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五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三上第五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三上第五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三上第五单元导学案.doc_第4页
三上第五单元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题17.孔子拜师课 型精读课文(第一课时)年 级三年级主备人审核人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学习目标1、我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等词语。2、我能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孔子拜师的事情。3、 学习课文第一段。1师: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有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交流你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师可以相机补充完善)2师: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3.读熟课文,标好自然段,在课文中圈出词语表中需要掌握的词语。4.师:孔子当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为什么还要去拜老子为师呢? 请你和对子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5师:读完第一段后,你有什么质疑和问题要在小组内交流吗?学习重难点1、我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等词语。2、我能正确流利的读熟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孔子拜师的事情。3、学习课文第一段。学习准备1、 师搜集孔子的资料以及他的一些名言。2、 学生课前查阅、收集有关孔子的资料。一、引学(引入课题 交流资料)1、小组选出代表交流课前搜集的孔子的资料。2、 再抽其他组补充。2、 独学(自主学习 )1、我能自读和对子间比赛读下面的词语:远近闻名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孔丘 迎候等候 学无止境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品行 2、我能把生字词漂亮地写在习字本里。3、我想提醒大家最容易写错的字: 4、有些词语我不懂它的意思,我想请教同学们: 5、通过默读课文,我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 向 拜师的事情。三、对学(合作学习)1、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请你默读第一段,用铅笔从书中划出理由)2、读完第一段后,你有什么质疑和问题要在小组内交流吗?词语积累:远近闻名、知识渊博四、当堂检测1、练习册17课第一题。2、随机听写部分词语,当堂评改加分。五、课后作业收集孔子的名言读一读,积累并背诵下来。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课 题17.孔子拜师课 型精读课文(第二课时)年 级三年级主备人审核人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2.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1.师:远近闻名、大名鼎鼎的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他离开家乡,千里迢迢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他怎样拜师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2.根据学生的表演,教师相机点拨和区分“等候”和“迎候”;“拜访”和“拜见”的用法。3.小组内交流这些名言的意思。3.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学习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学习准备学生搜集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节课中的部分词语。 2、选代表上台评讲,全对的当堂加分。二、合作探究1、 孔子怎样去拜师?(用铅笔找出孔子拜师辛苦不易的句子) 读完句子后,我 (感想/疑问)。 词语积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2、 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他见到了大思想家老子。师徒见面后的对话情景让人感动,我们小组能演一演孔子拜师的情景: 从孔子的言谈举止中,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我觉得孔子是一个 人。 词语积累:风尘仆仆、学无止境3、 孔子是怎样学习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孔子学习名言: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 、学生展示1.逐道抽小组上台展示,其他组作补充。四、拓展课文学完后,你有什么收获?五、当堂检测 完成黄冈相应的题目。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课 题18.盘古开天地课 型精读课文(第一课时)年 级三年级主备人审核人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学习目标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与学生交谈,看大家是否思考过天地万物和大自然是怎样形成的。2.追述到古人对天地产生的大胆想象,引出“盘古开天地”的民间传说。3.板书课题,学生质疑。然后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4、自主学习,独立按学习题单的要求完成。5、逐题一一汇报 6.选代表全班交流自己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7.独立完成当堂检测,然后在组内评讲交流。全对的加分。学习重难点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准备1、师搜集相关的神话故事。2、学生课前查阅、收集有关神话的资料。一、引学(引入课题 交流资料)1、小组选出代表交流课前搜集的盘古开天地的资料。2、 再抽其他组补充。二、独学(自主学习 )1、我来认真读课文,本文讲了一名叫 的巨人“开天辟地”,用他的 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故事。2、我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本课的词语。 3、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混沌、奔流不息、滋润、创造。4、小组相互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对难写易错字要仔细观察,认真书写评比。三、对学(合作学习)1、探讨自己勾画的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2、小组合作寻找本课好词、佳句,相互认读。四、当堂检测1、读拼音,写词语。Chung zo s zh j f z rn( ) ( ) ( ) ( )2、多音字组词:降 血 创五、课后作业收集神话故事读一读,并利用班会课讲给大家听。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课 题18.盘古开天地课 型精读课文(第二课时)年 级三年级主备人审核人肖伦丽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1.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2.请一个同学朗读本节课要合作探究的内容。然后宣布在小组内开始合作学习。 3.小组上台一一汇报交流。有不同的再作补充。4.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学习重难点1.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学习准备学生准备一个神话故事。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节课中的部分词语。 2、选代表上台评讲,全对的当堂加分。二、合作探究1、课文哪些段落是在写盘古“打开”天地,哪些段落是在写盘古“创造”天地。2、天地分开后还没完全形成,盘古是怎样做的?3、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盘古开天地容易么?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5、用“ ”画出文中排比句,读读,感受盘古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三 、学生展示1.逐道抽小组上台展示,其他组作相应的补充。四、拓展课文学完后,你有什么收获?五、当堂检测 完成黄冈上相应的题目。六、板书设计七、课后反思课 题19.赵州桥课 型精读课文(第一课时)年 级三年级主备人审核人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学习目标1、认识“县、匠”等10个生字,会写“设、参”等田字格中的14个生字。能准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横跨”等2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1孩子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影视资料2、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引出课题。进入今天的学习。3、请按自学要求逐一完成。4、赵州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勾一勾,然后在纸上画一画吧。学习重难点1、认识“县、匠”等10个生字,会写“设、参”等田字格中的14个生字。能准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横跨”等2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学习准备1、多媒体课件。2、搜集有关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结晶的建筑或其他方面的资料。一、引学(引入课题 交流资料)1、让学生欣赏各具特色的塔、房屋、宫殿等建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长见闻。2、学生谈谈自己从画面中感受到什么?3、 独学(自主学习 )1、我能和同伴一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我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读给同学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3、我能读好本节课需要掌握的词语。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4、我能在习字本里写好本节课的生字。三、对学(合作学习)1、赵州桥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文中相关的数据和描写,自己画一画赵州桥。2、你有什么质疑和问题要在小组内交流吗?四、当堂检测1、练习册19课第一题。2、随机听写部分词语,当堂评改加分。五、课后作业结合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赵州桥,下一节课来向大家介绍。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课 题19.赵州桥课 型精读课文(第二课时)年 级三年级主备人审核人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学习目标1、 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1.依据课文内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赵州桥。2.请看学习题单,按要求逐一完成。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作相应点拨、补充。学习重难点1、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 1、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来向我们介绍赵州桥? 2、有补充的吗?二、对学 1、用横线画出描写赵州桥特点的句子。2、用“不但而且”、“既又”、“有的有的有的”来造句。3、在阅读中加以想象,能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4、文中有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用双横线把它勾画出来。三 、学生展示1.逐道抽小组上台展示,其他组作补充。四、拓展1、朗读最后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2、如果让你写家乡的桥,你会怎么写?为什么?五、当堂检测 完成黄冈相应的题目。六、板书设计七、课后反思课 题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 型略读课文年 级三年级上册主备人审核人教 学 过 程 学 案 导 案学习目标1、识读文中带拼音的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自读能力。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内容和历史价值。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1.由课前检测顺势导入今天的学习。2.根据自学要求,完成自学题目3.学生汇报、交流、补充。4.根据对学要求,完成对学的内容。5.根据群学要求,逐一完成。6.学生汇报、交流、补充。老师相机点拨、引领。7.检测后加分,评出本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学习重难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上的价值。2、体会作者介绍的有序和生动。学习准备1、多媒体课件。2、提醒学生充分做好课前的预习。课前检测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开始领略到它的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 ),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 ,欣赏了古代伟大的建筑( )。一、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1、抽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二、自学1、我能给课题中的“名扬中外”换个词:_2、读了课题,我脑海中产生了这些疑问:_。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能根据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4、课文中有不少陌生的词语,我会用多种方法弄懂它们的意思。作坊:_ 悠闲: 一乘轿子:_还有一些地方我不明白,我要把它们标记出来,和同桌讨论讨论。5、我能在组内展示我的朗读三、对学1、请和对子间简要说一说:这幅画的名字、作者、年代、大小、历史年代、以及保存情况四、群学()、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4)、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五、点(体验发现 点拨引领) 六、当堂检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有五百多个:有( )农民,有( )的船工,有( )的生意人,有( )的道士,有( )的医生,有( )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语文园地五课 型口语交际和习作课年 级三年级主备人审核人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学习目标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一、激情导入。、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可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且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二、组织交流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三、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四、确定想写的内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五、交流和评价习作。可以按照不同的习作内容分类进行交流。学习重难点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学习准备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些资料一、引学(引入课题 交流资料)交流课前收集的传统文化。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2、生扩展开再说一说。3、介绍同样的传统文化的同学自由组成活动小组,确定负责人。4、组内交流,确定汇报方式。5、集体交流展示收集和了解的中化传统文化。小组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问。6、完成前面综全性学习的展示,哪个小组完成得好。三、习作:1、整理综合学习的资料,为习作做好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