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莒人对鸟图腾的崇拜.doc_第1页
试析莒人对鸟图腾的崇拜.doc_第2页
试析莒人对鸟图腾的崇拜.doc_第3页
试析莒人对鸟图腾的崇拜.doc_第4页
试析莒人对鸟图腾的崇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莒人对鸟图腾的崇拜陵阳河遗址出土鸟形双 ,为莒人是最早崇拜鸟的氏族提供物证,本人从古代传说、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相互印证作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龙的传人”一词的提出,应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的象征。其实,早在古代部落时期,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崇拜物。古代神话中记载,著名的部落首领几乎都是某种动物的化身,或本来就是某种动物,而且多是凶猛、威武的形象。如龙、凤、虎、熊等等,其都有超人的魅力。相传我国古代北方有三大著名部落,或谓部落方国,一个是兴起北方的黄帝,再是兴起于西方姜水之滨的炎帝,最后就是兴起于东方的东夷。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轩辕氏,东夷的始祖则是蚩尤和少昊氏。炎帝部落有个英雄叫共工,黄帝部落的首领是轩辕,而蚩尤、少师范则是东夷部落的代表。当时东夷势力非常强大,曾发展到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莒夷、徐夷等。传说中的少昊“以鸟名官”设“九扈为九农正”,教民农事;设“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设“五鸠”以治理民众。少昊时代已发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农村季节变化的规律。反映了少昊时代农业、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它已进入原始社会之末期,少昊时代正好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时间约在年左右。 少昊,是一个崇尚凤鸟的氏族,这个氏族就发祥在沂蒙山脉的东南侧,今青岛、潍坊、日照、临沂、连云港等市之间。其不断向南、北、西方向发展,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后来仅在山东一带就建立了近百个小方国。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邦国林立。蚩尤是东夷部落早期的英雄代表。 远古时代东夷人与炎帝、黄帝多次交战,其中第一次是共工与蚩尤的战争。当蚩尤自东而西开拓疆域时,侵害了炎帝部落,共工在姜水上游,便“振滔洪水”阻止蚩尤西进,因此导致一次大战。逸周书尝夷解云:“蚩尤乃逐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炎帝地盘几乎全部丧失,蚩尤大胜。这才导致了共工与北方的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共抗蚩尤。 第三次大战是黄帝、炎帝与蚩尤对垒大战于涿鹿。最后是炎黄联军取胜,蚩尤战败被杀。 从此逐步形成了中原,东夷两大部族原始民主制的史影。考古资料证明,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即为东夷文化,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文化,而同时代的文化是炎帝族文化。炎帝、黄帝二族文化共同构成为中原文化。同周朝兴起于我国之西部,故从西周以来,“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传统思想影响下,中国人才逐渐认为只有中原的民族和他们创造的文化才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摇篮。并习惯自称为“炎黄子孙”。而以少昊文化为特定发展阶段的东夷文化和南方的苗蛮,总被视为“化外之邦”,视为落后的文化。特别是春秋以来的文献资料中,对东夷文化的记载少见而又杂芜,并夹杂着许多贬抑内容。这样东夷及其文化的“落后论”,便约定成俗的延续了几千年。直至当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复出,才使世人在众多的实物面前真相大白。认识到东夷文化是我国东方的文化源头,当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夷文化直达今之河南省东部和南部地区。文献记载:舜耕于历山,陶于海滨,渔于雷泽。其实“历”有经历之意,这句话应作“舜历山而耕,靠河居住制陶,在湖湾大泽中渔捞”而解。孟子离娄篇:“舜生于诸冯,迁于负下,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此证指出这样一个事实,舜生于诸冯在今诸城和莒县之间地带。历山而耕,沿泰沂山泳东南侧向西迁徙,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在河南鸣条一带定居,可见夷人活动范围之大,并更说明夷文化与中原文化早期的交融。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名挚(鸷),是一种雕鸷类猛禽。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我高祖少昊挚之而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便是莒人崇拜鸟的由来。在图腾崇拜时期,人们过着半血族群婚制的“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生活,妇女生孩子,被认为是图腾钻到肚子里。传说少昊诞生是天上太白(金星)之精和他母亲皇娥结合的结果。少昊是一只猛悍的鸷鸟,在东方海外的穷桑建立了一鸟的王国,百鸟都是他的臣属。凤鸟,就是凤凰,知天时,故把历正的官叫凤鸟氏;玄鸟,是燕子,燕子春分来,秋分去,故把司分的官叫做玄鸟氏等。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玄鸟)说的是殷氏族始祖契的母亲简狄,是 氏的姑娘,做了帝舜的次妃。有一天,去河边洗澡,看见燕子飞过,落下一个蛋在水滨,简狄便把这个蛋捡起来吞进肚子里,因此怀孕生了契。 帝舜、帝喾、帝 传说中是一个人的化身。帝舜生下后,自己说他的名字叫“ ”,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说:“帝 生后稷。”舜父是一个瞎子瞽叟,家里很穷。一天晚上,他做个怪梦,看见一只凤凰嘴里衔来米喂他,并告诉他,它的名字叫“鸡”,是来给他做子孙的,后来生了个儿子就是舜。舜是传统中我国三皇五帝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是东方殷民族所奉祀的上帝。 综上所述,殷商亦是舜的后裔,他们视凤鸟为神鸟,把凤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因而自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莒地先民就崇拜鸟,陵河遗址年出土两件白陶双 。流口向上作鸟喙形,象昂首的大鸟,颈下饰一竖钮,钮的两侧各饰一圆钮,似为鸟的鼻子和眼睛,腹上有对称双 ,如鸟之双翼,后袋足上有一扁形 ,是鸟的尾巴。整个造型酷似一只大鸟。陵阳河和大朱家村等遗址,还出土一些器盖之钮,直接做成鸟头形(图版,二)。有鼻有眼还张着嘴。许多鸟形器的出现,证之莒地先民古代对鸟是何等崇拜,就自然很清楚了。 拾遗记云:“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戏帝子与皇娥浮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莒地出土文物为这段记载提供了很好的物证。莒近海,自胶州湾至连云港海岸线长达近千里,莒早在年至年左右,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极为发达,千余年间莒文化对周边地区古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大。考古界以陵阳河、大朱家村、前寨、孟家洼、两城、尧王城、三里河、丹土等遗址出土的陶文、陶号、蛋壳陶、古城垣和铜器等分析,年前陵阳河遗址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方国,年后,今之日照两城遗址,五莲的丹土遗址,莒县的段家河遗址等,则是龙山文化方国林立的鼎盛时期。后来它沿泰沂山脉东南侧逐渐向西南部延伸,发展到今河南省中部、南部和安徽省的西北区,它为多一体化的中华文明大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是呈“?荇”形的玉器件,其用途尚在研究。李学勤先生在文物天地年期说:美国费利尔艺术馆收藏刻符号的良诸文化玉璧和台北以往介绍的件,上面都刻有鸟立山巅之形,我曾释作“岛”字。余杭安溪出土的玉璧上也有个大同小异的刻符,其图像也是一个五层台阶的方框内有形象的太阳或鸟,台阶是象征通天的高山,是登山祭祀之意。其图案和陵阳河遗址出的玉器可谓一脉相承,极为相似,它绝非偶尔巧合,而后者则是在前实物基础上的发展。说文解字云:“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额鸳腮,龙纹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翔翔四海之外,遇昆仑, 砥柱,濯羽弱水,莫宿凤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就是说,太平盛世时,凤鸟就飞来,它是尊天命而来的。周武王伐纣时,就曾有“凤鸣岐山”之传说,所以就兴周灭商。数千年已过,时至今日,莒地仍有凤凰山、凤凰岭、凤凰庄,莒故城垣西南角而叫凤凰顶等。这些名称的长期流传,和出土文物相印证,亦证明莒自古即为鸟图腾之族。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这是沿袭先秦时期人们的地理概念。今山东和江苏北部皆东临黄海,是古东夷之地,商族出自东夷以鸟为图腾之族。传说商族先祖之活动多在少昊族区域之内。诗经商颂长发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左传定公四年曰:“取子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孟世凯先生指出相土甲骨文中称作“土”,有不少祭祀“土”的卜辞。“海外”,目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是指今黄海之滨。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白陶鸟形双 和黑陶高柄杯鸟首盖钮的大量出土,为上述之说提供了物证。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莒地到了周、汉时期仍承古代之俗,用凤鸟做图案,以示祭祀之意。莒县西大庄年出土一批西周晚期青铜器,见刘云涛考古年第期,其中青铜“山字形器”,是旗之 首,它是王权之象征,是莒国王统治权威的一种礼器。此器通高厘米,两侧锋作鸟头形,沂水出土的春秋时期莒器铜 ,其钮作鸟形。以鸟的造型作为装饰的风尚,应是东方莒文化的传统,凤鸟在汉代莒人的心目中仍是神鸟?熏吉祥鸟?熏人们认为它的出现总会给人们带来好处或吉祥兆头?熏莒县东莞镇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熏凤鸟图案甚多,形态各异,造型不一,其内涵不尽多言,亦是汉代人对凤鸟的崇拜无疑。 龙凤是华夏先祖的图腾。作为图腾旗帜的龙和凤在史前文化时期并驾齐驱,各标风韵。而后,以龙凤为主要标记的两大部族由战而和,由对立而统一。龙凤和谐,说明即是在古代我国各族人民就是崇尚团结统一的,所以都喜爱“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是远古图腾文化的主要内容,原始歌舞亦即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以龙飞凤舞为主要特征的上古文化可称为“龙凤文化”。莒县西大庄西周晚期墓出土一件权杖,器上为扁饼状,下接一弯上细下粗的圆形筒,是以装柄之用,圆饼正面饰一图案,两龙两凤相互交绕。这种龙凤交绕图案实属罕见。它为“龙凤文化”的结合提供了详实的物证。 龙凤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物化的形态。龙凤形象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带有中国特征的崇高美,龙凤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化寻踪话东夷从旧石器时代起,东夷地区就已有了古人居住,创造出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山东已发现的最早猿人化石沂源县骑子鞍山出土的“沂源猿人”,距今已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新泰乌珠台曾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的左下臼齿,距今约一万余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东夷文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表明,生活在远古山东地区的原始居民是东夷族属的居民,他们创造的远古文明成为中国远古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 “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说文解字),与华是同位语。“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并称。在商代甲骨文中,“夷”字经常出现,泛指居住在统治中心之外周边的部族。到礼记曲礼时,“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的意思。王制云:“东方曰夷”,东汉许慎说文中也说:“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从大”表明夷人身材高大, “从弓”是说东夷人经常使用弓箭。可见“夷”字最早表露出东夷人剽悍与善射的特征,具有英勇善战的集群性格。后来诸多古文献里“夷”字前面加一个方位词“东”,称为“东夷”,这是从中原人的位置看夷人居住在太阳升起的东方,所以有此称谓。夏商时期,统治中心在今山西、陕西、河南黄河中游地区,“东夷”既然在这个统治中心之外的东边,东夷就只能是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广大地区了。到了后来,“东夷”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在今山东、淮河地区的众多部落、方国。在汉代,朝鲜、日本也被称为“东夷”。 夏时,夷人的部落很多,有九夷。后汉书东夷传云: “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阴夷。”论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书中也均提及“九夷”。“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也就是说,东夷族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部落,而是由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大概地说,“九夷” 诸部落主要居住在今山东及其周围沿海一带,但具体每一种夷都在何地,并非都很清楚。其中有几种夷,文献中有所记载。 于夷,或说“郁夷”、“嵎夷”,尚书尧典有“宅嵎夷曰阳谷”的句子,禹贡也有“嵎夷既略,潍淄其道”之说。这里的“嵎夷”,指东夷之地,即后来的“莱夷”。嵎夷(于夷)在虞夏时,主要聚居在今青州以东、直至胶东半岛一带。夏时,“莱夷作牧”(禹贡),说明莱夷地区尚处在畜牧业为主的生产阶段。 “阳夷”,以太阳为图腾的夷人部落。淮南子本经训和楚辞天问都有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羿是东夷族的著名首领之一。根据古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陶器上不少绘有朱色的圆圈“”“”,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文中也有太阳符号,都是太阳崇拜的遗迹,说明这一带有以太阳为图腾的夷人部落,即阳夷。 东夷各个氏族部落都各有自己的图腾,除了阳夷以太阳为图腾,尚有许多部落分别以龙、蛇、凤、鸟等为图腾。其中,又以各种鸟的崇拜为最多、最盛,这就是鸟夷部落。 史前东夷部落集团非常多,传说有太昊、少昊、蚩尤、颛顼、帝喾等。太昊是传说中东夷族最早的领袖,现在也把“太昊”看做是东夷最古老的部落集团。太昊,伏羲氏,风姓。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凤姓也。”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帝以龙师而龙名。”杜预注解:“太昊,伏羲氏,凤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风即凤,凤鸟也。凤鸟部落就是竹书纪年载虞夏时期的“九夷”中的“风夷”,是东夷部落集团中强大的部落之一,其图腾崇拜是龙,“故以龙命官”。太昊是凤鸟部落的始祖。据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凤姓也,遂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由此可知,太昊部落经过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距今约8500年至距今5500年之间。这个阶段正是中原地区的炎黄时代。 帝王世纪说太昊帝生于雷泽,雷泽即雷夏泽,地在今菏泽、郓城交界处。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昊之虚也。”陈地在今河南省东部的濮阳市境内,太昊后人的封地。近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墓葬内,曾出土用三组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这是以太昊为首的龙族带着虎族自东夷西进中原所存遗迹。 太昊后期,其部族势力不断向外扩展,衍生出许多新部落集团。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这些部族均是太昊之裔。任,任国,即虞、夏时的有仍国,是我国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建立时间约在公元前6000年4000年之间,故城址在今济宁市任城区南“亢父之险”北口。宿地在今东平宿城镇境内,后迁今江苏宿迁县。须句,居于汶河三角洲,今东平老湖镇须昌;颛臾,故址在今平邑东固城村及颛臾村一带。上述诸地均在今鲁西和鲁西南一带,这一地区正是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地带,也是太昊部落的主要聚居地和活动范围。 据传说,伏羲氏创八卦“以治天下”,又发明了五十弦的瑟。世本云:“庖羲氏作瑟,五十弦。瑟,洁也,使人清洁于心,淳一于行。”还发明了乐器陶埙。拾遗记说,伏羲“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已有陶埙发现,后来山东潍坊市姚官庄遗址也出土过陶埙。新语道基记载伏羲, “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伏羲创八卦,定人道,设官分职,制礼作乐,可见,伏羲氏时代已逐步进入了文明社会。 少昊是古东夷族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亦被视为继太昊族之后兴起的东夷族的又一分支部族。少昊,又作“少皓”,名质(挚,鸷),又名金天氏,黄帝后裔,嬴姓,或曰已(纪)姓。据古史考云:“少昊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或曰宗师太昊之道,故曰少昊”。少昊部落是以鸟为图腾的庞大部落集团,在其内部,各个氏族部落都以各种鸟名来命名,少昊则是这一部落的最高首领或酋长。随着各个部落人口逐渐增多,社会不断发展,少昊氏族部落已成为当时东夷一带最强大、最有势力的部落群。据有关古文献,少昊部落的活动地域在今山东曲阜市一带。帝王世纪载:“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史记周本纪正义:“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穷桑,在今曲阜市境内。今曲阜市尚存少昊陵。所谓登帝位,当是少昊被鸟夷部落推举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少昊以曲阜地为中心,其足迹遍及今山东各个地区。少昊部落集团组织严密,设官分职,井然有序,社会化程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蚩尤一度是一个以武力强盛称雄天下的东夷部落集团,所以东汉学者应劭说:“蚩尤,古天子。”路史蚩尤传载:“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由此推测,蚩尤这个部落集团由81个氏族组成,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部落群。蚩尤时期,东夷族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冶铜技术空前提高,制铜工具大量涌现。世本多处记载了蚩尤制作兵器,如“蚩尤作兵”“蚩尤以金作兵器”“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等等。蚩尤用铜制作的大量兵器极大地增强了战斗杀伤力,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据传,蚩尤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一举而兼国九,再举而并国十二,后在与黄帝的争战中惨败。庄子盗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流血百里。”据传,蚩尤死后葬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蚩尤很受后人崇敬,逐渐为后人所神化,成为齐地八神之一的兵主武神。 自蚩尤之后,炎黄集团与东夷集团的关系日趋缓和,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共同创建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唐尧、虞舜之际,东夷族与炎黄族和平共处,他们的领袖轮流担任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如尧为炎黄族,他担任部落联盟的领袖时建都于平阳,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境内。尧后舜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舜为东夷之人。墨子尚同篇说:“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历山在今山东济南,河濒在山东定陶,雷泽在山东菏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所以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山东诸城。 舜一直活动于黄河下游和汶泗流域,这个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那时东夷族已开始了从父权社会向阶级社会的逐渐过渡。在舜的带领下,东夷人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渔业和制陶业。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东夷人口激增,社会迅速发展,文化也空前繁荣。这时不但出现了城邑,创造了早期的城市文明,而且完善了原始的天文历法,创造了以大韶为代表的音乐文化。此外,东夷尚有颛顼、帝喾等著名部落。据传颛顼乃黄帝之孙,生于汶泗之滨,都于曲阜,后为高阳部落酋长,他是西迁中原的东夷族领袖,融合仰韶文化时期的羌戎族,成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舜及陈、楚都是他的后裔。帝喾为少昊之孙,是高辛部落酋长。 从少昊开始,随着部落的不断强大和发展,东夷族势力从泰沂区域、汶泗流域及莱潍一带不断向周边扩展。先秦时,沂沐流域的郯、莒皆为少昊后裔;淄河中下游的爽鸠、季则是少昊至虞夏时的联盟部落,其酋长曾任司寇;少昊后裔赢姓西迁秦地,成为秦人和赵人的祖先,莱夷一部西迁陕西,成为周人的发祥地。少昊时的古国炎帝裔祝融氏,西达中原在今河南新郑建都,其裔斟寻在今潍坊坊子东北建都。唐兰说:“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文化,这个文化延续了两千多年,地域以山东大汶口、曲阜、兖州一带为中心,遍布古代黄河下游的南岸和淮河北岸之间,约有十几万平方公里,曲阜是少昊的故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河南许多地方发现了众多的墓葬与本地迥然不同、随葬品均为山东大汶口时期的典型器物,所谓夏代“二里头(河南偃师县)文化”中也有大量典型的东夷文化因素,这就是东夷族人为了开发新领地西迁的踪迹,是东夷华夏文化的延续和发扬。 至夏时,史书所载东夷的范围已经扩为北起幽燕、南至淮水、东抵黄勃(海)、西止豫东、豫东南的广阔地区。后汉书记载,包括“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等九夷,长期生息、繁衍在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随着奴隶制王朝的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东夷也渐渐成为了夏王朝的一部分。这些生活在黄河下游广阔平原和沼泽地带的东夷族诸部,在垦荒栽种五谷外,还得与洪水灾害作斗争,从而发展了造船技术,古代被尊为“水正”的始祖就是东夷人。 东夷诸部在夏族统治后期曾有过三次著名大迁移。一次是为反抗夏的暴政而向西挺进。第二次是西周代商时,因叛周活动被周王室视为隐患而强制夷族大迁徙。吕氏春秋载:“为虐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第三次是属东夷的瀛姓徐国,企图复仇而进攻西周,被周穆王聚诸侯所败,夷民数万逃离家园。在这三次大迁徙中,东夷民族可否由海上或东北陆路进入东南各岛屿?在后汉书东夷列传载:“秦未齐”,人曾为“避苦役”而大批渡海“适韩国”,后汉书的材料可以说明东夷(主要指徐、淮夷在灭国以后进入东北、朝鲜、日本及东南各岛屿)向四面八方转移,这些知礼通乐的夷民后来成了秦汉人中的佼佼者。左传云:“天子失官(礼),学在四夷”,说明了东夷族在当时已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民族。他们或许将文明带去了海外诸国。从黄帝时期的山东,河南一带到中国东北,再到后来秦汉时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今天朝鲜和韩国一些学者也认为: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在漫长的史前时期,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在文化上的贡献,不仅见诸于传说与史载,而且还得到了考古发现的印证与支持。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是东夷族的文化遗存。 弓箭是东夷族人最先发明创造的。弓箭的发明是远古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它使得狩猎经济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有一个质的进步。从传说看,山海经海内经说:“少昊生般,般始为弓矢。”礼记射义疏引世本说:“挥作弓,夷牟作矢。”说文解字矢部也有“古者夷牟初作矢”的说法。“夷牟”即“牟夷”,是东夷族的一支,最初居住于半岛地区。尽管对弓箭具体的发明者说法不一,但弓箭为东夷族人首先创造似乎没有歧见。联系到“夷”字为人负弓之形,更印证了这种说法。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从后李文化(距今约8000年)、北辛文化(距今约7000年)遗址中,都发现了骨质和蚌质的箭镞,从实物资料上说明了传说的可信度。 在陶器的制作方面,东夷人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大汶口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极为丰富,前期的陶器大多采用手制,后期出现了轮制,陶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长足的发展。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洁的白陶,器形已有鼎、觚形杯、豆、壶、背壶、罐、盆、高柄杯、盘、缸、瓶、尊、钵、碗、陶鼓等。龙山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是黑陶。在龙山文化时代(距今约4500年),东夷人在制陶技术上取得突破,他们使用较先进的轮制技术,制造出了一些薄胎黑陶。这种黑陶壁薄如蛋壳,强度又高,号称“蛋壳陶”。又由于用鹅卵石等坚硬而光滑的东西在半干的陶坯上精工打磨,使陶器表面光滑且带有光泽。加之陶窑经过改进,封闭严密、窑温较高,又用烟熏法对陶器进行渗碳,烧制出的陶器呈现出乌黑色,质地致密,防渗性强。其中有一部分黑陶在制坯过程中经过刻镂,造型纹饰美观,反映了东夷人较高的审美观念,成为极富价值的工艺产品。在制陶的材料中,除利用天然粘土外,东夷人还使用了高岭土作原料,曾烧制了少量表里很白净的陶,为原始瓷器的出现做了最初的尝试。鉴于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高超的制陶水平,龙山文化又被为“黑陶文化”。 东夷人还在古代的乐舞艺术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古代有太昊“灼土为埙”的传说,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山海经海内经说:“帝俊生晏龙,晏龙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许多学者考证其为契,亦商族的祖先。东夷人善乐舞,自古已然。后汉书东夷传说:东夷“喜饮酒乐舞”,这和东夷人豪爽的性格也相符合。从考古资料看,东夷的乐器发明历史悠久。1979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曾出土了一个笛柄杯,能够吹奏出4个不同的乐音,音响清脆悦耳动听,与近代横吹竹笛不贴膜时发出的音响相似。这是迄今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陶制横吹管乐器。据有关专家研究,与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埙相比,“笛柄杯发出的音乐更多,且出现了半音音程,这是迄今发现夏以前的乐器中前所未有的”。 东夷族文明的发展还表现在金属冶炼和制作业中,他们可能是古代中国铜和铁的最早发明者和使用者。据大汶口发掘报告称:“大汶口晚期的成年男女合葬墓1号墓曾发现一个带有孔雀绿色的骨凿,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化验,含铜量为9.9,证明为铜质所污染。”至于污染源,或认为是铜器,或认为是含铜的孔雀石,但当时的东夷人已经对铜及铜矿石有了认识或利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铜器的使用较为普及,出土铜器的地点较多,虽然多为小件铜器,却是处于发明的领先地位。铁的发明使用也与东夷族有密切关系。最早的“铁”字是“从夷”的。说文说:“铁,古文铁,从夷。”夷人可能是铁的发明者。由上可知东夷人为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夷族相当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其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东夷族无论在文字的创制,还是礼制、宗教的形成上,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文字的创制是古代文明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