝本,雕刻传抄之风顿起。木刻印版拉萨为中心后藏地区推广后,约公元1390年左右帕竹政权第五任贡玛扎巴坚参(阐化王)还积极创造条件,扶植工艺,对印书事业,大力加以倡导鼓励,他亲自主持把萨迦五祖师的论著刻印出书。【】得荣泽让邓珠藏族通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36页。】这项工程需要相当雄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才能完成的。这标志着藏族本身的雕版印刷事业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第五世噶玛巴活佛德银协巴(1384-1415)是藏区佛教史上重要的人物。1407年1月奉旨抵达南京,受到皇帝、皇后、皇太子、大臣及僧俗的盛大欢迎。他将蔡巴甘珠尔手抄本推广给永乐帝。永乐八年(1410)永乐帝为他刚刚逝世的妃子徐氏追求冥福,“遣使往西土取藏经之文,刊锌印施,以资为荐扬之典。下界一切生灵,均沾无穷之福。”【】周绍良明永乐年间内附刊本佛教经籍载文物J1985年第三期。】同时,请德银协巴任永乐版甘珠尔刻本的总篡,这是目前所存最早的藏文大藏经印刷品。此外还刻印了丹珠尔中的6篇著作。一些藏文史籍中说永乐版藏文甘珠尔的印版是铜版。永乐版的刻印过程中有不少藏族班智达和能工巧匠参与了这项工作。永乐版甘珠尔印刷后送往藏区,先后赠送宗喀巴、大宝法王德银协巴、大乘法王贡嘎扎西和大慈法王释迦耶西等每人一套。这对于藏区佛教文化和雕版印刷事业的普及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宗喀巴逝世(1419)后不久,1426年,仁蚌县官朗卡桑布作施主将宗喀巴论著刻版印刷,全集十九帙,俗称“噶丹旧版”。“布达拉、色拉寺、哲蚌寺、角色楞寺、耿德寺等各存有一套。雕刻技术写本一样细腻,首页版画佛像精美,与后期的雕版无法媲美”【】 东噶洛桑陈列东嘎藏文目录学(藏文)M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 88页。】1605年,由噶玛派红帽系第六世活佛曲吉旺秋校订,翻刻永乐版甘珠尔,并增刻丹珠尔42函,以黑字印行,称为万历版。1608年,云南丽江府土司索南热丹延聘第六世噶玛巴红帽系活佛曲吉旺秋前来主持编纂的,以蔡巴甘珠尔的手抄本为底本,与其它版本校勘,历时15年雕刻了甘珠尔,共有108函。后因战火丽江版甘珠尔迁运到理塘寺印刷成书,故又称理塘版甘珠尔。现在拉萨大昭寺里还珍藏有索南热丹奉献给该寺的甘珠尔朱印版共108卷,包括一千多篇文献,是大昭寺的珍贵文物之一。【】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理塘朱版是藏区刊印甘珠尔的最早的版本,此印版毁于1908年的战乱中。五世达赖喇嘛,博得精通各教派之显密教法,娴熟诸明之声誉,十六岁从卡仲曲则处善习书法并编纂三百余函之经籍目录。著有很多光辉著作。创建拉萨布达拉印书院,召集了一大批刻印工匠,刊刻了不少经籍,另外有造金写本甘珠尔经,宗喀巴文集、罕见医典医药十八支等多种。第司桑杰加措是政教事务之阅识广博,胆略过人,他二十七岁任命为第司,三十岁(1682)时五世达赖喇嘛逝世,他遵五世达赖遗嘱,重担在肩,开始建造举世闻名的布达拉红宫。他造百余部珍宝写本甘珠尔以外,特别在穷秦哇达则,以布顿大师丹珠尔目录为基础,在增加219种,新造丹珠尔215函。藏历第十二土蛇年(1689),还主持整理五世达赖喇嘛之前的诸种文集。【】目录加持速降(写本)O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第五世达赖喇嘛全集刊刻时未收录旧目录之珍本及旧译金刚乘类、别集、博唐宫藏本、兴饶祖师经籍、历代达赖喇嘛及学者文集集成。著有目录加持速降。据目录加持速降记载的数量看,共89函。一函按三百叶、每叶五百字计,其刻版27000块,字数总计约有二亿七千余万之巨。建造布达拉红宫之佛像、经、塔。增删校正扎唐本四部医典,并于其他四部医典版本对勘后刊刻新版。【】中国民族图书馆编藏文典籍目录第二辑W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466页】第三、藏文雕版印刷术在全藏区飞速发展阶段公元十七世纪开始,藏族地区的雕版印刷事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形成了以寺院和地域为主的若干大型印刷中心。除雕版印刷佛学典籍以外,有关藏族的历史、文学、语言、科技等方面的著述都是由印经院雕版印刷。比较著名的印经院有纳塘寺、德格、拉萨、塔尔寺、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等。十七世纪末,六世仓央嘉措在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纳唐寺内修建了印经院,并命令第司桑杰嘉措刻印甘珠尔,故刻印了以般若十万颂、二万五千颂和八千颂为主的经典28函,历时7年。其后不久,仓央嘉措被废,第司桑杰嘉措也被杀害。刻印工作停顿下来。颇罗鼐索南多杰修复印经院,调集全藏著名的书法家、刻工和画师,集结一大批年轻僧人学习雕版印刷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刻印出大量的藏文典籍。此后不久,从1731年3月26日至1732年1月26日,由颇罗鼐索郎多杰主持在第悉桑杰嘉措刊刻的基础上开始刊刻完成了甘珠尔部分,共计107函。此印版雕刻质量颇高,线条细腻,字型美观,令人悦目。【】西藏策觉林原藏有一套那塘版甘珠尔大藏经,封面为雪青色,金色印字,装饰颇精。】从1741年3月27日至1742年10月25日近一年半时间刻完了丹珠尔部分,共计225函,76883叶。【】此木刻原版在文革时期遭到毁坏,在那塘寺仅剩有百余张印版。此版本版面宽、字体大,除佛像插图和个别篇目与北京版稍有差异外,在正字和编序等方面多数与北京版相同。】其目录中记载此版本是照第司桑杰嘉措主持缮写的丹珠尔写本而刊刻的。此版不仅雕刻速度快,而且质量颇高,印版线条细腻,字型美观,不论从任何角度去看,都非常漂亮。1712年,第十一世土司莫索贡保发源雕刻经典,以弘扬佛法,位于甘肃卓尼禅定寺内大兴土木,创建了卓尼印经院。印刷总管由学识渊博的经师阿旺达吉和嘎本才让等五十多人担任,卷首佛像由画师华觉嘉措负责。负责校订者十人,雕版工人三百余人,还有木匠、造纸、造墨等工人数百人。在土司莫索贡保德亲自主持下,前后刻印经典数十部。其中卓尼版甘珠尔于1721年阴历6月4日至1731年阴历4月11日全部刻完。丹珠尔部分由卓尼第十四世土司丹尚才让(又名杨声)主持雕刻,从1753年至1772年刻完。此版文字秀丽,字迹清晰,内容完整。【】1928年12月1日,河州马仲英扰洮,其部署马沿贤放火烧毁了印经院及所藏木刻印版。1932年,第十九世土司杨积庆召集许多寺院僧人和地方头人摊派款项及募捐财物,修复此印经院并雕刻印刷出大批的书籍。】在藏区诸印经院中颇有声名的是德格印经院,它位于德格县更庆镇欧普龙沟口。该院于1729年由德格家族第十二代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据德格土司系谱【】德格土司系谱O木刻本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和萨迦格言后记(德格版)记载,在德格印经院创建之前,公元1704年四月,由土司松吉登巴出资雕刻印刷三文(藏文转写梵文、乌都尔文、藏文)合璧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第十二绕迥木鸡年雕刻印刷了萨迦格言。此外,还有一些修法仪轨方面的典籍也是这个时期刻制的。据有关资料证明,在德格印经院创建之前,由德格土司出资雕刻的印版数量大约有1500余块。据德格版德格版丹珠尔总目录【】德格版大藏经总目录O木刻本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等藏文典籍记载,却吉登巴泽仁继土司之职后,便开始选择建造印经院的基址,经多方勘察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后,认定更庆欧普龙沟口的尼干普龙有祥瑞吉兆,于是在1729年初破土动工。次年,一座存放甘珠尔的小型建筑物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同时,积极筹划印版的刻制工作,德格版甘珠尔于在1734年完成。雕刻完甘珠尔印版后,继续雕刻了萨迦五祖文集、佛教源流和修法仪轨等各种单行本六十多函。为了提高印版的质量,土司规定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即书法家们负责对写好的印版原文进行两次校核,以便及时修改错漏。然后经编审师们复审和终审后,方可交刻工雕刻。刻完后编师们在清样上还要进行三校。版面改动较多的必须重刻,改动较少的进行补刻,规定的校次不准任意减少或变动,雕刻工作由噶玛班珠和次白总负责。至公元1738年,德格印经院所藏印版数量有近10万块。此后,却吉登巴泽仁又在已落成的小型建筑物旁建造了一座护法殿,这便是德格印经院早期的雏形。却吉登巴泽仁仙逝世一年后,其次子彭措登巴继任第十四代土司兼七世法王。他依照辖区内下属官员和高僧大德的建议,决定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印经院。于1744年在原址上破土动工历时三年零四个月,完成了主体工程。次年,又调集130余名画师耗时两年多,完成了印经院绘画、雕塑等装饰工程。1750年2月,在新落成的印经院大经堂里,为新建筑、壁画、雕像、所藏印版举行了盛大开光典礼,将其命名为“西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期间于1739年由彭措登巴主持继续雕刻丹珠尔,1742年竣工。这个时期刻成的印版还有:嘛呢文集、西藏王统记、佛教史大宝藏论、五部遗教、莲花生大师本生传、玛尔巴和米拉日巴传、诗镜注释旦智意饰、四部医典注释蓝琉璃、补充秘诀医典一百三十三章补遗、白琉璃、历算经典除锈、白琉璃论献疑二百零八条、道果丛书、黑白花十万龙经、了义契经、贤劫经、般若经以及部分著名译师的传记等50余函。1752年,彭措登巴仙逝世,由洛珠降措接任第十五代土司兼第八世法王,他继续主持德格印经院建设的后续工作,直至1756年左右,德格印经院的再建工程才基本告竣。组织雕刻隆钦七藏、宇妥医学十八支论、医诀精要千万舍利、医学精要集等十多函。第十六代土司兼第九世法王德噶绒布执政期间,由次旺拉姆出资刻了旧译十万续部集、晋林文集、隆钦精义四支、俄尔钦文集和衮论文集等40函。第十八世德格土司当泽多吉执政时期完成了敦让巴文集、腰处文集、绒丹文集、宗喀巴文集、达博文集、妥美文集、道果阐释、续部总集等六十多函的雕版。第二十一代土司次旺邓都执政期间,雕刻了米旁文集和木雅贡索文集等部分文献三十多函。至1981年,全院所藏书版有217500块,一块两页,一页按六百字计,其字数总计约有二亿五千余万之巨。【】德格印经院编德格印经院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1年8月】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格印经院一边进行维修,同时也着手对残缺印版和新版本的刻制工作。至1999年3月,已补刻和新刻印版43599块,87118页。这个数量相当于70年代末院藏印版总量的20。拉卜楞印经院和藏经楼虽然不是藏区最大的,但安多地区闻名遐迩。创建于第二世嘉木样时期,历经扩建,规模宏大,雕刻印刷出了大批典籍。1959年,甘肃拉卜楞寺书目收录了178位大师的近万部著作,其中多半是该印经院雕版印刷。【】藏文典籍要目(藏文)W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这些典籍印刷精美,包装华丽。据说原来的藏经楼藏经书22880余部,【】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878页。】藏文经版62000余块,可惜在“文革”浩劫中印经院和藏经楼均被毁坏,经籍、经版散失无数。1827年,塔尔寺第五世赛多耶西土登嘉措创建了塔尔寺印经院。与当才活佛共同主管刊刻印经诸事务。此后历经扩建,成为一座颇具规模、卷帙浩繁的印经院,藏有三万块各种典籍的印版和部分佛画印版。1919年,十三世达赖喇嘛令,因布达拉宫后门内侧印经院已十分破旧,日照少,地势高,且十分狭窄,逐在布达拉宫下扩建成阁楼式印经院,称为“雪境福利宝库州”。召集了一大批刻印工匠,并制定了一系列奖惩制度。由于制度健全,奖惩严明,刻印出大量的书版。格西喜饶嘉措主持校勘新刻的布敦仁钦珠全集二十六函,后校勘甘珠尔拉萨新版。该印经院现藏有1926年至1936年间雕刻的一套甘珠尔。另外,13部毗捺那经、21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6部宝积经、13部显宗经、12部涅磐经、61部续部和繁本目录510块、简本目录49块等经版。据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统计,该院先存印版10万余条。【】洛桑布赤著中国西藏(藏文)J2008年.7 期,46页。】同年,哲蚌寺印经院所存经版,在五世达赖喇嘛时虽曾编篡一经版目录,但后来因未见于经版目录之书版甚多,因历时多年,刻版混杂散乱,原有目录不足为据,选派专人,清理出朽烂不堪印版,加以保管并补雕,其他显密经典及其注疏之书版,为方便查找,在各存放室按字头标明所藏经版目录。【】木雅公布历代藏族学者小传(藏文)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5月,769页。】除以上六大印经院外,还有各大较有规模的寺院设有印经院,这些印经院雕刻印刷了数千部典籍。曾经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如果我们将整个藏区印经院的刻版排列在一起,足以环绕地球一周。从这些不同版本的图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藏区十分发达的雕刻印刷术。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和蒙古地区传播,藏文雕刻印刷在这些地区也盛行。蒙古地区较有规模的五当昭寺设立了译经和印经处。呼和浩特附近创建的黄泉寺印经院刻印无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