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金山中作业区动力地貌和岸滩稳定性分析.doc

收藏

预览图
编号:6054122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56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3-21 上传人:工业****销售 IP属地:浙江
15
积分
关 键 词:
上海港 金山 作业区 动力 地貌 岸滩 稳定性 分析
资源描述:
1、概述 上海港杭州湾港区金山中作业区位于杭州湾北岸,大小金山岛附近,西侧位于龙泉港出海闸以西3.0 km,规划岸线总长9.0km。受XXX委托,XXX承担《上海港杭州湾港区金山中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XXX承担专题研究,通过对工程区附近海域的水文、泥沙、岸滩稳定性分析和潮流、泥沙、波浪数值计算,为上海港杭州湾港区金山中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图1.1 上海港杭州湾港区金山中作业区地理位置 2、海岸动力地貌特性 2.1 自然地理 杭州湾位于我国沿海中部,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一个漏斗状的强潮海湾,以潮大流急含沙量高而闻名。杭州湾为钱塘江河口外海湾,上起澉浦,下至南汇镇海断面,湾顶连接钱塘江口,湾口与长江相邻,并经东部嵊泗、大衢、长涂、岱山以及舟山诸岛之间的水道沟通中国东海,海湾南岸在浙江省境内,北岸基本位于上海市南汇、奉贤、金山区境内,从西端金丝娘桥至长江口外南汇嘴,纵向距离约90km,面积约5000km2,湾口宽约100km,由于南侧围填,湾顶澉浦断面宽度现只有18km,位于上海市境内的岸线总长约68km,是上海市最南部的临海岸线。杭州湾西部和东部分别建有两座著名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和东海大桥。 杭州湾北岸整体呈近NE-SW 走向, 但自湾口向内, 整个岸线可以分为三处弧形凹入式岸段,分别为芦潮港~金山卫岸段、金山卫~乍浦岸段、乍浦~澉浦岸段,金山中作业区岸段位于杭州湾北岸靠近湾口凹入岸段的西端,该岸段是目前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核心利用岸段。规划港区西侧为金山车客渡码头,漕泾电厂码头位于港区内,东侧紧邻化工码头和孚宝码头。 图2.1 杭州湾地势(理论基面) 近年来,杭州湾北岸南汇临港新城工业区、漕泾化学工业区等的开发建设,南汇嘴、漕泾、柘林地区的围垦促淤工程,多个大中型码头已经建成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港区,随着岸线资源的陆续开发,杭州湾北岸岸线、水流泥沙条件和水下地形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杭州湾底部地势总体平坦,湾内大多为淤泥质岸滩,水深一般在-8~-10m之间。杭州湾北岸沿岸水深线的平面分布基本上与岸线平行,岸滩断面地形分带明显,由潮间带滩地、水下斜坡和海床三部分组成,即0m线以上为潮间带滩涂,0~ -8m为水下斜坡, -8m以下为杭州湾底部海床。近几十年来随着海岸带开发利用,海堤愈益接近低潮位,堤外仅有较窄的中、低潮滩,近岸水下斜坡(0m~-8m 等深线)由平缓逐步变陡。 2.2 杭州湾地貌结构[18][19] 杭州湾整体呈喇叭口状,湾口经舟山群岛间的潮汐通道与东海相连,湾顶与钱塘江口的弯曲河道相接。根据水下岸滩地貌类型特点,杭州湾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地貌特点(见图2.2)。澉浦~西三杭州湾大桥以西,为地形普遍高于-5m的沙坎区;沙坎区外至金山~王盘山~七姐妹一线,高程为-12~-7m、高差大于3m、条状潮流脊和冲刷槽(带)相间分布的潮流槽脊区;东侧是地形高程-8~-9m、平坦的湾口浅滩堆积区。另外杭州湾口通过若干潮流通道与外海相连。 (1)沙坎区 沙坎是钱塘江河口的一个特殊隆起区。该区地形自乍浦起开始抬高,在盐官至仓前一带达到高点,接着再向上游延伸至闻家堰一带。沙坎区有现代河槽和浅滩次级地貌单元。河槽底床高程-7~-2m,床面发育大型沙波。河槽床面的另一种底部形态是沟垄相间的冲刷地形,沟深0.5~1.5m,宽5~30m不等,垄宽70~150m,心滩的标高一般在0m之下,滩顶比较平缓,菱形大波痕是主要的底部形态。北滩处于淤涨阶段,南滩处于冲刷状态。 (2)潮流槽脊区 潮流槽脊区位于杭州湾喇叭口地形转弯和束窄部,沉积物粗化,地势起伏增大,水深一般-12~-7m,冲刷槽最深可达50m以上,潮流冲刷槽紧靠北岸。规划杭州湾港区金山作业区位于该区东部边缘,西临湾口浅滩堆积区。 图2.2 杭州湾地貌类型与分区图 乍浦至庵东断面是潮流脊和冲刷槽密度最大区域。断面北部为“狭窄潮滩~涨潮流冲刷槽~落潮流脊”地貌组合。涨潮流冲刷槽从东侧尖角岸线,向西逐渐尖灭、落潮流沙脊从西侧尖角岸段外的小岛向东延伸。断面中部为王盘山潮流脊群脊南北两个冲刷带,北冲刷带起伏较大,南冲刷带比较和缓。王盘山潮流脊群东支的高点在王盘诸岛的东南,向落潮流方向延伸;西支的高点在王盘诸岛的西侧,向涨潮流方向延伸,是潮流脊群的主支。王盘山潮流脊群的东南延伸方向上发育有另一相似的潮流脊群~七姐妹潮流脊群。断面南部是宽达11km、呈不对称舌状的三北浅滩,浅滩西半部以大型游荡潮沟系统为特征,东半部是平坦的粉砂滩。 金山三岛附近受岸线和岛屿地形影响,形成狭长的深度大于15m的冲刷槽,习惯上称为“金山深槽”。金山深槽位于工程区附近海域西部,东起大、小金山东缘,向西延伸到金山石化码头附近,研究海域深槽宽度在1.8km~3.6km之间,平均水深约25m,最大水深达58.2m。深槽内还发育有数个深潭,分布在金山深槽内和大金山和浮山之间。深槽两侧边坡不对称,北侧水下斜坡的坡度较大为10~20‰,南侧边坡较为平缓,外侧海床水深10~14m,组成物质为泥质粉砂、砂质粉砂。 (3)湾口浅滩堆积区 分布于杭州湾口北部和中部,中心位置位于滩浒山、大小白山一带,面积约2000km2,地势平坦,水深一般均在-8~-9m。沉积物一般以粘土质粉砂为主,中心部分泥含量超过40%,边缘约30%。地形、地层延续关系和沉积相属于长江三角洲前缘相沉积,近代研究结果均显示,该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长江口。 (4)湾口潮流通道 杭州湾口经若干潮流通道与外海连通,各潮汐通道的形态差别较大,北口门以平缓堆积区和长江水下三角洲的逐渐过渡为特征,南侧舟山、岱山、金塘诸大岛间形成峡谷型潮汐通道、中部岱衡洋、黄泽洋等潮汐通道主体则呈略下凹的洼地。 峡谷型潮汐通道在构造断裂基础上发育了深槽、边滩、潮流脊等潮汐通道特征地貌。其中,由金塘、册子、螺头诸水道串联成的复式潮汐通道长60km,宽约5km,经十余个口门沟通杭州湾和东海内陆架。深槽最大水深为120m,实测最大流速为3m/s,底质以基岩和沙砾堆积为主,潮流脊出现在通道出口和交汇处,由细砂或中细砂构成。 2.3 沉积特性[18][19] 杭州湾主要底质类型有7种,分别为中细砂、细砂、粉砂质细砂、细砂质粉砂、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粘土-粉砂-砂,在乍浦一带基岩岸线见有砾石和砾砂沉积,在某些侵蚀型岸滩出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见图2.3。 GS—砾砂 S—砂 FS—细砂 TFS—粉砂质细砂 FST—细砂质粉砂 YTS—粘土质-粉砂-砂 T—粉砂 YT—粘土质粉砂 图2.3 杭州湾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 粘土质粉砂是湾内主要的细粒沉积物,分布面积最广,包括金塘山-金山连线以东的湾口浅滩,与长江口同类沉积物连成一片,杭州湾南岸至镇海的淤泥质潮滩及其潮下带也有分布。粉砂是乍浦-庵东以西湾顶河口沙坎区的特征类型,占全区的90%以上,粉砂在潮流槽脊区呈带状分布,北区沿北向东与粘土质粉砂类型过渡,南区沿南冲刷带与三北浅滩向东延伸。细砂质粉砂主要分布于潮流沙脊系南北冲刷带的北侧边缘,多见于细砂与粉砂类型的过渡带与两粉砂带之间。粘土-粉砂-砂是粘土质粉砂与砂两类沉积物的过渡类型,常出现于岛屿流影区,在金山嘴-南汇嘴潮滩前缘也出现。细砂与粉砂质细砂、中细砂等分布较少,不足10%,主要分布在高潮位附近海滩和滩脊、潮流沙脊、潮流冲刷槽或潮汐通道的口门和底部和沙垄带的底部。 杭州湾底床不同地貌分区的表层沉积物表现出相应的区域变化:沙坎区以细粉砂为主,潮流槽脊区以粗粉砂和细沙为主,湾口堆积区以粘土质粉砂为主,从河口至湾口,形成“中-粗-细”的粒度变化规律,体现于地形和沉积特征上的杭州湾地貌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变化。 图2.4 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ϕ分布 图2.4为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湾口浅滩粘土质粉砂沉积区粘土含量30~50%,砂含量小于1%,中值粒径0.02~0.004mm,ϕ离差1.1~2.1,偏态-0.1~1.3。其中心地带沿大戟山~大小白山方向由长江口向西南深入后,又向东南折向册子水道一带。河口沙坎的粉砂沉积区中,泥含量小于1%,砂含量小于10%,中值粒径0.016~0.1mm,离差0~1.5,偏态-0.7~0.7。其中90%以上的采样点中值粒径集中于0.032~0.063mm,离差0.5,偏态-0.1~0.1。分选极好的粉砂沉积集中分布于河口沙坎的水域部分,河槽中的沉积物相对粗化,潮滩上沉积物相对细化。介于河口沙坎和湾口浅滩之间的潮流槽脊系,沉积物分布出现明显的局部分选,泥含量波动于0~40%,砂含量变化于0~90%,沉积物相对较粗但类型多变。潮流沙脊沉积物较粗,七姊八妹潮流沙脊群以中径0.077~0.117mm,离差0.1~0.9,偏态-0.1~0.3的细沙为主;王盘山潮流沙脊群中径0.029~0.038mm,离差0.4,零偏态;北部两个近岸潮流沙脊也有中径0.125~0.144mm的细砂。细砂级沉积的富集还出现在北岸潮流冲刷槽和沟垄地貌分布带的侵蚀沟槽。偏细的沉积区域出现在南北冲刷带和三北浅滩。前者中径0.022mm,离差0.5,偏态-0.1~0.3,以粉砂沉积为主;后者中径0.021mm,离差0.4,零偏态,粒级结构参数介于河口沙坎粉砂沉积区和湾口浅谈粘土质粉砂沉积之间,属于过渡类型。潮流槽脊系是杭州湾沉积物分布的特殊区域,既存在着细粒沉积物的正常分选过渡,也存在着细砂沉积物的局部富集。在暴风浪和风暴期间,常态的沉积分异往往被改造、破坏,局部或全部被风暴沉积所取代。根据杭州湾北岸潮滩风暴过程的沉积调整观测,风暴沉积物的结构具有下列明显调整:平均粒径粗化,分选性增强,潮间带内粒度参数差距缩小。 杭州湾浅地层沉积物从上而下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细砂、粉砂、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具有西粗东细特点,层厚度一般4~5m,上细下粗,底部有砂层。层厚自西向东由薄到厚,冲刷带附近层厚2.5~3m。南汇嘴附近6m,大小洋山附近局部8m,局部地段侵蚀缺失。该层以水平层理为主,浅滩与潮流脊处随地表坡度形成倾斜。第二层为细砂、粉砂质粘土,底部夹粉砂和中细砂层,厚度变化大,西侧2~4m,层理较乱,底界面不明显,东侧2~3m,大部呈水平层理。第三层西侧为细砂,底部含贝壳中粗砂,向东逐渐转为互层发育的粉砂质粘土,局部有中细砂和粉砂夹层,厚度变化自几十厘米至5米,底层界面凹凸不平,侵蚀面发育,钻孔取样发现贝壳、粗砂中含较多有孔虫,属全新世海侵初期沉积。第四层为粉砂质粘土,含粘土粉砂互层,水平层理,顶板为海侵初期侵蚀面。侵蚀面以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层属全新世沉积,总厚度在10~20m之间。 3、水文泥沙动力条件分析 本海域属于北亚中纬度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东南风为主,炎热湿润;冬季西北风为主,寒冷干燥。 3.1 气温 据金山区气象台1970~200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 历年平均气温:15.8 ℃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1 ℃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0.8 ℃ 3.2 降水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0.6mm。 3.3 雾 多年平均雾日数为44.1天/年。 3.4 风况 根据金山嘴测风站1960~1979年二十年资料统计分析,本区风况具有以下特点 [2][6](见表3.1): (1)常风向ESE~SSE,占31%;其次为NW~NNW向,占20% (2)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春、夏季盛行ESE~SSE向风,尤以SSE向最多,秋冬季盛行NW~N向风,其中秋季以NNW向最多,冬季NW向风最多 (3)常年风力一般在3~4级以下,全年大于或等于6级大风的日数约71天,其中以ESE~SSE向最多,其次为NW~NNW向。本区最大风速22m/s,风向为SSE。 表3.1-1 金山嘴1960-1979年各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及最大风速表 风向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平均风速(m/s) 3.6 3.6 4.2 5.4 5.3 6 6.3 6.6 4.6 3.7 3.6 3.4 3.1 3.9 4.8 4.4 最大风速(m/s) 17 18 16 18 20 20 20 22 17 10 18 11 12 18 20 14 频率(%) 7 5 5 5 7 10 10 11 6 5 2 1 2 4 10 10 表3.1-2 金山嘴站累年各月最多风向、频率(%)及平均风速(m/s)分布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风向 NNW NNW ESE ESE/SSE/SE SE/ ESE SE SSE SSE NNW NNW NW NW SE 频率 13 14 11 14 15 17 25 20 12 15 19 21 11 平均风速 4.2 4.6 4.9 5.0 5.1 5.1 5.8 6.1 4.6 4.3 4.3 4.3 4.9 图3.1 金山嘴1960-1979年风速及频率玫瑰图 根据金山区气象站提供的资料,1970~2006年该站多年平均风速3.3m/s,常风向SE向,频率10%。 热带风暴对本区的影响:本区每年6~9月份常受热带风暴袭击,其中以7~8月最多,据金山嘴26年风速资料统计,最大风速多位热带风暴影响造成,风向偏东,受热带风暴边缘影响时,本区风力最大达9级,如热带风暴中心在本区登陆,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 1960~2000年影响长江口台风共出现53次,平均1.3次/年,最多一年有5次(2000)。可见,该地区是台风影响多发地区。近20年来最强烈的台风有8114、8615和9711台风。9711台风期间芦潮港最大风速38m/s,风向ENE,最高潮位达5.68m,增水超过1997年以前历史上最高波高达5m。 3.5 波浪 (1)滩浒站统计资料分析[13][2] 据1991年~1999年共9年实测资料统计(表3.2),年平均波高0.3m。年平均周期1.2s,全年常浪向N~NNE,强浪向SSE和NNE,SSW~WNW波高较小。平均波高季节变化较小,秋季略高,波向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的常浪向为SSE~S,冬季的常浪向为NNE~NNW,春、秋季波向较分散。全年1.5m以上波高占2.0%,2.0m以上为0.2%。9711号台风过程,8月18日滩浒实测最大波高2.7m,周期4.6s,波向为NNE,8月19日波向转为SSE,最大波高仍为2.7m,周期4.2s。建站以来,实测最大波高4.0米,方向ENE。由于舟山群岛的屏障效应,根据滩浒站1978~1987年10年统计资料,纯风浪频率高达95%,涌浪出现的频率仅为4.7%。由于杭州湾外岛屿罗列,湾内地形不断束窄,造成波浪对本区岸滩作用强度减弱。表3.3为不同波高年内出现频率情况统计。 表3.2 滩浒站各向波浪要素统计表(1991~1999) “C”表示静浪 要 素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平均波高(m) 0.6 0.6 0.6 0.5 0.5 0.5 0.5 0.5 0.5 0.4 0.4 0.4 0.5 0.5 0.6 0.7 平均周期(S) 3.1 3.1 3.1 3 3 3 3 3 3 3 2.5 2.8 2.6 2.8 3.1 3.1 最大波高(m) 2.3 3 2.2 2.3 2.1 2.4 2.1 3 2.1 1.4 1.1 1 1.1 1.7 2.5 1.9 出现频率(%) 7 5 3 2 3 3 3 4 1 1 0 0 0 1 4 5 55 图3.2 滩浒1991-1999年波高及频率玫瑰图 表3.3 滩浒站1978~1987年波高年内分配表 波高(m) 0.6 0.8 1.0 1.2 1.5 2.0 2.5 3.0 3.5 4.0 天数(天) 211 120 71 37 17 4.2 1.2 0.9 0.6 0.3 (2)金山石化水文站波浪资料[6] 金山石化水文站各月平均波高、平均周期、最大波高统计值和波浪各向频率、平均波高和最大波高统计值分别见表3.4,表3.5: 表3.4 金山石化水文站月平均波高、平均周期、最大波高统计表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波高(m) 0.3 0.3 0.3 0.4 0.5 0.5 0.6 0.5 0.5 0.4 0.3 0.4 平均周期(s) 3.2 3.1 3.1 3.3 3.3 3.0 3.4 3.5 3.1 3.1 3.4 2.9 最大波高(m) 1.8 3.0 2.2 2.5 2.8 3.9 3.6 2.9 2.6 1.7 1.9 1.7 表3.5 金山石化水文站各向频率平均波高、最高波高统计表 风向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频率(%) 2 1 6 5 20 13 27 6 9 5 2 1 2 1 2 0 平均波高(m) 0.4 0.5 0.6 0.7 0.6 0.7 0.7 0.7 0.6 0.5 0.5 0.4 0.4 0.5 0.3 0.3 最大波高(m) 1.4 2.1 2.6 1.9 2.8 3.3 3.9 3.6 2.3 2.5 2.9 0.7 1.5 1.6 1.6 0.6 图3.3 金山石化站波高及频率玫瑰图 (3)2000~2001观测资料[4] 2000年8月~2001年8月在上海化工区前海域进行了短期波浪观测。据此资料统计分析,常浪向为SSE向和ESE向,强浪向为SE向和ENE向。实测最大波高为3.06m,平均波高为0.49m。大浪主要出现在台风影响季节,波高的季节性差异较明显,平均波高夏季(0.73m)大于冬季(0.37m)。 3.6 潮汐特征 杭州湾属强潮海湾,外海传入的潮波进入杭州湾后,受地形和喇叭口海湾形状影响,潮波发生变形,由湾口至湾顶逐步增大,表现为潮差增大,涨落潮波不对称,前坡陡,后坡缓。杭州湾还受潮汐、钱塘江径流和长江径流、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且湾口水域宽阔,当潮波进入河口,伴随着浅海波的产生,潮波形态发生变化,使高低潮时刻随之调整。 工程海域靠近金山嘴水文站,根据金山嘴水文站潮位资料统计分析,本海域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每日两涨两落,日潮不等现象较为显著;主要表现为高潮不等,从春分到秋分期间一般夜潮大于日潮,从秋分到翌年春分为日潮大于夜潮。潮波性质基本上接近驻波形态。 根据1977~2002年实测潮位资料分析[2],自乍浦至芦潮港海域潮位特征值(基面为吴淞零点)见表3.6,其中金山嘴站的基面关系见图3.4。由于杭州湾河口是典型的喇叭型河口,潮汐进入杭州湾后能量逐步反射集中,潮差从湾口向内河逐渐递增,湾口芦潮港站多年平均潮差为3.24米,最大潮差5.92m,至湾顶浙江澉浦平均潮差为5.71米,最大潮差达9.00米[14]。澉浦位于湾顶,向西至尖山附近即开始形成涌潮。 表3.6 杭州湾北岸乍浦-芦潮港潮位特征(m) 项 目 乍浦 金山石化 金山嘴 芦潮港 资料年限 1970~2004 1977~2002 1977~2002 1977~2002 历史最高潮位 7.17 6.57 6.03(1997) 5.63 历史最低潮位 -1.99 -1.62 -1.78(1969) -1.26 平均高潮位 4.28 3.89 3.78 3.49 平均低潮位 -0.50 -0.28 -0.22 0.23 平均潮差 4.78 4.17 3.92 3.24 最大潮差 7.82 6.65 6.57 5.92 图3.4 金山嘴站基面关系(单位:m) 2011年9月5日~10月5日在工程区附近海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潮位观测,根据资料分析结果,3个潮位站平均潮差为4.06~4.57m,最大潮差5.78~6.28m,见表3.7。从芦潮港多年月平均潮差分布看(图3.6),本次水文测验处于全年潮差最大月份,与金山嘴多年潮位统计值比较,本次观测期间02潮位站(漕泾码头)潮差达6.1m,与金山嘴站历史最大潮差仅差0.47m。 表3.7 2011年9月水文测验期平均潮差统计(单位:cm) 验潮站 平均 最大 最小 潮位01 457 628 207 潮位02 429 610 188 潮位03 406 578 172 芦潮港 360 524 126 图3.5 2011年9月水文测验潮位站和水流测站布置图 图3.6 芦潮港多年月平均潮差变化图 3.7 潮流特性 杭州湾为著名的强潮海湾,潮汐振动主要来自于东海前进潮波的传入。东海的潮流向西运动部分通过舟山群岛直接进入杭州湾,而偏北一股水流向西运动在南汇嘴附近分为两支:北支沿着南汇北岸进入长江口,南支沿着南汇临港岸线向西进入杭州湾。杭州湾水下地形平缓,潮波进入工程水域后,受地形和岸线的约束,以往复流为主。 3.7.1 往年水文资料统计分析 杭州湾北部海域有多次观测资料,工程区附近有布置测流点的约有7次,目前可以收集到2000年后的水文测验4次,分别为2003年9月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4年3月东勘院、2007年4月南汇区水文站以及2011年9月东勘院为本项工程进行的水文测验,测流点布置见图1.2,其中2003年9月由于天气原因资料不完整,且16#测点布置在码头区内,代表性不好。表3.8~表3.10为往年水文测验资料流速、流向统计表。 表3.11为几次水文测验期间大小潮平均潮差统计,可以看出,2011年9月水文测验期间大潮潮差明显大于其它两次,小潮潮差稍小于2007年4月的潮型。根据几次水文测验分析,一般的规律是,由芦潮港至金山石化杭州湾北岸流速逐渐减小,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水流流速也逐渐增大。 表3.8-1 2003年9月13-14日大潮涨、落潮垂线平均最大流速(m/s)流向() 测站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14 1.18 1.89 286 1.15 1.80 147 1.19 1.88 311 1.09 1.57 165 15 1.42 1.70 255 0.77 1.20 58 1.20 1.63 255 0.81 1.21 35 16 0.74 1.14 230 0.75 1.18 41 0.81 1.40 248 0.78 1.29 41 表3.8-2 2003年9月16-17日中潮涨、落潮垂线平均最大流速(m/s)流向() 测站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14 0.75 1.41 313 0.79 1.24 168 1.10 1.60 310 0.88 1.31 168 15 0.74 1.25 269 0.76 1.15 70 1.00 1.28 252 0.72 1.07 74 16 0.73 0.76 0.71 1.11 53 0.68 1.03 244 0.75 1.09 50 表3.8-3 2003年9月21-22日小潮涨、落潮垂线平均最大流速(m/s)流向() 测站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14 0.48 0.70 313 0.56 0.86 152 0.42 0.63 310 0.41 0.63 158 15 0.40 0.59 240 0.61 0.83 100 0.35 0.54 260 0.40 0.59 89 16 0.31 0.52 274 0.54 0.74 83 0.33 0.47 293 0.37 0.59 58 表3.9 2004年3月大、小潮涨、落潮垂线平均最大流速(m/s)流向() 测站 大潮 小潮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1 0.94 1.63 249 0.71 1.34 70 0.36 0.94 253 0.33 0.79 49 2 0.91 1.68 238 0.87 1.40 72 0.32 0.72 242 0.42 0.81 68 3 0.93 1.66 257 0.84 1.48 80 0.36 0.75 255 0.37 0.69 89 4 1.14 2.25 280 0.91 1.57 94 0.45 0.95 270 0.44 0.96 94 潮差(m) 5.12 1.70 * 表中潮差为金山石化潮位站资料 表3.10-1 2007年4月17-18日大潮涨、落潮垂线平均最大流速(m/s)流向() 测站 落潮 涨潮 落潮 涨潮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1 0.95 1.25 65 1.06 1.78 236 0.85 1.31 64 1.01 1.59 238 2 1.09 1.47 76 1.19 1.90 247 0.93 1.51 75 1.11 1.74 251 3 0.45 0.70 60 0.62 1.12 238 0.47 0.72 57 0.73 1.24 238 4 0.76 1.09 59 0.81 1.58 247 0.65 1.07 57 0.87 1.37 244 5 1.09 1.37 61 1.16 1.85 232 0.97 1.52 60 1.04 1.57 240 6 0.92 1.35 75 1.18 1.81 249 0.79 1.31 76 1.04 1.65 251 平均 0.88 1.00 0.78 0.97 潮差(m) 4.8 5.0 5.0 4.8 * 表中潮差为化工码头潮位站资料 表3.10-2 2007年4月12-13日小潮涨、落潮垂线平均最大流速(m/s)流向() 测站 落潮 涨潮 落潮 涨潮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1 0.34 0.55 54 0.61 0.94 238 0.54 0.84 68 0.53 0.77 233 2 0.37 0.60 69 0.57 0.95 245 0.57 0.86 72 0.49 0.81 239 3 0.30 0.48 54 0.42 0.77 243 0.33 0.53 66 0.41 0.69 239 4 0.28 0.52 67 0.54 0.88 243 0.46 0.70 61 0.46 0.73 228 5 0.32 0.55 61 0.49 0.89 241 0.57 0.83 61 0.48 0.79 239 6 0.30 0.52 63 0.56 1.00 255 0.48 0.76 87 0.42 0.76 266 平均 0.32     0.53     0.49     0.47     潮差(m) 2.1 3.3 3.3 2.8 * 表中潮差为化工码头潮位站资料 表3.11 近年几次水文测验大、小潮潮差(m)比较 测量时间 潮位站 大潮平均潮差 小潮平均潮差 2004.3 金山石化 5.12 1.70 2007.4 金山嘴 5.30 3.08 2011.9 漕泾码头 5.87 2.51 3.7.2 2011年9月水文资料分析 表3.12为2011年9月水文测验大、小潮流速、流向及对应的潮差统计结果,水流测点位置见图3.5。图3.7为水文测验期间大、小潮垂线平均流速矢量图。 (1)垂线流速 测量区域内大潮涨潮平均流速为0.84~1.53m/s,平均1.24m/s;落潮平均流速0.74~1.19 m/s,平均1.00m/s。小潮涨潮平均流速0.24~0.61m/s,平均0.46 m/s;落潮平均流速0.35~0.56 m/s,平均0.47 m/s。大潮涨潮最大流速1.42~2.37m/s,落潮最大1.15~1.71 m/s,小潮涨潮最大流速0.37~0.89m/s,落潮最大0.54~0.78 m/s。其中大潮涨潮时3#站流速最大,其次是4#、8#站,这是由于3#站位于大小金山之间的涨潮潮流通道,水流相对较强;落潮时9#站流速最大,其次是7#、6#站,但各站流速差异较涨潮小。涨落潮流速最小值均发生在5#站,这是由于该站位于漕泾码头前沿,受到码头桩基的挑流作用,该区域处于缓流区,水流相对较弱。另外涨潮时受到大小金山岛的掩护作用,2#站的流速也相对较弱。 表3.12-1 2011年9月28-29日大潮涨、落潮垂线平均最大流速(m/s)流向() 测站 落潮 涨潮 落潮 涨潮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1 0.90 1.68 59 1.21 1.81 251 0.82 1.56 65 1.35 2.18 225 2 1.09 1.55 65 1.16 1.58 238 0.97 1.56 51 1.03 1.72 244 3 0.84 1.26 61 1.45 2.25 247 0.80 1.41 64 1.52 2.37 240 4 1.04 1.54 72 1.37 2.01 232 0.94 1.58 71 1.33 2.15 245 5 0.82 1.21 51 1.03 1.42 232 0.78 1.15 53 0.84 1.48 223 6 1.03 1.71 66 1.23 1.94 239 1.17 1.59 71 1.36 2.23 244 7 1.15 1.66 73 1.30 1.75 257 1.15 1.67 77 1.10 1.72 254 8 0.95 1.57 65 1.31 1.86 234 1.10 1.54 63 1.38 2.05 236 9 1.19 1.67 69 1.22 1.72 259 1.25 1.66 76 1.05 1.82 250 平均 1.00 1.25 1.00 1.22 潮差(m) 5.72 5.70 5.86 6.04 * 表中潮差为漕泾码头潮位站值 表3.12-2 2011年9月21-22日小潮涨、落潮垂线平均最大流速(m/s)流向() 测站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VF VFmax αFmax VE VEmax αEmax 1 0.60 0.88 227 0.35 0.58 54 0.44 0.58 248 0.39 0.54 73 2 0.48 0.85 248 0.47 0.70 65 0.31 0.47 264 0.47 0.67 64 3 0.54 0.87 238 0.43 0.59 66 0.41 0.52 244 0.45 0.67 56 4 0.61 0.94 222 0.47 0.72 73 0.39 0.56 242 0.44 0.63 71 5 0.37 0.66 238 0.40 0.63 67 0.24 0.37 236 0.42 0.63 69 6 0.56 0.82 238 0.50 0.78 71 0.27 0.38 243 0.56 0.72 69 7 0.59 0.89 251 0.48 0.72 90 0.39 0.54 259 0.51 0.65 83 8 0.62 0.89 260 0.51 0.88 95 0.35 0.51 245 0.57 0.80 74 9 0.63 0.98 236 0.47 0.74 72 0.32 0.47 240 0.56 0.77 78 平均 0.56     0.45     0.35     0.49     潮差(m) 3.15 2.88 1.84 2.15 * 表中潮差为漕泾码头潮位站值 图3.7-1 2011年9月大潮垂线平均流速矢量图 图3.7-2 2011年9月小潮垂线平均流速矢量图 比较水文测验期间涨、落潮平均流速,除了9#站,测流海域基本以涨潮流为优势流,各站涨潮流速一般为落潮的1.07~1.77倍,其中3#站受到岛屿的影响,涨落潮流速比值达1.77倍。 流速的垂向分布总体为上层最大(表、0.2H)、中层次之、底层最小,由于水下地形的不同,其流速的垂向分布略有差异。 (2)流向 从本次水文测验大、小潮矢量图可以看出,测量海域基本上为往复流,强流向与平均流向基本一致,实测最大流速的流向,涨潮总体为西偏南,落潮总体为偏东北向,自东向西各站涨落潮强流向基本保持一致。涨潮流强流向为225~260,落潮流强流向为50~90。 (3)涨、落潮流历时 涨、落潮历时是反映地形、径流对潮波的作用影响,测流海域的涨落潮历时具有河口特征,一般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 表3.13为2004年3月水文测验期间杭州湾北岸部分站位平均涨落潮历时,说明杭州湾北岸涨潮流历时比落潮流历时少1.5小时左右。其中金山嘴多年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24分,落潮历时7小时1分,多年平均涨、落潮历时比值为1:1.33。 表3.13 杭州湾北岸部分测站平均涨落潮历时 站名 平均涨潮历时 平均落潮历时 历时差(涨-落) 芦潮港 5:26 7:00 -1:34 金山嘴 5:24 7:01 -1:37 乍浦 5:25 7:00 -1:35 表3.14为本次水文测验期间几个潮位站涨、落潮历时,可以看出,几个潮位站涨、落潮平均历时相差1 h20min左右。 表3.14 2011年9月水文测验潮位站平均涨、落潮历时(单位:h:min) 验潮站 平均涨潮历时 平均落潮历时 历时差 潮位01 5:35 6:50 1:15 潮位02 5:29 6:56 1:27 潮位03 5:35 6:51 1:16 表3.15为测流水域各站涨、落潮历时统计,可以看出,各站平均落潮流历时普遍长于平均涨潮流历时,平均历时差总体为外侧大于近岸各站。大潮均为落潮流历时长于涨潮流历时,涨落潮历时差在40min~1h59min,小潮除1站落潮流历时略小于于涨潮外,各站均为落潮流历时长于涨潮流历时,历时差13min~1h25min。 表3.15 水流测站平均涨落潮流历时统计(单位:h:min) 潮次 站号 1 2 3 4 5 6 7 8 9 大 潮 涨潮流历时 5:46 5:11 5:17 5:17 5:15 5:50 5:34 5:58 5:27 落潮流历时 6:35 7:10 7:07 7:02 7:09 6:30 6:52 6:39 6:57 历时差 0:49 1:59 1:50 1:45 1:54 0:40 1:18 0:41 1:30 小 潮 涨潮流历时 6:33 6:07 6:19 6:04 5:44 5:41 6:01 6:24 5:37 落潮流历时 6:06 6:38 6:40 6:24 6:57 7:06 6:47 6:37 6:59 历时差 -0:27 0:31 0:21 0:20 1:13 1:25 0:46 0:13 1:22 (4)余流 余流一般指实测海流扣除周期性潮流后的剩余部分,它主要受地形、气象、迳流等因素的影响和控制,由于潮流运动时携带泥沙, 因而余流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水沙的净运移方向。经实测资料分离计算,工程水域在当前季节水文气象条件下的大、小潮垂线平均余流列表3.16,大、小潮余流矢量图见图3.8。 表3.16 水流测站余流统计(单位:cm/s、度) 站号 1 2 3 4 5 6 7 8 9 大潮 流速 15 17 11 11 4 6 12 13 20 流向 230 55 243 115 67 180 68 223 54 小潮 流速 11 6 3 6 6 7 4 5 8 流向 210 71 297 163 72 99 164 149 133 从余流计算结果看,大潮近岸余流指向西侧为净进,外侧站余流则向东指向湾外;小潮除了西侧近岸的两个站以外,余流均指向南偏东方向或东向,为净出。 (5)工程区海域水流特点 1)工程区海域潮流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涨、落潮流的运动形式基本上为往复流; 2)潮流强度与潮差直接相关,大潮流速大,小潮流速弱; 3)涨潮流速一般大于落潮流速,各点有差异; 4)平均落潮流历时普遍长于平均涨潮流历时,长期统计值大约在1h30min左右; 5)工程区海域余流大潮近岸区由东向西,外围由西向东;小潮除西侧外,大多净向南偏东。 图3.8-1 大潮期间余流垂线矢量图 图3.8-2 大潮期间余流垂线矢量图 3.7.3 杭州湾潮流分布特点 根据2009年9月水文测验资料计算的杭州湾大潮涨、落急垂线平均流速分布见图3.9。可以看出,杭州湾涨潮流速从湾口向湾顶逐渐增加,湾口断面流速为1.4~1.5m/s,湾中1.7~1.8m/s,到达湾顶南侧深槽区流速可达2.5~2.6m/s,全湾纵向(东西向)分布变化比较明显。除湾顶外,一般北岸流速大于南岸,主流偏北,北岸流速梯度也大于南侧。 落潮流速分布则相反,除湾顶外,一般为湾口流速大于湾中,其中湾口流速为1.7~1.8m/s,湾中流速1.5~1.7 m/s,湾内流速分布以横向(南北向)变化为主,南岸流速大于北岸,即落潮主流偏南,南岸的流速梯度大于北侧,。 图3.9-1 2011年9月29日11点杭州湾涨急垂线平均流速(m/s)分布 图3.9-2 2011年9月29日5点杭州湾落急垂线平均流速(m/s)分布 3.8 悬沙特性 从宏观上看杭州湾北岸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口,泥沙来源丰富,泥沙再搬运是湾内泥沙运动的主要形式。 3.8.1 杭州湾含沙量分布特点[19] [20] 杭州湾海区悬沙的平面分布反映了长江来水来沙的影响,作为长江泥沙扩散的南侧,潮流作用比较强劲,一般悬沙浓度较高。根据正常气候条件下湾内大潮周日连续站观测结果,见图3.10,湾内存在三个高含沙量区:含沙量最大的区域位于湾顶沙坎区,平均含沙量达3.4~4.4 kg/m3,一处位于湾口北部南汇嘴滩地前缘,平均含沙量为1.2~3.2 kg/m3,另一处位于三北滩地前缘海区,含沙量为1.0~2.6 kg/m3,后两个高含沙区域沿南汇嘴~三北浅滩连线方向成为发育于杭州湾锋面附近的高含沙量带。湾内相应也存在两个相对稳定的低含沙量区:一个是位于大鱼山海域的外侧区联系金塘、册子、岱衡洋诸入海通道,平均含沙量1.0 kg/m3;另一处就位于金山咀附近近岸海域,平均含沙量0.5~1.0kg/m3,周围被高含沙水体包围,金山咀海域是杭州湾含沙量最小的海域。由钱塘江口~杭州湾口,形成悬浮泥沙“低-高-低-高-低”的纵向分布规律。 图3.10 杭州湾典型连续站周日平均含沙量分布 3.8.2 实测含沙量分布特性 据上海化工区前沿海域1996年11月水文测验,大潮平均含沙量为1.18~1.70 kg/m3,小潮为0.27~0.60 kg/m3。根据化工区2000年秋季水文测验结果,大小潮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63和0.49 kg/m3。 根据2003年9月水文测验结果,含沙量从芦潮港至石化码头逐渐减小,一般涨潮含沙量大于落潮,大潮涨潮平均含沙量1.50~0.69 kg/m3,最大2.48~1.02kg/m3;落潮平均含沙量1.41~0.74 kg/m3,最大1.77~1.09kg/m3。 表3.17 2003年9月水文测验涨、落潮平均、最大含沙量(单位:kg/m3) 测站 大潮 中潮 小潮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14 1.50 1.41 2.48 1.77 0.87 0.62 1.63 1.13 0.09 0.09 0.15 0.16 15 1.22 0.97 1.89 1.36 0.73 0.65 1.47 0.98 0.08 0.09 0.15 0.21 16 0.69 0.74 1.02 1.09 0.49 0.46 0.69 0.75 0.09 0.08 0.28 0.13 根据2004年3月水文测验资料[3],杭州湾北岸水域从西向东含沙量逐渐减小,位于工程区2#站处于含沙量最小的区域,该站大潮涨潮平均1.36 kg/m3,最大2.08 kg/m3,落潮平均1.36 kg/m3,最大2.14 kg/m3;小潮涨潮平均0.20 kg/m3,最大0.49 kg/m3,落潮平均0.24 kg/m3[3] ,最大1.17 kg/m3。 表3.18 2004年3月水文测验涨、落潮平均、最大含沙量(单位:kg/m3) 潮次 站号 大 潮 小 潮 涨潮 落潮 涨潮 落潮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1# 1.52 2.14 1.57 2.36 0.57 1.66 0.54 1.48 2# 1.36 2.08 1.36 2.14 0.20 0.49 0.24 1.17 3# 1.67 2.66 1.54 3.95 0.30 1.62 0.25 2.24 4# 2.15 4.64 2.12 5.23 0.30 1.80 0.30 2.14 根据2007年4月水文测验资料分析[5],本海域大潮涨潮平均含沙量为1.46 kg/m3,落潮为1.44 kg/m3;小潮涨潮为0.30 kg/m3,落潮为0.24 kg/m3。其中1#、4#近岸区含沙量相对较大,大潮含沙量明显大于小潮,涨潮含沙量稍大于落潮含沙量。 表3.19 2007年4月水文测验各测站半潮及全潮平均含沙量(kg/m3) 垂线号 潮型 1# 2# 3# 4# 5# 6# 平均值 大潮 涨潮 1.79 1.35 1.41 1.70 1.23 1.32 1.46 落潮 1.64 1.42 1.17 1.65 1.38 1.39 1.44 全潮 1.72 1.39 1.10 1.67 1.31 1.35 1.42 小潮 涨潮 0.30 0.29 0.29 0.28 0.38 0.27 0.30 落潮 0.25 0.24 0.27 0.21 0.32 0.19 0.24 全潮 0.28 0.26 0.28 0.28 0.35 0.21 0.28 表3.20为2011年9月水文测验期间垂线平均含沙量统计,图2.11为大潮涨半潮、落半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分布。测流水域大潮平均含沙量在1.15~2.27kg/m3之间,小潮平均在0.17 kg/m3~0.48kg/m3之间。其中大潮涨潮平均含沙量1.20~2.12kg/m3,最大1.73~3.34kg/m3;落潮平均含沙量1.11~2.31kg/m3,最大1.83~3.64kg/m3。小潮涨潮平均含沙量0.21~0.53kg/m3,最大0.31~0.79kg/m3;落潮平均含沙量0.13~0.37kg/m3,最大0.22~0.99kg/m3。其中涨潮9#站含沙量最大,其次是位于大小金门岛西侧的2、3、4#站以及距岸相对较远的7#站,近岸区含沙量相对较低;落潮时大小金山岛西侧的3#站以及附近的2#、4#站含沙量最大,近岸区的5、6、8#站含沙量相对较小。涨、落潮含沙量比较,9#站涨潮含沙量大于落潮,其它站涨、落潮含沙量基本相当。在一个潮周期中,一般最高含沙量多出现在高、低潮位附近,平潮附近含沙量较低。
内容简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上海港金山中作业区动力地貌和岸滩稳定性分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054122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