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车辆双横臂式独立悬架断开式转向桥优化设计.pdf_第1页
工程车辆双横臂式独立悬架断开式转向桥优化设计.pdf_第2页
工程车辆双横臂式独立悬架断开式转向桥优化设计.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研究与应用 2 0 1 2 年 第5 期 总 第1 2 1 期 设计与制造 工程车辆双横臂式独立悬架断开式转 向桥优化设计 董文亮 甘 肃畜牧 工程职 业技术 学院 车辆工程 系 甘肃 武威7 3 3 0 0 6 摘要 以某型超 宽 超重型工程车辆为研 究对象 应 用 A D A MS仿真软件 建立 了该工程 车辆 前悬 架及 转 向系统虚拟 样机模型 以轮 胎上下跳极 限位 时的主销 转角为优 化 目标 对转向桥 断开点进 行 D O E分析 通过计 算 实例 使转向车轮实际转角接近理论转角 转向梯形机构有较大的传动角 给出了求解双横臂式独立悬架转向梯形 断开点以及转向梯形的设计 计算方法 关键 词 双横臂 式独 立悬架 断 开式转 向桥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T H 1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7 4 4 1 4 2 0 1 2 0 5 0 0 7 5 0 2 The op t im iz a t io n o f t he do ub le wis h bo ne s us p e ns ion a nd s t e e r ing s y s t e m in m in ing v e h icl e s Do n g W e n lia n g S ch o o l of v e h i cl e e n g ie e r in g G a n s u p o l y t e ch n i c co ll e g e o f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Wu w e i G a n s u 7 3 3 0 0 6 C h i n a Ab s t r a ct I n t h is a r t icle t h e f r o n t s u s p e n s io n a n d s t e e r in g s y s t e m v ir t u a l p r o t o t y p e is b u ilt f o r t h e min in g v e h icle s w it h AD AMS T o min imiz e t h e a n g le o f k in g p in w h e n t h e t ir e s g o u p wa r d a n d d o w n w a r d t h e r e is a d e s ig n o f e x p e r ime n t a b o u t t h e b r e a k o ff p o in t b e t w e e n t h e lin k s Ba s e d o n t h e min in g v e h icle s it p r o v e s t h a t t h e o p t imiz a t io n o f d o u b le wis h b o n e s u s p e n s io n a n d s t e e r in g s y s t e m is u s e f u 1 T h e a ct u a l a n g le o f t h e t ir e is mu ch clo s e r t o t h e a n g le co mp u t e d b y a ck e r ma n f o r mu la Ke y wo r d s d o u b le wis h b o n e s u s p e n s io n b r e a k o ff p o in t o p t imiz a t io n 1 引 言 在轿车和越野汽车上 悬架是车架 或承载式车 身 与车桥 或车轮 之 间的一切传力 连接装 置的总 称 其功用是传递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矩 并 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 并衰减 由此引起的震动 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 一般 由 弹性元件 减震器和导向机构等组成 前悬架大都采 用独立悬架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悬 架 由于独立悬架的左右车轮运动相互独立 因此必 须采用断开式转向梯形结构 J 独立悬架车辆当转 向梯形断开点位置选择不当时 转 向杆系与悬架导向 机构运动不协调 汽车在行驶过程 中就会出现前轮摆 振 跑偏等现象 破坏操纵稳定性 加剧 轮胎磨损 J 因此转向梯形断开点位置的确定是独立悬架和转 向 梯形设计的关键 问题之一 笔者 以不等长双横臂为 研究对 象 应 用 A D A MS仿 真软件 建立虚 拟样机模 型 对转向系断开点进行优化 2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 独立悬架的结构可分为烛式 麦弗逊式 连杆式 等多种 其 中烛式和麦克弗逊式形状相似 两者都是 将螺旋弹簧与减振器组合在一起 但因结构不同又有 很大区别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 是一种车轮在汽车横 向平面 内摆动的独立悬架 这种独立悬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 前轮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 按上 下是否 等长 又分为 等长双横臂式和不等长双横臂式两种 不等长式上 下各有一个不等长摇臂 共 同吸收横 向力 因此横 向 刚度大 并且通过合理 的布置 可使轮距和前轮的定 位参数在可接受的限定范围内变化 这就克服了等长 式双横臂悬架轮胎磨损严重的弊端 路面的适应力 好 轮胎接地面大 贴地性好 等长双横臂式悬架在 车轮上下跳动时 能保持主销倾角不变 但轮距变化 大 与单横臂类似 造成轮胎磨损严重现在 已经很 少使用 对于不等长双横臂式独立悬架 只要选择适 当的横臂长度 合理 的布置 就可使轮距及前轮定位 参数均在可接受的限定范围内 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 轮胎磨损 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方向稳定性 保证 汽车具有 良好的行驶性 3 转 向桥 优化设计 问题分析 悬架和转向系统布置 的好坏对汽车平顺性 和操 稳性起着决定作用 作为悬架转向系统的桥梁 转向 系断开点的布置一直是行业 内的关注热点 为此 在 设计时对转 向梯形断开点需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1 转 向梯形需保证汽车在转弯行驶时 车轮做 纯滚动而不滑移 必须使两转 向前轮轴线的延长线与 后轴轴线延长线交 于一点 这点称之 为瞬时转 向中 心 此时 转向内外轮转角应满足如下关系 J co t co 己 为转 向外轮转角 为转 向内轮转角 K 收稿 日期 2 0 1 2 0 8 2 3 作者简介 董文亮 1 9 8 5 男 甘肃定西人 助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汽车制造与维修及汽车 电器等方面的教研工作 7 5 设计与制造 2 0 1 2 年 第5 期 总 第1 2 1 期 杌械研究与应用 为两主销 中心线延 长线到地 面交 点 的距 离 为轴 距 这是设计转 向梯形时 正确处理内 外轮转角关系 的理论依据 转向梯形机构 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汽车 转向时内 外轮理想的转角关系 但现有汽车转向梯形 的设计不能完全吻合理想曲线 只能尽可能贴近 2 汽车转向梯形 和前悬架运动 干涉使车轮绕 主销旋转 改变车轮前束值 断开点位 置直接决定 了 前束随车轮跳动量 的变化特性 j 汽车转 向梯形 和 悬架干涉引起的附加转角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转向车 轮依靠前悬架导向杆系来保证车轮与车身的相对 运 动关系 另一方面 转向机 和转 向车轮之间的传动杆 也使得车轮与车身有一定的相对运动关系 这两种 运动关系是两套独立机构实现的 因此要做到完全一 致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一致就造成车身侧倾和垂直位 移时运动干涉引起转 向轮的附加转角而改变车轮前 束值 因此需合理确定转向梯形断开点 改善车轮前 束角随车轮跳动行程的变化特性 4 悬架转 向系统数值模型 4 1 理论模型的建立 双横臂悬架转 向系统如图 1 所示 右侧双横臂及 转 向拉杆未画出 左右侧沿 0 0 轴对称 图中车轮绕 C D轴做定轴转动 A B轴 为主销 A F和 B G各为上下 横臂 C E为转 向节臂 E H为转 向横 拉杆 I H J为转 盘 在 C点处为固定副约束 4 E 日 t 处为球副约 束 F G 处为铰链约束 车 左侧 D 图 l理论模 型 假定转盘 I H J不动 即车辆未作转向动作 当上 下横臂 A F和 B G分别绕 F G点转动时 因存在横拉 杆 E H作用 使得 车轮绕 主销 A B产生 一个转角 在轮胎高频上下振动时 该转角 i f r 也作往复变化 该 现象称之为轮胎 的摆振 摆振现象的存在 大大降低 了轮胎使用寿命 对车辆的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 此 转角 即成为建立数值模型的优化 目标 4 2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机械动力学仿真软件 A D A M S中的 V I E W 及 I N S I G H T模 块 是 MS C与 A U D I B MW R E N U A L T和 V O L V O等公司合作开发 的整车设计 软件 整合 了汽 车设计开发方面的经验 能够帮助工程师尽快建立高 精度的悬架系统 转 向系统在 内的参数化虚拟样机模 76 型 图 2是在理论模型基础上 应用 A D A M S V ie w 建立的前悬及转向拉杆 的虚拟样机模型 图 2中 轮 胎模型支撑于试验台上 试验 台只能进行垂 向运动 通过施加相关运动动作使轮胎上下跳 轮胎与试验 台之间被施加了平面约束 轮胎只能在试验 台上方运 动 这样较为真实的仿真了轮胎运动 图 2 虚拟样机模 型 4 3定 义 目标 函数 及变量 为减轻轮胎 的磨损 选择主销转角的绝对值作为 目标 函数 通过断开点 的优化分析 使得主销在车轮 上下跳时的转角最小 最大限度 的减少轮胎摆振 角 以图 3为 目标 函数 曲线 其横 坐标 为轮胎跳动位移 向上为正 纵坐标 为悬架转 向干涉时轮 胎转角 可见 最大的干涉量约为 4 5 干涉角较大轮胎磨损 越严重 在 A D A MS V ie w中 分别将图 1中断开点 的坐标定义为 D V 一 1 D V 2 D V 一 3 优化的 目 标函数选取最小值 约束条件选取转 向拉杆问的传动 角 使之小于 4 0 这使得传递效率更高 拉杆 的做功 更 为有效 m o d e l 1 F U N G T1 0 N M E A 1 V A RI A B L E C L A S S 2 图 3目标 函数 曲线 5 仿真 结果 定义仿真时间和步长 优化后的主销转角如 图 4 所示 图4中 横坐标为轮胎跳动量 纵坐标 为主销 转角 b e f o r e 曲线 为优化前 主销转角 a f t e r 曲线 为优化后主销转角 可见优化后 主销转角最大值 由 4 5 减小至 1 5 4 6 结论 笔者以不等长双横臂为研究对象 应用 A D A M S 仿真软件建立虚拟样机模型 对转向系断开点进行优 下转第 8 2页 设计与制造 2 0 1 2 年 第5 期 总 第1 2 1 期 机械 研究 与应用 6 模具修改得到液压拉伸模具因液压拉伸 只需凸模 下模的口模和压边圈 如图 2 3 a 所示 将上述各模具组件修改后的液压拉伸模具装配图 凸 模 凹模及压边圈如图 2 3 b c d e 所示 5 结论 具有空间曲面特征 的重载汽车螺旋底制动器壳 件 的仿真设计 具有较大难度 研究结果表明该零件 底部通过数学公式建立扫描 曲线 将 P r o E的实体造 型和曲面造型功能两者巧妙地结合运用 成功地实现 了有空间曲面特征的制动器壳件三维实体造型 再 由此通过 P r 0 E和 D y n a f o r m各 自的优势快速 产生液压成形仿真的形面模型 实 现仿真快速建模 并设置合理参数进行仿真 成功后用 P r o E快速生成 液压成形模具 实现设 计一 仿真数字化 为今 后此类 型的制动器外壳件液压成形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涛 郎利辉 周贤宾 先进板材液压 成形 技术及其进展 J 塑性工程学报 2 0 0 6 1 3 3 3 0 3 4 2 李涛 郎利 辉 安冬 洋 等 航 空铝 合金复 杂构 件充液 柔性成 形过程及质量控制研究 J 中国机械工程 2 0 0 6 1 7 8 1 1 3 张土宏 尚彦 凌 郎利 辉 等 用动态 显式有 限元法对 板材 成形 进行计算机模拟 J 塑性工程学报 2 0 0 1 8 1 1 9 2 4 4 郎利辉 李涛 周 贤宾 先进充液 柔性成形技 术及 关键 参数 研究f J 中国机械 程 2 0 0 6 1 7 1 9 2 2 5 王保华 唐景林 李群 薄板 充液拉深法兰起皱 失稳 研究 J 锻压技术 2 0 0 3 2 1 8 2 0 6 刘建光 王忠金 宋辉 板材软模 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现状 1 Ilj 材料科学与工艺 2 0 0 8 3 4 3 0 4 3 4 7 郭玉琴 板 料 冲压 仿真 技术 及 其 发展 J 机 床 液 压 2 0 0 7 1 1 1 5 8 1 6 1 8 刘 张 大伟 基于 P r o E和 A d a m s的共轭 凸轮设计 仿 真 J 机械研究与应用 2 0 1 1 1 6 0 6 3 9 王秀凤 郎利 辉 板料成形 C A E设 计及应用一 基 于 DY N A F O RM M 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社 2 0 1 0 1 O 宁涛 余强 P r o E机 械设计教 程 M 北京 清华 大学 出 版社 2 0 0 6 1 1 阮锋 黄珍媛 刘 伟强 P r o E N G I N E E R 2 0 0 1 模 具 没汁与制 造实用教材 M 北京 机械工业 出版社 2 0 0 3 1 2 陈剑 鹤 冲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